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 苏辙《君术策五》阅读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 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 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 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 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 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汘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 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 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 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 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 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 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 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 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 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 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 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 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 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 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 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 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而成俗 比:勾结 B.坏堤防、包陵谷 包:淹没 C.观其激作相蹙 蹙:通“蹴”,踩、 踏 D.曲直相犯 犯:冲突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而为声 B.因其所入而导之 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 定乎内外之 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精选 苏辙《君术策五》阅读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 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 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 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 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 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 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 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 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 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 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 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 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 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 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 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 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 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 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 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 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 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而成俗 比:勾结 B.坏堤防、包陵谷 包:淹没 C.观其激作相蹙 蹙:通“蹴”,踩、 踏 D.曲直相犯 犯 :冲突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 耳得之而为声 B.因其所入而导之 为国 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 定乎内外之 分
D.本以矫拂世俗之弊 夜则以 兵围所寓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 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 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 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 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1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3分) (2)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 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4分) 16.A(比,接近,随从) 17.D(均为介词,用;A.转折关系连词/承接关系连词;B.用在动词前,构成名 词性短语/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C.这,代词/的, 助词) 18.C(应为“适当地顺从他们的意愿,更不能打击、压制正义的呼声” 19.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 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1)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么 他们势必会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驰”1分,“视其所为”1分,其他1分) (2)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 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 讳。(“慑”1分,“和”1分,“忤”1分,其他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臣听说,有的事情看起来演化似乎很缓慢,但它一旦发生变化的时候, 却又异常迅速。天下的大势就是这样的。天下人,幼年的时候让他们学习,长大 以后教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大家在彼此的喧闹呼叫声中慢慢养成一种风 气,在相互随从当中逐渐造就一种习俗。但这样的群体却是涣散的。人们向各个 方向涌动的都有,乱纷纷的一片,难以形成一股势力。在这种时候,那上面的统 治者惩罚他们,他们就会恐惧;驱逐他们,他们就会顺从,那样子看起来好像不 能有所作为。然而一旦等到他们出来变乱,常常至于破坏巨大而不可防御。所以, 做天子的,应该是观察天下的趋势然后制定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天下归从的人 那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 他们势必会无所不至。那情形就像长江大河,日日夜夜,浑浩流转,流向下游不 能止息。一旦受到阻挡,转变流向,就会激荡不已,激荡不已又得不到宣泄,就
