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病理系
病理解剖学教学大纲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病理系
课程设置 病理学是一门界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状态下 病变组织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以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 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转归和后果,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同时又是 个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通过对活检组织、尸体剖验材料和脱落细胞等的形 态学观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各科诊治。 病理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共有的各种 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着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形态与机能之联系,强 调病变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关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反 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 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对学生学习后的要求是 、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 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 基本技能方面 、掌握观察病变的方法,通过巨体及组织学观察,包括绘图等训练,能正确 描述观察所见,并能综合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2、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 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七年制学生使用。理论部分以郭慕依和叶诸榕主编、上海 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第二版为主要教材。实验部分参照我室的《病 理学实习指导》进行。病理学教学按144学时计算,原则上讲课68学时,实习 68学时;讲授与实习比例为1:1。复习、考试及尸体解剖示教不包括在内。另外, 有8学时进行病例讨论 教学内容 绪论 病理学的性质、内容及其任务 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史—一器官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现代病理学(包括超微 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的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在病理学中的地位
2 课程设置 病理学是一门界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状态下 病变组织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研究,以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 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转归和后果,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同时又是一 个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通过对活检组织、尸体剖验材料和脱落细胞等的形 态学观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各科诊治。 病理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共有的各种 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着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形态与机能之联系,强 调病变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关注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介绍国内外医学新成就。反 映现代医学科学水平。 教学目的与要求 病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学习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 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对学生学习后的要求是: 一、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 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 二、基本技能方面 1、掌握观察病变的方法,通过巨体及组织学观察,包括绘图等训练,能正确 描述观察所见,并能综合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2、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 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七年制学生使用。理论部分以郭慕依和叶诸榕主编、上海 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第二版为主要教材。实验部分参照我室的《病 理学实习指导》进行。病理学教学按 144 学时计算,原则上讲课 68 学时,实习 68 学时;讲授与实习比例为 1:1。复习、考试及尸体解剖示教不包括在内。另外, 有 8 学时进行病例讨论。 教学内容 绪论 病理学的性质、内容及其任务。 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史——器官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和现代病理学(包括超微 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的形成、发展以及它们在病理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在医学教学和临床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病理学常规硏究方法(尸体解剖、活组织检査、脱落细胞学检査等)和现代 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它们的意义 病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总论联系各论,形态联系功能,病理联 系临床。