浙江省余姚中学2009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语言文字应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选择题要求: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 答无效 3、问答题要求: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 答无效。 4、本试卷共26个小题,共150分 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河畔羁绊搅拌心广体胖 B.笼罩葱茏喉啦得陇望蜀 牯牛轱辘桎梏恶不悛 谙熟歆享音信万马齐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 而不必拘拟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 B.尽管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但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似乎仍未得到遏制,反 而渐呈蔓延之势 C.我的神,荷西是我永生的丈夫,我最懂他,忍奈对他必是太苦,求你用别的方法安慰他,补偿他在 人世未尽的爱情 D.父亲那许多恶习,除赌搏一项外,其余的,黑大头都不再沾边,一副烟枪,扔到了河里,平日见了 挤眉弄眼的女子,也懂得自重,不去招惹事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五石散”究竟是一种什么神秘药物,竟然使得魏晋至唐中叶的名士们趙之若鹜,历时500余年而未 有间断? B.他们兄弟两人在家乡的日子里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是到了现在出现利益纷争的时候,竟然 变得水火不容
- 1 - 浙江省余姚中学 2009 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语言文字应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选择题要求: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 ...... 答无效 ...。 3、问答题要求:请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 ...... 答无效 ...。 4、本试卷共 26 个小题,共 15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 ) A.河畔 羁绊 搅拌 心广体胖 B.笼罩 葱茏 喉咙 得陇望蜀 C.牯牛 轱辘 桎梏 怙恶不悛 D.谙熟 歆享 音信 万马齐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 ( ) A.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 而不必拘拟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坏。” B.尽管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但美国的甲型 H1N1 流感疫情似乎仍未得到遏制,反 而渐呈蔓延之势。 C.我的神,荷西是我永生的丈夫,我最懂他,忍奈对他必是太苦,求你用别的方法安慰他,补偿他在 人世未尽的爱情 D.父亲那许多恶习,除赌搏一项外,其余的,黑大头都不再沾边,一副烟枪,扔到了河里,平日见了 挤眉弄眼的女子,也懂得自重,不去招惹事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五石散”究竟是一种什么神秘药物,竟然使得魏晋至唐中叶的名士们趋之若鹜 ....,历时 500 余年而未 有间断? B.他们兄弟两人在家乡的日子里曾经海誓山盟 ....,永不背叛,可是到了现在出现利益纷争的时候,竟然 变得水火不容
C.文化需要娱乐的手段通往最广大的受众,而娱乐的价值也需要文化的内涵来体现,文化与娱乐就像 皮与毛的关系一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西游记》的情节虽然天花乱坠,但只要我们从三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揭示它的文化含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墨西哥政府已动员起包括教育官员在内的全国资源,以确保流感影响到任何学校。 B.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C.今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国内许多企业家 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D.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 素养 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 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6.仿造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另写一个句子。不要求字数完全相同。(4分) 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 仿 7.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小诗,题目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请你联系现实,谈 谈对它的理解。(5分) 、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 繁荣的内在动力
- 2 - C.文化需要娱乐的手段通往最广大的受众,而娱乐的价值也需要文化的内涵来体现,文化与娱乐就像 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D.《西游记》的情节虽然天花乱坠 ....,但只要我们从三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揭示它的文化含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墨西哥政府已动员起包括教育官员在内的全国资源,以确保流感影响到任何学校。 B.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 C.今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们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国内许多企业家 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D.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 素养。 5.下列各项中最适合 ...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 ( ) 每逢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舞龙”都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 。可以说,不论天 涯海角,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 A.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中国人在海外被称为唐人 B.“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 C.“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儿女都是炎黄的子孙 D.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中国皇帝都称“真龙天子” 6.仿造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另写一个句子。不要求字数完全相同。(4 分) 心正则笔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 红》? 仿句: 7.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北岛有一首小诗,题目是《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网”。请你联系现实,谈 谈对它的理解。(5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发展、 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 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 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 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 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 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 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 “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一一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 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 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 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 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8.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9.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文义不符的一组是 A.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普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B.确立和完善美的笔法的“范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C.笔法能形象而完美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D.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10.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3 - 顾名思义,,所谓“笔法传承”,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 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 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东汉,书法开始自觉,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 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 一般所谓东方民族“崇古”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共通感”一说,认为“美”“对于愉快具 有着必然的关系……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 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的适用例证”。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 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 “范式”,而这种“范式”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的东西——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 力。历代书家之所以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 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 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 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8.对“东汉,书法开始自觉”中“自觉”的含义,理解准确 ....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9.书家不遗余力地传承笔法的原因,与文义不符 .....的一组是 ( ) A.前人总结出来的笔法,普遍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 B.