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精读)·测试题 1.选出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A.会(hu@)稽资籥(x9)贾(g()人释其政(zh8ng) B.句(j))无以蕃(f1n)不铺(f()疾疹(zh5n) C.仇雠(ch$u)与之饩(q)太宰齬(p!)孺(r()子 D.蓑(su#)笠阖闾(|+)不衣(y@)不歌(cu^) 2.选出加粗词的释义全正确的一项 A.栖(停留)于会稽资(积蓄)締昆弟(称呼兄弟) B.说(解说)于国人前(前驱)马宦(宫中小臣)士 C.疾疹(痛苦)达(明理)士辞(婉言劝阻)曰 D.四封(四次封赏)许(答应)之孺子游(游荡)者 3.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夫差将欲听之 C.吊有忧,贺有喜。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E.旱则资舟水则资东 F.如此则有常赏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虽悔之,无及已 B.勾践说于国人 C.丈夫二十不取 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E.将免者以告 F.而摩厉之于义 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用法判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②服之而已③又郊败之④而可 无死乎⑤西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⑥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⑦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A.⑥⑦/①/②/③④/ B.①/②⑦/③⑤/④/ C.①②⑦/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 6.理解下列句子的译文,选出正确的项 ①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译文:A.吴国跟越国是世代仇敌的国家 B.吴国是参与了跟越国敌对的战争的国家
勾践灭吴(精读)·测试题 1.选出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 ] A.会(hu@)稽 资絺(x9) 贾(g()人 释其政(zh8ng) B.句(j))无 以蕃(f1n) 不 (f() 疾疹(zh5n) C.仇雠(ch$u) 与之饩(q@) 太宰嚭(p!) 孺(r()子 D.蓑(su#)笠 阖闾(l+) 不衣(y@) 不歠(cu^) 2.选出加粗词的释义全正确的一项 [ ] A.栖(停留)于会稽 资(积蓄)絺 昆弟(称呼兄弟) B.说(解说)于国人 前(前驱)马 宦(宫中小臣)士 C.疾疹(痛苦) 达(明理)士 辞(婉言劝阻)曰 D.四封(四次封赏) 许(答应)之 孺子游(游荡)者 3.下列各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B.夫差将欲听之 C.吊有忧,贺有喜。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E.旱则资舟水则资东 F.如此则有常赏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 A.虽悔之,无及已 B.勾践说于国人 C.丈夫二十不取 D.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E.将免者以告 F.而摩厉之于义 5.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用法判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②服之而已 ③又郊败之 ④而可 无死乎 ⑤西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⑥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⑦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A.⑥⑦/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⑦/③⑤/④/⑥ C.①②⑦/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③④/⑤⑥ 6.理解下列句子的译文,选出正确的项 ①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 ] 译文:A.吴国跟越国是世代仇敌的国家 B.吴国是参与了跟越国敌对的战争的国家
C.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互相仇视敌对交战之国 D.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交战的敌手 ②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译文:A.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难道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 却听从君王您的命令吗? B.现在上天用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却听从 君王您的命令吗? C.今天用吴国给越国,越国没听从天命安排,反倒听从您的命令 呢? D.现在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令,却听从 国君您的命令吗? 7.选出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乃号令于三军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之国也 然后乃求谋臣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相同 C.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 D.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相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8~14题 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 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对曰“逆节明生,天地未形 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②),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 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 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 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犯尚殆。