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 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 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 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 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 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 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 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 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 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 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 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 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 责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 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 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 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个人成就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 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 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 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 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 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 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増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 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 《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 《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 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自幼 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 究”。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 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 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3—54)对这些续篇感到很 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 死后,年仅二十几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 续《史记》的巨作——《史记后传》。就在班固着手编撰《汉书》不久,永平五 年(公元 62 年)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皇帝下诏收捕, 班固被关进了京兆监狱,家中的书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担心他受委屈而难以自 明,便上书,在汉明帝面前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 明帝了解情况后,很欣赏班固的才学,召他到校书部,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兰台 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 责。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 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 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 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汉书·苏武转》、《幽通赋》等。 班固个人成就: 1.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2.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3.开沿革地理之始 4.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5.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 高祖元年(前 206 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 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 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 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 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 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 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 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 《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 《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 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 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 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増删改动。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 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 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 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 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 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 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因袭《史记》,又不同于《史记》,其特点有三。 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 其三,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家族名人 其父班彪(公元3—公元54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 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 班彪认为《史记》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 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 唯纪、传而已 其弟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 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由于家境贫寒,班超替 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 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硏闲乎”(《后汉 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 超列传》)!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 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 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三十年之久。后人称之为“班定远”。汉和帝永元十 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 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 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 仍不加理会。其妹班昭代兄上书,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 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 哥班超得以回朝。 其妹班昭 班昭(约49一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班彪之女,班固、 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 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u)。有《女 诫》七篇,集三卷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 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 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 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 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 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 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 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 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因袭《史记》,又不同于《史记》,其特点有三。 其一,《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其二,《汉书》开创断代为史和整齐纪传史的编纂体例。 其三,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家族名人 其父班彪(公元 3—公元 54 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 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 班彪认为《史记》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 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 唯纪、传而已”。 其弟班超 (32—102 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 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由于家境贫寒,班超替 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 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 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 超列传》)!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 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 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三十年之久。后人称之为“班定远”。汉和帝永元十 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 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 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 仍不加理会。其妹班昭代兄上书,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 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 哥班超得以回朝。 其妹班昭 班昭(约 49—约 120 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班彪之女,班固、 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 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女 诫》七篇,集三卷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 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 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 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 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语言现象 字注音 1.稍迁至栘(y1)中厩(j)监(jian) 2.数(shuo)通使相窥(kui)观 3.汉天子,我丈人行(hang)也 4.既至匈奴,置币遗(wei)单于; 5.后随浞野侯没(mo)胡中; 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anzhi)归汉 7.置煴(yun)火,覆武其上; 8.拥众数万,马畜(ch)弥山; 9.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i); 10.毕今日之驩(huan) 二、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奔(j)”,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 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1.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毕今日之驩驩:通“欢”。 13.与武决去决:通“诀”,辞别 14.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女:通“汝”你 15.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三、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 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 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 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 聆听班昭的讲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语言现象 一、字注音 1. 稍迁至栘(yí)中厩( jiù )监(jiàn); 2. 数(shuò )通使相窥(kuī)观; 3. 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4. 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5. 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6.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 )归汉; 7. 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 8. 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9.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 10. 毕今日之驩(huān) 二、通假字 1.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沾: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 通“诀”,诀别。 10.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 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12. 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 13. 与武决去 决:通“诀”,辞别。 14.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女:通“汝”你 15.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县:通“悬”悬挂 三、古今异义 1. 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今义:差不多。 2.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 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 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 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 且陛下春秋高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 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 稍迁至栘中厩监。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 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 理/筹划 四、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9)别其官署常惠等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五、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9.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 会、集合。 11. 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 会论虞常。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 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 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 理/筹划 四、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9)别其官署常惠等 别:使……分开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五、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⑥乃 (1)见犯乃死,重负国乃:副词,才 (2)恐汉袭之,乃曰乃:副词,于是、就 六、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汝”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 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⑥乃 ⑴ 见犯乃死,重负国 乃:副词,才 ⑵恐汉袭之,乃曰 乃:副词,于是、就 六、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汝”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 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