D.本以矫拂世俗之弊 夜则以 兵围所寓舍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 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 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 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 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1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 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3 分) (2)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 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4 分) 16.A(比,接近,随从) 17.D(均为介词,用;A.转折关系连词/承接关系连词;B.用在动词前,构成名 词性短语/与“为”呼应,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C.这,代词/的, 助词) 18.C(应为“适当地顺从他们的意愿,更不能打击、压制正义的呼声”) 19.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 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1)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么 他们势必会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驰”1 分,“视其所为”1 分,其他 1 分) (2)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 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 讳。(“慑”1 分,“和”1 分,“忤”1 分,其他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臣听说,有的事情看起来演化似乎很缓慢,但它一旦发生变化的时候, 却又异常迅速。天下的大势就是这样的。天下人,幼年的时候让他们学习,长大 以后教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大家在彼此的喧闹呼叫声中慢慢养成一种风 气,在相互随从当中逐渐造就一种习俗。但这样的群体却是涣散的。人们向各个 方向涌动的都有,乱纷纷的一片,难以形成一股势力。在这种时候,那上面的统 治者惩罚他们,他们就会恐惧;驱逐他们,他们就会顺从,那样子看起来好像不 能有所作为。然而一旦等到他们出来变乱,常常至于破坏巨大而不可防御。所以, 做天子的,应该是观察天下的趋势然后制定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天下归从的人。 那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 他们势必会无所不至。那情形就像长江大河,日日夜夜,浑浩流转,流向下游不 能止息。一旦受到阻挡,转变流向,就会激荡不已,激荡不已又得不到宣泄,就
会向四处漫溢。结果,冲垮了堤岸,淹没了丘陵山谷,浩瀚汪洋,再也无法控制。 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总是顺着水的流向而疏导它。这样,水流就不至于变得湍 急奔涌而不可驾驭。而假如水流已经出现了湍急的情况,则又能够慢慢地让它排 泄。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冲决堤岸、四处漫溢而不可控制的局面。然而天下的人 们常常在长江大河安然流淌没有什么灾祸的时候,轻视狎玩,认为没有什么可怕 的,而不去考虑去除那造成激荡的隐患;当看到水流相激荡,相蹙踏,还未发生 溃乱的时候,认为不值得过于恐惧,这个时候不能缓缓地宣泄水流的怒气,因此 最终造成了横流原野而无法根治 过去天下安定以后,那些人想要安坐无为保守天下,把循规蹈矩当做敦 厚,把默默无言当做忠信。使得忠臣义士的愤怒郁闷之气不得发泄,豪迈俊杰之 士忍不住心中的郁怒,起来振作士气。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 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 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讳。现今的君子成群结队地来做这种事。只不过 天下的人们还没有全部起来响应他们。这是因为,旧的风俗习惯还在许多方面留 存着,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样,新旧两种思想和势力就在社会上形成对抗,谁胜 谁负,一时还难以预料。结果,邪正曲直的双方互相搏击,互相冲突,两种力量 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谁也不知道最后将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状况说明,天 下的形势已经由平静而稍稍转向激荡了。然而,身居高位的人却不顺应趋势,对 这种堵塞现象加以疏导。臣恐怕天下一些贤能的人将抑制不住他们的愤怒情绪, 要自己起来冲决堵塞的障碍了。世上只有国君凭借自己的威严,想干什么事情的 时候,天下的人们才会全部听从。现在上边不加疏导,却听任下边的人们自己冲 突。这样,那部分并不赞同的人便会愤愤不平,心中不服;而天下的豪杰俊迈之 士,也会奋勇不顾而冲决堤坝,怒气喷发如果不能成功,大的就会受伤,小的也 会死亡,横然溃决无法挽救。比如,东汉时的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这些人, 慷慨议论,本意只是想以此矫正世俗的弊病。然而,当时的国君却对那正和邪的 势力不加区分,使正气得不到伸张,天下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奋起而自行冲决障碍, 结果便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由此看来,对天下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不适当地 顺从他们的意愿的 所以治水的人,只要能使水流日夜不停地流淌,那即使有蛟龙和鲸鲵那 样巨大的怪物,也会顺流奔走,踊跃愉悦,没有工夫来得及制造变乱。即使水流 蓄积浑浊,壅塞而不疏决,那水中各种各样的怪物都将会勃然兴起,放肆作怪, 寻求自己的快意而致使水流不可阻挡。所以治理天下也不可不稍微地疏通民意, 来使人们郁积德心情得到顺应和快适。 宋玉传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 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 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 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 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 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 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僧之仍似屈原也。曰 “子盍③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 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
