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3年湖南高考选做题集锦 2010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中的倒影【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 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一一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 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 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一一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 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 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 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 动,我们还正在生活?… 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100字左右。(6分) 【答案】①能,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发展的,认识会跟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②否,辨认或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 动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神结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 “清晰”的认识。③辩证地认知,即可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 此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能力层级为F。认真审读文本,可知文 本的观点是只有在“静”中才能“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而题干是“在 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作答时考生首 先需要立论明确,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尤其是哲学观点进行论证,一定 要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 21.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 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髙潮 【答案】当今时代,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 作用,但其传播的“黄毒”等信息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 成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 【解析】本题考査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洁、连贯和分析综合能力, 能力层级分别为D和E。四则标题都与互联网有关,而且是在不同的方面。“互 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髙潮”说明网络的积极作用,“澳联邦通讯 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说
2010 年—2013 年湖南高考选做题集锦 2010 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 1 题,6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水 中的倒影 【俄】亚.索尔仁尼琴 在水流涌动的水面,无论是远还是近的倒影全都辨认不出,即便水流清 澈,即便水流上没有泡沫,——在经常涌动的水面,在永不休止的水的替换中, 倒影是不真实的、不清晰的、难以理解的。 只有当水流穿过一道又一道河抵达一片安静、开阔的海湾,或是在小河 湾中驻足,或是在水波不兴的小湖中安卧,——只有在这些地方,我们才能在镜 子般的水面上看到岸边树木上的每一枚叶子,淡淡白云中的每一抹云絮和天空那 丰满而又蔚蓝的深处。此亦似君,此亦如吾。如果说,我们百般努力,至今仍未 看见、仍未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这也许正是因为,我们还正在向某处运 动,我们还正在生活?…… 在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 100 字左右。(6 分) 【答案】①能,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发展的,认识会跟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调整、改变乃至深化。②否,辨认或观照事物须得在静止的状态或事物运 动结束之后,静观默会,凝神结想,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与全貌,才能达成 “清晰”的认识。③辩证地认知,即可在运动中也可在静止的状态下认知事物。 此外,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和因认识事物的角度等的不同,认识也会有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对作品进行个性 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属于探究范围,能力层级为 F。认真审读文本,可知文 本的观点是只有在“静”中才能“观照到不朽的、清晰的真理”,而题干是“在 运动中能否清晰地辨认事物或认识自我”,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作答时考生首 先需要立论明确,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尤其是哲学观点进行论证,一定 要自圆其说,不能自相矛盾。 21.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 4 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 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 1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 分) 外交部发言人: 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投资环境澳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答案】当今时代,互联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 作用,但其传播的“黄毒”等信息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它还引发国际争端, 成为利益集团博弈的工具,因此,用法律的手段监管网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 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洁、连贯和分析综合能力, 能力层级分别为 D 和 E。四则标题都与互联网有关,而且是在不同的方面。“互 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说明网络的积极作用,“澳联邦通讯 部长表示: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说
明网络的负面作用,所以要立法,“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 投资环境”则说明由搜索引发的争端。考生需要综合分析,在语言组织上呈现出 定的逻辑性。本题增加了考生的思维含量,有一定难度 【2011】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4月28日电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区市和现役 军人的人口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 万人,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1.3亿相比,减少了约5600 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 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 居住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 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头版,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分) 答 【答案】 经济发展影响到人口的流动 流动人口的增加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内在联系。从上则新闻看来,流动人口规 模在不断扩大,而城镇人口比重与2000年比也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随着城 镇化程度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大量吸往城市,流动人口主要就是农民工进 城的现象反映。材料中还提到,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 省、四川省和江苏省,应该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入城 有很大关系。所以说,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答案角度提示】 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和步伐加快” ②人口现状方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 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③上述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作为一个角度; 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査主要数据做整体评论 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 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 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 【解析】本题考新闻短评。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考察要求直接明了,且新闻 材料是考生熟悉的社会事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考生只要把握好新 闻短评的两个最重要的点:短、评,找准角度,分步写作就行。“新闻短评” 写作分四步:标题一事实一评论一小结。标题要彰显主目,一般是“什么怎么
