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13x 庐江五中2006年秋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命题人:侯义祥校对:周燕 说明:本试卷共分三大部分,满分为150分,其中语文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70分 写作60分,卷面分5分。150分钟内完成 (四) 卷面分总分 得分 卷 、语言积累与运用(15分) 1根据课文填空(6分) ①《赤壁》中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的诗句是 ②《浣溪沙》中体现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词句是: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冬景比作春景的诗句是 (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5)《游山西村》中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的诗句是: (6)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见时,我们常引用《论语》 中孔子的话 2、填写俗语中的空白部分(2分) 千里送鹅毛, 画虎画皮难画骨 3、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请你所学对联知识对对联。(2分) 上联是: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下联是 ,量力而行 4、“隐(暗)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等词 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下表列出了有关传统教师角色的几个隐喻 请仔细研读,写出各隐喻的“肯定之处”或“不足之处”,然后为新课程下的教师拟一则新的 2e2d77mb2634979bb932c9tbb46135doc共9页第1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1页 校名 班级 姓名 编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庐江五中 2006 年秋七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命题人:侯义祥 校对:周燕 说明:本试卷共分三大部分,满分为 150 分,其中语文积累与运用 15 分,阅读 70 分, 写作 60 分,卷面分 5 分。150 分钟内完成。 题 号 一 二 三 卷面分 总 分 (一) (二) (三) (四) 得 分 阅卷人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 分) 1 根据课文填空(6 分) ①《赤壁》中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的诗句是: , 。 ②《浣溪沙》中体现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词句是: , 。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冬景比作春景的诗句是: , 。 (4)《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的是: , 。 (5)《游山西村》中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的诗句是: , 。 (6) 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见时,我们常引用《论语》 中孔子的话: 。” 2、填写俗语中的空白部分(2 分): 千里送鹅毛, 。 画虎画皮难画骨, 。 3、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请你所学对联知识对对联。(2 分) 上联是: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 下联是: ,量力而行。 4、“隐(暗)喻”是比喻的一种,不用“如”、“像”等比喻词,而用“是”“成”等词, 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下表列出了有关传统教师角色的几个隐喻, 请仔细研读,写出各隐喻的“肯定之处”或“不足之处”,然后为新课程下的教师拟一则新的 2021-2-13 xy
隐喻。(5分) 肯定 不足 新的隐喻 教师是蜡烛, 体现了教师的无 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 燃烧了自己,照亮 私奉献精神 与成长。 了别人。 教师奉为万能的上帝, 教师是人类灵 教育视为工厂,学生成了批 魂的工程师 量生产的产品,忽视了学生 的差异性 要给学生一碗 强调教师要有足 水,教师自己要有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 备 二、阅读题(7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生活是什么 张玉庭 ①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一这是什么? ②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 ③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 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④果然有道理! ⑤于是,我突然地想起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 分钱也没有,就故意笑眯眯地当着警察的面拿岀几张白纸,分别在上面写上“送给皇后的 药”、“送给王子的药”、“送给公主的药”,然后在白纸里包了点红色粉末。那警察见拉伯雷 行踪古怪,疑为刺客,便把他押到巴黎,经审査排除了刺客的嫌疑,又只好把他放了。真 是妙极,笑眯眯的拉伯雷-分钱没花,便平平安安地到了巴黎! ⑥真佩服这位乐观豁达的拉伯雷,真佩服这种笑眯眯的人生态度!尤其有趣的是,笔 2e2d77mUb26349d79bb932c9b46135d0c共9页第2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2页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隐喻。(5 分) 隐 喻 肯 定 不 足 新的隐喻 教师是蜡烛, 燃烧了自己,照亮 了别人。 体现了教师的无 私奉献精神。 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 与成长。 教师是人类灵 魂的工程师。 教师奉为万能的上帝, 教育视为工厂,学生成了批 量生产的产品,忽视了学生 的差异性。 要给学生一碗 水,教师自己要有 水。 强调教师要有足 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 备。 二、阅读题(70 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 分) 生活是什么 张玉庭 ①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 这是什么? ②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 ③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 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④果然有道理! ⑤于是,我突然地想起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 分钱也没有,就故意笑眯眯地当着警察的面拿出几张白纸,分别在上面写上“送给皇后的 药”、“送给王子的药”、“送给公主的药”,然后在白纸里包了点红色粉末。那警察见拉伯雷 行踪古怪,疑为刺客,便把他押到巴黎,经审查排除了刺客的嫌疑,又只好把他放了。真 是妙极,笑眯眯的拉伯雷一分钱没花,便平平安安地到了巴黎! ⑥真佩服这位乐观豁达的拉伯雷,真佩服这种笑眯眯的人生态度!尤其有趣的是,笔
者钻硏法国文学时,居然找到了上述谜语的岀处一就是拉伯雷说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 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⑦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 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⑧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吧!别小鸡肚肠!别斤斤计较!别动不动就背上 沉重的十字架! 5、“我”是如何理解“我”朋友的那句妙侃的?用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3分) 6、照第7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3分) 7、读本文后,你认为生活还是什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两个句子进行描摹(4分) 8、如果把标题《生活是什么》改成《生活是一面镜子》你认为怎样,说说理由。(4分) 长女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9-12题(16分)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 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 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 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 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 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 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 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 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干里,连坐至晓"。 2e2d77m0b26349d79b932c9bb46135d0c共9第3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3页 校名 班级 姓名 编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者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找到了上述谜语的出处—就是拉伯雷说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 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⑦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 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⑧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吧!