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县2007年初中升学模拟考试卷(一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 题号 四 总分 得分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1~6每题2分,第7题6分) 1.阅读下面句子,把句中用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战争的创伤依然印在他心头,迈着 pan shan的步子,他踽踽独行 (2)情况非常危急,他对周围的情况己 wu xid gu Ji (3)大家对他们的行为感到 shen wu tong ji (4)在王明的 song yong下,几个人都跑到河边玩去了 (1) (4)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B.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7年春节联欢晚会伴随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 C.面对爸爸突如其来的一番训斥,儿子感到莫名其妙 D.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宣,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鲁迅年轻时候的“梦”中,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C.比尔盖茨善于独立思考,从不盲从的个性帮助他赢得了事业上的辉煌。 D.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西汉人 C.《故乡》和《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D.《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 察和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 5.仿照下面句式写一句话 因为年轻,我们有许多的期待:因为期待,我们必须在春天辛勤地耕耘而不是悠闲观赏。 6.对对联。(选A或B对出下联) A.上联:小试卷铺开赛场,谁是语林高手?下联: B.这是一个学生写给语文老师的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 下联 7.按要求默写古诗名句。(任选6题) (1)乱花渐欲迷人眼 潭影空人心 (3)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频洲 (4) ,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果县 2007 年初中升学模拟考试卷(一) 语 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20 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 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18 分,1~6 每题 2 分,第 7 题 6 分) 1. 阅读下面句子,把句中用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战争的创伤依然印在他心头,迈着 pán shān 的步子,他踽踽独行。 (2) 情况非常危急,他对周围的情况己 wú xiá gù jí。 (3) 大家对他们的行为感到 shēn wù tòng jí。 (4) 在王明的 sǒng yǒng 下,几个人都跑到河边玩去了。 (1) (2) (3) (4)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B.长达四个多小时的 2007 年春节联欢晚会伴随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 C.面对爸爸突如其来的一番训斥,儿子感到莫名其妙。 D.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鲁迅年轻时候的“梦”中,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C.比尔盖茨善于独立思考,从不盲从的个性帮助他赢得了事业上的辉煌。 D.全校同学讨论并听取了王校长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西汉人。 C.《故乡》和《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D.《麦琪的礼物》的作者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 察和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 5.仿照下面句式写一句话。 因为年轻,我们有许多的期待;因为期待,我们必须在春天辛勤地耕耘而不是悠闲观赏。 6.对对联。(选 A 或 B 对出下联) A.上联:小试卷铺开赛场,谁是语林高手?下联: B.这是一个学生写给语文老师的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学富五车,通晓诗书礼易 下联: 7.按要求默写古诗名句。(任选 6 题) (1)乱花渐欲迷人眼, 。 (2) ,潭影空人心。 (3)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频洲。 (4) ,芳草萋萋鹦鹉洲
(5)晴空一鹤排云上, (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与赵翼《论诗》中的“ ”的诗句意思十分相似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虽处境困难,但相信未来,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揭 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8)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时,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回答8-—11题。(每题2分) (1)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 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 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2)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 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 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 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 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 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 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 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 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8.第(1)段为什么要提到“旅人桥”呢? 9.第(2)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这段文字说明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时是 按 顺序安排的。 10.“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句话,在说明方法上除了运用引 用外,还运用了 其目的是 1.要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线字的作用。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二)阅读《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一文,完成12--16题 ①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 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 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 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6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那 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②我清楚地记得,6岁生日那天,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的父亲,竟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 忙乎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架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③可以这样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 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④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
(5)晴空一鹤排云上, 。 (6)“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与赵翼《论诗》中的“ , ”的诗句意思十分相似。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诗人虽处境困难,但相信未来,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揭 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 , 。 (8)人们赞美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时,常常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是: , 。 二、 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 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回答 8——11 题。(每题 2 分) (1)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 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 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2)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 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 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 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 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 28 道拱圈 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 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 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 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8.