明网络的负面作用,所以要立法,“外交部发言人:谷歌若撤出不会影响中国的 投资环境”则说明由搜索引发的争端。考生需要综合分析,在语言组织上呈现出 一定的逻辑性。本题增加了考生的思维含量,有一定难度。 【2011】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做 1 题,9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 本报北京 4 月 28 日电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今天宣布,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显示,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区市和现役 军人的人口 1339724852 人。与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 7390 万人,与 1990 年到 2000 年的十年之间人口净增长量 1.3 亿相比,减少了约 5600 万人。十年人口数字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 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挑战。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男性人口占 51.27%,女性人口占 48.73%。 居住城镇的人口为 66557 万人,占总人口的 49.68%,同 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分,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 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 (选自《人民日报》2011 年 4 月 29 日头版,有删节)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 2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经济发展影响到人口的流动 流动人口的增加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内在联系。从上则新闻看来,流动人口规 模在不断扩大,而城镇人口比重与 2000 年比也上升了 13.46 个百分点。随着城 镇化程度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大量吸往城市,流动人口主要就是农民工进 城的现象反映。材料中还提到,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 省、四川省和江苏省,应该与这些省份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入城 有很大关系。所以说,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答案角度提示】 ①人口变化成绩方面的角度:“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控制”、“人口素 质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和步伐加快”; ②人口现状方面临挑战方面的角度:“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流动人口 规模不断扩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③上述两个方面中的每一个点都可作为一个角度; ④整体的角度:对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做整体评论; ⑤其他角度:如“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省份的角度;“人口数量排在前五 位”的省份与“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相结合的角度;“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 大”与“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相结合的角度等。 【解析】本题考新闻短评。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考察要求直接明了,且新闻 材料是考生熟悉的社会事件:2010 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考生只要把握好新 闻短评的两个最重要的点:短、评,找准角度,分步写作就行。“新闻短评” 写作分四步:标题—事实—评论—小结。标题要彰显主旨,一般是“什么怎么
样”;概述新闻要简洁,一般是“什么怎么样或谁怎么样”;观点要直击要害 分析要深刻集中(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也可正反结合;可以析原因、揭本 质,也可以谈后果、提措施与办法等)。篇幅要短,200字左右,重在评析。评 论的角度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 中》) [注]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9分) 答 【答案】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 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 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 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 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 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能够从材料中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对 作者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 打下基础。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査,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 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 些哲人的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 髙考时准确辨析。本题须抓住儒墨思想内核“仁爱”与“兼爱”的异同点来分 析,且要结合原文展开。先观点,后分析。 【2012】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 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 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 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 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她 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 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髙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 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 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
样”;概述新闻要简洁,一般是“什么怎么样或谁怎么样”;观点要直击要害, 分析要深刻集中(可并列展开、递进展开,也可正反结合;可以析原因、揭本 质,也可以谈后果、提措施与办法等)。篇幅要短,200 字左右,重在评析。评 论的角度选择不能脱离所提供的新闻事实。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 中》) [注] ①其: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 实谈谈你的看法。200 字左右。(9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 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 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 强调将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 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 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文化经典阅读。要求能够从材料中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并对 作者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一要疏通文意,读懂原文。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 打下基础。二要熟悉人物,明辨思想。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 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 一些哲人的主要的学说和观点。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 高考时准确辨析。本题须抓住儒墨思想内核“仁爱”与“兼爱”的异同点来分 析,且要结合原文展开。先观点,后分析。 