别小鸡肚肠!别斤斤计较!别动不动就背上 沉重的十字架! 5、“我”是如何理解“我”朋友的那句妙侃的?用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3 分) 6、照第 7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3 分) 7、读本文后,你认为生活还是什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一两个句子进行描摹(4 分) 8、如果把标题《生活是什么》改成《生活是一面镜子》你认为怎样,说说理由。(4 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9-12 题(16 分) 中秋赏月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玩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 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 庆祝丰收。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 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祭月的日子最终就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 来看,此时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 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徐 凝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东 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这里指富贵人家 专门搭台),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连坐至晓
明清以后,毎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岀月饼、柚子、石 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 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 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 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9、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4分) 10、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4分) ll、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2、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4分) 三)阅读《早春之恋》一文,完成13—17题。(计22分) 早春之恋 (1)在残冬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 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2)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温溢。大地 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气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 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 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笑, 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泂湖海, 醉心于横跨千里的舂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般的纱巾,盖在 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跳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 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 2e2d77mUb26349d79bb932c9b46135doc共9页第4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4页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 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上供,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 果品,其乐融融。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 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 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9、为什么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4 分) 10、古人怎样过中秋节?根据文中有关介绍,用自己的语言,作一简单描绘。(4 分) 11、人们为什么会把天上的圆月与亲人的团聚联系在一起?谈谈你的看法。(4 分) 12、文章结束给人以没完卷的感觉,根据文意,用一二句话补写一个结尾。(4 分) (三)阅读《早春之恋》一文,完成13—17题。(计22分) 早 春 之 恋 (1)在残冬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 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2)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温溢。大地 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气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 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 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 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 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 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跳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 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
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簌之声,将会洇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 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 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 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 惊喜。早舂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 (3)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粹,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 艳百鸟呜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暧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 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 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舂 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的恋者 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 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 舂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 长女 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 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 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4)春天是四季的发轫轫ren,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岀现),而早春则 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 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13、第(3)段中,作者引用了古诗“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中的诗句,请你写出这首诗的后两 ”。本文作者引用韩愈的诗句 突出了春草具有“ ”的特点。而朱自清在《春》中写出 了春草的特点却是“ ”。(4分) 14、第(2)段中,有两句话描写出春雨“温柔”的特点,这两句话是 。而朱自清在《春》中描写 了春雨“细密”的特点,其句子是:“ (4分 15、与朱自清的《春》相比较,本文描写了哪两幅春景图?但是,本文作者已从春风、春 雨、春草图中体味出生命成长的活力,在本文第(1)(3)段中哪些语句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活 力?(写出3处的句子即可)(4分) e2d77b26349d79bb932c9tb46135doc共9页第5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5页 校名 班级 姓名 编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簌之声,将会洇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 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 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 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 惊喜。