第(1)段为什么要提到“旅人桥”呢? 9.第(2)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 ,这段文字说明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时是 按 顺序安排的。 10.“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句话,在说明方法上除了运用引 用外,还运用了 ,其目的是 。 11.要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用语准确,讲究分寸,体会下边句子中加线字的作用。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二) 阅读《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一文,完成 12——16 题。 ①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 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 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 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 6 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 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那 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②我清楚地记得,6 岁生日那天,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的父亲,竟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 忙乎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架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③可以这样说,那是我 30 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 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④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
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 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 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 架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⑤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 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 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 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⑥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 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 种奔跑的快乐、转动的 快乐。 ⑦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⑧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考上云南大学的中文系, 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 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父 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 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 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 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⑨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 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唯独不能舍弃希望。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 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 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架风车吗……” ⑩0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 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10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 一一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α通过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我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架风车, 勇敢地向前奔跑着 12.在⑤段的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3.在第⑩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样一句话,这里的“奔跑着”指 “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 (3分) 14作者说“6岁那年过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 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4分) 15第⑨段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车为例 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将父亲的话补充完整。(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情境)。(3分) 16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 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 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 一架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⑤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 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 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 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⑥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 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转动的 快乐。 ⑦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⑧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考上云南大学的中文系, 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 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父 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 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 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 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⑨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 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唯独不能舍弃希望。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 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 “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架风车吗……” ⑩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 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10 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 ——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⑾通过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我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架风车, 勇敢地向前奔跑着。 12.在⑤段的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 分) 13.在第⑩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样一句话,这里的“奔跑着”指 ,“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 。(3分) 14.作者说“6 岁那年过生日”“是我 30 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 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4 分) 。 15.第⑨段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车为例 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将父亲的话补充完整。(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的情境)。(3 分) 。 16.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你带来的启示。(2 分)