【2012】六、选做题(19、20 题任选做一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 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 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 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 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她” 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 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 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 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 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 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 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 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 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6分) 【答案】示例: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 久。我们尝一个碗里的饭菜,取一个被窝的温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 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 到底去了哪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 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 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就不 会有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不一样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不会来 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 【解析】本题实际是个片段作文题,涉及到第一单元的“叙述人称”“叙述视 角”和第四单元的“揣摩人物心理”三个内容;其中教材第一单元的P10有一个 课后练习是这样的:“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个 题与今年的高考题如出一辙。当然这个片段作文必须是在理解文意、文中主人公 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动笔的题。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 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 行心理描述。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分) 【答案】示例一:所选文段运用了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农奴的不幸 遭遇,从而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之 所以采用全知视角,首先是因为主人公盖拉辛又聋又哑,无法告知与倾诉,全知 视角有助于刻画出盖拉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做所想,从而弥补该来信聋哑 带来的叙述上的不便;(2分)其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这 切,冷静客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盖拉辛遭遇之悲惨可怜,更能全方位的表现 出盖拉辛所受折磨之多,之真实。(2分) 示例二:所选文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孤 独、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分)文段大部分内容正面叙写盖拉辛寻 找木木的过程,用“跑”“唤”“冲”“比着”手势等动词淋漓尽致的刻画出盖 拉辛的执着、焦急,反映出他的善良,也衬托出他的孤独。(2分)文章也运用 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没有写盖拉辛是如何跑遍半个莫斯科,而是用 疲倦”“摇摇不稳”“尘土满身”等词侧面写出寻找木木的过程之执着、艰辛 和失落。又如以马夫转述“呻吟了一整夜”侧面写出盖拉辛丢失木木后痛苦的心 情,饱受折磨的状况。(2分) 【解析】本题是一个文学评论题,要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要从写 作的方法、手段层面去做题。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 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不注意审题干很容易 把这个题看成人物形象鉴赏题来答。实际上,这个题涉及到选修教材中的八个单 元知识,如果熟悉教材的单元知识,就很容易选出合适的角度来答题,如果不熟 悉,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可见,教材内容一定要熟悉,复习备考一定要回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 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 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 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 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 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6 分) 【答案】示例:木木,你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我们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了这么 久。我们尝一个碗里的饭菜,取一个被窝的温暖,我们一起在夕阳下散步,一起 在屋檐下乘凉……木木啊,你何曾远离过呢?你就是我生活的全部啊!木木,你 到底去了哪呢?饿了谁给你吃的?冷了谁给你取暖?遇到居心不良的家伙又该 怎么办啊!木木,你回来吧!是不是跟着我后吃不饱穿不暖?可我们是同甘共苦 啊!是不是我陪你的时间不够长?可是主人交代的事多得做不完啊,不去做就不 会有我们吃的住的,我们不一样要到处流浪了吗?木木,我的木木,你要不会来 了,我的心,我的魂,也就回不来了啊,活着还有什么期待呢?木木…… 【解析】本题实际是个片段作文题,涉及到第一单元的“叙述人称”“叙述视 角”和第四单元的“揣摩人物心理”三个内容;其中教材第一单元的 P10 有一个 课后练习是这样的:“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这个 题与今年的高考题如出一辙。当然这个片段作文必须是在理解文意、文中主人公 形象的基础上才能动笔的题。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 本心理,可以结合焦急、自责、思念、担心,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设想等进 行心理描述。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6 分) 【答案】示例一:所选文段运用了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农奴的不幸 遭遇,从而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 分)之 所以采用全知视角,首先是因为主人公盖拉辛又聋又哑,无法告知与倾诉,全知 视角有助于刻画出盖拉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做所想,从而弥补该来信聋哑 带来的叙述上的不便;(2 分)其次,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这 一切,冷静客观,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盖拉辛遭遇之悲惨可怜,更能全方位的表现 出盖拉辛所受折磨之多,之真实。(2 分) 示例二:所选文段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孤 独、执着而又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2 分)文段大部分内容正面叙写盖拉辛寻 找木木的过程,用“跑”“唤”“冲”“比着”手势等动词淋漓尽致的刻画出盖 拉辛的执着、焦急,反映出他的善良,也衬托出他的孤独。(2 分)文章也运用 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没有写盖拉辛是如何跑遍半个莫斯科,而是用 “疲倦”“摇摇不稳”“尘土满身”等词侧面写出寻找木木的过程之执着、艰辛 和失落。又如以马夫转述“呻吟了一整夜”侧面写出盖拉辛丢失木木后痛苦的心 情,饱受折磨的状况。(2 分) 【解析】本题是一个文学评论题,要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要从写 作的方法、手段层面去做题。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丢失后的焦急和痛 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不注意审题干很容易 把这个题看成人物形象鉴赏题来答。实际上,这个题涉及到选修教材中的八个单 元知识,如果熟悉教材的单元知识,就很容易选出合适的角度来答题,如果不熟 悉,可能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可见,教材内容一定要熟悉,复习备考一定要回
