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朱自清谈《史记》《汉书》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苏武牧羊》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2.学会辨析评价历史人物。 3.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 文语感。 通过讲解《谈〈史记〉〈汉书〉》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了解《史记》与《汉书》的体例与特点 2.体悟《经典常谈》写作风格:通俗、典雅,考证详尽 三.课文知识分析 课文串讲与鉴赏 《苏武牧羊》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 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 相当。天汉元年,且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 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 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 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 以货物与常。 (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 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牧羊》、朱自清 谈《史记》《汉书》 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苏武牧羊》达到三个教学目标 1. 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2. 学会辨析评价历史人物。 3. 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 文语感。 通过讲解《谈〈史记〉〈汉书〉》达到两个教学目标 1. 了解《史记》与《汉书》的体例与特点 2. 体悟《经典常谈》写作风格:通俗、典雅,考证详尽 三. 课文知识分析 课文串讲与鉴赏 《苏武牧羊》 ⑴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 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 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 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⑵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 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 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 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 以货物与常。 ⑶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 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 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 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而收系张胜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 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 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 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 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 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6)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 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 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 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 弟於軒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軒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 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复穷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 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8)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 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人物分析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 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 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 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⑷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 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而收系张胜。 ⑸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 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 剑拟之,武不动。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 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 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 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 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⑹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 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 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 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 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 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 厄。 ⑺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 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⑻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 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人物分析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 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 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投降,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谈〈史记〉〈汉书〉》 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 学、历史、哲 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 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 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 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 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8月4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 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一一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 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被叶圣陶称为“望江楼对面朱 先生的寓所”。这时节,朱自清夫人刚产过小孩,尚不能起床:朱自清的儿女又 多,大一点的均在校读书。作为学者、散文家和教授的朱自清真是学问、家务两 不误,照顾家眷的同时仍从事着学术研究。 朱自清是1941年10月8日离开成都的,他顺岷江而下,途经乐山、宜宾、泸 州、叙永等地,11月初抵达昆明。休假期间,朱自清已在成都家中写完了《古典常 谈》,有近8万字。到昆明后,料理完杂务,朱自清又着手修订全稿。1942年1月 的28、29和30日他都在“校正”《古典常谈》,1月31日开始写序,2月2日写 毕。2月3日,朱自清步行一大段难行的马路,从他的住处走到杨振声的住处,把 全部《古典常谈》稿(包括序和《古典常谈》正文)交给杨振声。杨振声建议把书 名改为《经典常谈》,朱自清没有立即同意。但在归途中经过考虑,朱自清认可了 杨振声所拟的书名。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 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 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 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为启发人 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 述了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 人新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启蒙,他衷心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 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四、帮你总结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投降,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谈〈史记〉〈汉书〉》 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 学、历史、哲 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 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 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1940 年夏至 1941 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 此校任教的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 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 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 8 月 4 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 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 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被叶圣陶称为“望江楼对面朱 先生的寓所”。