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 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 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 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 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 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 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 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鉴赏实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 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首先描述画面。其次把握意境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晩,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 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一—羁旅之愁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 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 法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 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 们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 外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 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 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三、鉴赏实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 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首先描述画面。其次把握意境。 【答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 树与渔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
四、方法总结 吟诵感悟一把握意象一发挥想象与联想一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五、自主赏析合作发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 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地势周围高 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 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重点) 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重点)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难点) 【1】知人论世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 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 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 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 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 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 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置身诗境
四、 方法总结: 吟诵感悟 —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五、自主赏析 合作发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 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ù]地势周围高 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 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重点) 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重点)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难点) 【1】知人论世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 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 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 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 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 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 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置身诗境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 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 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 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 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 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 《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 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 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 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3】诗歌赏析 第一部分(①~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分两层:①为前四句, 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写春江潮涨、海月初生。春江随海潮而潮,海月随潮入江。 ②为后四句,写月照花林景色。写江月景色,由江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皎洁的月光下,江 边长满了鲜花,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 极写春江花月之美,是写景,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③~④):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③写对江月和人生起源 的探索。蓝天无云,皓月当空,很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④以人 生的变幻无穷和江月、宇宙的永恒书法感叹。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由疑问转为感叹,很自 然地向离人思妇主题过渡。 第三部分(⑤~⑨)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 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 第一层(⑤⑥⑦)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⑤写白云远去,青枫生愁,象征 着离人的分别。⑥写闺中女子睹月思人。⑦写闺中女子的奇想,然而天长海阔,音信难通 第二层(⑧⑨),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⑧写女子相思成梦,花落春残, 面对丈夫的不归,更增添了一翻伤春之情。⑨以离情落月作结,诗中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 和着落月余辉,挂满江树,情思不尽,余音袅袅。 【4】感受诗歌之美 1、内容之美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 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 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 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 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 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 《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 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 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 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3】诗歌赏析 第一部分(①~②):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分两层: ①为前四句, 写月共潮生、光照万里的景色。写春江潮涨、海月初生。春江随海潮而潮,海月随潮入江。 ②为后四句,写月照花林景色。写江月景色,由江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皎洁的月光下,江 边长满了鲜花,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 极写春江花月之美,是写景,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③~④):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与感叹。 ③写对江月和人生起源 的探索。蓝天无云,皓月当空,很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 ④以人 生的变幻无穷和江月、宇宙的永恒书法感叹。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由疑问转为感叹,很自 然地向离人思妇主题过渡。 第三部分(⑤~⑨)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 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分为三层: 第一层(⑤⑥⑦)写高楼思妇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⑤ 写白云远去,青枫生愁,象征 着离人的分别。 ⑥写闺中女子睹月思人。⑦写闺中女子的奇想,然而天长海阔,音信难通。 第二层(⑧⑨),抒发江湖游子辗转反侧的思归之情。 ⑧写女子相思成梦,花落春残, 面对丈夫的不归,更增添了一翻伤春之情。 ⑨以离情落月作结,诗中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 和着落月余辉,挂满江树,情思不尽,余音袅袅。 【4】感受诗歌之美 1、内容之美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 到些什么? 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读出了孤独感:感觉很细腻,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 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 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 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 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 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 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 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 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 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 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 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2、哲理之美 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 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 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 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 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 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 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热情 的盛唐之音。 3、情感之美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 到些什么? 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读出了孤独感;感觉很细腻,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 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 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 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 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 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 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 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 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 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 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 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2、哲理之美 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 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 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 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 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 “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 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 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在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热情 的盛唐之音。 3、情感之美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和人生的思考使诗人在思维上进行了切换,这 种切换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诗人的思路由“白云—一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 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 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 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 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 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 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 “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 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 也念念归家——一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 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 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4、思想主旨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春与江、花、夜、人相结合,展现了春江花月夜浩瀚幽邃、恬静优 美的画卷,表达了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并着力 书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 憧憬。 【5】、结束语: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一段春江,那一处风月,还是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依然默 默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执着地等待着我们的感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 位诗人因了这段春江,因了这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 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 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心里会对那段春江,那处风月生出更多更好 更美的浪花。 2、夜归鹿门山歌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和人生的思考使诗人在思维上进行了切换,这 种切换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诗人的思路由“白云——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 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 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 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 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 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 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 “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 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 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 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 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 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4、思想主旨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春与江、花、夜、人相结合,展现了春江花月夜浩瀚幽邃、恬静优 美的画卷,表达了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并着力 书写了春宵月夜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尤其是表现了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以及对美满生活的 憧憬。 【5】、结束语: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一段春江,那一处风月,还是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依然默 默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执着地等待着我们的感知。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 位诗人因了这段春江,因了这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 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 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心里会对那段春江,那处风月生出更多更好 更美的浪花。 2、夜归鹿门山歌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 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 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 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 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 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2】诗歌欣赏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 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 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 尘世的比照 2、颔联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 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 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颈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竞消,树影 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 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 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 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 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 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尾联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 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 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 活 5、总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 写清高隐逸