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损伤 细胞、组织对损伤因子作用的反应:包括适应性反应、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 性损伤。它们之间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适应性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其意义 1.萎缩:概念(生理性、病理性萎缩) 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神经性、废用性、压迫性和内分泌性) 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2.肥大:概念、分类、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3.增生:概念、原因及意义 4化生:概念、常见类型、后果及其意义 复性损伤 变性的概念 1.细胞肿张: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 2.脂肪变性: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及结局 、不可复性损伤 坏死的概念 1.组织、细胞坏死 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固缩、碎裂和溶解,形态特征和发生机制 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以及特殊类型的坏死,包括干酪 样坏死、脂肪坏死、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坏疽(干、湿、 气性)。 各种坏死的原因,发生机制,部位及其后果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溃疡、空洞、包裹)、机化、钙化 2.细胞凋亡 概念、病理变化、与坏死的区别、发生机制 四、玻璃样变性 概念、形态特点、分类(实质细胞、间质及血管壁)、发生机制及后果 五、淀粉样变性 概念、原因、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六、病理性钙化 概念、分类、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七、细胞损伤的原因
3 病理学在医学教学和临床医疗实践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病理学常规研究方法(尸体解剖、活组织检查、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和现代 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它们的意义。 病理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总论联系各论,形态联系功能,病理联 系临床。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损伤 细胞、组织对损伤因子作用的反应:包括适应性反应、可复性损伤和不可复 性损伤。它们之间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一、适应性反应的概念、类型及其意义 1.萎缩:概念(生理性、病理性萎缩) 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神经性、废用性、压迫性和内分泌性) 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2.肥大:概念、分类、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 3.增生:概念、原因及意义 4.化生:概念、常见类型、后果及其意义 二、可复性损伤 变性的概念 1.细胞肿张: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 2.脂肪变性:概念、形态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及结局 三、不可复性损伤 坏死的概念 1.组织、细胞坏死 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固缩、碎裂和溶解,形态特征和发生机制 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以及特殊类型的坏死,包括干酪 样坏死、脂肪坏死、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坏疽(干、湿、 气性)。 各种坏死的原因,发生机制,部位及其后果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溃疡、空洞、包裹)、机化、钙化 2.细胞凋亡 概念、病理变化、与坏死的区别、发生机制 四、玻璃样变性 概念、形态特点、分类(实质细胞、间质及血管壁)、发生机制及后果 五、淀粉样变性 概念、原因、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六、病理性钙化 概念、分类、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后果 七、细胞损伤的原因
1.外界环境因子 (1)非生物性因子a.机械性损伤b.物理性因子c.化学性因子 (2)生物性因子 2.细胞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3.遗传和免疫反应异常 八、细胞损伤的机制 1.缺氧性损伤 2.自由基性损伤 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 概述 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 全身性:心脏衰竭、休克等 局部性:局部血量的异常(充血、缺血) 管壁完整性或通透性的破坏(出血、水肿) 管腔内异常物质阻塞及其后果(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局部充血 充血的概念 动脉性充血:概念、形态特点、类型(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及其意义 静脉性充血(淤血):原因、病变及其后果。肝、肺、脾淤血发生的原因 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局部贫血 局部贫血(缺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及其后果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概念 形成条件: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状态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升高 形成过程:血栓头、体、尾 血栓类型:结果分类(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血栓、透明血栓) 部位分类(附壁血栓、闭塞性血栓、球型血栓、赘生物) 内容分类(细菌性血栓、癌血栓) 血栓的转归:闭塞性血栓、栓塞、溶解、机化、再通和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止血、组织坏死、栓塞、心瓣膜变形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发生原因和机理、以及后果 四、栓塞 栓塞的概念 柱子在体内的运行方向 栓塞的类型,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 血栓性栓塞(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系统栓塞) 脂肪性栓塞