王其且驰骋弋猎, 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 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致天地殛③,王姑待之。” 【注释】①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六年,既公元前484年 ②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七年,即公元前483年。③殛(j9):诛灭。 8.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今申胥骤谏其王。(骤:屡次。) B.逆节萌生。(逆节:失道的行为。) C.而先为之征。(征:征兆。) D.妄其欺不榖耶?(不榖:不善。诸侯自称谦词。)
C.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互相仇视敌对交战之国 D.吴国和越国从来就是交战的敌手 ②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 ] 译文:A.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难道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 却听从君王您的命令吗? B.现在上天用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运,却听从 君王您的命令吗? C.今天用吴国给越国,越国没听从天命安排,反倒听从您的命令 呢? D.现在上天把吴国给了越国,越国能不听从上天的命令,却听从 国君您的命令吗? 7.选出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夫差将欲听之, 之成 夫吴之 越也,仇雠之国也 ② 号令于三军 然后 求谋臣 与 与 乃 乃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 B.两个“与”字相同,两个“乃”字相同 C.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不相同 D.两个“与”字不相同,两个“乃”字相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 8~14 题 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 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对曰“逆节明生,天地未形, 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②,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 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 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 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 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犯尚殆。王其且驰骋弋猎, 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 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致天地殛③,王姑待之。” 【注释】①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六年,既公元前 484 年。 ②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七年,即公元前 483 年。③殛(j9):诛灭。 8.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 A.今申胥骤谏其王。(骤:屡次。) B.逆节萌生。(逆节:失道的行为。) C.而先为之征。(征:征兆。) D.妄其欺不榖耶?(不榖:不善。诸侯自称谦词。)
9.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 ②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 ③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对文中的“人事”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祸新民恐,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 B.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C.稻蟹不遗种,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D.吴国君王荒淫无道,以致“禽荒”、“酒荒”、“忘国常 以下11、12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1.“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 A.只管随意和臣僚们大摆酒宴,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 B.只管随意和士大夫们大摆酒宴,但不可忘记朝廷的政事。 C.在与臣僚们摆酒痛饮之时,不要忘记国家正事。 D.在与士大夫们大摆酒宴之时,不要忘记朝廷政事。 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 A.他们(君臣上下)一定会同心协力,拼命对付我们,所以现在 打起来还有危险 B.他们(君臣上下)一定同心协力,致我们于死命,所以现在打 起来还有危险。 C.他们(君臣上下)一定会同心协力,拼命对付我们,但尚要冒 定的风险。 D.他们(君臣上下)一定会团结一致,致我们于死地,但对他们 来说,仍有一定的风险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 组是 ①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 ②宫中之乐,无至酒荒 ③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9.