归教材,以本为本。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 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如考生答 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18日17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 为期3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 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 中国展台上有近3000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 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髙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 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 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 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 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 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 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4月15日-17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 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4月20日第4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分) 【答案】标题一:伦敦书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2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产 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中英文学交流的失衡与不对等现象,推动了更 多的英国读者去加深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从标题的形式看,“伦敦书展”先发制 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紧随其后。题目简洁大气,吸引读者眼球,彰显 民族自豪感。 标题二: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2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 有近3000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 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4分) 【解析】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 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 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考査的重点是新闻 标题及其理由分析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 【答案】示例一:(“展示”的角度)在刚刚落幕的2012年伦敦书展上,中国 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3000种英文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 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 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 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
归教材,以本为本。答题角度: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 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的角度;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如考生答 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伦敦当地时间 18 日 17 时,随着中国与土耳其主宾国活动交接仪式的正式举行, 为期 3 天的伦敦书展落下帷幕。 在此次书展上,中国以迄今最大规模的主宾国活动隆重登场,向英国及来自世界 各国的出版商、版权交易商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各类图书出版现状。今年的 中国展台上有近 3000 种英文图书展出。书展推出的中国作品包括《钱钟书英文 散文选》和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书的英文版,以及《红楼梦》、《聊斋 志异》、《孙子兵法》、《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英文版。 伦敦书展落下了帷幕,但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大推动意义,将留 下长远影响。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指出,长期以 来,中英文学的交流有点失衡,不对等。中国读者对英国文学的了解,远比英国 读者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多,英方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古典文学,像《红楼梦》 等。中国一般读者,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直到当代作家 作品,如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哈利?波特》等都非常了解。 2013 年度伦敦书展将于明年 4 月 15 日-17 日举行,市场焦点主宾国是近年出版 业蓬勃发展的土耳其。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2 年 4 月 20 日 第 4 版“要闻版”,有删节)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6 分) 【答案】标题一:伦敦书展: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2 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书展对中英两国文化交流产 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中英文学交流的失衡与不对等现象,推动了更 多的英国读者去加深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从标题的形式看,“伦敦书展”先发制 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中国”紧随其后。题目简洁大气,吸引读者眼球,彰显 民族自豪感。 标题二:伦敦书展“搭台”,中国图书“唱戏”(2 分) 理由:从标题的内容看,新闻所述事件为伦敦书展,此次书展的主宾国是中国, 有近 3000 种图书在这个平台展出,也就是说,中国图书借助伦敦书展的舞台向 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从标题的形式看,“搭台”“唱戏”用了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且两句形成对偶,句式整齐。(4 分) 【解析】答题要求:所拟标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词语:“伦敦书展”“中国”。 所拟标题必须紧扣事实主要信息作简明扼要的陈述,概括、突出地提示整则消息 的主要内容。对所拟标题理由的阐述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考查的重点是新闻 标题及其理由分析。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 分) 【答案】示例一:(“展示”的角度)在刚刚落幕的 2012 年伦敦书展上,中国 向世界展示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近 3000 种英文图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 因为语言的障碍,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图书一直不被国际社会充分认可。近年来, 许多出版社对中国图书在世界上的尴尬处境深有认识,逐步迈出了走出国门的步 伐。伦敦书展是一个展示的平台,这种展示既是中国文化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中
国图书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尝试。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会敢于突破, 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升。图书和文化也是如此。 示例二:(“交流”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两国乃至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会落幕。本次书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图书,将汉语翻译成外文 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 突破了语言障碍,中国图书才能被世界各国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 能是双向的、双嬴的。大胆的将中国图书推介出去,将中国文化输出出去,才能 让自己成为文化交流中自信的平等的一方。伦敦书展这样的交流方式必将也应该 持续下去。 示例三:(“平台”的角度)2012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国图书借助伦 敦书展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图书 也是浩如烟海,但很大层面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状态。中国图书 需要这样的平台来推介自己,来证明自己。正如经济需要改革开放一样,文化也 需要走出国门,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甚至自己搭建平台,放眼世界,将中国 图书推销出去,交流出去。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信心, 也才能发现中国图书与世界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伦敦书展(所选消息内容)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 的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 媒介,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答题要求:体裁应该是新闻短评。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 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答题角度:考生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 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 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重视规范答题,注意观点鲜明、答题简洁。考査的 重点是新闻标题和评论的写作。 2013】六、选做题(12分。