确立和完善美的笔法的“范式”,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C.笔法能形象而完美地满足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表现与追求。 D.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象”。 10.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 .....的一项是 ( )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11.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的笔法的传承对于书法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 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 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 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 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一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 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 4 -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11.作者认为,魏晋南北朝的笔法的传承对于书法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意义?(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 把灵魂的耳朵叫醒 潘炫 我想,这个故事一定能让你铭记一生的。 有一个青年,二十几岁,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是当时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自己到公安局投案,而且宣判那天,他很平静。 他的父亲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对宝贝儿子的“所作所为”大为恼火, “恨铁不成钢”地责骂他犯 傻。 曾经,他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有着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可是后来,他学会了逃学,打架,吸 毒。 密封如笼的死囚房里,钢铁焊成了“天网”,执行枪决的前三个月,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够快快结束生命, 似乎,这个世界上已没有什么东西能再让他留恋。 直到他看到了一只麻雀。 那天中午,他正蜷在牢房的一角。突然在寂静而空荡的牢房里,他像是听到了什么,站了起来,抬头 向上看,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一只麻雀在天窗的网格间欢跳乱叫,还不时地歪着脑袋看他。 他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只麻雀,没有人知道当时他都想了些什么。 只是从那一天开始,他天天望着天窗,他在等那只麻雀,但麻雀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后来,他开始在看守所的《新生》小报上发表一些反省的文章,他说,我没有想到,活到今天我第一 次看到了麻雀。 很多人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我明白,他是真的第一次看到了麻雀——婴孩般的惊喜和真诚的怀念为 证! 活到那一天,他只看到了一只麻雀,却是以死刑为代价。 不要可怜或是同情他,更不要耻笑或蔑视他,想想我们自己,可曾看见过一只麻雀? 故事还没有完,但剩下的结尾,他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就像他生命中的另一只麻雀,他永远地错过了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 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 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 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 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一一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 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 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 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 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2.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分) 答 13.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4.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分) 15.结尾“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
- 5 - 接下来的故事是这样引起的。 执行枪决前,他千嘱万托一个狱友出去后一定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原来,初三时,与他同桌的一个女 孩因家境贫穷不得不辍学,临走前女孩要他第二天送送她,并说有事求他。他猜想女孩是想向他借钱,他 便准备好。可是,当天晚上他因打架受伤没能去车站,所以他想求狱友出去后,帮他找那个女孩解释一下, 他不是故意失约的,他不是个不讲信义的人。 一个劣迹滔天的死囚,临终前的心愿竟是这样一份小小的牵挂,我们没有理由感动,就像他看见了一 只麻雀一样,何足挂齿。 但我们错了——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过一只麻雀。 后来,那个狱友出去后,找到了女孩,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听完一切后,她哭了:“十年前的那天 我约他,并不是为了借钱,只是想带他到山里吃几天苦,见见他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啊……” 听到这句话,我想每一个纯净的灵魂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冷战。谁会想到这场误会竟成了他们两人之间 的隔世之憾了,而那时,他本该看见麻雀及一切的啊! 然而,他错过了那一天。直到生命将止,他才看到了一只麻雀。他看到的那一只,也许正是我们应该 去寻觅的那一只。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的耳朵叫醒,在每个平平常常的黎明里,去倾听一声鸟鸣, 去领会一种语言,然后说给生命听吧。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 12.小说中多次出现“麻雀”,含义并不完全相同。试问有哪几种含义?(4 分) 答: 13.辍学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答: 14.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杀人犯罪的道路?(4 分) 答: 15.结尾 “这是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最需要的”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16.作为个体生命的灵魂的耳朵为什么能睡眠?怎样叫醒他?(6 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
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 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杭,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 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缓去 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 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 迁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 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 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 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 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又为《命子》诗以贻之 贻:送给 C.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征:征召 D.江州剌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到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 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C.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9.在下面的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曾祖侃,晋大司马 C.是社稷之臣也 D.夫执舆者为谁? 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 - 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 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 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 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缓去 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资酒 具,于半道栗里①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 迁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 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 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 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 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书·陶潜传》,有删改) 注:①栗里,地方名 17.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博学,善属.文 属:写作。 B.又为《命子》诗以贻.之 贻:送给 C.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 征:征召 D.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致:到达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 )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论语》) B.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C.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19.在下面的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曾祖侃,晋大司马 C.是社稷之臣也 D.夫执舆者为谁?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d y r 2 3 2