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 ②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 ③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对文中的“人事”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祸新民恐,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 B.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C.稻蟹不遗种,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D.吴国君王荒淫无道,以致“禽荒”、“酒荒”、“忘国常”。 以下 11、12 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1.“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 [ ] A.只管随意和臣僚们大摆酒宴,但不要忘记国家的正事。 B.只管随意和士大夫们大摆酒宴,但不可忘记朝廷的政事。 C.在与臣僚们摆酒痛饮之时,不要忘记国家正事。 D.在与士大夫们大摆酒宴之时,不要忘记朝廷政事。 12.“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 [ ] A.他们(君臣上下)一定会同心协力,拼命对付我们,所以现在 打起来还有危险。 B.他们(君臣上下)一定同心协力,致我们于死命,所以现在打 起来还有危险。 C.他们(君臣上下)一定会同心协力,拼命对付我们,但尚要冒 一定的风险。 D.他们(君臣上下)一定会团结一致,致我们于死地,但对他们 来说,仍有一定的风险。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 一组是 [ ] ①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 ②宫中之乐,无至酒荒。 ③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 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大夫范蠡起初认为吴王失道的行为还刚刚萌芽,因而劝谏 越王姑且等一等,如贸然攻吴,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招来 害处。 B.范蠡后来认为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谋吴才可以成 功,而现在人事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因而劝谏越王再等一等。 C.越王勾践复仇心切,屡次想攻打吴国,故一再召见范蠡,商议 报复吴国的事宜。 D.越王认为范蠡对形势的判断未必有道理,是在欺骗自己,所以 最终没有听从范蠡的谏议。 参考答案 1.A。(B.句读g#u,疹通疢,读ch8n。C.饩读x@。D.读chu^。) 2.A。(B.应释为劝说。C.疹应释为患病的人。D.封应释为疆 界。) 3.C。(吊字古义为安慰,慰抚,今义为吊唁,凭吊。 4.B。(A.已通矣;C.取通娶;D.有通又;E.免通娩;F.摩 厉通磨砺。) 5.B。(耻,使……受耻辱,形容词使动。④服,使……臣服,动词 使动。③郊,在京城近郊,名词作状语。④死,为国君效死,动词为动 用法。⑤庙,在庙堂上,名词用作状语。⑥后,靠后,时已晚,名词作 动词。⑦去,使一一离去,动词使动。) 6.①C。(A.“敌战”没译出;B.吴国是参与了跟越国敌对的战争, 译错了;D.“仇雠敌战”没译出。) ②D。(A.“上天的命运”,译错了;B.“用吴国”,译错了,“上天 的命运”,译错了;C.“用吴国”,译错了。) 7.C。(①“与”字前句中是介词,释为“跟”,后句中是连词,释 为“和”。②“乃”字前句“乃”是副词表强调,释为“就”,后句中“乃” 是副词,释为“才”。) 8.C。(“征”应释为征伐。) 9.B。(①“其”是助词,表疑问语气,②“其”是助词,表疑问语 气,③“其”是助词,表祈使语气,④“其”是代词,译作他们的。) 10.B。(“人事”一词应释为人君之道德。) 11.A。(B.“士”、“朝廷的政事”,译错了;C.“肆”字没译出 D.“肆”字没译出,“士”“朝廷的政事”译错了。) 12.A。(B.致“我们于死命”,译错了;C.“尚要冒一定的风险”, 译错了;D.“致我们于死地”,“仍有一定的风险”,译错了。) 13.D。(①转折关系,②转折关系,③承接关系,④并列关系。) 4.D。(“最终没听从范蠡的谏议”错了。)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越国大夫范蠡起初认为吴王失道的行为还刚刚萌芽,因而劝谏 越王姑且等一等,如贸然攻吴,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招来 害处。 B.范蠡后来认为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谋吴才可以成 功,而现在人事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因而劝谏越王再等一等。 C.越王勾践复仇心切,屡次想攻打吴国,故一再召见范蠡,商议 报复吴国的事宜。 D.越王认为范蠡对形势的判断未必有道理,是在欺骗自己,所以 最终没有听从范蠡的谏议。 参考答案 1.A。(B.句读 g#u,疹通疢,读 ch8n。C.饩读 x@。D.歠读 chu^。) 2.A。(B.应释为劝说。C.疹应释为患病的人。D.封应释为疆 界。) 3.C。(吊字古义为安慰,慰抚,今义为吊唁,凭吊。) 4.B。(A.已通矣;C.取通娶;D.有通又;E.免通娩;F.摩 厉通磨砺。) 5.B。(耻,使……受耻辱,形容词使动。④服,使……臣服,动词 使动。③郊,在京城近郊,名词作状语。④死,为国君效死,动词为动 用法。⑤庙,在庙堂上,名词用作状语。⑥后,靠后,时已晚,名词作 动词。⑦去,使——离去,动词使动。) 6.①C。(A.“敌战”没译出;B.吴国是参与了跟越国敌对的战争, 译错了;D.“仇雠敌战”没译出。) ②D。(A.“上天的命运”,译错了;B.“用吴国”,译错了,“上天 的命运”,译错了;C.“用吴国”,译错了。) 7.C。(①“与”字前句中是介词,释为“跟”,后句中是连词,释 为“和”。②“乃”字前句“乃”是副词表强调,释为“就”,后句中“乃” 是副词,释为“才”。) 8.C。(“征”应释为征伐。) 9.B。(①“其”是助词,表疑问语气,②“其”是助词,表疑问语 气,③“其”是助词,表祈使语气,④“其”是代词,译作他们的。) 10.B。(“人事”一词应释为人君之道德。) 11.A。(B.“士”、“朝廷的政事”,译错了;C.“肆”字没译出; D.“肆”字没译出,“士”、“朝廷的政事”译错了。) 12.A。(B.致“我们于死命”,译错了;C.“尚要冒一定的风险”, 译错了;D.“致我们于死地”,“仍有一定的风险”,译错了。) 13.D。(①转折关系,②转折关系,③承接关系,④并列关系。) 14.D。(“最终没听从范蠡的谏议”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