4 1.外界环境因子 (1)非生物性因子 a.机械性损伤 b.物理性因子 c.化学性因子 (2)生物性因子 2.细胞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3.遗传和免疫反应异常 八、细胞损伤的机制 1.缺氧性损伤 2.自由基性损伤 第二章 血液循环障碍 概述 血液循环障碍的类型 全身性:心脏衰竭、休克等 局部性:局部血量的异常(充血、缺血) 管壁完整性或通透性的破坏(出血、水肿) 管腔内异常物质阻塞及其后果(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一、局部充血 充血的概念 动脉性充血:概念、形态特点、类型(炎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及其意义。 静脉性充血(淤血):原因、病变及其后果。肝、肺、脾淤血发生的原因, 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后果。 二、局部贫血 局部贫血(缺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及其后果 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概念 形成条件:心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状态改变以及血液凝固性升高 形成过程:血栓头、体、尾 血栓类型:结果分类(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血栓、透明血栓) 部位分类(附壁血栓、闭塞性血栓、球型血栓、赘生物) 内容分类(细菌性血栓、癌血栓) 血栓的转归:闭塞性血栓、栓塞、溶解、机化、再通和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止血、组织坏死、栓塞、心瓣膜变形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发生原因和机理、以及后果 四、栓塞 栓塞的概念 柱子在体内的运行方向 栓塞的类型,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 血栓性栓塞(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系统栓塞) 脂肪性栓塞
气体栓塞(空气、氮气栓塞) 羊水栓塞 五、梗死 梗死的概念 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肾、脾、脑及心肌贫血性梗死)原因,形态特点和后果 出血性梗死(肺、肠出血性梗死)原因及形成条件,形态特点和后果 败血性梗死原因,形态特点及其后果 六、出血 出血的概念 类型:内出血、外出血 原因:破裂性岀血〔血管完整性破坏)、漏出性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 病变及其后果 第三章炎症 炎症的概念 、炎症的局部反应 急性炎症:炎性充血概念,发展过程,发生机理及作用 炎性渗出概念,发生机理,影响因素和滲出液对机体的影响 炎性浸润概念,白细胞靠边附壁、游出、趋化及吞噬作用的机理 炎症介质:种类和作用,血管活性胺类(组织胺,5-羟色胺),血浆蛋白酶 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及血凝系统),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基础 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和白细胞产物 慢性炎症:概念、发生机理、组织学特点及特殊形态(炎性假瘤,炎性息肉 及肉芽肿)。 炎症细胞:炎症细胞的种类,作用及其与炎症类型的关系 、常见的炎症种类 浆液(卡地)性炎:纤维蛋白性炎;化脓性炎;肉芽肿性炎;出血性炎 间质与血管周围性炎;单核巨噬系统细胞増生性炎;纤维蛋白样坏死性炎 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影响炎症的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 炎症的结局:愈复、迁延不愈、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扩散、血道扩 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五、炎症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及实质脏器的病变 第四章修复 组织的修复:概念及过程(再生和纤维化) 组织的再生:概念,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5 气体栓塞(空气、氮气栓塞) 羊水栓塞 五、梗死 梗死的概念 梗死的类型 贫血性梗死(肾、脾、脑及心肌贫血性梗死)原因,形态特点和后果 出血性梗死(肺、肠出血性梗死)原因及形成条件,形态特点和后果 败血性梗死 原因,形态特点及其后果 六、出血 出血的概念 类型:内出血、外出血 原因:破裂性出血(血管完整性破坏)、漏出性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 病变及其后果 第三章 炎 症 一、炎症的概念 二、炎症的局部反应 急性炎症:炎性充血概念,发展过程,发生机理及作用 炎性渗出概念,发生机理,影响因素和渗出液对机体的影响 炎性浸润概念,白细胞靠边附壁、游出、趋化及吞噬作用的机理 炎症介质:种类和作用,血管活性胺类(组织胺,5-羟色胺),血浆蛋白酶 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及血凝系统),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基础 产物(前列腺素、白三烯)和白细胞产物。 慢性炎症:概念、发生机理、组织学特点及特殊形态(炎性假瘤,炎性息肉 及肉芽肿)。 炎症细胞:炎症细胞的种类,作用及其与炎症类型的关系 三、常见的炎症种类 浆液(卡地)性炎;纤维蛋白性炎;化脓性炎;肉芽肿性炎;出血性炎 间质与血管周围性炎;单核巨噬系统细胞增生性炎;纤维蛋白样坏死性炎 四、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影响炎症的因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 炎症的结局:愈复、迁延不愈、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扩散、血道扩 散(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五、炎症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及实质脏器的病变 第四章 修 复 组织的修复:概念及过程(再生和纤维化) 组织的再生:概念,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细胞生长及其调节 细胞生长周期与再生能力 (1)不稳定型细胞(2)稳定型细胞3)固定型细胞 2.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 3.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控制 4.生长抑制 5.生长因子 、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1.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2.