这时节,朱自清夫人刚产过小孩,尚不能起床;朱自清的儿女又 多,大一点的均在校读书。作为学者、散文家和教授的朱自清真是学问、家务两 不误,照顾家眷的同时仍从事着学术研究。 朱自清是 1941 年 10 月 8 日离开成都的,他顺岷江而下,途经乐山、宜宾、泸 州、叙永等地,11 月初抵达昆明。休假期间,朱自清已在成都家中写完了《古典常 谈》,有近 8 万字。到昆明后,料理完杂务,朱自清又着手修订全稿。1942 年 1 月 的 28、29 和 30 日他都在“校正”《古典常谈》,1 月 31 日开始写序,2 月 2 日写 毕。2 月 3 日,朱自清步行一大段难行的马路,从他的住处走到杨振声的住处,把 全部《古典常谈》稿(包括序和《古典常谈》正文)交给杨振声。杨振声建议把书 名改为《经典常谈》,朱自清没有立即同意。但在归途中经过考虑,朱自清认可了 杨振声所拟的书名。 此书成书于 1942 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 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 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 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为启发人 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 述了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 人新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启蒙,他衷心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 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四、帮你总结
《苏武牧羊》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 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奔(j)”,收藏。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 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2)武等实在 (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3)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4)卧起操持,节旄尽 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 理、筹划) (5)我丈人行也。 (古 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6)稍迁至栘中厩 监 (古义 渐渐。今义:稍微) (⑦)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 义:丢失、落下) (8)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苏武牧羊》 【通假字】 ⑴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⑵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 品。 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古今异义】 ⑴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 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⑵武等实在 (古义: 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⑶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 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⑷卧起操持,节旄尽 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 理、筹划) ⑸我丈人行也。 (古 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⑹稍迁至栘中厩 监 (古义: 渐渐。今义:稍微) ⑺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 义:丢失、落下) ⑻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 今义:聚会、集合)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2)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3)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4)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2、名词活用为动词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5)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3、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特殊句式】 (1)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3)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五.高考链接 《史》、《汉》可以说是自各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 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 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 “《汉书》以矩镬用”,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 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
⑴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⑵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⑶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⑷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2、名词活用为动词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 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⑷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⑸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3、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特殊句式】 (1)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3)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五. 高考链接: 《史》、《汉》可以说是自各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 赡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 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明茅坤说: “《汉书》以矩矱用”,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 这个意思。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
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 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总之《史》、《汉》二书, 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弘大,描写 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1、解释加点词 (1)文赡而事详(2)以矩用(3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 (4)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答案:(1)丰富(2)尺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度量(3)缺点、贬低(4)贵 意动用法,以…为贵;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贱,以……为贱;直节, 刚强正直的性格和行为 2、后面的文章里哪句话与前面“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相呼应? 答案:“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不能 相比 3、朱自清评价汉书时用了“文赡而事详”“《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等评价,还突出地强调了一个词,概括了汉书的特点,它是 答案:客观 六.课外拓展: 1、《苏武牧羊》被删改的段落 文章第六段与第七段之间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 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 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 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 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 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 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 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 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 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节”。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 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总之《史》、《汉》二书, 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弘大,描写 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1、解释加点词 ⑴文赡而事详 ⑵以矩矱用 ⑶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 ⑷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答案:⑴丰富 ⑵尺度,名词活用为动词,度量⑶缺点、贬低 ⑷贵, 意动用法,以……为贵;取容,曲从讨好,取悦于人;贱,以……为贱;直节, 刚强正直的性格和行为 2、后面的文章里哪句话与前面“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相呼应? 