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 目录 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反衬 拟人 炼字(邀、 纳) 二、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反衬 思想感情的分析 三、周密《野步》 画面的描绘 景情关系 的探讨 四、曾巩《西楼》 景象的描绘借景抒情、 视听结合 五、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景象的描绘感情的分析炼字(长、 畏) 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思想感情的分析虚实结合双 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动衬静 语句 叠用/反复 七、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歇》 思想感情的分析动静结合 八、张孝祥《浣溪沙洞庭》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九、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思想感情分析 十、陆游《秋波媚》 景物及画面的特点 相 像拟人 十一、雷震《村晩》贺铸《茅塘马上》思想感情的分析意境 十二、薛媛《写真寄外》 思想感情的分析对比映衬 十三、秦观《千秋岁》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双关 借代比喻夸张 十四、吴融《途中见杏花》 反衬手法或(乐景衬哀情、借景 抒情) 十五、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尾句表 情达意的妙处 十六、苏轼《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意境的分析拟人反衬寓情于景相 十七、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意境对比用典形象感 情的抒发 十八、曹组《青玉案》 感情的变化某一诗句在整首词 中的作用 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 人手法) 十、王维《辋川闲居》 景象的描绘对比映衬动 静结合 二一、杜甫《画鹰》 虚实结合思想感情的分 析 、王守仁《龙潭夜坐》 景象的描绘感情的抒发衬托拟人用 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三、辛愿《乱后》 对比思想感情的变化 考点专项训练
2013 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考点专项训练 目录 一、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反衬 拟人 炼字 (邀、 纳) 二、王庭珪《移居东村作》 反衬 思想感情的分析 三、周密《野步》 画面的描绘 景情关系 的探讨 四、曾巩《西楼》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 视听结合 五、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景象的描绘 感情的分析炼字 (长、 畏) 六、李清照《行香子 七夕》 思想感情的分析 虚实结合 双 关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以动衬静 语句 叠用/反复 七、柳永《满江红 暮雨初歇》 思想感情的分析动静结合 八、张孝祥《浣溪沙洞庭》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九、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 十、陆游《秋波媚》 景物及画面的特点 相 像 拟人 十一、雷震《村晚》贺铸《茅塘马上》思想感情的分析 意境 十二、薛媛《写真寄外》 思想感情的分析 对比映衬 十三、秦观《千秋岁》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双关 借代 比喻 夸张 十四、吴融《途中见杏花》 反衬手法或(乐景衬哀情 、借景 抒情) 十五、葛胜仲《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景象的描绘及其作用 尾句表 情达意的妙处 十六、苏轼《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意境的分析 拟人 反衬 寓情于景 相 像 十七、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意境 对比用典形象 感 情的抒发 十八、曹组《青玉案》 感情的变化某一诗句在整首词 中的作用 十九、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感情的变化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拟 人手法) 二十、王维《辋川闲居》 景象的描绘 对比映衬 动 静结合 二一、杜甫《画鹰》 虚实结合 思想感情的分 析 二二、王守仁《龙潭夜坐》 景象的描绘感情的抒发衬托拟人用 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二三、辛愿《乱后》 对比 思想感情的变化 考点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拟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 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 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 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分)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 请来一样(1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 起来一样(2分)。 【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 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 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 境之“清”。 (3)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赞许, 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到老,借而表达了诗 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2、作者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 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 3、“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 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 (二)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一、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 拟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1 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 分) 8.答: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 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 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 分); 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 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 声的喜爱之情(1 分)、清闲的心境(1 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 分)。 9.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5 分) 9."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 分)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 请来一样(1 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 起来一样(2 分)。 【赏析】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的生 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 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 境之“清”。 (3)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附加: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由衷的赞许, 写出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希望就这样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到老,借而表达了诗 人对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2、作者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 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是表明了他们祥和的写照。 3、“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了,心已静。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 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二、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反衬】 (二)诗歌阅读(7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 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分) 都是反衬(以声衬静)(1分),以鸟的鸣叫(1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1)语言平易,明白如话。2)以天为背景, 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1)语言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蕴深远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 回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3)颔联表现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 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 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 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 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 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 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 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 “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 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情关系】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 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 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 心境。(1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阳泉寺故基。” 8.本诗“呜不住啼大更静”一句与干籍的“呜呜山更幽”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 处?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5 分) 都是反衬(以声衬静)(1 分),以鸟的鸣叫(1 分)反衬环境的幽静(1 分)。 观点一:更喜欢“鸟不住啼天更静”。1)语言平易,明白如话。2)以天为背景, 比王籍的诗意境更为开阔。 观点二:更喜欢“鸟鸣山更幽”。1)语言更加凝练。2)幽雅含蓄,意蕴深远。 9.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 分)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爱赏,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1)首联写避地东村,“避”字点明了作者对尘世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生活的主动 回归。 2)颔联表现作者不汲汲于物质追求,虽然生活条件简陋,但仍感满足。 3)颔联表现対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4)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鉴赏】 这首诗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全诗写了东村极其幽静的境界,抒发 了移居这里的快感,含蓄曲折,耐人寻味。 诗人为了表现出幽静来,首先从东村远离城镇写起。用一个“深”字和一个 “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这就描出大体的轮 廓。其次用绝低小的茅屋和土床,营造了远离市镇的生活环境,以说明其极其幽 僻。第三用“花多晚发”。白居易有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地之偏自不待言。第四用隔着翠竹和数亩田的西泉寺故址。古人云:“天下名 山等占尽”,寺庙多远离人居,乃偏中之偏。这样层层推进,多角度,多侧面地 将村“幽”非常全面,非常深入地表现了出来。在这“幽”当中,自然也就隐含 着“静”,但还不够,诗人又用了反衬法,以“春山一路鸟空啼”式的写法把 “静”更彻底地表现出来。全诗只用描写,不用赞叹,任何赞叹都是苍白无力的。 在王庭珪写幽闲境界的七律中,这首诗是值得称道的。 三、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情关系】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 分) 8.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 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 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 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 心境。(1 分)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 分)