会向四处漫溢。结果,冲垮了堤岸,淹没了丘陵山谷,浩瀚汪洋,再也无法控制。 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总是顺着水的流向而疏导它。这样,水流就不至于变得湍 急奔涌而不可驾驭。而假如水流已经出现了湍急的情况,则又能够慢慢地让它排 泄。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冲决堤岸、四处漫溢而不可控制的局面。然而天下的人 们常常在长江大河安然流淌没有什么灾祸的时候,轻视狎玩,认为没有什么可怕 的,而不去考虑去除那造成激荡的隐患;当看到水流相激荡,相蹙踏,还未发生 溃乱的时候,认为不值得过于恐惧,这个时候不能缓缓地宣泄水流的怒气,因此 最终造成了横流原野而无法根治。 过去天下安定以后,那些人想要安坐无为保守天下,把循规蹈矩当做敦 厚,把默默无言当做忠信。使得忠臣义士的愤怒郁闷之气不得发泄,豪迈俊杰之 士忍不住心中的郁怒,起来振作士气。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 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 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讳。现今的君子成群结队地来做这种事。只不过 天下的人们还没有全部起来响应他们。这是因为,旧的风俗习惯还在许多方面留 存着,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样,新旧两种思想和势力就在社会上形成对抗,谁胜 谁负,一时还难以预料。结果,邪正曲直的双方互相搏击,互相冲突,两种力量 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谁也不知道最后将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状况说明,天 下的形势已经由平静而稍稍转向激荡了。然而,身居高位的人却不顺应趋势,对 这种堵塞现象加以疏导。臣恐怕天下一些贤能的人将抑制不住他们的愤怒情绪, 要自己起来冲决堵塞的障碍了。世上只有国君凭借自己的威严,想干什么事情的 时候,天下的人们才会全部听从。现在上边不加疏导,却听任下边的人们自己冲 突。这样,那部分并不赞同的人便会愤愤不平,心中不服;而天下的豪杰俊迈之 士,也会奋勇不顾而冲决堤坝,怒气喷发如果不能成功,大的就会受伤,小的也 会死亡,横然溃决无法挽救。比如,东汉时的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这些人, 慷慨议论,本意只是想以此矫正世俗的弊病。然而,当时的国君却对那正和邪的 势力不加区分,使正气得不到伸张,天下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奋起而自行冲决障碍, 结果便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由此看来,对天下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不适当地 顺从他们的意愿的。 所以治水的人,只要能使水流日夜不停地流淌,那即使有蛟龙和鲸鲵那 样巨大的怪物,也会顺流奔走,踊跃愉悦,没有工夫来得及制造变乱。即使水流 蓄积浑浊,壅塞而不疏决,那水中各种各样的怪物都将会勃然兴起,放肆作怪, 寻求自己的快意而致使水流不可阻挡。所以治理天下也不可不稍微地疏通民意, 来使人们郁积德心情得到顺应和快适。 宋玉传 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 景差①。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 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 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 卢②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 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谢 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 “子盍③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 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
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④,国中属 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⑤,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 弥高,其和弥寡也。”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 云气;峰⑥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 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暖乎若云,焕乎 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 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 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 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景差:景差〔cha),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 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 的兔子叫东郭狻(sui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 不能动弹。③盍:“何不”。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 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 商、角,古代音阶名。⑥峰:zu,指高山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让其友 让:动词, 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动词,致歉, 道歉。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 行:这里是“长大, 成婚”的意思。 10.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 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②夫姜桂因地而 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 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 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⑥皆好辞而以 赋见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11.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 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 不会改变文风