(三)阅读《论只“看”不“读”》一文,完成17—-21题。(19题4分,其余各2分) ①一位学者问过他的研究生读过《三国演义》没有,回答说,没读过,但看过。就是说,只看 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没去读小说原著 ②这种对中外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时下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③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传媒,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它,应该说是件好事。但是看电视不能代 替人们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其他形式: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尤其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 著。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自然有它的长处,它强化了通俗性、直观性,从娱乐 和消遣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原著裹挟了更多的人。但是荧屏上的“名著”,绝非名著本身。名著的 些精髓是是电视剧无法再现的。文学名著的内蕴,只有经过认真阅读、反复咀嚼,才能够领略到。 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只是“二手货”’只看看电视剧,凭借从中获得直观感受,那是很难真正 亲近文学名著的。 ④由此我想到正在兴起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电子化,可以说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重要的出 版技术革命。它将在许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传统的出版观念。VCD光盘等多媒体读物,图文并茂, 加强了读物的形象性、直观性,它必将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发展它。但我不 相信以电脑屏幕作为媒体的“看”名著,能完全代替“读”名著原作。所谓“读与写将成为过时的 技能”、“书籍将走向灭亡”的论点,恐怕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因为人在接受文 化的浸润上,“读”不同于“看”,它较之于直观性的“看”,具有更多的思辨性。古人说:“俯而读, 仰而思。”读总是和思联在一起的。孔子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它表示在“读”的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要反复思索,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去尽皮,方见肉;去 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出版走向高科技,好多事情使人一“看”就明了,有助于人们 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与教育。但是“看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与思 索。“看”包办代替不了“读”。 ⑤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基于此,我想,一些 古典名著的转播,不仅不能以被改编成电视剧为满足,即使在出版上,也不宜过多在通俗化上下功 夫。当前,有些文言经典作品先被白话翻译;翻译不足则进行改写;改写不足,则进行图解,由“读 改成“看”。应该说,用心是好的,是为了使古典名著更多地流行;但在这方面过量倾注热情的结 果,使经典名著变成了失去原味的通俗读本。读者虽然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某些故事,但是却领略 不到原书的一些深邃内蕴与语言魅力。那些弱化读者咀嚼能力的通俗化、图解化的工作,可能最终 堵塞了读者通向经典文化的道路,这个问题不能不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大声疾呼要“咀嚼 主义”,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 17.第③段中画直线的句子中,“二手货”这个词表明了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不能等同于名著 本身。它无法再现 “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表明了只看这类电视 剧,获得的仅仅是直观感受,很难 18.第④段中画线的两句名言是证明什么观点的? 19.第④段中的“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用了 的论 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 。实际上这句话在本段 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你同意作者提出的观点吗?为什么? 、古诗文阅读(18分)(22、24、25各2分,其余各3分
(三) 阅读《论只“看”不“读”》一文,完成 17——21 题。(19 题 4 分,其余各 2 分) ①一位学者问过他的研究生读过《三国演义》没有,回答说,没读过,但看过。就是说,只看 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没去读小说原著。 ②这种对中外名著只“看”不“读”的现象,时下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③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传媒,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它,应该说是件好事。但是看电视不能代 替人们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其他形式;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尤其不能代替阅读文学名 著。把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自然有它的长处,它强化了通俗性、直观性,从娱乐 和消遣这个角度来说,它比原著裹挟了更多的人。但是荧屏上的“名著”,绝非名著本身。名著的 一些精髓是是电视剧无法再现的。文学名著的内蕴,只有经过认真阅读、反复咀嚼,才能够领略到。 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只是“二手货”,只看看电视剧,凭借从中获得直观感受,那是很难真正 亲近文学名著的。 ④由此我想到正在兴起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电子化,可以说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重要的出 版技术革命。它将在许多方面影响与改变传统的出版观念。VCD 光盘等多媒体读物,图文并茂, 加强了读物的形象性、直观性,它必将激发读者更大的兴趣。我们要充分重视它、发展它。但我不 相信以电脑屏幕作为媒体的“看”名著,能完全代替“读”名著原作。所谓“读与写将成为过时的 技能”、“书籍将走向灭亡”的论点,恐怕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因为人在接受文 化的浸润上,“读”不同于“看”,它较之于直观性的“看”,具有更多的思辨性。古人说:“俯而读, 仰而思。”读总是和思联在一起的。孔子进一步指出两者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它表示在“读”的过程中,对书的内容要反复思索,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去尽皮,方见肉;去 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出版走向高科技,好多事情使人一“看”就明了,有助于人们 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与教育。但是“看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在深入接受过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与思 索。“看”包办代替不了“读”。 ⑤咀嚼,思考,都是要花一点力气的。真正花了力气,才能真正有所得。基于此,我想,一些 古典名著的转播,不仅不能以被改编成电视剧为满足,即使在出版上,也不宜过多在通俗化上下功 夫。当前,有些文言经典作品先被白话翻译;翻译不足则进行改写;改写不足,则进行图解,由“读” 改成“看”。应该说,用心是好的,是为了使古典名著更多地流行;但在这方面过量倾注热情的结 果,使经典名著变成了失去原味的通俗读本。读者虽然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某些故事,但是却领略 不到原书的一些深邃内蕴与语言魅力。那些弱化读者咀嚼能力的通俗化、图解化的工作,可能最终 堵塞了读者通向经典文化的道路,这个问题不能不重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大声疾呼要“咀嚼 主义”,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 17.第③段中画直线的句子中,“二手货”这个词表明了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不能等同于名著 本身。它无法再现 ;“很难真正亲近文学名著”,表明了只看这类电视 剧,获得的仅仅是直观感受,很难 。 18.第④段中画线的两句名言是证明什么观点的? 19.第④段中的“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用了 的论 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处是: 。实际上这句话在本段 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你同意作者提出的观点吗?为什么? 三、 古诗文阅读(18 分)(22、24、25 各 2 分,其余各 3 分)
(一)阅读下边这首诗,完成22-23题 次北固山下 王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偶,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 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 平浪静等大景 C.颈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 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心中的乡愁 已荡然无存。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 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23.“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从内容、情感、词语运用、修辞运用中 任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完成24——28题(13分,24、25各2分,其余各3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 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 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4.下列各组句子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造饮辄尽( (2)颇示己志( (3)亲旧知其如此( (4)以乐其志( 26.翻译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7.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8.(两题任选一题) (1)“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2)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 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我选第( )题作答