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 气。 (3)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粹,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 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暧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 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 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 的努力,在早 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的恋者, 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 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 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 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 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 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4)春天是四季的发轫(轫rèn,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而早春则 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 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13、第(3)段中,作者引用了古诗“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外》中的诗句,请你写出这首诗的后两 句:” , ”。本文作者引用韩愈的诗句, 突出了春草具有“ ”的特点。而朱自清在《 春》中写出 了春草的特点却是“ ”。(4分) 14、第(2)段中,有两句话描写出春雨“温柔”的特点,这两句话是 : ”。而朱自清在《春》中描写 了春雨“细密”的特点,其句子是:“ 。”(4分) 15、与朱自清的《春》相比较,本文描写了哪两幅春景图?但是,本文作者已从春风、春 雨、春草图中体味出生命成长的活力,在本文第(1)—(3)段中哪些语句能直接表达出这种活 力?(写出3处的句子即可)(4分)
简答:①描写的两幅春景图: ②直接表达这种活力的句子: 16、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风、春雨、春草的景 致。请你从文中任选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进行赏析,写出你的理解。(赏析得见解独到、语 句流畅,可获奖励2分(5分) 简答 17、作者在文末写道:“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 得到丰厚的回报。”读了这段话,你定会产生感想。请你联系我们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谈 点自己的体会。(限100字)(5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4题(1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也夜分,不 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毎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或王命急宣( 良多趣味( 夏水襄陵( 属引凄异( 19、选出与例句“春冬之时”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至之市B.久之,目似瞑C.默而识之D故时有物外之趣 20、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21、用浪线画出从侧面表现三峡山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2分) 2e2d77mUb26349d79bb932c9b46135doc共9页第6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6页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简答:①描写的两幅春景图: ②直接表达这种活力的句子: 16、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春风、春雨、春 草的景 致。请你从文中任选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进行赏析,写出你的理解。(赏析得见解独到、语 句流畅,可获奖励2分)(5分) 简答: 17、作者在文末写道:“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 得到丰厚的回报。”读了这段话,你定会产生感想。请你联系我们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谈 一点自己的体会。(限100字)(5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 18—24 题( 18 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也夜分,不 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 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 分) 或.王命急宣( ) 良.多趣味( ) 夏水襄.陵 ( ) 属.引凄异( ) 19、选出与例句“春冬之时”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 至之市 B.久之,目似瞑 C. 默而识之 D.故时有物外之趣 20、翻译画线的句子(2 分) 21、用浪线画出从侧面表现三峡山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2 分)
22、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175米。请对照课文,推想一下,到那时 本文所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2分) 23、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 卒业。 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比喻 (3分) 24、解释加点的字(3分) 白感其言 遂卒业( 白问其故( 三、作文(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共60分。) 25、朱熹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特色,无力发出特有的芳 香,那么它还能立身于灿烂春光之中吗?你具有什么特长,这些特长,曾经为你取得成功 发挥过什么作用?或者为学校班级争过光请你以“特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文章。 26、虽然我们还只有十三、四岁,却已经有了近十年的校园生活经历。十年里,我们 长女 由一个咿呀学语的幼童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能力的少年。在我们所历经的校园里,曾 经撒下了多少欢歌笑语,留下了多少酸甜苦辣,还播种了无数希望的种子。昔日的校园, 昔日的师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他们将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请你从自己历经的校园生活中,选取最动情的一幅或一组画面,表达你对昔日校园和 师友的怀恋。 要求:1、联系生活实际与自身感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 e2d77b2634979b932c9tb46135doc共9页第7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7页 校名 班级 姓名 编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22、到 2009 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将抬高至 175 米。请对照课文,推想一下,到那时, 本文所写的景色有哪些变化?(2 分) 23、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 卒业。 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比喻 。(3 分) 24、解释加点的字(3 分) 白感.其言( ) 遂.卒业( ) 白问其故.( ) 三、作文(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共 60 分。) 25、朱熹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如果花儿不敢开出自己的特色,无力发出特有的芳 香,那么它还能立身于灿烂春光之中吗?你具有什么特长,这些特长,曾经为 你取得成功 发挥过什么作用?或者为学校班级争过光……请你以“特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 文章。 26、虽然我们还只有十三、四岁,却已经有了近十年的校园生活经历。十年里,我们 由一个咿呀学语的幼童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独立能力的少年。在我们所历经的校园里,曾 经撒下了多少欢歌笑语,留下了多少酸甜苦辣,还播种了无数希望的种子。昔日的校园, 昔日的师友,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他们将成为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请你从自己历经的校园生活中,选取最动情的一幅或一组画面,表达你对昔日校园和 师友的怀恋。 要求:1、联系生活实际与自身感受,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文章。 2、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
108 198 306 6 2e2d77mUb26349d79bb932c9b46135doc共9页第8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8页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108 198 306 396
594 702 e2d77b26349d79bb932c9tb46135doc共9页第9页
2e2d77f0b26349d79bb932c9fbb46135.doc 共9页 第9页 校名 班级 姓名 编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504 594 702 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