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④,国中属 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⑤,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 弥高,其和弥寡也。” ……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 云气;崪⑥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 对曰:“昔者先王(楚怀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 若星,将行未至,如漂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赤帝 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卒,封于巫山之阳台,精魂依草,实为灵芝。’”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怀王闻谗言,怒而放流。屈原作《离 骚》诸赋以自伤悼……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 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 国策》有个“韩卢逐狻”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 的兔子叫东郭狻(suān)。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 不能动弹。③盍:“何不”。④《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 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⑤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 商、角,古代音阶名。⑥崪:zú,指高山。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玉让其友 让:动词, 表示歉意,谦让。 B.友谢之,复言于王 谢:动词,致歉, 道歉。 C.使楚人贵子之德乎?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 “看得高贵,重视”的意思。 D.名曰瑶姬,未行而卒 行:这里是“长大, 成婚”的意思。 10.汉代著名楚辞研究学者王逸曾评价宋玉“能巧辩,善属文”,下列能佐证的 一组是 ①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②夫姜桂因地而 生,不因地而辛 ③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 ④子盍从楚之俗,使楚 人贵子之德乎? ⑤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⑥皆好辞而以 赋见称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④ 11.下列对所选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宋玉直接继承延续了屈原诗歌艺术风格,在楚辞方面成就斐然,从而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B.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 驳;当楚襄王劝其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 不会改变文风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 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3分) (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3分)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3分) 13.下面是晋代裴松之引述魏国名士袁准的话来评价诸葛亮的文段,请用斜线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 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 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法严而人悦服用民 尽而下不怨行君事而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 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 有焉。 (选自裴松之《三国志>注》) 9.A(让,责备) 10.C(①是宋玉请景差推荐自己,②是景差的托辞,④是楚王劝宋玉改变自己 的文风。) 11.D(宋玉的人品在当时和后世被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原文不符。) (1)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那就是你自己 (得分点:判断句式、“官”及大意各1分) (2)都城里跟着一起应唱(应和)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得分点:“国”、“属”及句意各1分) (3)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言劝谏。 (得分点:“祖”、“莫”及句意各1分) 13.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法严而人悦服/ 用民尽而下不怨/行君事而人不疑。 【评分参考】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 题分为止。 【译文】 袁子说:有人问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子说:张飞、关羽刘备一同起事,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心腹之臣,但他 们都是一介武夫。后来得到诸葛亮,于是就任命他为丞相,而群臣上下心悦诚服 是刘备值得信服,诸葛亮值得倚重的缘故。等到他接受刘备临终的嘱托,掌管 国的政事,侍奉平庸的君主,虽然掌握着朝中大权却不失礼法,执行法令严格却 令人心悦诚服,耗用民力几近殆尽(讨魏),众臣百姓却毫无怨言,执行君王的 权力却没有人怀疑他(有谋逆之心)。正因为这样,(我)也怀着蜀国君臣上下 及百姓那样的心情(态度)来欣悦地拥戴(尊敬)他啊!诸葛亮去世至今已经有
C.宋玉作为楚王左右的文学侍臣,官卑职小,但他一再营求,后来也凭 着超群的才华,博得了楚王的赏识。 D.作为一代文学大家,宋玉的才华及人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且得到了习凿齿和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3 分) (2)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3 分)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3 分) 13.下面是晋代裴松之引述魏国名士袁准的话来评价诸葛亮的文段,请用斜线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 6 处)(3 分) 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 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 尺 之孤摄一 国 之 政 事 凡 庸 之 君 专 权 而 不 失 礼 行 法 严 而 人 悦 服 用 民 尽 而 下 不 怨行 君事而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亮死 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 有焉。 (选自裴松之《注》) 9.A (让,责备) 10.C(①是宋玉请景差推荐自己,②是景差的托辞,④是楚王劝宋玉改变自己 的文风。) 11.D (宋玉的人品在当时和后世被赞誉和高度评价与原文不符。) 12. (1)介绍你得到官职的,是我;做官却不合心意的,那就是你自己。 (得分点:判断句式、“官”及大意各 1 分) (2)都城里跟着一起应唱(应和)的还不到三个人了。 (得分点:“国”、“属”及句意各 1 分) (3)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言劝谏。 (得分点: “祖”、“ 莫” 及句意各 1 分) 13.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法严而人悦服/ 用民尽而下不怨/行君事而人不疑。 【评分参考】每处 0.5 分,断句超过 6 处,每多一处扣 0.5 分,扣完本小 题分为止。 【译文】 袁子说:有人问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子说:张飞、关羽刘备一同起事,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心腹之臣,但他 们都是一介武夫。后来得到诸葛亮,于是就任命他为丞相,而群臣上下心悦诚服, 是刘备值得信服,诸葛亮值得倚重的缘故。等到他接受刘备临终的嘱托,掌管一 国的政事,侍奉平庸的君主,虽然掌握着朝中大权却不失礼法,执行法令严格却 令人心悦诚服,耗用民力几近殆尽(讨魏),众臣百姓却毫无怨言,执行君王的 权力却没有人怀疑他(有谋逆之心)。正因为这样,(我)也怀着蜀国君臣上下 及百姓那样的心情(态度)来欣悦地拥戴(尊敬)他啊!诸葛亮去世至今已经有
