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里一中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 C.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全新的理念和响亮的口号,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 语文试卷 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为弱势群体多出实招,多办实事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D.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 一、(18分,每小题3分 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赡(zhdn)谄媚(chan)畎亩(quan)亟待解决(J1)畏尊不前(x1) A.林黛玉初入贾府,见到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和惜春等 B.孝悌(t1)恸哭(dong)朝(jn)揠苗助长(yd)猝不及防(ca) 众多重要女眷,去拜见两位舅父,却没有见着—大舅父推说身体不舒服,二舅父斋戒去了 C譬如(pl)哂笑(shen)龟裂(gu)强恕而行(s)稗官野史(bai) (《红楼梦》) B.楚国狂人接舆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自顾自的边走边唱歌,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 D.水(td)秦桧(Hu)怵惕(h)绚丽多姿(xuan)放辟邪侈(ch) 体不勤 不分”(《论语》) 2.下列词语的书写,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B.觉新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他屈从于父命,和自已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 A.布衣疏食集腋成裘偃旗息鼓诛连九族 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 B见危受命流连忘返因材施教言不及义 庄美丽的委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家》) C.囿于成见忿忿不平脉膊微弱民生凋蔽 D.许攸向袁绍献计攻许昌,袁绍不听,致使许攸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计,烧毁袁绍积 D.置若罔闻 察颜观色 世嫉俗 金壁辉煌 于乌巢的军粮辎重,大败袁绍。《三国演义》) 3.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看到这件伤害案如此草草结案,不禁让人顿生 ,难道案件背后有“黑手”?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②现代军事讲求多军兵种、全方位」 作战,而不再只注重单兵种作战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③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春种秋收 必将自食恶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 A疑窦偕同反之 B.疑虑 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同时 C.疑窦协同否则 疑虑偕同反之 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A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败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 B.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 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C.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他们以无所不为的探索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 这两种“祝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D.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时涩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 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 A.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 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祝域”的不断 B.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一一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 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湾里一中 2012—2013 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一、(18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丰赡.(zhān)谄.媚(chǎn) 畎.亩(quán) 亟.待解决(jí) 畏葸.不前(xǐ) B.孝悌. ( tì ) 恸.哭( dòng) 朝觐.( jìn ) 揠.苗助长(yà) 猝.不及防( cù ) C.譬.如( pì) 哂.笑(shěn) 龟.裂(guī) 强恕.而行 ( sù ) 稗.官野史 (bài ) D.水獭.(tǎ) 秦桧.( Huì) 怵.惕 (chù ) 绚.丽多姿 (xuàn) 放辟邪侈.(chǐ) 2.下列词语的书写,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布衣疏食 集腋成裘 偃旗息鼓 诛连九族 B.见危受命 流连忘返 因材施教 言不及义 C.囿于成见 忿忿不平 脉膊微弱 民生凋蔽 D.置若罔闻 察颜观色 愤世嫉俗 金壁辉煌 3.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看到这件伤害案如此草草结案,不禁让人顿生 ,难道案件背后有“黑手”? ②现代军事讲求多军兵种、全方位 作战,而不再只注重单兵种作战。 ③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春种秋收, ,必将自食恶果。 A.疑窦 偕同 反之 B.疑虑 协同 否则 C.疑窦 协同 否则 D.疑虑 偕同 反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败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 ....,嗤之以鼻。 B.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 ....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 法。 C.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他们以无所不为 ....的探索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D. 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 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 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B.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 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C.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要有全新的理念和响亮的口号,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 从制度上加以保障,为弱势群体多出实招,多办实事。 D.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 162 个品种、近 1300 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 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 21%。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初入贾府,见到了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和惜春等 众多重要女眷,去拜见两位舅父,却没有见着——大舅父推说身体不舒服,二舅父斋戒去了 (《红楼梦》) B.楚国狂人接舆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自顾自的边走边唱歌,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 B.觉新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他屈从于父命,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 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 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家》) D.许攸向袁绍献计攻许昌,袁绍不听,致使许攸投奔曹操。曹操用许攸之计,烧毁袁绍积 于乌巢的军粮辎重,大败袁绍。《三国演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 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关注。同时, 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 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 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 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 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 “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 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 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 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