【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 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 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 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 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 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2】诗歌欣赏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 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 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 尘世的比照。 2、颔联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 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 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颈联: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 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 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 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 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 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 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尾联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 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 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 活。 5、总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 写清高隐逸 景
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 情 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浄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 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一】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 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 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 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 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 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贱 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 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 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他有 “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 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 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三】诗歌鉴赏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Ⅰ、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冋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 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 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 情 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 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一】知人论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 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 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 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 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 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赐 金放还)。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 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 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他有 “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 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 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三】诗歌鉴赏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 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 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 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入梦之由—一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分析②段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 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胜之景) 山中奇幻之景一—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烟霞如仙人 梦醒之景—-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 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 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 叹了些什么呢? 梦境虽然美好,但总有梦醒的时候,人不可能生活在梦中。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 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蔑视权贵、反抗现实、追求自由生活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惊梦长叹一一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 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 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 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 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 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 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 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 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 1—2 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下清丽之景——1 至 3 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 句(引人入胜之景) 山中奇幻之景——6 至 10 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 至 13 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之景——14、15 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 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 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 叹了些什么呢? 梦境虽然美好,但总有梦醒的时候,人不可能生活在梦中。世事虚幻无常,人生如 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蔑视权贵、反抗现实、追求自由生活。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 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 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 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 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 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
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置身诗境】 髙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 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 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 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 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作者所描写的梦境说明了诗人的诗歌具有什么风格?这种风格在他其它诗歌里是否 有所体现,请举例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像,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幕成雪。 4、登岳阳楼 【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 巩县。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 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淅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 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 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置身诗境】 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 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 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 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 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作者所描写的梦境说明了诗人的诗歌具有什么风格?这种风格在他其它诗歌里是否 有所体现,请举例。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像,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幕成雪。 4、登岳阳楼 【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 巩县。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 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 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 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鄘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 获,押到长安。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 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 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 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 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 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缘景明情】 理解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感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 思想,忧国忧发的情怀 【诗歌鉴赏】 1、首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在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①情感: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 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 现之情 ②结构: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景物有何特点?“浮”有何言外之意? 描绘: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万物和日月星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特点:浩瀚无边。(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浮”:暗示了作者漂泊无依的生活。 3、颈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 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 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 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 “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 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总结】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 获,押到长安。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 “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 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 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 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 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 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缘景明情】 理解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感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学习作者的爱国主义 思想,忧国忧发的情怀。 【诗歌鉴赏】 1、首联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在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①情感: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 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 现之情。 ②结构: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景物有何特点?“浮”有何言外之意? 描绘: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万物和日月星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特点:浩瀚无边。(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浮”:暗示了作者漂泊无依的生活。 3、颈联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 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 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 身世的孤危感。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 “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 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