几十年了,国人都讴歌他思念他,就像当年周人怀念召公一样。孔子曾经说“冉 雍这个人啊,(他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可以让他去做官啊。”诸葛亮就具备 这样的能力啊。 文言参考译文 宋玉,是楚国鄢地人。所以现在宜城还有他的坟墓。起初他追随侍奉屈 原,屈原被流放后,他向好友景差谋求侍奉楚王。景差害怕宋玉胜过自己,只是 向楚王简单说了说,楚王也只给了宋玉一个小职务。宋玉于是责备景差,景差说: “生姜和肉桂固然是依靠土地生长,但并不是靠土地才有辛辣的味道;美丽的女 子固然是靠媒人的介绍嫁人,但不是靠媒人来使夫妻相亲相爱。介绍你得到官职 的,是我;至于做官不得意,那就在于你自己了。”宋玉说:“东郭狻是天下最 善跑的狡兔,一天能跑九百里,最后仍然免不了会被韩卢追上咬住。但实际上韩 卢能不能捉住东郭狻,关键在于猎人的指挥得当不得当而已。如果猎人只是向很 远的地方望一眼给韩卢泛泛(示意)一下狡兔的踪迹,那么,虽然韩卢是善跑的 名犬也追不上狡兔啊;如果猎人认真给韩卢指点紧紧跟着狡兔的脚印,并且放开 绳子任他追,那么,虽然是善于奔跑的东郭狻也必然不能逃脱。现在你把我介绍 给楚王,只是漫不经心地示意了一下踪迹罢了还是认真地指引猎物的脚印并且放 开绳子(让我尽情施展)呢?”景差听了立即道歉,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宋玉懂得音乐还善于写文章。楚襄王也爱好音乐喜欢词赋(文章),既 欣赏宋玉的才华,但讨厌他类似屈原(的文风)。就对宋玉说:“你何不顺从楚 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你的美德呢?”宋玉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个很会唱歌 的人,大王听说过吧?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有几千 人;中间他唱《阳阿》《采菱》,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也有几百人;最后他唱《阳 春》《白雪》《朝日》《鱼离》,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不到十人;歌曲唱到精彩 处,低昂自如,优雅无比,节拍和曲调美妙至极,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还不到三 个人了。这就是歌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越少 楚襄王带着宋玉到云梦一带游览,打算让宋玉写一篇关于高唐的文章。 看到险峻的山上集聚许多云雾,山峰高耸,云雾飘浮变幻,就问宋玉:“这是什 么啊?”宋玉回答:“先王曾经来到这里游览,感到疲惫就白天休息,梦到一个 女子,像云雾一样温柔,像星星一样飘忽,似走未走,似飘又停,仔细一看,像 西施一样漂亮。先王高兴地询问。她说:‘我是赤帝的小女儿,叫瑶姬,没有成 婚就去世了,安葬在巫山的南面,我的魂魄融入草木,化成灵芝。 司马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段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怀王听信谗言,愤怒之下流放了屈原。屈原 就写了《离骚》等文赋来自我哀悼(排遣)……·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 景差这些人,都喜欢写辞赋并且凭借文章出名。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 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接劝谏的。 《明史·薛显传》阅读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 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 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岀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 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不下,显讨斩之,因徇
几十年了,国人都讴歌他思念他,就像当年周人怀念召公一样。孔子曾经说“冉 雍这个人啊,(他的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可以让他去做官啊。”诸葛亮就具备 这样的能力啊。 文言参考译文 宋玉,是楚国鄢地人。所以现在宜城还有他的坟墓。起初他追随侍奉屈 原,屈原被流放后,他向好友景差谋求侍奉楚王。景差害怕宋玉胜过自己,只是 向楚王简单说了说,楚王也只给了宋玉一个小职务。宋玉于是责备景差,景差说: “生姜和肉桂固然是依靠土地生长,但并不是靠土地才有辛辣的味道;美丽的女 子固然是靠媒人的介绍嫁人,但不是靠媒人来使夫妻相亲相爱。介绍你得到官职 的,是我;至于做官不得意,那就在于你自己了。”宋玉说:“东郭狻是天下最 善跑的狡兔,一天能跑九百里,最后仍然免不了会被韩卢追上咬住。但实际上韩 卢能不能捉住东郭狻,关键在于猎人的指挥得当不得当而已。如果猎人只是向很 远的地方望一眼给韩卢泛泛(示意)一下狡兔的踪迹,那么,虽然韩卢是善跑的 名犬也追不上狡兔啊;如果猎人认真给韩卢指点紧紧跟着狡兔的脚印,并且放开 绳子任他追,那么,虽然是善于奔跑的东郭狻也必然不能逃脱。现在你把我介绍 给楚王,只是漫不经心地示意了一下踪迹罢了还是认真地指引猎物的脚印并且放 开绳子(让我尽情施展)呢?”景差听了立即道歉,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宋玉懂得音乐还善于写文章。楚襄王也爱好音乐喜欢词赋(文章),既 欣赏宋玉的才华,但讨厌他类似屈原(的文风)。就对宋玉说:“你何不顺从楚 国的习俗,使楚国人重视你的美德呢?”宋玉回答说:“从前楚国有个很会唱歌 的人,大王听说过吧?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有几千 人;中间他唱《阳阿》《采菱》,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也有几百人;最后他唱《阳 春》《白雪》《朝日》《鱼离》,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不到十人;歌曲唱到精彩 处,低昂自如,优雅无比,节拍和曲调美妙至极,都城里跟着一起唱的还不到三 个人了。这就是歌曲越高雅,跟着唱的人越少。”…… 楚襄王带着宋玉到云梦一带游览,打算让宋玉写一篇关于高唐的文章。 看到险峻的山上集聚许多云雾,山峰高耸,云雾飘浮变幻,就问宋玉:“这是什 么啊?”宋玉回答:“先王曾经来到这里游览,感到疲惫就白天休息,梦到一个 女子,像云雾一样温柔,像星星一样飘忽,似走未走,似飘又停,仔细一看,像 西施一样漂亮。先王高兴地询问。她说:‘我是赤帝的小女儿,叫瑶姬,没有成 婚就去世了,安葬在巫山的南面,我的魂魄融入草木,化成灵芝。……’” 司马迁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选段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怀王听信谗言,愤怒之下流放了屈原。屈原 就写了《离骚》等文赋来自我哀悼(排遣)……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 景差这些人,都喜欢写辞赋并且凭借文章出名。然而他们都只模仿了屈原委婉含 蓄的语言风格,最终都不敢直接劝谏的。 《明史•薛显传》阅读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徐州,以显为元帅,守泗州。均用死,以泗州来降, 授亲军指挥,从征伐。南昌平,命显从大都督朱文正守之。陈友谅寇南昌,显守 章江、新城二门。友谅攻甚急。显随方御之,间出锐卒搏战,斩其平章刘进昭, 擒副枢赵祥。固守三月,乃解。武昌既平,邓仲谦据新淦不下,显讨斩之,因徇