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达默尔如是说。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9.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 此而黯淡。 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 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D.在理解 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 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三、(9分,每小题3分) 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小题 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 管仲论(节选) 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 (北宋)苏洵 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 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 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 7.结合原文,下列定义有误的一项是() 而后知去少正卵。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情,不可近”而已 生的特定的“视域”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 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縈威公之手足耶?夫齐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大视域” 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鸣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A.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 B.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
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 达默尔如是说。 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 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 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 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 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 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 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 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 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 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 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 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 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 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 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 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7.结合原文,下列定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 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 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 “大视域”。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 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 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 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 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9.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 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 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D.在理解 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 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小题。 管仲论(节选) (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 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 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 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 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 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 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 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 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B.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 C.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且:将要
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择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注】①箨龙:笋,初夏常见之物。②木笔:又名辛夷花,初夏常见之物。③瓯:—种茶具。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B.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2)从全诗看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5分)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C.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2)子在川上曰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f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子曰:“ _,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 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 浮云。” 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9题。(21分) 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C.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 朱成玉 说没有管仲了 (1)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 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 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 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 第Ⅱ卷(114分) 霜凌辱,却依旧鲜亮,品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四、(28分) (2)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3)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 了,曾经的青舂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 (2)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4)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3)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5)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6)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 14.阋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幽初夏 (7)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 虑的鸟鸣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D. 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 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B.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C.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D.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 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 B. 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 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 C. 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 说没有管仲了。 D. 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 无一年安宁。 第Ⅱ卷(114 分) 四、(28 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2)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3)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③茶? 【注】①箨龙:笋,初夏常见之物。②木笔:又名辛夷花,初夏常见之物。③瓯:一种茶具。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3 分) (2)从全诗看诗人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5 分) 15.古诗文填空。(5 题限选 4 题)(8 分) (1) ,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子在川上曰: , 。 (3) ,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 (5)子曰:“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 浮云。”