细胞外基质的代谢 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修复 肉芽组织:概念、形成过程、形态及发展、结局和意义 四、创伤愈合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期、二期愈合伤口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异常的创伤愈合 五、骨折愈合 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骨性骨痂和改建再塑 六、影响组织再生和修复的因素 全身因素(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激素) 局部因素(感染、机械因素、异物及创面的大小等) 第五章肿瘤 概述:肿瘤的发病概况及重要性 、概念:肿瘤的定义,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分化、生长方式、生长速度、核分裂相(病理性核分裂)、 转移、对机体的影响、治疗结果 、肿瘤的肉眼形态和结构(肿瘤实质、间质) 四、分类与命名 肿瘤的分类,肿瘤的命名原则 癌与肉癌的区别 五、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肿瘤的细胞形态(镜下、电镜结构、染色体及组化分子杂交特点) 2.生理功能改变 3.生化代谢及酶的异常 4.肿瘤细胞的抗原及其免疫特性 六、肿瘤的播散 侵袭 2.浸润(肿瘤细胞与癌细胞周围间质的作用) 3.转移:途径(淋巴道、血道、种植)、规律、形态特点及后果 6
6 一、细胞生长及其调节 1.细胞生长周期与再生能力 (1)不稳定型细胞 (2)稳定型细胞 (3)固定型细胞 2.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 3.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控制 4.生长抑制 5.生长因子 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1.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及生理功能 2.细胞外基质的代谢 三、肉芽组织和结缔组织修复 肉芽组织:概念、形成过程、形态及发展、结局和意义 四、创伤愈合 伤口愈合的基本过程 一期、二期愈合伤口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异常的创伤愈合 五、骨折愈合 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骨性骨痂和改建再塑 六、影响组织再生和修复的因素 全身因素(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激素) 局部因素(感染、机械因素、异物及创面的大小等) 第五章 肿 瘤 概述:肿瘤的发病概况及重要性 一、概念:肿瘤的定义,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二、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分化、生长方式、生长速度、核分裂相(病理性核分裂)、 转移、对机体的影响、治疗结果 三、肿瘤的肉眼形态和结构(肿瘤实质、间质) 四、分类与命名 肿瘤的分类,肿瘤的命名原则 癌与肉癌的区别 五、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肿瘤的细胞形态(镜下、电镜结构、染色体及组化分子杂交特点) 2.生理功能改变 3.生化代谢及酶的异常 4.肿瘤细胞的抗原及其免疫特性 六、肿瘤的播散 1.侵袭 2.浸润(肿瘤细胞与癌细胞周围间质的作用) 3.转移:途径(淋巴道、血道、种植)、规律、形态特点及后果
七、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 八、癌前期病变与原位癌 癌前病变:概念,常见癌前期病变 原位癌:概念,形态特点,举例,预后 九、肿瘤的病理诊断 1.活体组织检查(切除活俭、吸取活检) 2.脱落细胞学 3.其它诊断方法 十、肿瘤与宿主 肿瘤对宿主的影响 2.宿主对肿瘤的作用和反应,激素、免疫和肿瘤血管形成 十一、常见肿瘤介绍(类型,好发部位,形态及生长特点) 1、上皮来源的肿瘤 (1)良性:乳头状瘤,腺瘤,举例:乳房纤维腺瘤、甲状腺腺瘤、结肠腺瘤 卵巢囊腺瘤、唾腺多形性腺瘤 2)恶性:癌,鳞形细胞癌(宫颈癌),基底细胞癌、腺癌(乳腺癌)移行 细胞癌、未分化癌、类癌 2、非淋巴造血系统间叶组织肿瘤 纤维瘤、纤维肉瘤、脂肪瘤、脂肪肉瘤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 软骨瘤、骨软骨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 血管瘤、淋巴管瘤 3、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4、神经系统肿瘤 5、杂类肿瘤:黑色素瘤,畸胎瘤,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颗粒细胞瘤,卵 泡膜细胞瘤,生殖细胞瘤 十二、肿瘤的病因 外因:化学、生物(病毒、寄生虫)、物理、综合因素 内因:遗传、年龄、内分泌和免疫状态 十三、发病机制 正常细胞恶变(基因突变、基因失常,肿瘤基因,端粒酶) 肿瘤发生(激发过程、促发过程)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风湿病 概念 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展过程一一胶原纤维变性,风湿小体形成,纤维化 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辩膜病)心肌炎及心包炎的病变特点,结局和影响 心脏外的风湿病变一一关节、皮肤、脑、血管 7
7 七、恶性肿瘤的分级、分期 八、癌前期病变与原位癌 癌前病变:概念,常见癌前期病变 原位癌:概念,形态特点,举例,预后 九、肿瘤的病理诊断 1.活体组织检查(切除活俭、吸取活检) 2.脱落细胞学 3.其它诊断方法 十、肿瘤与宿主 1.肿瘤对宿主的影响 2.宿主对肿瘤的作用和反应,激素、免疫和肿瘤血管形成 十一、常见肿瘤介绍(类型,好发部位,形态及生长特点) 1、上皮来源的肿瘤 (1)良性:乳头状瘤,腺瘤,举例:乳房纤维腺瘤、甲状腺腺瘤、结肠腺瘤、 卵巢囊腺瘤、唾腺多形性腺瘤。 (2)恶性:癌,鳞形细胞癌(宫颈癌),基底细胞癌、腺癌(乳腺癌)、移行 细胞癌、未分化癌、类癌。 2、非淋巴造血系统间叶组织肿瘤 纤维瘤、纤维肉瘤、脂肪瘤、脂肪肉瘤 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 软骨瘤、骨软骨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 血管瘤、淋巴管瘤 3、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4、神经系统肿瘤 5、杂类肿瘤:黑色素瘤,畸胎瘤,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颗粒细胞瘤,卵 泡膜细胞瘤,生殖细胞瘤。 十二、肿瘤的病因 外因:化学、生物(病毒、寄生虫)、物理、综合因素 内因:遗传、年龄、内分泌和免疫状态 十三、发病机制 正常细胞恶变(基因突变、基因失常,肿瘤基因,端粒酶) 肿瘤发生(激发过程、促发过程)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风湿病 概念 病因及发病机制 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展过程——胶原纤维变性,风湿小体形成,纤维化 风湿性心内膜炎(心辩膜病)心肌炎及心包炎的病变特点,结局和影响 心脏外的风湿病变——关节、皮肤、脑、血管
