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 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 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 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 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 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 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 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髙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 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 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2013 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表现手法及诗歌形象教学案 2013 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 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 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 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 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 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 物的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 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例如蜡烛,光明 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 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 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是指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 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 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 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 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 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 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 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 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 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 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 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 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 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 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 重要的作用 【典题导航】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i)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远与近、髙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 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 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 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 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 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 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 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 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 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 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 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 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 :“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 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 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 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成功的细节 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 重要的作用 【典题导航】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 分)(2006 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 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
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 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髙耸入云的情状,冋时这两句诗想象 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 对即可)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 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髙,夸张地形 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 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 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 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
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 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 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 对即可)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 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 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2006 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 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 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 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2010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 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一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一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一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 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 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 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 感。如咏物诗。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 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 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 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 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 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 诗人形象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013 年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 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 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 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 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 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 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 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 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 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 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 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髙大, 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 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 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 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 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 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 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 象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 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 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 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 意义 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 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 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培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 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 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 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 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 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 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 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 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 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 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 象。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 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 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 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 意义) 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 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 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
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 的诚恳和热情。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示例1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 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 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 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2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2)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 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 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 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 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 天真可爱,从“遜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 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 心地纯洁 示例5
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 的诚恳和热情。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示例 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 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 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 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示例 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 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 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 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 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 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 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 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 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 心地纯洁。 示例 5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 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 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 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 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 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 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 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 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 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 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 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 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 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 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 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 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 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 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 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 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 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 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 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 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 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 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援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 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 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 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示例2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 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 豪情。 示例3 南乡子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 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 只是自已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 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 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示例 1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 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 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 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示例 2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 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 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 豪情。 示例 3 南乡子 唐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 4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 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 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 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 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 手 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鹏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 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 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 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 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 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 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 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 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 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 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 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 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 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示例 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 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 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 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 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 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 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 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示例 2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 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 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 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 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 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示例 3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 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 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 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 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 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 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 情中景,景中情” 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 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 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 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 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示例4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 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 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 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 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 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 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 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 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 情中景,景中情”。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 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 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 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 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示例 4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 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