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 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徳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 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 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 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军。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 军,可当一面。”进克兖、沂、青、济,取东昌、棣州,乐安。还收河南,捣关、 陕。渡河,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 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 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追败脱因贴木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 定西。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 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 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扎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 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 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 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予世券, 食禄一千五百石。 复从大将军征漠北。数奉命巡视河南,屯田北平,练军山西,从魏国公巡北边, 从宋国公出金山。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 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随方御 方:形势 B.吴平,进行省右丞 进:进攻 C.进征山西,次保定 次:驻扎 D.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 坐:连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死不问,爵除 木欣欣以向荣 B.因徇下来附诸郡县 不如因善遇之 C.与友德将铁骑三千 彼与彼年相若也 D.败扩廓于宁夏 何为其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分) A.薛显在赵均用死后投奔明太祖,他和常遇春的在和张士诚的五太子的 大兵作战中都大获全胜,直接导致五太子等人后来的投降。 B.太祖曾在群臣面前盛赞薛显作战勇猛和做事有谋略,行军打仗可以独 当一面,这些方面特点在南昌之战和湖州之战中有所表现 C.薛显在和元朝的军队作战过程中一向少有败绩。虽然在收复庆阳的过 程中险遭不测,但最终还是和徐达等合力平定了陕西全境 D.明初,朝廷奖赏有功之臣,虽封薛显为永城侯,却因罪让他谪居海南 后虽回到朝中赐官加爵,但死后若干年还是被免除爵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3分)
下未附诸郡县。以功擢江西行省参政。从徐达等收淮东,遂伐张士诚。与常遇春 攻湖州。别将游军取德清,攻升山水寨。士诚遣其五太子盛兵来援,遇春与战, 小却。显帅舟师奋击,烧其船。众大溃,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以旧馆降,得兵 六万人。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五太子等既降,吴 人震恐,湖州遂下。进围平江,与诸将分门而军。吴平,进行省右丞。 命从大将军徐达取中原。濒行,太祖谕诸将,谓“薛显、傅友德勇略冠 军,可当一面。”进克兖、沂、青、济,取东昌、棣州,乐安。还收河南,捣关、 陕。渡河,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帅马步舟师取德州、长芦。败元兵于河 西务,又败之通州,遂克元都。分兵逻古北诸隘口,略大同,获乔右丞等三十四 人。进征山西,次保定,取七垛寨,追败脱因贴木儿。与友德将铁骑三千,略平 定西。抵临洮,别将攻马鞍山西番寨,大获其畜产,袭走元豫王,败扩廓于宁夏。 复与达会师取平凉。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 突围免。良臣据城叛,达进围之。扩廓遣韩扎儿攻原州,以挠明师。显驻兵灵州, 遏之。良臣援绝,遂败。追贺宗哲于六盘山,逐扩廓出塞外,陕西悉平。 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以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 面数其罪。封永城侯,勿予券,谪居海南。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 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显居海南逾年,帝念之,召还。予世券, 食禄一千五百石。 复从大将军征漠北。数奉命巡视河南,屯田北平,练军山西,从魏国公巡北边, 从宋国公出金山。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 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选自《明史•列传第十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显随方御 之 方:形势 B.吴平,进行省右丞 进:进攻 C.进征山西,次保定 次:驻扎 D.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 坐:连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以死不问,爵除 木欣欣以向荣 B.因徇下来附诸郡县 不如因善遇之 C.与友德将铁骑三千 彼与彼年相若也 D.败扩廓于宁夏 何为其然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的项是(3 分) A.薛显在赵均用死后投奔明太祖,他和常遇春的在和张士诚的五太子的 大兵作战中都大获全胜,直接导致五太子等人后来的投降。 B.太祖曾在群臣面前盛赞薛显作战勇猛和做事有谋略,行军打仗可以独 当一面,这些方面特点在南昌之战和湖州之战中有所表现。 C.薛显在和元朝的军队作战过程中一向少有败绩。虽然在收复庆阳的过 程中险遭不测,但最终还是和徐达等合力平定了陕西全境。 D.明初,朝廷奖赏有功之臣,虽封薛显为永城侯,却因罪让他谪居海南。 后虽回到朝中赐官加爵,但死后若干年还是被免除爵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遇春谓显曰:“今日之战,将军功,遇春弗如也。”(3 分)
译文: (2)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4 分) 译文: (3)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 (3分) 4.B(进升官职) 5.B(A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都是介词,趁着,趁此;C介词, 和,跟/连词,和,跟;D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助词,用在句 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6.A(常遇春在和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小却”) 7.(1)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 今日之战,将军功”判断句式1分,“弗如”1分,句意通畅1分) (2)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 (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免于一死。(“伪”“以”“道”各1分,句 意通畅1分) (3)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 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以”“相 掩”各1分,句意通畅1分) 参考译文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守徐州时,任命薛显为元帅,镇守泗州。赵均用死 后,薛显带泗州地盘归附太祖,被授予亲军指挥,从征讨伐。平定南昌后,命薛 显随从都督朱文正镇守。陈友谅进犯南昌,薛显守卫章江、新城二门。陈友谅进 攻十分激烈。薛显随杋应变,其间派出精兵与敌搏击,斩敌平章刘进昭,活捉副 将赵祥。固守南昌三个月,终于解围。平定武昌,邓仲谦占据新淦不下,薛显征 讨斩首,降服没有归附的郡县。