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一部分:“春江花月夜”赏读 定位: 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明李攀龙《全唐诗》:“绮回曲折,转入闺思,言愈委婉轻妙,极得趣者 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因这一首诗压倒全唐,“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作者及诗体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 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 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 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 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 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 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 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 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过分肉麻,与隋炀 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 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 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 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 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 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 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 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 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 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 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 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 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 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 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 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 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专题讲座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一部分:“春江花月夜”赏读 一.定位: 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明李攀龙《全唐诗》:“绮回曲折,转入闺思,言愈委婉轻妙,极得趣者。” 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因这一首诗压倒全唐,“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二.作者及诗体简介: 张若虚,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 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 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 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 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 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 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 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 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过分肉麻,与隋炀 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 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 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 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 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 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 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 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 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 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 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 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 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 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 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 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 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 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 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 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 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 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 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 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大概是恰如其分的 意象解读: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 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 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 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 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 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花。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 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 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 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 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 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 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 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 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晢理与宇宙的奧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 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 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 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 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 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 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 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 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 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奔流, 喧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 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 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 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 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 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 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 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 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 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大概是恰如其分的。 三.意象解读: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 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 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 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 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 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花。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 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 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 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 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 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 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 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 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 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 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 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 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 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 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 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 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 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奔流, 喧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 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 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
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 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 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 “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 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 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 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 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 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 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 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 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 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一一该又凭 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一一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 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 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 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 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 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 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一一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 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 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 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 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一高悬一一西斜—一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 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帆、扁舟、髙楼、镜台、砧石、长飞 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 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 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 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四.思想艺术价值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 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 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 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 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 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 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 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 “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 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 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 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 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 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 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 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 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 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 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 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 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 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 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 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 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 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 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 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 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 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帆、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 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 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 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 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四.思想艺术价值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 “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 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 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 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 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 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 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五.赏析拓展。 《春江花月夜》柳如是(清) 小砑红笺茜金屑,玉管兔毫团紫血。阁上花神艳连缬,那似璧月句妖绝 结绮双双描凤凰,望仙两两画鸳鸯。无愁天子限长江,花底死活酒庇王。 胭脂臂捉丽华窘,更衣殿秘绛灯引。龙绡贴肉汗风忍,七华口令着人紧。 玳筵顶飞香雾腻,银烛媚客灭几次。强饮犀桃江令醉,承思夜夜临春睡 麟带切红红欲堕,鸾钗盘雪尾梢翠。梦中麝白桃花回,半面天烟乳玉飞。 碧心跳脱红丝囧,惊破金猊香着月。