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授课章节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授课学时 2 讲授方法 多媒体教学条件 多媒体 教学目标: 过本章内容的学习, 2解中药药 作田 表了解中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 功效 ·致性及差异性 3.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2难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 教学要点!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3.中药作用的差异 第二节 的 9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需与证的研究结合 3 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4.加强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5. 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6.中药毒性研究 思考题/作业: 1.双向调节 2 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教学小结: 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 科。结合中药的功效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也是体现中药药理学科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内容。结合中药的功效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有助于继承前人的知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授课章节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授课学时 2 讲授方法 多媒体 教学条件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 2.理解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一致性及差异性; 3.掌握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2. 难点: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思路 教学要点: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2.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3.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4.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 5.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1.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 2.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需与证的研究结合 3. 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4. 加强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5. 深入进行中药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 6. 中药毒性研究 思考题/作业: 1.双向调节性。 2.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4.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教学小结: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 科。结合中药的功效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思路,也是体现中药药理学科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主要内容。结合中药的功效进行中药药理研究有助于继承前人的知
识,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精华,也有助于重新认识中药的功效。既有与西药相同的某些基本作 用规律,又有其自身的一些作用特点。 第一节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中药的功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总结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 识。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从临床观察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是中药 对人体作用的反映。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对中药作用性质的再认识。它主要是从实 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所以中药的功效与中药药理作用所表 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其实质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两者所处历 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语言的表述也不同,因此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然是既有相关 性,又有不完全一致之处。 一、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 这主要是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表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 关。可以认为,这些药理作用体现了药物的功效。 二、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及原因 1、差异性 主要是指现有药理实验所发现的某些中药的作用在古代医籍中并无明确的记载,或古代 医籍中所记载的某些中药的功效目前未能被药理实验结果所证实。 如天花粉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功效。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疮疡肿毒等。药理 研究表明,天花粉对血糖似有双向调节作用,还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而天花粉抗早孕和中 期妊娠引产作用与历代本草对其功效的描述无关。 黄连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但黄连重要的心血管作用,历代本草均未见明确记 载 上述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某些中药作用的新发现,新进展。从某些中药 功效与其药理作用不吻合来看,也可说是两者之间的差异。 2、差异性的原因 (1)给药途径不同。芸香科植物枳实、青皮等含对羟福林,其提取物经注射给药后可 兴奋肾上腺素α受体,产生升压效应,而口服给药时该成分被碱性肠液破坏而不起作用。 (2)中药某一成分或组分与全药作用不同。中药中有些成分或组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全 药或全药某一方面的作用。如麻黄碱可以代表麻黄的平喘作用,青蒿素可以代表青蒿的抗疟 作用。但也有些成分与全药不同。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某种中药内存在互相对抗的成 分,全药使用时某一成分作用被隐盖:二是有些成分在全药中虽无对抗成分存在,但其含量 较少或活性较低,全药使用时其活性难以被检测出来,经过分离,用其纯度较高的提取物实 验时,其作用方显示出来。如当归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阿魏酸具有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甘草虽也含有阿魏酸,但因用量少,全药抗血小板聚集 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并不明显。由此可见,中药中某一组分的作用并不能同该药的作用划等 号。全药的作用一般是其所含各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活性强,含量高的成分在全药 中可起主要作用
识,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精华,也有助于重新认识中药的功效。既有与西药相同的某些基本作 用规律,又有其自身的一些作用特点。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中药的功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总结出的对药物作用性质的认 识。它是以病理状态的人为研究对象,从临床观察总结出的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是中药 对人体作用的反映。 中药药理作用是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实验技术对中药作用性质的再认识。它主要是从实 验药理学开始,进一步研究对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所以中药的功效与中药药理作用所表 达的都是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其实质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两者所处历 史阶段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语言的表述也不同,因此对药物作用的认识必然是既有相关 性,又有不完全一致之处。 一、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相关性 这主要是经典中药理论对某些中药功效的表述与现代研究所揭示的药理作用存在明显相 关。可以认为,这些药理作用体现了药物的功效。 二、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差异性及原因 1、差异性 主要是指现有药理实验所发现的某些中药的作用在古代医籍中并无明确的记载,或古代 医籍中所记载的某些中药的功效目前未能被药理实验结果所证实。 