A.陶潜,博学多识,聪颖洒脱,卓尔不群,擅长写文作诗,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 乐道,这一形象被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曾因亲人年迈,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解职回家。此 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既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儿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满菊花,性格豁达,品行 高洁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3分)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2.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2分) 23.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 秋”?(4分) (三)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2)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
- 7 - A.陶潜,博学多识,聪颖洒脱,卓尔不群,擅长写文作诗,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 乐道,这一形象被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曾因亲人年迈,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解职回家。此 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既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儿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满菊花,性格豁达,品行 高洁。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3 分)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3 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22—23 题。(6 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2.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 字。(2 分) 23.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 秋”? (4 分) (三)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 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国论》) (2)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
也》) 独上高楼, 。(《蝶恋花》)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 。(《论语》)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长亭送别》) 四、作文 26.请以“天边的云”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答案:C( gugugu hi)2.答案:B(拘泥、忍耐、赌博、是非) 3.答案:C4.答案:D5.答案:B 6.〖参考答案〗(1)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 》?(2)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7.这首小诗以比喻(象征)的手法给我们阐释了生活的一些特征:圈子,关系,规矩,欲望等。联系现 实示例 、日常死板的生活。正如我们现在,上课、吃饭、睡觉,就那么点地方,就那么点事儿。这就是个 圈子。所谓画地为牢,我们就把自己网围在这里 关系。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社会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关系。我人缘不算太好,但与各位多多少 少能扯上点儿关系吧?至少是暂时的对话关系。那好,从我这里向各位各扯一条线段。同样的,你也与你 的关系扯线段,所有的线段搭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对,网状的。这是个网络的网。 人给自己设定的各种规矩、目标或者说欲望。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赚钱多又轻松 男的有个好老婆,女的嫁个好老公,结个婚生个娃供孩子上学,老了手头还有点棺材本儿……人人如是, 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这也是网。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8.D(A.文中无此信息。B无“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的信息。C.“与字法一样……”和原文“皆废仓
- 8 - 也》) (3) 。独上高楼, 。(《蝶恋花》)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 , 。(《论语》) (5)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长亭送别》) 四、作文 26.请以“天边的云”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24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答案:C (gǔ gū gù hù)2.答案:B(拘泥、忍耐、赌博、是非) 3.答案:C4.答案:D5.答案:B 6.〖参考答案〗(1)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 骚》?(2)唐代的大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7.这首小诗以比喻(象征)的手法给我们阐释了生活的一些特征:圈子,关系,规矩,欲望等。联系现 实示例: 一、日常死板的生活。正如我们现在,上课、吃饭、睡觉,就那么点地方,就那么点事儿。这就是个 圈子。所谓画地为牢,我们就把自己网围在这里。 二、关系。人是生活在社会里的,社会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关系。我人缘不算太好,但与各位多多少 少能扯上点儿关系吧?至少是暂时的对话关系。那好,从我这里向各位各扯一条线段。同样的,你也与你 的关系扯线段,所有的线段搭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对,网状的。这是个网络的网。 三、人给自己设定的各种规矩、目标或者说欲望。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赚钱多又轻松。 男的有个好老婆,女的嫁个好老公,结个婚生个娃供孩子上学,老了手头还有点棺材本儿……人人如是, 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这也是网。 二、现代文阅读(共 32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8.D(A.文中无此信息。B 无“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的信息。C.“与字法一样……”和原文“皆废仓
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表述矛盾 9.D(点画即笔法才是“生命之象”) 10.B(“随身而殒”是结果,不是原因) 11.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12.参考答案:(1)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2)良心良知,做人的道德底线。(3)指代辍学女孩。 (答出两点即可) 13.参考答案:她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但她能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欢乐,热爱生活,善解人意,乐于 助人。 14.参考答案:他生活在物质富有的家庭中,但他精神上缺少欢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社会、家庭 和学校的关心、理解和引导,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15.参考答案:总结全文,点出主题,同时这是一句警诫之语,告诉我们要感受生活,把握生命 16.参考答案:第一问:(1)自身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2)外部原因 社会、家庭和学校没有做应该做的工作。第二问:(1)白身加强道德修养。(2)社会、家庭和学校加强道德 教育 、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7.D(招致)18.C19.A(被动,其它为判断)20.B(并非不能胜任) 21.(1)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像这样折磨自己呢? (2)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答:2对比愁23.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 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 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三)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 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 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四)古诗文默写。(6分) 答案: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昨夜
- 9 - 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的表述矛盾。) 9.D (点画即笔法才是“生命之象”) 10.B(“随身而殒”是结果,不是原因) 11.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6 题。 12.参考答案:(1)生命存在的珍贵、美丽和欢乐。 (2)良心良知,做人的道德底线。 (3)指代辍学女孩。 (答出两点即可) 13. 参考答案:她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但她能发现生活中的阳光和欢乐,热爱生活,善解人意, 乐于 助人。 14. 参考答案:他生活在物质富有的家庭中,但他精神上缺少欢乐, 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社会、家庭 和学校的关心、理解和引导,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15. 参考答案:总结全文,点出主题,同时这是一句警诫之语,告诉我们要感受生活,把握生命。 16.参考答案:第一问:(1)自身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美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2)外部原因。 社会、家庭和学校没有做应该做的工作。 第二问:(1)白身加强道德修养。(2)社会、家庭和学校加强道德 教育。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4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1 题。 17.D(招致)18.C19.A(被动,其它为判断)20.B(并非不能胜任) 21.(1)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事,为什么像这样折磨自己呢? (2)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22—23 题。(6 分) 答:22.对比 愁 23.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 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 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 (三)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 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 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答案: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昨夜
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四、作文 绝密★启用前
- 10 - 西风凋碧树 望尽天涯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四、作文 绝密 ★ 启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