(一) 阅读下边这首诗,完成 22——23 题。 次北固山下 王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对偶,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 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颔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 平浪静等大景。 C.颈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 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心中的乡愁 已荡然无存。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客路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 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深的乡愁。 23.“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从内容、情感、词语运用、修辞运用中 任选一个角度,做简要赏析。 (二) 阅读《五柳先生传》一文,完成 24——28 题(13 分,24、25 各 2 分,其余各 3 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 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 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4.下列各组句子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造饮辄尽( ) (2)颇示己志 ( ) (3)亲旧知其如此 ( ) (4)以乐其志( ) 26.翻译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7.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8.(两题任选一题) (1)“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2)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 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我选第( )题作答:
四、作文(50分)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惕, 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来自真情。呼唤责任,呼 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的遗憾期待 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 的呼唤”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蹒跚(2)无暇顾及(3)深恶痛疾(4)怂恿2.B3.C4.C5.略 6.A.大考场胸有成竹,我定榜上有名大功夫崭露锋芒,我为文坛颖才 大人生历练功夫,我为时代强人B.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 7.略8.是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9.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 10.打比方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形式优美 11.“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根据,又有资料掌握 不全的顾虑,所以必须留有余地。“可算”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这也是为了 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12.衬托我愉快的心情,也为下文写风车转动不起来作铺垫 13.“奔跑着”指人生不懈的追求(奋斗),或努力工作。“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不 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4.(1)那个生日也正是父亲的“解放”的日子(2)父亲破例为“我”做风车作为生日礼物 (3)父亲教“我”怎样在无风时让风车转动起来(4)风车给“我”的启迪,成了“我”摆脱困境 的动力 15.大致说清即可。如:想让风车不停的转动,不能单等自然风,要学会自己奔跑:想让希望 变为现实,不能单纯凭借外部条件,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16.略17.无法再现“文学名著的精髓”,很难深入理解文学名著的底蕴 18.证明了“读”和“思”总是联在一起,“看”代替不了“读 19.比喻论证,好处:把读书的方法形象化,即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意思:它比喻 读书只有反复思索,反复品味,反复咀嚼,才能抓住内容的精髓 20.对于古典名著,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21.略(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22.C23.如: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24.D25.(1)到、往(2)稍微(3)朋友(4)以…为乐,为…而感到快乐 26.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 吃饭。 27.(1)好读书(2)爱喝酒(3)写文章自娱:他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得其乐(自然 率真)、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 28.(1)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 有关,他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2)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 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四、略
四、 作文(50 分) 母亲的一声呼唤,荡漾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地球呼唤我们警惕, 时代呼唤我们前行。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来自真情。呼唤责任,呼 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的遗憾期待 着一声呼唤。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请以“呼唤 ”或“ 的呼唤”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 限(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 600 字。 参考答案: 1.(1)蹒跚(2)无暇顾及(3)深恶痛疾(4)怂恿 2.B 3.C 4.C 5.略 6.A.大考场胸有成竹,我定榜上有名 大功夫崭露锋芒,我为文坛颖才 大人生历练功夫,我为时代强人 B.才高八斗,熟习琴棋书画 7.略 8.是为了说明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9.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 10.打比方 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赵州桥的形式优美。 11.“可算”一词表示估计,作者在说明事物特点时,既有一定的资料作根据,又有资料掌握 不全的顾虑,所以必须留有余地。“可算”在这里,表示对所下的结论不作绝对肯定,这也是为了 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12.衬托我愉快的心情,也为下文写风车转动不起来作铺垫。 13.“奔跑着”指人生不懈的追求(奋斗),或努力工作。“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不 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4.(1)那个生日也正是父亲的“解放”的日子(2)父亲破例为“我”做风车作为生日礼物 (3)父亲教“我”怎样在无风时让风车转动起来(4)风车给“我”的启迪,成了“我”摆脱困境 的动力。 15.大致说清即可。如:想让风车不停的转动,不能单等自然风,要学会自己奔跑;想让希望 变为现实,不能单纯凭借外部条件,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16.略 17.无法再现“文学名著的精髓”,很难深入理解文学名著的底蕴。 18.证明了“读”和“思” 总是联在一起,“看”代替不了“读”。 19.比喻论证,好处:把读书的方法形象化,即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意思:它比喻 读书只有反复思索,反复品味,反复咀嚼,才能抓住内容的精髓。 20.对于古典名著,为学者不可只“看”不“读”。 21.略(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 22.C 23.如:内容方面: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情感方面: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词语运用方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修辞运用方面:“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24.D 25.(1)到、往(2)稍微(3)朋友(4)以…为乐,为…而感到快乐 26.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 吃饭。 27.(1)好读书(2)爱喝酒(3)写文章自娱;他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得其乐(自然 率真)、淡泊名利(不慕荣利)的人。 28.(1)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 有关,他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和精神的享受,而不是为了追名逐利。(2)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 代一切,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