如天花粉具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功效。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疮疡肿毒等。药理 研究表明,天花粉对血糖似有双向调节作用,还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而天花粉抗早孕和中 期妊娠引产作用与历代本草对其功效的描述无关。 黄连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但黄连重要的心血管作用,历代本草均未见明确记 载。 上述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某些中药作用的新发现,新进展。从某些中药 功效与其药理作用不吻合来看,也可说是两者之间的差异。 2、差异性的原因 (1)给药途径不同。芸香科植物枳实、青皮等含对羟福林,其提取物经注射给药后可 兴奋肾上腺素α受体,产生升压效应,而口服给药时该成分被碱性肠液破坏而不起作用。 (2)中药某一成分或组分与全药作用不同。中药中有些成分或组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全 药或全药某一方面的作用。如麻黄碱可以代表麻黄的平喘作用,青蒿素可以代表青蒿的抗疟 作用。但也有些成分与全药不同。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某种中药内存在互相对抗的成 分,全药使用时某一成分作用被隐盖;二是有些成分在全药中虽无对抗成分存在,但其含量 较少或活性较低,全药使用时其活性难以被检测出来,经过分离,用其纯度较高的提取物实 验时,其作用方显示出来。如当归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阿魏酸具有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甘草虽也含有阿魏酸,但因用量少,全药抗血小板聚集 和抗血栓形成作用并不明显。由此可见,中药中某一组分的作用并不能同该药的作用划等 号。全药的作用一般是其所含各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活性强,含量高的成分在全药 中可起主要作用
(3)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同人体效应的差异。动物实验的结果多数可在人体重复。但 由于种属差异,动物实验结果有的在人体也得不到证实,如垂盆草总黄酮治肝炎,动物实验 有效,临床疗效不明显:巴豆为峻泻药,对小鼠却无泻下作用反使其长肥,故俗称“肥鼠 子”:雷公藤对人有毒,对羊无毒: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对小鼠有很好的避孕效果,对人 无效。体外实验可排除体内多种因素的干扰,但体外实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体内实验不 尽相同,因此体外实验结果同体内实验不一致现象时有发现。如穿心莲内酯体外对痢疾杆菌 无抑制作用,临床有效。此外,有些中药成分,需经体内代谢才表现作用,体外则无作用。 三、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关系研究的意义 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中药功效的现代表述起沟通作用: 2、中药药理作用促进中药功效内容的发展。 第二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一、作用的多效性 中药成分复杂,甚至单味中药就相当于一个小复方。 二、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 同一中药,既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有可使低下的机能向正常状态转 化,既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称为双向调节作用。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当归对 子宫平滑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目前认为,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中药所含不同的化学成分有关,同一种中药所含的拮抗 性成分是其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当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机体 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机能状态。 三、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木香总生物碱在小剂量时使离体兔耳血管扩张,大剂量时却起收缩作用。枳实对平滑肌 在低浓度时先短时间抑制后呈兴奋作用,而高浓度时又呈抑制作用。 四、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五、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 主要与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加工方法、工艺等原因,影响其有效 成分的含量有关。 第三节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一、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 中药复方的研究有些是以阐明中医药理论为目的,如建立脾虚证模型,研究四君子汤的 作用,揭示脾和脾虚证的实质:有些通过拆方实验,分析组方的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后提 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如强调中药复方组合后整体化学成分产生效应,以及复方作 用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概念等。 以阐明中医药理论为目的的研究、拆方研究 二、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须与证的研究结合 证药结合研究对揭示中药作用的实质意义更大,建立不同证的动物模型是证药结合研究 的前提
(3)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同人体效应的差异。动物实验的结果多数可在人体重复。但 由于种属差异,动物实验结果有的在人体也得不到证实,如垂盆草总黄酮治肝炎,动物实验 有效,临床疗效不明显;巴豆为峻泻药,对小鼠却无泻下作用反使其长肥,故俗称“肥鼠 子”;雷公藤对人有毒,对羊无毒;葛根中的黄酮类成分,对小鼠有很好的避孕效果,对人 无效。体外实验可排除体内多种因素的干扰,但体外实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体内实验不 尽相同,因此体外实验结果同体内实验不一致现象时有发现。如穿心莲内酯体外对痢疾杆菌 无抑制作用,临床有效。此外,有些中药成分,需经体内代谢才表现作用,体外则无作用。 三、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关系研究的意义 1、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为中药功效的现代表述起沟通作用; 2、中药药理作用促进中药功效内容的发展。 第二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一、作用的多效性 中药成分复杂,甚至单味中药就相当于一个小复方。 二、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 同一中药,既可使机体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有可使低下的机能向正常状态转 化,既调节截然相反的两种病理状态,称为双向调节作用。如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当归对 子宫平滑肌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目前认为,中药作用的双向性与中药所含不同的化学成分有关,同一种中药所含的拮抗 性成分是其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当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机体 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机能状态。 三、量效关系的复杂性 木香总生物碱在小剂量时使离体兔耳血管扩张,大剂量时却起收缩作用。枳实对平滑肌 在低浓度时先短时间抑制后呈兴奋作用,而高浓度时又呈抑制作用。 四、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五、作用的相对不稳定性 主要与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贮藏条件、炮制、加工方法、工艺等原因,影响其有效 成分的含量有关。 第三节 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 一、重视中药复方药理的基础研究 中药复方的研究有些是以阐明中医药理论为目的,如建立脾虚证模型,研究四君子汤的 作用,揭示脾和脾虚证的实质;有些通过拆方实验,分析组方的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后提 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如强调中药复方组合后整体化学成分产生效应,以及复方作 用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概念等。 以阐明中医药理论为目的的研究、拆方研究 二、中药药理作用研究必须与证的研究结合 证药结合研究对揭示中药作用的实质意义更大,建立不同证的动物模型是证药结合研究 的前提
三、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对每一类药的分类对比研究不够,如解表药中的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清热解毒药 和清热泻火药,凉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等。 四、加强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五、深入进行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六、中药毒性的研究
三、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对每一类药的分类对比研究不够,如解表药中的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清热解毒药 和清热泻火药,凉血止血药和温经止血药等。 四、加强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五、深入进行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六、中药毒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