殿头卤簿绣发女,签重慵多吹不起。 张若虚和柳如是,一个是盛世才子,一个是末代名妓,他和她,本无交 集,但他们都钟情于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张才子摹景绘情,重在抒写宇宙 洪荒之人生感悟和哲理,隐现盛世之昂扬、大气;而柳才女生在乱世,目睹国家 艰难风雨如晦,则情不自禁语出激愤借史讽今,立意沉稳有力、表述华丽锋锐 道出末世文人的悲哀与无奈。他俩都以自己不世出的才情赋予《春江花月夜》以 崭新的艺术生命。 第二章节:孟浩然诗作的解读(二课时) 定位: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与王维合称 为”王孟"。 二.作者及风格简介: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孟浩然 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 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 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 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 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风格: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孟浩 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 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 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 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 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 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三.孟浩然的诗作赏析。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五.赏析拓展。 《春江花月夜》柳如是(清) 小砑红笺茜金屑,玉管兔毫团紫血。阁上花神艳连缬,那似璧月句妖绝。 结绮双双描凤凰,望仙两两画鸳鸯。无愁天子限长江,花底死活酒庇王。 胭脂臂捉丽华窘,更衣殿秘绛灯引。龙绡贴肉汗风忍,七华口令着人紧。 玳筵顶飞香雾腻,银烛媚客灭几次。强饮犀桃江令醉,承思夜夜临春睡。 麟带切红红欲堕,鸾钗盘雪尾梢翠。梦中麝白桃花回,半面天烟乳玉飞。 碧心跳脱红丝匼,惊破金猊香着月。殿头卤簿绣发女,签重慵多吹不起。 张若虚和柳如是,一个是盛世才子,一个是末代名妓,他和她,本无交 集,但他们都钟情于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张才子摹景绘情,重在抒写宇宙 洪荒之人生感悟和哲理,隐现盛世之昂扬、大气;而柳才女生在乱世,目睹国家 艰难风雨如晦,则情不自禁语出激愤借史讽今,立意沉稳有力、表述华丽锋锐, 道出末世文人的悲哀与无奈。他俩都以自己不世出的才情赋予《春江花月夜》以 崭新的艺术生命。 第二章节:孟浩然诗作的解读(二课时) 一.定位: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与王维合称 为"王孟"。 二.作者及风格简介: 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孟浩然 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 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 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 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 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 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风格: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孟浩 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 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 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 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 该派融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 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三.孟浩然的诗作赏析。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 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 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 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 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 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 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 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 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 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 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 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 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 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 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 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人生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 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 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 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 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 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 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 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 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 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 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 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 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 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 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 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 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 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 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 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 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 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 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 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人生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 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 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 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 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 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 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 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 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 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 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泂庭湖极开朗也 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 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 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 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 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 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 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 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 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 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 到门路而己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 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 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 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色。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 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 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 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 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 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 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 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 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 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 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朗也 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 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 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 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 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 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 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 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 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 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 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 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 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 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 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 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艺术上自有特色。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 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 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 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 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 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 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 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 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 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 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
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髙(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 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 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 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 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 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 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 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 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 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 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 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 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 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 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实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 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 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 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 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 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 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 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 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 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 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 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 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 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 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 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
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 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 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 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 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 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 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 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 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 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 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 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 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 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 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实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 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 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 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 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 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 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 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 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 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 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 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 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 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 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 “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 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
