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桂林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 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 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 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 《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 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 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 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 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 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 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 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 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 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 《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 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 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 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 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 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 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 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 “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 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 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广西省桂林市 2014-201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 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 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 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 《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 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 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 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 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 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 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 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 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 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 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 《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 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 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 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 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 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 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 所 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 “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 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 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 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 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 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 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 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 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 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 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 “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 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 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 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 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 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 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 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 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 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 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 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 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 代为相。(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 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 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 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 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 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 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 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 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 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 “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 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 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 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 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 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 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 郎。八月, 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 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 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 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 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 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 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 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 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 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 宙,此杜诗最上者”。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5分)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 都有哪些?(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7分) (1)《蜀道难》诗中描写瀑布飞流而下撞击山石发出巨响的句子: (2)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公,百姓的悲惨。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张翰的典故表达故乡之思的句子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 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 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 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 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 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 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5 分)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 都有哪些?(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7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7 分) (1)《蜀道难》诗中描写瀑布飞流而下撞击山石发出巨响的句子:“ , 。” (2)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 , 。” 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公,百姓的悲惨。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张翰的典故表达故乡之思的句子:“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 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 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 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 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 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 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 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 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 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 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 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 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 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 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 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 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 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 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 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 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 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 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 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 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 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 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 品必然俗不可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 5 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 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 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 15 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 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 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 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 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 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 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 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 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 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 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 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 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 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 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 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 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 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 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 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 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 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 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 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 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 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 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 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 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髙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 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 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 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 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 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 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 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 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晩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 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 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 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 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试结合材料的全文加 以分析。(6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6分) (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 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3分) (1)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掉自己的生存空间。 (2)某公司非法占地,终于:所建的37幢别墅式建筑被主管部门勒令全部拆除, (3)制造(3)“1·20”京广铁路爆炸案的罪犯终于_,被逮捕归案。 (4)他不在村里安心劳动,却跑到城市来乞讨,自找苦吃,真是。 A.玩火自焚自作自受作茧自缚自食其果 B.作茧自缚自食其果玩火自焚自作自受 C.玩火自焚自食其果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D.作茧自缚自作自受玩火自焚自食其果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 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 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 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 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 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 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 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 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 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 “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 2014 年第 3 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黄庭坚命名,不单反 映出父亲对他个人的期待,也直接反映出这个黄氏家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对黄庭坚亦是十分满 意,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 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 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 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2)作者在文章题目中为什么称黄庭坚为“文化大家”?试结合材料的全文加 以分析。(6 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黄庭坚的形象特征。(6 分) (4)作者在结尾说黄庭坚“世道极颓,甜心如砥柱”的风骨,是值得我们永远 追求的精神境界,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 分) 第 II 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3 分 ) 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 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掉自己的生存空间。 ⑵某公司非法占地,终于 :所建的 37 幢别墅式建筑被主管部门勒令全部拆除。 ⑶制造(3)“1·20”京广铁路爆炸案的罪犯终于 ,被逮捕归案。 ⑷他不在村里安心劳动,却跑到城市来乞讨,自找苦吃,真是 。 A.玩火自焚 自作自受 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B.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自作自受 C.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自作自受 D.作茧自缚 自作自受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 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 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 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14.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 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一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 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 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B.①③⑤④②⑥C.②⑥①③⑤④D.②⑥⑤④①③ 15.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言连贯,表达简 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①,绘画是 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②,所有的线条色 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 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 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 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态又有何异 6.