答案:“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不能 相比” 3、朱自清评价汉书时用了“文赡而事详” “《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等评价,还突出地强调了一个词,概括了汉书的特点,它是___________。 答案:客观 六. 课外拓展: 1、《苏武牧羊》被删改的段落 文章第六段与第七段之间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 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 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 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 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 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 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 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 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 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 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 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 旦夕临。 中间是文章第七段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 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 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 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 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都白了 2、苏武归汉后的命运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 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 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 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 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 追査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 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 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 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 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 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 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 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 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 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 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陵恶自赐武,使其妻赐武牛羊数十头。后陵复至北海上,语武:“区脱捕得 云中生口,言太守以下吏民皆白服,曰:‘上崩。’”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 旦夕临。 中间是文章第七段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 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 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 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 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 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 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常惠后至右将军,封列侯,自有传。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都白了 2、苏武归汉后的命运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 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 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 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 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 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 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 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 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 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 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 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 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 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 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已经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 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 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 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 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谈〈史记〉〈汉书〉》被删掉的内容 1、班家父子兄妹四人共著汉书(第九段与第十段之间) 《汉书》是子继父业,也和司马迁差不多。但班固的凭藉,比司马迁好多了。 他曾祖班斿,博学有才气,成帝时,和刘向同校皇家藏书。成帝赐了全套藏书的 副本,《史记》也在其中。当时书籍流传很少,得来不易:班家得了这批赐书, 真像大图书馆似的。他家又有钱,能够招待客人。后来有好些学者,老远的跑到 他家来看书;扬雄便是一个。班斿的次孙班彪,既有书看,又得接触许多学者; 于是尽心儒术,成了一个史学家。《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 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 体确当不移。他的书似乎只有本纪和列传;世家是并在列传里的。这部书没有流 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班彪 避乱在那里。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他五岁时随父亲 到那时的京师洛阳。九岁时能作文章,读诗赋。大概是十六岁罢,他入了洛阳的 大学,博览群书。他治学不专守一家;只重大义,不沾沾在章句上。又善作辞赋, 为人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骄人。在大学里读了七年书,二十三岁上,父亲死了 他回到安陵去。明帝永平元年(西元五八年),他二十八岁,开始改撰父亲的书 他觉得《后传》不够详尽,于是自己专心精究,想完成一部大书。过了三年,有 人上书给明帝,告他私自改作旧史。更有机会造谣,罪名可以很大。 明帝这时候才命班固续完前稿。永平七年,班固三十三岁,在兰台重新写他 的大著。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处,他取精用弘,比家中自然更好。次年,班超也作 了兰台令史。虽然在官位不久,就从军去了,但一定给班固帮助很多。章帝即位, 好辞赋,更赏识班固了。他因此得以常到宫中读书,往往连日带夜地读下去。大 概在建初七年(西元八二年),他的书才大致完成。那年他是五十一岁了。和帝 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他作中护军,参议军机大事。这一回匈奴 大败,逃得不知去向。窦宪在出塞三千多里外的燕然山刻石记功,教班固作铭。 这是著名的大手笔。 次年他回到京师,就作窦宪的秘书。当时窦宪威势极盛;班固倒没有仗窦家 的势欺压人,但他的儿子和奴仆却都无法无天,这就得罪了许多地面上的官儿; 他们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回他的奴子喝醉了,在街上骂了洛阳令种兢,种兢气恨 极了,但也只能记在心里。记元四年,窦宪阴谋弑和帝,事败,自杀。他的党羽, 或诛死,或免官,班固先只免了官,种兢却饶不过他,逮捕了他,下在狱里。他 已经六十一岁,受不得那种苦,便在狱里死了。和帝得知,很觉可惜,特地下诏 申斥种兢。命他将主办的官员抵罪。班固死后,《汉书》的稿子很散乱。他的妹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已经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 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 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 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 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 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 60 年)病亡。 《谈〈史记〉〈汉书〉》被删掉的内容 1、班家父子兄妹四人共著汉书(第九段与第十段之间) 《汉书》是子继父业,也和司马迁差不多。但班固的凭藉,比司马迁好多了。 他曾祖班斿,博学有才气,成帝时,和刘向同校皇家藏书。成帝赐了全套藏书的 副本,《史记》也在其中。当时书籍流传很少,得来不易;班家得了这批赐书, 真像大图书馆似的。他家又有钱,能够招待客人。后来有好些学者,老远的跑到 他家来看书;扬雄便是一个。班斿的次孙班彪,既有书看,又得接触许多学者; 于是尽心儒术,成了一个史学家。《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 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 体确当不移。他的书似乎只有本纪和列传;世家是并在列传里的。这部书没有流 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班彪 避乱在那里。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他五岁时随父亲 到那时的京师洛阳。九岁时能作文章,读诗赋。大概是十六岁罢,他入了洛阳的 大学,博览群书。他治学不专守一家;只重大义,不沾沾在章句上。又善作辞赋。 为人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骄人。在大学里读了七年书,二十三岁上,父亲死了, 他回到安陵去。明帝永平元年(西元五八年),他二十八岁,开始改撰父亲的书。 他觉得《后传》不够详尽,于是自己专心精究,想完成一部大书。过了三年,有 人上书给明帝,告他私自改作旧史。更有机会造谣,罪名可以很大。 明帝这时候才命班固续完前稿。永平七年,班固三十三岁,在兰台重新写他 的大著。兰台是皇家藏书之处,他取精用弘,比家中自然更好。次年,班超也作 了兰台令史。虽然在官位不久,就从军去了,但一定给班固帮助很多。章帝即位, 好辞赋,更赏识班固了。他因此得以常到宫中读书,往往连日带夜地读下去。大 概在建初七年(西元八二年),他的书才大致完成。那年他是五十一岁了。和帝 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用他作中护军,参议军机大事。这一回匈奴 大败,逃得不知去向。窦宪在出塞三千多里外的燕然山刻石记功,教班固作铭。 这是著名的大手笔。 次年他回到京师,就作窦宪的秘书。当时窦宪威势极盛;班固倒没有仗窦家 的势欺压人,但他的儿子和奴仆却都无法无天,这就得罪了许多地面上的官儿; 他们都敢怒不敢言。有一回他的奴子喝醉了,在街上骂了洛阳令种兢,种兢气恨 极了,但也只能记在心里。记元四年,窦宪阴谋弑和帝,事败,自杀。他的党羽, 或诛死,或免官,班固先只免了官,种兢却饶不过他,逮捕了他,下在狱里。他 已经六十一岁,受不得那种苦,便在狱里死了。和帝得知,很觉可惜,特地下诏 申斥种兢。命他将主办的官员抵罪。班固死后,《汉书》的稿子很散乱。他的妹