19、20题任选作一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很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 故意摆出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的赞美,引起人家的注目。 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天鹅成群地在浩瀚的烟 波中,和有翅的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天鹅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 离开船队,游近岸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示它的美色,施出它 的娇态,供人们仔细欣赏。 天鹅,亦称“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如大天鹅雄体长1.5米 以上,雌体略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达鼻孔前方。群栖 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分布极广, 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另有 疣鼻天鹅,嘴红色:小天鹅,体型较小,嘴短。嘴基黄色,未达鼻孔。三种天鹅 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分别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效果。(6分) 〖答案要点〗第一则材料是描述性文字,主要使用了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运 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天鹅的神态、动作等特征,鲜明生动,具有 形象性、情感性;第二则材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
国图书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尝试。任何事物,只有敢于展示,才会敢于突破, 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提升。图书和文化也是如此。 示例二:(“交流”的角度)2012 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但中英两国乃至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会落幕。本次书展展出的全是英文图书,将汉语翻译成外文 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但也是中国图书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 突破了语言障碍,中国图书才能被世界各国看懂并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才可 能是双向的、双赢的。大胆的将中国图书推介出去,将中国文化输出出去,才能 让自己成为文化交流中自信的平等的一方。伦敦书展这样的交流方式必将也应该 持续下去。 示例三:(“平台”的角度)2012 年伦敦书展已然落下帷幕,中国图书借助伦 敦书展这一平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肌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图书 也是浩如烟海,但很大层面上还处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尴尬状态。中国图书 需要这样的平台来推介自己,来证明自己。正如经济需要改革开放一样,文化也 需要走出国门,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平台甚至自己搭建平台,放眼世界,将中国 图书推销出去,交流出去。也只有在这样的平台上,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信心, 也才能发现中国图书与世界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伦敦书展(所选消息内容)的意义主要在于展示了中国出版业蓬勃发展 的现状,扩大了中国书籍在世界的影响,为中西文化的沟通搭建了平台、提供了 媒介,增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答题要求:体裁应该是新闻短评。所写短评应是基于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或新闻事 实的某一部分所作的评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结构基本完整。 答题角度:考生答题可从如下角度切入:①“展示”的角度;②“交流”的角度; ③“平台”的角度;④“影响”的角度;⑤“推动”的角度。如考生答案不在以 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重视规范答题,注意观点鲜明、答题简洁。考查的 重点是新闻标题和评论的写作。 【2013】六、选做题(12 分。19、20 题任选作一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很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 故意摆出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的赞美,引起人家的注目。 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天鹅成群地在浩瀚的烟 波中,和有翅的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天鹅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 离开船队,游近岸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示它的美色,施出它 的娇态,供人们仔细欣赏。 天鹅,亦称 “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如大天鹅雄体长 1.5 米 以上,雌体略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达鼻孔前方。群栖 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分布极广, 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另有 疣鼻天鹅,嘴红色;小天鹅,体型较小,嘴短。嘴基黄色,未达鼻孔。三种天鹅 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分别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效果。(6 分) 〖答案要点〗第一则材料是描述性文字,主要使用了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运 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天鹅的神态、动作等特征,鲜明生动,具有 形象性、情感性;第二则材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
了较多的科学术语进行解说。介绍了天鹅的种类、特征、习性、分布等知识,平 实准确,具有科学性、客观性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有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2)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140字 (6分) 〖答题要求〗主旨紧扣“保护天鹅”,表达富有创意。 (第一段文字选自法国作家布封的散文《天鹅》,前选入小学课文中。第二则选 自《辞海》,略有删改。 2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 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喜欢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 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 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 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 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 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能变成有问题。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 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 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 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 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问”指的是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 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 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有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第二则文字选自清代刘开的《问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要点〗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援引中国古代典籍相关论述。 2014年 六、选作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选作题共3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次,妈妈忽见杨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 其事的。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 造,思想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她跌下多远,滚下多少级楼 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 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了较多的科学术语进行解说。介绍了天鹅的种类、特征、习性、分布等知识,平 实准确,具有科学性、客观性。