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南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 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 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 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 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 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 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 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 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 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 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 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 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 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 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 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 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 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 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 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 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 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 (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 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 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 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 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 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 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 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 2016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 3 小题,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 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 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 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 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 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 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 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 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 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 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 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 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 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 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 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 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 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 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 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 “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 (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 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 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 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 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 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 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 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 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 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C.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 能比的。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 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 画”的一项是(3分)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 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 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 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D.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 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 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 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 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 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盜者, 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 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 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盜日滋。干不爱民,一旦铤 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 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 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 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 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 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 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煕祚令道宪募兵,得 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 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 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C.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 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 能比的。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 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的一项是(3 分)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 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 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 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D.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 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 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 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 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 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 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 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 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 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 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 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 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 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 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 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 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
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 聚奎诡出战,速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日:“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 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 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日:“汝 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 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 “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 “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 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 仆少卿,谥忠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啖:利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 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 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 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 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 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 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5分) 译文
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 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 聚奎诡出战,速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日:“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 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 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日:“汝 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 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 “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 “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 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 仆少卿,谥忠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 收:收购(赃物) B. 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 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 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啖以官 啖:利诱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 独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 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 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 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 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D.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 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 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子夜歌·三更月①[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 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②何许, 为何这样。 8.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 的句子是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3)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牛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凊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 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 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 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 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 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2)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9 题。 子夜歌·三更月①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 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②何许, 为何这样。 8.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 9.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 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 的句子是: ,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在《劝学》中则说“ , 。” (3)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右边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牛黄 孙万友 牛黄,中药名,黄牛或水牛的胆囊结石。性凉,味甘苦。功能清热、解毒、定惊。 牛黄分多种,有葡萄黄、米碜黄、鸡心黄。最宝贵的为“人头黄”,黄大如人头, 价值昂贵。疯癫如狂的患者沏上一杯牛黄茶灌了,当即就可清醒。“人头黄”为 稀世珍宝,一般人极少见到。 陈州解三,就曾得到一颗“人头黄"。 解三以宰牛为生,也靠牛黄发财。平常买牛,多买瘦牛。牛胆结石,是永远吃不 肥的。有一日,解三购得一头老牛,剥开一看,脏内如黄花盛开,解三第一次目 睹“人头黄”,简直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失声叫道:“人头黄!” 不料隔墙有耳,被邻家夏二听了去。夏家与解家只一墙之隔,墙上爬满丝瓜秧。 夏二搬梯爬墙,把脸匿在丝瓜秧里,一下子看了个清楚。 夏二是个皮货商,往常解三晾晒的牛皮牛鞭,多由他购去再到南阳倒卖。夏二自 然知道“人头黄”的价值,回到屋里,怔怔然许久,决定要盗得解三的人头黄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 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 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 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 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 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 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 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 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 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 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 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 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理,眼下只 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 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 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 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 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 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 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 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 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 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 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 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 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 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 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半夜时分,夏二登梯爬上墙头,用系牢的绳索溜到解家院里。他先静耳听了听动 静,然后用尖刀拨门。不料门没栓,他深感不妙,心想可能解三有防,便急忙藏 了尖刀,匆匆顺原路而回,躺在床上,心中还在“扑腾”。他很是懊悔自己见财 眼开干了愚事,为此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夜,直到黎明前才迷糊过去。不料刚想沉 睡,突然听得解三来借梯子。 夏二一听借梯子,大惊失色,心想这解三大概是故意来试探虚实!更可悔的是昨 夜只顾害怕,竟忘记把梯子从墙边挪开!为不让解三看出破绽,他急忙披衣穿鞋, 想把解三稳在屋里,然后悄悄把梯子挪开,以除解三的疑心。不料他还未下床, 却被解三拦住了,说:“二哥你睡你睡!进门时我就看到了梯子,在墙上搭着呢!” 夏二一听此言,如傻了一般,直等解三走了,他还未醒过神来。这一天,夏二如 得了重病,心郁如铅,脑际里全是解三的影子。那墙上被绳索勒的痕迹他是否看 到了……一连几天,这等问题在夏二脑子里来回翻腾,吃不香睡不宁,双目开始 痴呆,偶尔还自言自语,时间一长,夏二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满街疯跑。 夏家人很着急,以为夏二患了什么邪症,又求神又烧香,均不济事,最后请来了 一名老郎中。老郎中进门并不急于给夏二看病,而细心观察。几天过后,他才对 夏家人说:“你们当家的病是心疾所至,一般药物只能顾表而不能治理,眼下只 能用人头黄可以根除!只是这人头黄为稀世珍物,一般药店是买不到的!” 不想在一旁自言自语的夏二一听到“人头黄”三字,突然瞪大了眼睛,下意识地 接道:“解三家有人头黄!解三家有人头黄……” 夏二的妻子为治夫疾,就以试探的心理去解家求要人头黄。谁知解三一听脸色惧 白,连连地说:“我没有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夏妻失望而归,对老郎中说:“解三说他没有人头黄!”夏二一听怔然如痴,许 久了,突然倒头睡去。夏二一睡三天三夜,像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竟奇迹般地 好了。 可是,没过几日,解三竟也疯了,而且比夏二疯得还厉害,到处嚎叫:“我没有 人头黄!我没有人头黄……” 解家人急忙请来那老郎中给解三瞧病,老郎中望着解三,让人请来夏二,暗地安 排了一番,然后让夏二对懈三说:“你没有人头黄!” 不料解三一听此言,更是惊恐,“忽”地挣脱了老郎中的手,边跑边喊:“我不 是不给夏二治病,我压根儿就没人头黄呀!” 老郎中望着疯跑的解三,痛苦地摇摇头,对解家人说:“解师傅的病没救了,没 救了!” 夏二觉得很惋惜,想想自己的所为,很是有点儿后怕! 几年以后,解三被冻死野外。解三死后,其子承父业,数年后翻盖新房,扒旧屋 的时候,扒出了那个人头黄。解三之子只认得一般牛黄,却不认得人头黄为何物, 便求夏二指教。夏二望着那人头黄,面色冰冷,许久了才说:“是一块普通的药 草,你留它没用,放我这儿吧!” 解三之子把人头黄送给了夏二。夏二后来用人头黄救了许多人,分文不取,有求 必应。这样过了三十余年,夏二已年近八旬。临终的时候,他唤过家人,从怀里 取出那颗人头黄,安排说:“这块药物,只可施舍,不可贪利!” 不料夏二死后,其子夏仲不守诺言,将人头黄卖了,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富户。家 中子女都因家中富有而不行正道,夏仲最后也因此悬梁自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 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 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C.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 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D.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 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 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 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 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 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 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 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发掘中 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 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 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 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 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 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 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 “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 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 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 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 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 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 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 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 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 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A. 解三比较聪明,知道瘦牛有牛黄,因此,平常买牛时不买肥牛,靠摘取牛黄 出售发财,后来也因牛黄而疯。 B.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情节,融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于一体, 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C. 夏二听到解三来借梯子,以为解三已知道自己到他家行窃,一连数日都心郁 如铅。良心的不安使他失智发疯。 D. 小说构思巧妙,以“牛黄”为线索,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的不同态度,集中 呈现了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判。 E. 解三不肯拿人头黄治夏二,一是不想泄露自己有宝的秘密,招来灾祸;二是 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 (2)开头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夏二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这篇小说以“牛黄“为题,用意很深。