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 教学目标 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 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 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 两个细节,揭示出贾 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 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 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过秦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 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 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贾谊及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以求学生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 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 两个细节,揭示出贾 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投影(二) 贾 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 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 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 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 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 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 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 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 腴(yu)轸(zhen)镞(cu)笞(ch)恬(tidn)藩(fan)瓮(weng)牖(y6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o)召滑(sho)俯首颈系(xi)践华为城(hu)劲弩(jing) 不及中人( zho ng)墨翟(d)蹑足行伍(hng)将数百之众(jong) 度长絜大(du6)比权量力( liang)万乘之势( sheng)朝同列(choo) 夫作难(nan)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丛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 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 假字的掌握情况 、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课堂问答设计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 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 33 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 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简介 目的是明确贾谊“过秦”的深刻含义。 投影(三)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 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 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 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 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 生字: 腴(yú)轸(zhě n)镞(cú)笞(chī )恬(tián)藩(fā n)瓮(wèng)牖(yǒ u)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 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通假字:(读本字音)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百有余年(通“又”)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 单的分析点拨,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 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一)课堂问答设计
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 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一一强大一一鼎盛。“守之势 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轂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选学生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 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増强的气势。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 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 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 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 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 男生齐读第三段。 (二)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 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 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 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 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 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 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 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女生齐读第四段。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 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 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 响应,贏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提问: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 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 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选一学生朗读第一段。 朗读提示: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整段以中速读。 集体朗读第一段。 选学生读第二段。 朗读提示:应注意一下两方面:①秦国“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 都”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 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从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 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 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 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齐读第二段,体味语意。 男生齐读第三段。 (二)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研读课文,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 面来谈,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学生速读后明确: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 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首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 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朗读指导:统一天下前,应由较强的语势读出,充分渲染塑造一个“威加海内”的帝王形 象。统一天下之后,秦王朝至此已达顶峰,这意味着从此转入守势。这段文字义正辞严,充分揭 露了秦的暴虐无道,故诵读应有“声讨”之势。末句“天下已定”总承以上内容,其后应有长停 顿,然后转入叙秦始皇的心态,用以反衬下文灭亡之速,读时须有嘲讽意,突出“自以为”“万 世之业”等词语。 集体朗读第三段,背诵。 女生齐读第四段。 教师提问: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 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学生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 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 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朗读指导: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② 然”急 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 调。③末句叙事结東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 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 “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 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 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 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査背诵。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 和针对性。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教师示范背诵,学生低和 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 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 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 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 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 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 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 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 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 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 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朗读指导:①“始皇”二句,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宜用从容、沉着的语调读出。② “然”急 转直下,稍作停顿,以下先抑(“陈涉”至“之富”)后扬(“蹑足”至段末)读出对比情 调。③末句叙事结束全篇,要读得沉着、有力。 集体诵读一次。 教师提问: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学生默读思考。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 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 “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 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 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 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集体诵读第五段。 三、全体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尝试背诵课文三至五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师生回顾交流西汉初的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过秦论》的现实性 和针对性。总结字、词、句等文言知识,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一、教师示范背诵,学生低和 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二、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 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其时,社会经济已渐 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滋生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 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至逼迫农民卖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于是借 此文,要求汉文帝以秦亡为警示,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辙。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 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 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 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 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 承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忧思满怀、语重心长? 学生思考、吟诵。 三、小结 贾谊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睿智,将炽热的爱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确实才 调无伦。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同上 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 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 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 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2提问: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6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 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教师提问:请找出本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初步归纳其活用的规律。 学生讨论明确。 教师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A.名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 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 状态,第 4 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 5 句和第 7 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 6 句,名词 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 2、3、6 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 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 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 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 1、2、3。 2.提问: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 6 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 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 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 压制、控制 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 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 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规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 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做璧,乃辞谢,《廉颇葡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 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报任安书》 或轻于鸿毛 固然、诚然 出处 改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①制 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 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 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 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 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 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 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例句 出处 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 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 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 ④利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过秦论》 已困矣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3提问: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陈利兵而谁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 ⑤遗 例 句 出 处 释 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 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 ⑥度 例句 出处 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 3.提问: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 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板书设计 固基业(1) 叙史实 充国力(2) 过秦论 统天下(3) 兴事↓盛亡 义军起(4) 析原因(5) 仁义不施 延伸阅读门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 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 教师打印《阿房宫赋》,分发给学生
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 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板书设计] 固基业(1) 兴 叙史实 充国力(2) 强 攻 之 异 过 统天下(3) 盛 守 秦 义军起(4) 亡 论 析原因(5) 仁义不施 [延伸阅读]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 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 教师打印《阿房宫赋》,分发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