、感染性心内膜炎 分类:急性、亚急性 病因,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心瓣膜病:类型、病因、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四、动脉粥样硬化 概念,好发部位和发病情况 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念,病变部位及特点 类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变特点及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慢性冠心病; 心脏性猝死。 六、高血压病 概述:高血压及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血管、心、肾、脑的病理变化及主要表现,高血压病的分期及后 果。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概念。 七、心肌炎:病因及分类,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八、心肌病:概念,分类(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九、克山病 十、先天性心脏病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概述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分类 、肺炎 概念及分类:病因分类,病变范围分类 1.大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分期、转归 2.小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 3.间质性肺炎一一病因(支原体、病毒),病变 阻塞性或限制性肺部疾病 概念,分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概念,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 四、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概念 慢性支气管炎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其转归 2.肺气肿:定义,病变类型(小叶中央型、全叶型) 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 3.支气管扩张症: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其转归
8 二、感染性心内膜炎 分类:急性、亚急性 病因,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三、心瓣膜病:类型、病因、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四、动脉粥样硬化 概念,好发部位和发病情况 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变特点及并发症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概念,病变部位及特点 类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变特点及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慢性冠心病; 心脏性猝死。 六、高血压病 概述:高血压及高血压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血管、心、肾、脑的病理变化及主要表现,高血压病的分期及后 果。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概念。 七、心肌炎:病因及分类,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八、心肌病:概念,分类(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九、克山病 十、先天性心脏病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概述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分类 一、肺炎: 概念及分类:病因分类,病变范围分类 1.大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变分期、转归 2.小叶性肺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转归 3.间质性肺炎——病因(支原体、病毒),病变 二、阻塞性或限制性肺部疾病 概念,分类 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概念,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 四、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概念 1.慢性支气管炎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其转归 2.肺气肿:定义,病变类型(小叶中央型、全叶型) 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联系 3.支气管扩张症: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及其转归
五、肺硅沉着病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基本病变,分期) 并发症(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自发性气胸) 六、肺源性心脏病 定义,原因,发病机制,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其转归 七、呼吸系统肿瘤 1.鼻咽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浸润及转移 2.肺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组织发生,病理变化(巨体:中央型、周围型和 弥漫型。镜下: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和临床 病理联系,扩散及转移。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概述 、胃炎 1.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肠上皮化生),临床表现 二、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病变特点 结局及合并症:痊愈、复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临床特征 胃肠道常见肿瘤 概述:道癌,胃癌,大肠癌 发病情况,病变部位及特点,转移途径,临床病理联系及转归 四、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制 临床病理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五、肝硬变 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类型 各型肝硬变的形态特点,病理变化(假小叶) 临床病理联系(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 六、原发性肝癌 1.肝细胞癌 概述:发病概况,地理分布 病因、病理变化及分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2.胆管细胞癌:病变特点 第九章泌尿系统疾病 概述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型,原位免疫复合物型(抗