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面选择 其一,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 分) 钱穆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 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 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 年,在 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 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 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 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发掘中 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 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 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 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 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 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 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 “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 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 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 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 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 M 楼、S 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 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 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 M 楼改为穆楼,S 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 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 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 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 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 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 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 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 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 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 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 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 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 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 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 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 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B.“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 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 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 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E.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 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6 分) (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 行简单分析。(6分)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 行为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 ,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 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 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 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 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 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 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 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 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 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 年 6 月 9 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 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 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 国。 1990 年 8 月 30 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 96 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 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 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 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 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B.“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 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C.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 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D.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 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E.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 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6 分) (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 行简单分析。(6 分) (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 行为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 下面四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①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 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②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__之势,这 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 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 ,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 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两百多天了。 A.休戚与共东山再起另眼相看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死灰复燃刮目相看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死灰复燃刮目相看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东山再起另眼相看行云流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昨天发布署名文章称,当前反腐倡廉呈现出了“中央髙 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张”之“三高”,治理腐败需要“零 容忍” B.著名作家琼瑶最近写给国家新闻岀版广电总局一封公开信,称编剧于正涉嫌 抄袭她的作品,并请求广电部门停止涉嫌抄袭节目的播出 C.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 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 求 D.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 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而这三项论题,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 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①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②儒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③也涉及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 ④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⑤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A③①⑤②④ B.①③⑤②④C.③①④⑤②D.①③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符号)。(6分) 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 。这种 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②。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 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 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③,在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17.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标识, 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5分) 要素 含义: 六、写作(60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媒体关注有两大人物:屠呦呦,黄晓明
③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__________的那一天。 ④时间真如__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 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两百多天了。 A.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白驹过隙 B.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行云流水 C.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刮目相看 白驹过隙 D.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另眼相看 行云流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昨天发布署名文章称,当前反腐倡廉呈现出了“中央高 度重视”、“百姓高度关注”、“贪官高度紧张”之“三高”,治理腐败需要“零 容忍”。 B.著名作家琼瑶最近写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封公开信,称编剧于正涉嫌 抄袭她的作品,并请求广电部门停止涉嫌抄袭节目的播出。 C.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 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 求。 D.我国即将出台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和各种形 式外语学习成果,使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评“车同轨,量同衡”。 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三项论题,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 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①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②儒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③也涉及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 ④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⑤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A.③①⑤②④ B.①③⑤②④ C.③①④⑤② D.①③④⑤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含标点符号)。(6 分) 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是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 ① 。这种 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 ② 。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 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 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 ③ ,在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17.下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活动的标识, 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5 分) 要素: 含义: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期媒体关注有两大人物:屠呦呦,黄晓明