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21 分)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朱成玉 (1)立秋了,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令你 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 这已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 霜凌辱,却依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2)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 为那些在秋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3)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照,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丝丝凉意。因为叶子落 了,曾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 声嘶力竭地挽留,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4)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5)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6)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 光闪闪,阳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看起来像是在跳舞。 (7)在我的记忆里,祖母总是拿着扫把,试图把所有的哀怨清扫干净,只留给我们无忧无 虑的鸟鸣
(8)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16.文章标题是“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请从文中找出祖母与落叶之间有哪些联系。(5 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分) 9)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 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 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17.文中两次提到“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6分) (10)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 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 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8.请具体分析文章末尾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 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 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 的云里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11)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表达秋天之美和作者 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对秋的向往之情 (12)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B.本文刻画了一个坚强、乐观、忠贞、隐忍、有文化知识、热爱生活的祖母形象 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C.文章第十一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 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 (13)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D.文中两次写到“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起到了抒情线索作用,把景、情、人 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行文脉络清晰 14)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E.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把祖父喻为“凤”,旨在说明祖母祖父之间浓厚的情 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感,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 六.小作文(15分) (15)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20.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他回到家后的生活:“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16)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请根据诗句描写一幅场景,来表现他此时的所见、所闻 (17)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思。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200字, (18)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19)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 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七.作文(50分) 窃私语。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英国谚语:“蒙蒙细雨持续的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 自珍重!” 俄罗斯谚语:“走得慢点,走得远些 (选自《读者》2009年第6期,文章有删改) 我国谚语:“走路不停歇,慢力赛兔子
(8)祖母在那些落叶里不停地翻检,把中意的握在手心。祖母喜欢收藏落叶,这个习惯终 生未曾改变。这个习惯让我感觉到,祖母永远不会衰老。 (9)我在祖母的书里看到过那些落叶。祖母喜欢看书,她的书里总是夹着各种各样的落叶, 仿佛是她为自己的青春留下的标记。每一段青春,都是一片叶子,那些青春的遗骸、无法言 说的旧日时光,成了书签,丈量着一本书的里程,时刻提醒着你,哪些句子需要再一次爱抚, 哪些情节需要重温。 (10)我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父亲告诉我,祖父结婚一年后就从军了,再也没有回来。 作为军烈属的祖母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却没有人可以安抚她内心的苦痛。祖母习惯在 那些叶子上面写字,一句半句的,大多是哀婉的宋词。我想那是祖母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 祖父吧。每年清明的时候,我就会看到祖母去祖父的坟前,把那些写了字的叶子铺满坟头, 景象灿烂而华丽。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祖母掉过一滴眼泪,但我知道,她的心就像是蓄了 雨的云,轻轻的挤一下,就会泪雨滂沱,只是别人无法看见。祖母的眼泪,只居住在她自己 的云里。 (11)不管天气的好坏,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把她的脊背压弯, 却压不弯她热爱生活的心。 (12)在那些叶子上写字的时候,祖母是小心翼翼的,仿佛怕碰坏了一份念想。写上了字的 叶子,就如同被装上了灵魂,重新活了过来。我想只有祖母懂得那些落叶,也只有那些落叶 懂得祖母,她们惺惺相惜,彼此嘘寒问暖。 (13)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替那些果实遮过阴凉、从枝头跌落、背井离乡的叶 子。 (14)祖母在秋天的离世毫无征兆,只是那一天刮了很大的风,院子里的那棵老柳树稀里哗 啦地掉落了所有的叶子。其实,也只有风能让叶子喘息或者感叹。在叶子的生命中,风往往 扮演着接生婆和送行者的双重角色,所以叶子的心思只和风说,它只和风窃窃私语。 (15)落叶也有遗言吗?在离开枝头的刹那,它和风都说了什么?谁听过它们交代的后事? (16)那些齐刷刷掉落的叶子们,是去陪祖母了吗? (17)我想,如果祖母是落叶,那么风一定是祖父。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缠绕不清的爱意。 (18)我的祖母,一片写满诗句的落叶,一片不知愁的落叶,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 (19)落叶从不惊叫,哪怕你踩到它的脊背。不像雪,不论你走得多轻,它们都会在你的脚 下呻吟,仿佛踩碎了它们的骨头。落叶从不惊叫,哪怕遇到再多的苦难,她都只是去和风窃 窃私语。 (20)我似乎听到了落叶在说:“等我,来赴一个灿烂的约会。在此之前,请好好生活,各 自珍重!” (选自《读者》2009 年第 6 期,文章有删改) 16.文章标题是“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请从文中找出祖母与落叶之间有哪些联系。(5 分) 17.文中两次提到“把生命的结束当作一次旅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 分) 8.请具体分析文章末尾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 分)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景图,其意图主要是为了表达秋天之美和作者 对秋的向往之情。 B.本文刻画了一个坚强、乐观、忠贞、隐忍、有文化知识、热爱生活的祖母形象。 C.文章第十一自然段写“祖母总是会大声爽朗地笑”,同时又说“祖母的苦难像一座山”, 可见祖母的笑是苦涩而痛楚的。 D.文中两次写到“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起到了抒情线索作用,把景、情、人 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行文脉络清晰。 E.文章第十七段把祖母喻为“落叶”,把祖父喻为 “风”,旨在说明祖母祖父之间浓厚的情 感,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 六.小作文(15 分) 20.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他回到家后的生活:“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 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请根据诗句描写一幅场景,来表现他此时的所见、所闻、所 思。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不少于 200 字。 七.作文(50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谚语:“蒙蒙细雨持续的长久,暴风骤雨一扫即过。” 俄罗斯谚语:“走得慢点,走得远些。” 我国谚语:“走路不停歇,慢力赛兔子
这些谚语给你什么感悟和联想呢?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
这些谚语给你什么感悟和联想呢?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