9 五、肺硅沉着病 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基本病变,分期) 并发症(肺源性心脏病,肺结核,自发性气胸) 六、肺源性心脏病 定义,原因,发病机制,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及其转归 七、呼吸系统肿瘤 1.鼻咽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浸润及转移 2.肺癌:病因和发病机制,组织发生,病理变化(巨体:中央型、周围型和 弥漫型。镜下:鳞状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大细胞癌)和临床 病理联系,扩散及转移。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概述 一、胃炎 1.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变特点(肠上皮化生),临床表现 二、消化性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病变特点 结局及合并症:痊愈、复发、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及癌变,临床特征 三、胃肠道常见肿瘤 概述:道癌,胃癌,大肠癌 发病情况,病变部位及特点,转移途径,临床病理联系及转归 四、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制 临床病理类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五、肝硬变 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类型 各型肝硬变的形态特点,病理变化(假小叶) 临床病理联系(门脉高压,肝功能不全) 六、原发性肝癌 1.肝细胞癌 概述:发病概况,地理分布 病因、病理变化及分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2.胆管细胞癌:病变特点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概述 一、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生机制:循环免疫复合物型,原位免疫复合物型(抗
肾小球基膜型, Heyman肾炎)。其他类型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细胞增多;基膜增厚,炎性渗出和坏死,血管襻硬 化和肾小球玻璃样变 临床病理联系: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 常见病理类型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一一病因,病理形态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预后 新月体性肾炎一一病因,病理形态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及其预后 微小病变病病因,病理形态特点及其预后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膜性肾炎病理形态特点及其预后 膜性增生性肾炎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 IgA肾病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 慢性硬化性肾炎病因,形态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后果 肾盂肾炎 间质性肾炎的常见原因,特点 肾盂肾炎的病因一一感染途径,诱发因素 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结局 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结局 第十章免疫性疾病 、免疫损伤的类型和机制:Ⅰ、ⅡI、Ⅲ、Ⅳ型变态反应的病理特点 移植物排斥反应: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 、自身免疫性疾病 概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主要脏器病变(肾脏,皮肤,心脏,关节,肺,肝,脾,淋巴结) 临床病理联系 2.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特点 3.口眼干燥综合征 4.硬皮病 5.多发性肌炎 6.结节性多动脉炎 7.坏死性肉芽肿 四、免疫缺陷病 1.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免疫器 官病变(淋巴结,脾,骨髓,胸腺),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恶性肿瘤)。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0 肾小球基膜型,Heyman 肾炎)。其他类型。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细胞增多;基膜增厚,炎性渗出和坏死,血管襻硬 化和肾小球玻璃样变。 临床病理联系: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 常见病理类型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炎——病因,病理形态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预后 新月体性肾炎——病因,病理形态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及其预后 微小病变病 病因,病理形态特点及其预后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膜性肾炎 病理形态特点及其预后 膜性增生性肾炎 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 IgA 肾病 病理形态学特点及预后 慢性硬化性肾炎 病因,形态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后果 二、肾盂肾炎 间质性肾炎的常见原因,特点 肾盂肾炎的病因——感染途径,诱发因素 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结局 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病理临床联系及其结局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一、免疫损伤的类型和机制: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的病理特点 二、移植物排斥反应:常见类型和病理改变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概述 1.系统性红斑狼疮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主要脏器病变(肾脏,皮肤,心脏,关节,肺,肝,脾,淋巴结) 临床病理联系 2.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特点 3.口眼干燥综合征 4.硬皮病 5.多发性肌炎 6.结节性多动脉炎 7.坏死性肉芽肿 四、免疫缺陷病 1.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传染途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免疫器 官病变(淋巴结,脾,骨髓,胸腺),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恶性肿瘤)。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