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 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黄晓明,结婚。 电视、广播、apρ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 息,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2.C3.D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4.A5.C”6.D 7.(1)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 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四海”、“鼎沸”、“日滋” 此曹”应准确译出各1分,大意1分,“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 错,共5分) (2)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扼守,不要让 贼兵越过此地。”聚奎又不听从。(“去”、“险”、“栅”、“毋”、“逾” 须准确译出各1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1分):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 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 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1分),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1分)。表达了闺中少妇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分) 9.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2分),作 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 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2分)。作者融情入景,借 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A、C不给分 (E“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不够准确,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过自己家 行窃;A不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叶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己 C夏二发疯不是因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 沉重的心理负担)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分)又照应了标题 (1分)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 (2分)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 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2分)
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 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黄晓明,结婚。 电视、广播、app 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晓明的婚礼,铺天盖地全是后者消 息,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B 2.C 3.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4.A 5.C ”6.D 7.⑴现在天下纷乱,寇盗一天天增多。如果大王您不爱惜百姓,一旦他们铤而 走险,您能独自和这些族人保住富贵吗?(“四海”、 “鼎沸”、“日滋”、 “此曹”应准确译出各 1 分,大意 1 分, “铤而走险”不必译,但其主语不能 错,共 5 分) ⑵道宪说:“距离长沙六十里有个险要之地,你可以在那里修栅栏扼守,不要让 贼兵越过此地。” 聚奎又不听从。(“去”、“险”、“栅”、“毋”、“逾” 须准确译出各 1 分,共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8.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1 分):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 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 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1 分),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1 分)。表达了闺中少妇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 分) 9.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2 分),作 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 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2 分)。作者融情入景,借 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1)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A、C 不给分 (E“知道夏二到自己家偷过人头黄”不够准确,解三未必知道夏二到过自己家 行窃;A 不是每一头瘦牛都有牛黄,解三叶不是不买肥牛,只是多买瘦牛而已; C 夏二发疯不是因为良心的不安,而是以为解三知道自己到解三家偷窃而背上了 沉重的心理负担) (2)①介绍牛黄的相关知识,让读者对牛黄有个了解,(1 分)又照应了标题; (1 分)②突出了牛黄的功效、价值,暗示情节的发展与牛黄这一事物密切相关; (2 分)③总起下文,为下文夏二见宝起歹意和解三怕人家知道自己有宝(或解 三见病不救和最终不治)做铺垫。(2 分)
(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②作茧自缚,自食 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③良心未泯 担心解三之子识得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 魂。(每点2分) (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2分)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 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分)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 社会现象;(2分)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2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分)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 珍的表现,刻画了人物的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2分)通过解三不肯拿出 人头黄给夏二治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分)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 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参考答案:D项3分,B项2分,E项1分,A、C不得分。 答案解析:A项错误,遗漏了原文“及其现代意义”等信息。C项错误,原文是 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宣布”。E项钱穆之所以在香港这 个殖民地上办学,不仅仅是尽自己的责任,根本原因是借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 化,让青年人具有精神支柱,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2)参考答案:1、钱穆坚持一生穿中式长袍;2、钱穆在燕大教书时,不读英 文的水电费催缴单;3、认为燕大各楼名字应该用中文,并为北大未名湖起名。4 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3 点即可得6分) (3)参考答案: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书斋岁月,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重 铸民族精神,重新发扬广大民族灿烂文化: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 乡魂的深情,表现了钱穆先生一生奔走大陆、香港、台湾,却始终不忘故土家园 的情怀。这样一副挽联,是对钱穆一生最为深情和较为准确的概括。(上下两联 的分析各3分,共6分) (4)参考答案:本题考査学生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以下答案任选一个即可,如两方面都谈到,酌情给分 ①钱穆的思想和观点值得肯定。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体 现的是经世救国的责任心。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中,我们应该坚守和捍卫 本民族文化,比如穿中式服装,起名要用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等,这是对民族 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例如,现在有些企业喜欢为自己的产品起外国名字,这就是 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体现。 ②钱穆的思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 世界在发展,文化也要有交流发展,我们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对待 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和文明的精华。比如他坚持使用汉字,现 在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完全不懂不看英语也不行。 (观点2分,结合全文分析2分,联系现实举例并分析4分,共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C14.B15.C 16 ①振动起来无规律又杂乱的,是噪音 ②同时它也兼具了主观心理属性 ③乐音与噪音是相对而言的
(3)①见宝起意,居心不良,看见解三有宝就想据为己有。②作茧自缚,自食 苦果,因担心解三知道自己企图偷窃而终日不安,以致失智发疯。③良心未泯, 担心解三之子识得人头黄之价而不知其“害”,后来利用宝物为民治病,救赎灵 魂。(每点 2 分) (4)观点一:使主题更加集中、深刻。(2 分)小说通过叙述解、夏二家为一 己之私害人害己的故事,(2 分)以小见大,批判了社会上因财而迷失真与善的 社会现象;(2 分)揭示出行不义者终将自食其果的道理。(2 分)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2 分)通过人物对待人头黄这一稀世之 珍的表现,刻画了人物的贪财而迷失真与善的性格;(2 分)通过解三不肯拿出 人头黄给夏二治病等情节,揭示了人物的自私;(2 分)通过人物因人头黄而最 后导致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对世人贪财的批判。(2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1)参考答案:D 项 3 分,B 项 2 分,E 项 1 分,A、C 不得分。 答案解析:A 项错误,遗漏了原文“及其现代意义”等信息。C 项错误,原文是 “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宣布”。E 项钱穆之所以在香港这 个殖民地上办学,不仅仅是尽自己的责任,根本原因是借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 化,让青年人具有精神支柱,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2)参考答案:1、钱穆坚持一生穿中式长袍;2、钱穆在燕大教书时,不读英 文的水电费催缴单;3、认为燕大各楼名字应该用中文,并为北大未名湖起名。4、 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3 点即可得 6 分) (3)参考答案: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书斋岁月,希望通过历史研究,重 铸民族精神,重新发扬广大民族灿烂文化;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 乡魂的深情,表现了钱穆先生一生奔走大陆、香港、台湾,却始终不忘故土家园 的情怀。这样一副挽联,是对钱穆一生最为深情和较为准确的概括。(上下两联 的分析各 3 分,共 6 分) (4)参考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答案 言之成理即可。以下答案任选一个即可,如两方面都谈到,酌情给分。 ①钱穆的思想和观点值得肯定。在当时的世界形势下,捍卫自己的民族文化,体 现的是经世救国的责任心。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潮流中,我们应该坚守和捍卫 本民族文化,比如穿中式服装,起名要用汉字,过中国传统节日等,这是对民族 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例如,现在有些企业喜欢为自己的产品起外国名字,这就是 一种丧失本民族文化的体现。 ②钱穆的思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但 世界在发展,文化也要有交流发展,我们要用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胸怀对待 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吸取外来文化和文明的精华。比如他坚持使用汉字,现 在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完全不懂不看英语也不行。 (观点 2 分,结合全文分析 2 分,联系现实举例并分析 4 分,共 8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C 14.B 15. C 16. ①振动起来无规律又杂乱的,是噪音 ②同时它也兼具了主观心理属性 ③乐音与噪音是相对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