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有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2)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 140 字。 (6 分) 〖答题要求〗 主旨紧扣“保护天鹅”,表达富有创意。 (第一段文字选自法国作家布封的散文《天鹅》,前选入小学课文中。第二则选 自《辞海》,略有删改。) 2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 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喜欢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 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 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 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兴趣,原因就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 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 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能变成有问题。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 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 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 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 内涵与作用。(6 分) 〖答案要点提示〗 ①第一则材料中“问”指的是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 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 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有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第二则文字选自清代刘开的《问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 不超过 140 字。(6 分) 〖答案要点〗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援引中国古代典籍相关论述。 2014 年 六、选作题(12 分,每小题 6 分) 注意:选作题共 3 道小题,请任选其中 2 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分) 一次,妈妈忽见杨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 其事的。只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 “囫囵着跌下来”,用语是幼稚的创 造,思想却很明显,就是整个人从楼上滚下来了。问她跌下多远,滚下多少级楼 梯,她也说不清。她那时才两岁多,还不大会说,也许当时惊魂未定,自己也不 知道滚了多远。 她是个乖孩子,只两件事不乖:一是不肯洗脸,二是不肯睡觉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一一逃 逃 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 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 请为上文续写一段杨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答 【答案】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她表示要好,尽力做乖孩子。她乖乖地躺在 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谣她睡。我把学校里学的 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 说:“再唱《喜旦娄》( Sweet and low,丁尼生诗中流行的《摇篮曲》) 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无 锡话:“快睡!”)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我只好耐心再唱 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答题要求: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类似于北京卷的微写 作。所写文字必须紧扣阿必“不肯睡觉”,能体现人物天真、可爱等特点,并符 合生活逻辑。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 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 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 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 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 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 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 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 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 谈你的认识
每当佣人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她便觉不妙,先还慢悠悠地轻声说:“逃——逃 ——逃——”等妈妈拧了一把热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 逃逃逃!”总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 (节选自杨绛《记杨必》) 请为上文续写一段杨必“不肯睡觉”的文字。 答: 【答案】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她表示要好,尽力做乖孩子。她乖乖地躺在 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谣她睡。我把学校里学的 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 说:“再唱《喜旦娄》(Sweet and low,丁尼生诗中流行的《摇篮曲》)。” 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了她最喜爱的歌。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点困!”(无 锡话:“快睡!”)阿必觉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我只好耐心再唱。 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答题要求: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类似于北京卷的微写 作。所写文字必须紧扣阿必“不肯睡觉”,能体现人物天真、可爱等特点,并符 合生活逻辑。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分)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①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 则》) [注]①起:更加。 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 【答案】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 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 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 关注、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 慰父母。 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 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 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 分) 人的天性中不是生香卉,便是长野草。所以要适时地给前者浇水,将后者铲除。 (弗兰西斯·培根《谈人的天性》) 你说:“不值得作什么努力: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完善。”但是要知道, 你的使命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只在于越来越近地走向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生活之路》) 两则材料都谈了个人修身实践,请比较分析它们侧重点的不同,并就其中一则谈 谈你的认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 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 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 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态度。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 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 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 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
答: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前者谈的是人的天性中不是产生好的东西,便是滋生坏 的东西,对其中好的要培养,坏的要铲除;通过设喻,侧重修身实践方法的揭示。 后者谈的是人们应看待个人的修身过程,只要不懈努力,必将趋于完善;通过批 驳,侧重修身实践应具的态度。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应常怀惕厉之心,反躬自 省辨善别恶,进而付诸行动,去恶扬善,提升自我。或:第一则材料启示人们, 应树立正确人生目标,防止消极怠惰、自暴自弃,只要积极行动,并持之以恒, 就可不断接近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