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 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 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 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岀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 之情和盘托出。(2分) 【鉴赏】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 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 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 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 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 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 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 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 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岀。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 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 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 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 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 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象的描绘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8-9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 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 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 山急雨来”的壮观。 【鉴赏】
9.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 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 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 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 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 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 之情和盘托出。(2 分) 【鉴赏】 此诗的大意是: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地叫着。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一个翠字,把新苗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草根肥水,让 人察觉到了勃勃的生机,更何况一个“噪”,更甚一个“新”字,诗人实在是叹 服于这勃勃生机间。 蝴蝶给人无忧无虑之感,烂醉,当然不是说诗人是酒鬼,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美。 东风野草花实在很美,全盘托出了春的意象。 “翠”字点出麦色,也带出季节。“斜”字描摹动态,又照应“风来”,点出春 风徐徐吹拂,麦陇泛起绿波的生动图景。三、四两句,诗人带着欣羡的主观感情 色彩,他赋予笔下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 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 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 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其实,岂止是蝴蝶“烂醉”,诗人也已陶然醉矣。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 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 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 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 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感受全诗,诗人华丽的意象搭配,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和悠然沉醉的 心态。 四、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景象的描绘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 8—9 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8.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 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借景抒情,暴风雨将临,按常 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 山急雨来”的壮观。 【鉴赏】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 置当是依山傍海。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 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 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 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 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 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 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 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一一楼侧一一楼—一山(楼后)的顺 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 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 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 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 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 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 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 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 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 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 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 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 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 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五、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炼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8.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 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 2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 对即可,3分)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 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高潮的顷刻: 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 与力的壮美。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 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 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 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 “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 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 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 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 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 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 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 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 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 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 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 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 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 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 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 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 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五、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炼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 8—9 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8.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 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 分) .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 2 分)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 对即可,3 分)
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 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9.长、畏(2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 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莤。(2分)“畏”是说害怕听到 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 在外的痛楚。(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 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 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 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 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 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 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 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 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梄宿的乌鹊,玉露冷 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 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 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 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 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 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 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 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 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 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六、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双关、借景抒情、叠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 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 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8.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5分) 8、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 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分)借感叹牛