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 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 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 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 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 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 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 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 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 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 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 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 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 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 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 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 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 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 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一一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 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 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 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 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 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 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 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 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 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 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 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 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 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四.孟浩然诗作的意象: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窄。孟诗绝大部 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诗作 不如王维诗歌境界广阔,但孟诗不事雕饰,□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 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孟浩然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 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 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 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 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 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 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 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 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 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 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 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 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 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 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 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 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 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 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 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 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 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 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 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 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 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 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 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 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 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 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 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 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 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四.孟浩然诗作的意象: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窄。孟诗绝大部 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诗作 不如王维诗歌境界广阔,但孟诗不事雕饰,□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 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孟浩然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 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 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 于写景诗的范畴,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 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五.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而又能超凡拔俗。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 诗杂论》)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 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 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 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 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 韵味 六.拓展:由《山居秋暝》看王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善于发现 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 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 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 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 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 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章节:唐诗中诗画(二课时) 、总序 唐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关山大漠,戈壁草原,三山五 岳,长江黄河,春花秋月,小桥流水,楼台亭阁,都溶入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艺 术创造,令后人难以超越。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 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 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不足为奇。在唐朝的诗人 中,不仅是王维,还有许多诗人都能画画,或者有着画家观察生活裁剪素材的本 领,他们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就是一幅幅秀丽多姿的风景画,令人品味欣赏
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 于写景诗的范畴,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 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五.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 而又能超凡拔俗。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 诗杂论》)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 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 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 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 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 韵味。 六.拓展:由《山居秋暝》看王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善于发现 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 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 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 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 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 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第三章节:唐诗中诗画(二课时) 一、总序 唐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关山大漠,戈壁草原,三山五 岳,长江黄河,春花秋月,小桥流水,楼台亭阁,都溶入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艺 术创造,令后人难以超越。唐诗不仅是文学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唐朝人的 生存形态,一种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神,唐诗的魅力无穷。 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 之画,画中有诗。”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不足为奇。在唐朝的诗人 中,不仅是王维,还有许多诗人都能画画,或者有着画家观察生活裁剪素材的本 领,他们大量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作就是一幅幅秀丽多姿的风景画,令人品味欣赏
诗画意境的阐述 文学和艺术的融通,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诗画融通,是文学艺 术融通中最为活跃、成果也最显著的一种审美活动和创作实践。 唐代,乃“诗画融通”的大觉醒时代,王维身体力行,融通诗画,达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至境。王维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 者的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杜甫开一代风气,写 下了大量题画诗。到两宋时代,诗画融通已迈进自觉的时代,从苏轼“诗画本 律”美学主张的提出,到宋徽宗赵佶“三自”举措成功,即自画、自己作诗、自 己题写于画面上,开出我国题画诗史的新纪元,这都说明宋代人已经自觉地融通 诗画艺术。元人在画学鼎盛的基础上,有力地推进诗画艺术结合、融通的历史进 程,元代画家钱选、赵孟頫、髙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多才多 艺,能诗善画,他们常于画上题诗,甚至像倪瓒那样,“每作画,必题一诗”(王 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三) 诗与画,毕竟是两门不同门类的艺术,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绘 画是造型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线条、色彩、物象、明暗、布局等,绘画靠着众 多的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直接感受,是视觉的艺术,一种“有形”的、“无声” 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词汇、诗行,它并不给人以直 接感觉,不能给人以物象和视觉形象,却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器官,将文字符号输 入大脑,转换成诗歌意象,并由若干意象组合成诗歌意境,供人欣赏。语言文字 供人阅读、朗诵,有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因此,诗成为一种“有声”的、“无 形”的艺术。中外哲人很早就认识到这种差异,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 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艾德门茨《希腊抒情诗》引)宋代画论家郭煕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林泉高致》)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景物,摄取其中富有画意的美感,用诗句 表现出来。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白云回望 合,青霭入青无”。(《终南山》)杜甫的“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野 望》)都是极富画意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舟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滁州西涧》)都是可以入画的诗句。这种例证,在唐诗中是举不胜举的,象常 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画家将他人或自己的诗意、诗境,转换成画意、画境,以诗入画,将诗 意融入画境中。这种画,称之为“诗意画”。也可以将他人的词意、词境入画, 称之为“词意画”。这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过一则 关于《雪诗图》的故事,很有意思 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 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诵之。段赞善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 之,曲尽潇洒之思,持以赠谷。谷珍领之,复为诗寄谢云“赞善贤相后,家藏名 画多。留心于绘素,得事在烟波。属兴同吟咏,功成更琢磨。爱余风雪句,幽绝 写渔蓑。” 以诗入画,或以词入画,吸取前人诗、词作品中的画意,唤起读画人丰 富的审美联想,画出一幅极富意蕴的绘画艺术品
二.诗画意境的阐述。 文学和艺术的融通,是艺术思维发展的根本法则。诗画融通,是文学艺 术融通中最为活跃、成果也最显著的一种审美活动和创作实践。 唐代,乃“诗画融通”的大觉醒时代,王维身体力行,融通诗画,达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至境。王维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四 者的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山水景物形象契合交融。杜甫开一代风气,写 下了大量题画诗。到两宋时代,诗画融通已迈进自觉的时代,从苏轼“诗画本一 律”美学主张的提出,到宋徽宗赵佶“三自”举措成功,即自画、自己作诗、自 己题写于画面上,开出我国题画诗史的新纪元,这都说明宋代人已经自觉地融通 诗画艺术。元人在画学鼎盛的基础上,有力地推进诗画艺术结合、融通的历史进 程,元代画家钱选、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等人,多才多 艺,能诗善画,他们常于画上题诗,甚至像倪瓒那样,“每作画,必题一诗”(王 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二三)。 诗与画,毕竟是两门不同门类的艺术,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绘 画是造型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线条、色彩、物象、明暗、布局等,绘画靠着众 多的物象构成画面,给人以直接感受,是视觉的艺术,一种“有形”的、“无声” 的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它的构成要素是文字、词汇、诗行,它并不给人以直 接感觉,不能给人以物象和视觉形象,却要通过读者的视觉器官,将文字符号输 入大脑,转换成诗歌意象,并由若干意象组合成诗歌意境,供人欣赏。语言文字 供人阅读、朗诵,有韵律节奏,具有音乐美,因此,诗成为一种“有声”的、“无 形”的艺术。中外哲人很早就认识到这种差异,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说:“画 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艾德门茨《希腊抒情诗》引)宋代画论家郭熙说: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林泉高致》) 三.“诗中有画”。 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景物,摄取其中富有画意的美感,用诗句 表现出来。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白云回望 合,青霭入青无”。(《终南山》)杜甫的“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野 望》)都是极富画意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舟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滁州西涧》)都是可以入画的诗句。这种例证,在唐诗中是举不胜举的,象常 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画家将他人或自己的诗意、诗境,转换成画意、画境,以诗入画,将诗 意融入画境中。这种画,称之为“诗意画”。也可以将他人的词意、词境入画, 称之为“词意画”。这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过一则 关于《雪诗图》的故事,很有意思: 唐郑谷有《雪诗》云:“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 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时人多传诵之。段赞善善画,因采其诗意景物图写 之,曲尽潇洒之思,持以赠谷。谷珍领之,复为诗寄谢云“赞善贤相后,家藏名 画多。留心于绘素,得事在烟波。属兴同吟咏,功成更琢磨。爱余风雪句,幽绝 写渔蓑。” 以诗入画,或以词入画,吸取前人诗、词作品中的画意,唤起读画人丰 富的审美联想,画出一幅极富意蕴的绘画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