子班昭也是高才博学,嫁给曹世叔,世叔早死,她的节行为人所重。当时称为曹 大家。这时候她奉诏整理哥哥的书;并有高才郎官十人从她研究这部书一一经学 大师(扶风)马融,就在这十人里。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那时还未完成,她和马 融的哥哥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将这些篇写完,这也是奉诏办的。 古代对司班的评价(第十二段与十三段中间)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 《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 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 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 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 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了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 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 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 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 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 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 记》虽叙三千年史,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 《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 《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 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 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 载别人的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 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 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 不如断代,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佚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 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 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 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事: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 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 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 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 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作说 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 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子班昭也是高才博学,嫁给曹世叔,世叔早死,她的节行为人所重。当时称为曹 大家。这时候她奉诏整理哥哥的书;并有高才郎官十人从她研究这部书——经学 大师(扶风)马融,就在这十人里。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那时还未完成,她和马 融的哥哥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将这些篇写完,这也是奉诏办的。 2、古代对司班的评价(第十二段与十三段中间)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班、马优劣论起于王充 《论衡》。他说班氏父子“文义浃备,纪事详赡”,观者以为胜于《史记》。王 充论文,是主张“华实俱成”的。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所谓“华”,便是辞赋 化,《史记》当时还用散行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 也长了。这正是辞赋的影响。自此以后,直到唐代,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 专门传习,《史记》的传习者却甚少,这反映了那时期崇尚骈文的风气。唐以后, 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明归有光及清桐城派更力加推尊《史 记》差不多要驾乎《汉书》之上了。这种优劣论起于二书散整不同,质文各异, 其实是跟着时代的好尚而转变的。 晋代张辅,独不好《汉书》。他说:“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的优劣,多以 固为胜,但是司马迁叙三千年事,只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却有八十万言。 烦省相差如此之远,班固那里赶得上司马迁呢!”刘知几《史通》却以为“《史 记》虽叙三千年史,详备的也只汉兴七十多年,前省后烦,未能折中;若教他作 《汉书》恐怕比班固还要烦些”。刘知几左袒班固,不无过甚其辞。平心而论, 《汉书》确比《史记》繁些。《史记》是通史,虽然意在尊汉,不妨详近略远, 但叙汉事到底不能太详;司马迁是知道“折中”的。《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 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繁了,这是一。《汉书》 载别人的文字也比《史记》多,这是二。《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这是三。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不足为《汉书》病。范晔《后汉书·班 固传赞》说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 不厌”,这是不错的。 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里抨击班固,几乎说得他不值一钱。刘知几论通史 不如断代,以为通史年月悠长,史料亡佚太多,所可采录的大都陈陈相因,难得 新异。《史记》已不免此失;后世仿作,贪多务得,又加繁杂的毛病,简直教人 懒得去看。按他的说法,像《鲁春秋》等,怕也只能算是截取一个时代的一段儿, 相当于《史记》的叙述汉事:不是无首无尾,就是有首无尾。这都不如断代史的 首尾一贯好。像《汉书》那样,所记的只是班固的近代,史料丰富,搜求不难。 只需破费工夫,总可一新耳目,“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的。郑樵的意见恰相反, 他注重会通,以为历史是联贯的,要明白因革损益的轨迹,非会通不可。通史好 在能见其全,能见其大。他称赞《史记》,说是“六经之后,惟有此作”。作说 班固断汉为书,古今间隔,因革不明,失了会通之道,真只算是片段罢了。其实 通古和断代,各有短长,刘、郑都不免一偏之见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 1、指出注音有误的两项 ①稍迁至栘中厩(jiu)监 ②数(shu)通使相窥(ku i)观 ③以状语(y山)武 ④既至匈 奴,置币遗(we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o)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a nzhI)归汉 ⑦置煴(yl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chu) 弥山 *2、指出断句有误的两项: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②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③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④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⑤自抱持/武 ⑥律知/武终不可胁 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⑧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3、阅读下面的文章,写一篇文学随笔,谈谈苏武牧羊的精神。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 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 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为什么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 分钟) 1、指出注音有误的两项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 )监; ②数(shù)通使相窥(ku ī)观; ③以状语(yù)武; ④既至匈 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 n zhī )归汉; ⑦置煴(yùn)火,覆武其上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 ) 弥山; *2、指出断句有误的两项: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②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③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④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⑤自抱持/武 ⑥律知/武终不可胁 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⑧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3、阅读下面的文章,写一篇文学随笔,谈谈苏武牧羊的精神。 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 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主动提出双 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就答应了。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