9.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 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 分) 9.长、畏(2 分)“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 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2 分)“畏”是说害怕听到 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 在外的痛楚。(2 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 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 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 朋友间深厚的友谊。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 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 一写地点: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 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 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为什么会 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 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 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 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 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 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 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 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 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 会的喜悦及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他乡遇故 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六、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双关、借景抒情、叠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8——9 题。 行香子 • 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 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 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蛩:这里指蟋蟀。 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8.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 分)(5 分) 8、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 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2 分)借感叹牛
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2分)也有对 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分)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分) 9、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 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 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 发自己的离愁。(3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 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 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 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 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 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 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 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 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1分。1、2、3点每点3分;4-5点每点2 【鉴赏资料】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 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 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 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 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 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 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 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 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 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 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 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 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 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 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 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 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 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 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 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 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
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2 分)也有对 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1 分) 9.本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试举其中主要的两种加以赏析。(6 分) 9、①虚实结合/想象。词作从人间的鸣蛩和落叶梧桐写到天上分离的牛郎织女, 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意蕴/使境界更加奇丽。(3 分) 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寒蛩哀鸣,梧桐叶落, 借这凄凉之景,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又如,借描写天上牛郎、织女分离之景,抒 发自己的离愁。(3 分) ③一语双关。上下片的后三句都语意双关。上片三句表面写天上的分别,实则写 人间有情男女的离别。下片三句表面写天气阴晴变化,实则写人的悲喜交集,由 喜而悲。构思新颖别致。(3 分) ④语句叠用/反复。上片,叠用三个“浮槎”,写有情人划着木筏,游来荡去, 终不得相会聚首。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尽致。下片,叠用三个“霎儿”,写 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大概牛郎织女还在分离吧。将离别的幽怨表现的淋漓 尽致。(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 分) ⑤以动衬静。如“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句,词人清晰地听到草丛中蟋蟀的叫声 和梧桐叶子掉落的声音,极写静夜,在如此静寂凄清的七夕之夜,词人愈加生发 出一种与织女牛郎同病相怜的离愁。(2 分)(任举其中一片作为例子即可)(2 分)(技法,分析,情感/效果。各 1 分。1、2、3 点每点 3 分;4-5 点每点 2 分。) 【鉴赏资料】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是 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 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 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 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 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 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 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 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 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 为离愁所“惊”。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 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 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 锁所阻隔,无由相会。“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唐杜牧《七 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 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卷 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 期。’”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 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上片 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 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
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 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 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 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 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 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 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 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 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 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江红①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 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 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 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 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分) 8.(5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 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 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分) “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分) 9.(6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 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 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 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 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 分) 【鉴赏】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 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 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 “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