因功晋升为江西行省参政。跟从徐达等人收复淮 东,讨伐张士诚。随常遇春攻打湖州,另派军队攻取德清,攻破升山水寨。张士 诚遣五太子带众兵来援,常遇春与之交战后稍微退却,薛显率水师奋击,焚烧敌 人的船只,敌众溃败。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人以旧馆投降,俘敌兵六万人。常 遇春对薛显说:“今日之战,是将军你的功劳,我遇春自叹不如啊。”五太子等 人已经投降,吴人十分震恐,湖州于是得以平定。进围平江,和诸将分门而驻军 平定吴后,薛显晋升为行省右丞。 太祖命薛显跟从大将军徐达攻取中原。临行前太祖告谕诸将,说薛显、傅友 德最为勇敢和富有胆略,可以独挡一面。进攻兖、沂、青、济,攻取东昌、棣州、 乐安。收复河南,直捣关、陕。渡过黄河,攻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率马 步舟师攻取德州、长芦,在河西务打败元兵,又在通州再次打败元兵,攻克元都 城。分兵巡逻古北的各个隘口,进攻大同,俘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而征讨山西、 保定,占领七垛寨,追击脱因帖木儿。与傅友德率骑兵三千人,扫平定西,占领 太原,赶走扩廓,降服豁鼻马。在石州痛击贺宗晢,攻破白崖、桃花诸山寨。和 大将军徐达在平阳会师,以降将杜旺等十一人为见面礼。于是进入关中,抵达临 洮。另派兵攻打马鞍山西番寨,大获敌牲畜财产,袭击赶跑了元豫王,在宁夏打 败了扩廓,再与徐达会师后攻取平凉。张良臣伪称以庆阳投降,薛显前去受降
译文: (2)张良臣伪以庆阳降,显往纳之。良臣蒲伏道迎,夜劫显营,突围免。(4 分) 译文: (3)分其禄为三:一以赡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以给其母妻,令功过无相掩。 (3 分) 4.B(进升官职) 5.B(A 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B 都是介词,趁着,趁此;C 介词, 和,跟/连词,和,跟;D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助词,用在句 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 6.A(常遇春在和五太子的大兵作战中“小却”) 7.(1)常遇春对薛显说:“今天这次战争,是将军您的功劳,我比不上您啊。” (“今日之战,将军功”判断句式 1 分,“弗如”1 分,句意通畅 1 分) (2)张良臣假装率领庆阳城投降,薛显前去接受投降。张良臣在路上伏道欢迎, (却)在夜晚劫营,薛显突围出来免于一死。(“伪”“以”“道”各 1 分,句 意通畅 1 分) (3)把他的俸禄分成三份:一份用于赡养其所杀吴富及马军之家,一份用于赡 养薛显母亲妻儿(另一份自用),不能将功劳和过错相互抵当了。(“以”“相 掩”各 1 分,句意通畅 1 分) 参考译文 薛显,萧人。赵均用据守徐州时,任命薛显为元帅,镇守泗州。赵均用死 后,薛显带泗州地盘归附太祖,被授予亲军指挥,从征讨伐。平定南昌后,命薛 显随从都督朱文正镇守。陈友谅进犯南昌,薛显守卫章江、新城二门。陈友谅进 攻十分激烈。薛显随机应变,其间派出精兵与敌搏击,斩敌平章刘进昭,活捉副 将赵祥。固守南昌三个月,终于解围。平定武昌,邓仲谦占据新淦不下,薛显征 讨斩首,降服没有归附的郡县。因功晋升为江西行省参政。跟从徐达等人收复淮 东,讨伐张士诚。随常遇春攻打湖州,另派军队攻取德清,攻破升山水寨。张士 诚遣五太子带众兵来援,常遇春与之交战后稍微退却,薛显率水师奋击,焚烧敌 人的船只,敌众溃败。五太子及朱暹、吕珍等人以旧馆投降,俘敌兵六万人。常 遇春对薛显说:“今日之战,是将军你的功劳,我遇春自叹不如啊。”五太子等 人已经投降,吴人十分震恐,湖州于是得以平定。进围平江,和诸将分门而驻军。 平定吴后,薛显晋升为行省右丞。 太祖命薛显跟从大将军徐达攻取中原。临行前太祖告谕诸将,说薛显、傅友 德最为勇敢和富有胆略,可以独挡一面。进攻兖、沂、青、济,攻取东昌、棣州、 乐安。收复河南,直捣关、陕。渡过黄河,攻取卫辉、彰德、广平、临清。率马 步舟师攻取德州、长芦,在河西务打败元兵,又在通州再次打败元兵,攻克元都 城。分兵巡逻古北的各个隘口,进攻大同,俘乔右丞等三十四人。进而征讨山西、 保定,占领七垛寨,追击脱因帖木儿。与傅友德率骑兵三千人,扫平定西,占领 太原,赶走扩廓,降服豁鼻马。在石州痛击贺宗哲,攻破白崖、桃花诸山寨。和 大将军徐达在平阳会师,以降将杜旺等十一人为见面礼。于是进入关中,抵达临 洮。另派兵攻打马鞍山西番寨,大获敌牲畜财产,袭击赶跑了元豫王,在宁夏打 败了扩廓,再与徐达会师后攻取平凉。张良臣伪称以庆阳投降,薛显前去受降
张良臣伏兵迎击,趁黑夜袭击薛显的兵营,薛显突围。张良臣据城反叛,徐达围 攻。扩廓派韩扎儿进攻原州,以此来分散明军的力量。薛显驻兵灵州加以阻击 张良臣断绝了后援,于是被打败。追击贺宗哲到六盘山,把扩廓赶出塞外,于是 陕西得以全部平定 洪武三年(1370)冬,大封功臣。因薛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 当面数落其罪。赐封为永城侯,没给予凭证,被贬居海南。把他的食禄一分为三: 份用以赡养他所杀的吴富及马军的家人,一份给他的母亲和妻子,并命令功过 不能相抵。薛显居住海南过了一年,皇上十分想念他,把他召回,给予世袭的凭 证,食禄一千五百石。再次从大将军征讨漠北。多次奉命巡视河南,在北平屯田, 在山西练兵,跟从魏国公巡行北疆,跟从宋国公出师金山。二十年冬被召回,驻 扎山海卫,不久,去世。赐封永国公,谥号桓襄。无子,弟弟薛纲年幼。二十三 年追究薛显为胡惟庸余党,因他已死而不予追究,爵位被削去。 《汉书·薛宣朱博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 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 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 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 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 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 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 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 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 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 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博问其故, 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 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 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 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 典法掾史,谓日:“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 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 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 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 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 为不可欺者。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谳(yan):审判定罪。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张良臣伏兵迎击,趁黑夜袭击薛显的兵营,薛显突围。张良臣据城反叛,徐达围 攻。扩廓派韩扎儿进攻原州,以此来分散明军的力量。薛显驻兵灵州加以阻击。 张良臣断绝了后援,于是被打败。追击贺宗哲到六盘山,把扩廓赶出塞外,于是 陕西得以全部平定。 洪武三年(1370)冬,大封功臣。因薛显擅杀胥吏、兽医、火者、马军及千户吴富, 当面数落其罪。赐封为永城侯,没给予凭证,被贬居海南。把他的食禄一分为三: 一份用以赡养他所杀的吴富及马军的家人,一份给他的母亲和妻子,并命令功过 不能相抵。薛显居住海南过了一年,皇上十分想念他,把他召回,给予世袭的凭 证,食禄一千五百石。再次从大将军征讨漠北。多次奉命巡视河南,在北平屯田, 在山西练兵,跟从魏国公巡行北疆,跟从宋国公出师金山。二十年冬被召回,驻 扎山海卫,不久,去世。赐封永国公,谥号桓襄。无子,弟弟薛纲年幼。