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表,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4分) 心理学实验显示,知晓自己的成绩的人,比不知晓者学习的动机较强。美国心理 学家布克和诺非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前九天,A组知道自己的成绩, B组不知道,从第十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证明① 可见②。(都限25字以内作答) 17.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3分)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副木质门板 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 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 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 藉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 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00多年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 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 不清楚。 五、写作(60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 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 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 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14.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 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 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 治方案却无人 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⑤④①③ 15.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语言连贯,表达简 明,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① ,绘画是 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 ② ,所有的线条色 彩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 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 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 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态又有何异? 16.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表,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4 分 ) 心理学实验显示,知晓自己的成绩的人,比不知晓者学习的动机较强。美国心理 学家布克和诺非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前九天,A 组知道自己的成绩, B 组不知道,从第十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证明① 。 可见② 。(都限 25 字以内作答) 17.为下面的报道拟一条标题(不超过 12 个字)(3 分)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副木质门板 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 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 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时一位新会 藉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 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 500 多年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 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 不清楚。 五、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各媒体盘点2014年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髙居榜首。这句话当初一经 传播,网友们便掀起了一波造句热潮:“有貌就是任性”,“有才就是任性”, “有闲就是任性”……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引起了 人们的广泛关注。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 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 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 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 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 《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 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 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 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 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 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 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 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 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 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 《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 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 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 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 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 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 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 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 “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各媒体盘点 2014 年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高居榜首。这句话当初一经 传播,网友们便掀起了一波造句热潮:“有貌就是任性”,“有才就是任性”, “有闲就是任性”……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引起了 人们的广泛关注。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 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 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 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 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 《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 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 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 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 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 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 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 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 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 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 《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 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 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 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 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 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 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1.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 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 “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 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 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 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 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 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 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 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 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 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 2.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你们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文中说“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 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左传》《公羊传》《觳梁传》只能使用六寸的 简,可见在汉代不是很重要。所以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取舍,C项,说《论语》比较“人性化”是指《论语》采用了八寸的竹 简,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是指便于观看,不是指内容。它的 内容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没有提到庄重严肃的问题。所以选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 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 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 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 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 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 意味较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 视的文献都叫“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 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 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 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 1.C 2.B 3.C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你们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 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 项,文中说“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 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左传》《公羊传》《觳梁传》只能使用六寸的 简,可见在汉代不是很重要。所以选 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 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 做出判断取舍,C 项,说《论语》比较“人性化”是指《论语》采用了八寸的竹 简,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是指便于观看,不是指内容。它的 内容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没有提到庄重严肃的问题。所以选 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 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 “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 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奷,不输公赋, 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 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 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 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 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 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 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 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 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 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 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 代为相。(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荫登第,调郴尉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持节: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 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 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 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 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 “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 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 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 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 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 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 去,城得全,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 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 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 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 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 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 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 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 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荫登第,调郴尉 登第:应试得中。 B.持节招纳夷人 持节:坚守气节。 C.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济时:拯救时世。 D.帝幡然而改 幡然:很快而彻底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B.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C.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 有旨不敢遣/ D.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 旨不敢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靠祖上荫功登第,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 牵累。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 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 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 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分) (2)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5分) 【答案】 5.C 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 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1分)(5分) (2)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 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1分)(5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 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 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 辨句式。C项,按主谓宾断句。所以选C。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主 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 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 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 “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 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 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 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 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 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 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 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 船只和土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 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 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 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 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5 分) (2)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5 分) 【答案】 4.B 5.C 6.C 7.(1)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他省悟自悔,改变当初行径而成为一个性情谨 厚的人。(以、晓、省略的主语、折节、长者各 1 分)(5 分) (2)唐恪的智谋不足以谋划边关的战事,只长于交结宦官,现在国家形势日益 紧急,确实不可以在这个官位上任职。(虑,经画、但、蹙、诚各 1 分)(5 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 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 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 、反复、 辨句式。C 项,按主谓宾断句。所以选 C。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 级。 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主 张割城是实,但并无降金之心。所以选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唐恪,字钦叟,是杭州钱塘人。四岁丧父.听到人家说到父亲就悲伤地哭泣。凭 皇帝的恩赏登第,调任郴县县尉。县里有个百姓被害但尸体找不到,官吏抓了他 的邻居,强迫他自己承认是凶手,县令认为真实的。唐恪为那人争辩,县令说: “如果辩护错了就会牵累你。”恪说:“我做县尉而不能捕到凶手,还要使无辜 的人去死吗?”亲自外出访问寻找,晚上就有人来告发,天明就找到尸体,于是 抓获了凶手。任榆次知县时,县里有一个豪绅的儿子称霸于乡里,聚集逃亡者, 包庇奸邪之人,不交纳赋税,前后的知县都没有敢问的。唐恪用道理好言开导他, 他省悟自悔(或“觉悟过来悔恨自己”),改变当初行径(或“强自克制,改变 初衷”)而成为一个性情谨厚的人。大观年间,唐恪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拿着 符节招纳夷人。夷人开始害怕怀疑,衣服里面穿铠甲来迎接他,唐恪让几十名卫 兵都撤离,一人独往。夷人望见后欢快高呼,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调任沧州。黄河决堤,大水冲到城下,唐恪登城抢修。都水孟昌龄发去公文索要 船只和士兵,唐恪报告说水势正猛烈,船应当用来防备紧急情况;沧州是最远的 边境,军队没有皇帝的旨意不敢调遣。孟昌龄大怒,弹劾他,唐恪不为之所动, 更加尽心治理水患。大水退去,沧州城得以保全,皇帝下诏嘉奖。 靖康初年,金兵攻入汴梁,李邦彦推荐唐恪,授予同知枢密院事,到了后又任命 为中书侍郎。这年八月,又任命为少宰兼中书侍郎,皇帝对他礼遇有加。然而唐 恪做相,无拯救时世的大谋略。金兵第二次侵来时,要求割让三镇,唐恪召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