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 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 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 注之情溢于言表。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 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 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 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 如此感人的作品。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 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 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满江红①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 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 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 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 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8.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5 分) 8.(5 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2 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傍 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然后写了 动景: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2 分) “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1 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6 分) 9.(6 分)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2 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 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 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2 分)下片写桐江雾浓 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 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2 分) 【鉴赏】 这首词中,柳永首创《满江红》调名,此调全用仄韵,宜抒悲壮情怀。柳永这首 词写的就是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悲愤之情。 “暮雨初收”几句写的是,天将暮时,又下起雨来了,雨一歇,夜幕就已降临, 船泊江边,江水是那样澄静,对面岛屿上,水蓼疏淡如烟,阵阵苇风,带来凉意。 “长川”即桐江,今浙江中部,是钱塘江自建德县梅城至桐庐一段的别称。水蓼
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 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 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 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 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 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 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出他们 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遣 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 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 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 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 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 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 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写江上环境之清幽 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 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 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 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 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 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 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 极为凄凉。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 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 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 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髙手。 八、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二)古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晩舟等景物;描绘了 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9.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6分)
和芦苇都于秋天繁盛开花,可见时间是萧瑟的秋天;雨后的秋夜,更使人感到清 冷。“萧索”是风吹芦苇之声。这几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静态描写为主。 至“几许渔人飞短艇”始,词境由静态变为动态,写的是天更加黑下来,渔人们 驾着小舟,匆匆回到村落中去;那舟上的点点灯火,闪耀夜空里,映照江水中, 黑暗中向前飞行。“几许”犹云多少。黑暗中,一切都看不见,惟见灯火闪烁, 才知道这是渔舟,“尽载灯火”四字,点出渔舟夜归之神。这里的动,反衬出整 个环境的静寂,因为只有静寂黑暗中,飞动的灯火才显得特别鲜明。渔人带着一 天的劳动果实回到家中,心情是喜悦的,“飞短艇”的“飞”字,就表现出他们 的喜悦心情,这又更加反衬出外漂泊者的孤独和凄苦,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遣 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三句。“回程”指由原路回去。渔人的家庭生活的 欢乐,使作者更加感到自己的漂泊之苦,渴望结束这种羁旅行役生活,回去享受 家庭生活的乐趣。整个上片分为两段,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情景之间融合 无隙,境界浑然。 过片几句,句短调促,对仗工整,语意连贯,从烟、波、山着笔,语简意丰,最 是传神。写的是词人一早醒来,见船沿桐江再向前行,美丽景色使忧愁一扫而光: 桐江上空,腾起一阵广漠浓密的晨雾,江中碧波似染,岸边峰峦如削;船过严子 陵滩,只见白鹭船尾飞翔,鱼虾船旁跳跃。“鹭飞鱼跃”,亦写江上环境之清幽 和生物的自适情趣,从而引发作者对于游宦生活的厌倦情绪。“游宦”二句,情 绪一抑,兴起哀叹。“区区”有跋涉辛苦之义:“成底事”就是一事无成。游宦 生涯既是如此,自然便兴起归隐于云山泉石之间的意念,况是早有此愿。看到这 桐江的美丽景色,缅怀古代的严光,这种想法变得更加强烈,所以末尾即以渴望 归隐的感叹作结。“归去来”之“来”是语助词,加强感叹的语气,无义。 “从军乐”,即指王粲《从军行》一诗,因为平仄、要求,故改“行”为“乐”, 用以代指作者对飘泊生活的怨恨和怀乡思归的心情。柳永一生,政治上极不得意, 只做过余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小官,死后由别人出钱埋葬,景况 极为凄凉。这“归去来”的悲叹声中,实饱含着无限辛酸。整个下片是回叙白天 旅途中之所见并抒发由此而生的感慨。 这首词抑扬有致的节奏中表现出激越的情绪,从泊舟写到当时的心绪,再从忆舟 行写到日后的打算,情景兼融,脉络清晰多变,感情愈演愈烈,读来倍觉委婉曲 折、荡气迴肠。可见柳永不愧是一位书写羁旅行役之苦的词中高手。 八、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比喻、对比、想象】 (二)古诗文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 ~9 题。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8. 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5 分) 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 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9. 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6 分)
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 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 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 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泂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 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泂庭》词, 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 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 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 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 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晩波平”,是官 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船头所插旌旗上的 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晩水波平静的景象,唯 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 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 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 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 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 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 “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 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 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 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 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 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 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 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 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 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5] 九、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比喻思想感情分析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1)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2)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 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3)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 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鉴赏】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 1168 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 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 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 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 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 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 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 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 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 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 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 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 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 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 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 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 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 “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 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 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 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 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 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 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 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 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 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5] 九、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比喻 思想感情分析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 8—9 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