二十三 年追究薛显为胡惟庸余党,因他已死而不予追究,爵位被削去。 《汉书·薛宣朱博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 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 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 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 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 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 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 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 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 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 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博问其故, 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 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 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 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 典法掾史,谓日:“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 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史试与正监共 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 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 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 为不可欺者。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谳(yàn):审判定罪。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 B.咸掠 治困笃 掠:抓捕 C.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趣:赶快 D.正监以 为博苟强 强:逞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出狱,又变姓名,为 咸验治数百 ③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④欲言县丞尉者, 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⑥视事数 年,大改其俗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 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 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 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对一些迂腐文官所作的空洞文件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 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3分)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3分)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3分) 4.B 掠:拷打 ①写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突 出办事之奇;②写朱博从监狱出来后,又改变姓名,替陈咸验证,被打了几百下, 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突出办事之奇;⑤写朱博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挑 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发布教令让他们填补装病官员的空缺,突出办事之谲 6.B “解散投诉者”在先,“斩杀组织者’’在后 7.每题3分。关键词语每错译、漏译一处扣1分:关键词翻译正确,但句子译 得不通顺,酌情扣分。 (1)朱博伪称是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知道了他所犯的罪。(关 键词“诈”“具”“坐”)(3分)。 (2)按照先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 敢起来正式去任职。(要译出“故事”“存问”“致意”等关键词)(3分) (3)所到之处总是像这样来显出变幻莫测,以明确地告诉下属长官自己是不可 以欺瞒的。(要补足第二分句省略部分,译出“所”字结构,调整“奇谲如此” 的语序)(3分)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 B.咸掠 治困笃 掠:抓捕 C.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趣:赶快 D.正监以 为博苟强 强:逞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出狱,又变姓名,为 咸验治数百 ③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④欲言县丞尉者, 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⑥视事数 年,大改其俗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 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 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 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对一些迂腐文官所作的空洞文件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 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3 分)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3 分)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3 分) 4.B 掠:拷打 5.A ①写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突 出办事之奇;②写朱博从监狱出来后,又改变姓名,替陈咸验证,被打了几百下, 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突出办事之奇;⑤写朱博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挑 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发布教令让他们填补装病官员的空缺,突出办事之谲 6.B “解散投诉者”在先,“斩杀组织者’’在后 7.每题 3 分。关键词语每错译、漏译一处扣 1 分;关键词翻译正确,但句子译 得不通顺,酌情扣分。 (1)朱博伪称是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知道了他所犯的罪。(关 键词“诈”“具”“坐”)(3 分)。 (2)按照先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 敢起来正式去任职。(要译出“故事”“存问”“致意”等关键词)(3 分) (3)所到之处总是像这样来显出变幻莫测,以明确地告诉下属长官自己是不可 以欺瞒的。(要补足第二分句省略部分,译出“所”字结构,调整“奇谲如此 ” 的语序)(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