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 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请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第Ⅰ卷的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内 的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答题纸和作文纸。 第Ⅰ卷(共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瑕玼 辨证家谕户晓 兴高彩烈 B.繁锁奢靡专心至志 冥玩不化 C.缱蜷 逻缉 愁莫展 惩一儆百 D.拮拘 追朔 笔勾消 千锤百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那个年代,农民虽然胼手胝足地劳作,却不免饥寒交迫。 B.在鱼龙混杂的好莱坞,派克总是那样谦逊,与人为善,人们提起他都赞不绝口。 C.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 民劣根性体味深刻。 D.望霞亭依山傍水,漱石枕流,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其间,酝酿出多少有趣的故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六届“中原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中学师生为主 B.专业人士提醒留学者,不要等遇到了纠纷,权益受到伤害时才想起律师,应事先处 理好有关事宜 C.鹰在天空飞翔着,唱出了短促而悠长的歌声,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如同信号的歌声 中听出个珍贵的消息来。 D.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
1 东北师大附中 2006—2007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请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第Ⅰ卷的答案用 2B 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的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内 的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答题纸和作文纸。 第Ⅰ卷(共 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瑕玼 辨证 家谕户晓 兴高彩烈 B.繁锁 奢靡 专心至志 冥玩不化 C.缱蜷 逻缉 一愁莫展 惩一儆百 D.拮拘 追朔 一笔勾消 千锤百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在那个年代,农民虽然胼手胝足 ....地劳作,却不免饥寒交迫。 B.在鱼龙混杂 ....的好莱坞,派克总是那样谦逊,与人为善,人们提起他都赞不绝口。 C.鲁迅对阿 Q 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 ....,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 民劣根性体味深刻。 D.望霞亭依山傍水,漱石枕流 ....,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其间,酝酿出多少有趣的故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第六届“中原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中学师生为主。 B.专业人士提醒留学者,不要等遇到了纠纷,权益受到伤害时才想起律师,应事先处 理好有关事宜。 C.鹰在天空飞翔着,唱出了短促而悠长的歌声,我凝望着鹰,想从它如同信号的歌声 中听出个珍贵的消息来。 D.无论是提高艺术表现力,还是判断艺术的优劣高下和学术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
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共130篇,52万字, 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我国三千年的历史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 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 C.鲁迅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我们学过的《阿Q正传》《药》 选自《呐喊》集,《祝福》选自《彷徨》集。 D.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奥地利人,其小说《百年孤独》被誉 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玛雅文明衰落之i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300年起,玛雅文 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的鼎盛时期。公元800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 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100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 成了野兽岀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造成 了玛雅人口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 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分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 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一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引人注目 的假说之一。里查德森·吉尔是最早提出这个假说的人。 2001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 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发现,这个地区每隔若干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 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 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 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750至800年,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 的干旱。从公元9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100多年的千旱主宰了加勒 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一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 资源,而他们能获得的水资源有限。更详细的硏究表明,在这干旱的100多年中,公元810 年、860年和910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是九年、三年和六年。这 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 规模越大,对水资源的依赖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 持续100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810年860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2 命令,而要靠艰苦的艺术实践,靠平等的争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共 130 篇,52 万字, 记载了自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我国三千年的历史。 B.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有着明显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 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 C.鲁迅有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我们学过的《阿 Q 正传》《药》 选自《呐喊》集,《祝福》选自《彷徨》集。 D.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奥地利人,其小说《百年孤独》被誉 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玛雅文明衰落之谜 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大约从公元 300 年起,玛雅文 明进入了被称为古典的鼎盛时期。公元 800 年,古典期玛雅文明到达了它的顶峰,随后却发 生了不可思议的崩溃。在此后 100 多年里,玛雅人先后放弃了他们的繁华城市,神庙和广场 成了野兽出没的废墟。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可谓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地震、瘟疫造成 了玛雅人口的急剧减少;也有人认为,战争或者农民起义让文明陷入了混乱;还有人提出了 “生态危机”论,认为人口的严重膨胀、土地的过分开垦所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导致了文明 的消亡。在这些假说中,气候巨变——具体说,就是大旱—导致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引人注目 的假说之一。里查德森·吉尔是最早提出这个假说的人。 2001 年,一份直接证据终于出现了。霍德尔等人挖出了尤卡坦半岛中央一个湖泊底部的 沉积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发现,这个地区每隔若干年就会发生干旱。考察玛雅人的历史, 就会发现在一些“世纪干旱”来临时,玛雅文明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退,例如停止建造纪 念碑,城市被遗弃等等。这表明气候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到玛雅文明的发展。在测量了另一 块沉积物样品之后,霍德尔还发现,公元 750 至 800 年,这个地区发生了 7000 年中最严重 的干旱。从公元 9 世纪(亦即玛雅文明的顶峰)开始,一场持续 100 多年的干旱主宰了加勒 比海地区。 玛雅人的社会结构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他们的农业——主要是种植玉米—依赖水 资源 ,而他们能获得的水资源有限。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这干旱的 100 多年中,公元 810 年、860 年和 910 年左右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旱灾,持续时间分别是九年、三年和六年。这 三次最严重旱灾的发生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玛雅人聚集的城市 规模越大,英才对水资源的依赖也就越大,于是大城市首先被玛雅人放弃了,随后是中小城市。 持续 100 多年的干旱,加上公元 810 年、860 年的大旱,把整个玛雅文明推向了危机的边缘
而公元910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的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被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 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 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化衰落 的唯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5.从原文看,下列说法不属于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观点的有力证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干旱每隔若干年就会降临玛雅人生活的地区,并引发 玛雅文明的衰退 B.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他们的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使他们越 来越依赖水资源,这使玛雅人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C.玛雅文明在进入了鼎盛时期后,农业的高度发达和人口的严重膨胀导致了文明的消亡 D.公元810年、860年和910年左右三次最严重的旱灾发生的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 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生态危机,也有人认为是人为因 素,还有人从自然灾害对玛雅人的侵害入手进行假说。 B.里査德森·吉尔最早提出了大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但是,这一假说直到2001 年霍德尔等人找到了直接证据后,才得到了确认。 C.在玛雅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气候的变化对其一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促使玛雅 文明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并有可能导致了它在公元10世纪的崩溃 D.玛雅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目前有关其衰落的各种说法均属假 说,但科学家们并不否认包括干旱在内的气候变化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玛雅文明从开始到鼎盛再到最后衰亡,经历了7000多年历史。 B.公元8世纪,既是玛雅文明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玛雅文明衰落之时 C.城市规模扩大和神庙、纪念碑的建造标志着玛雅文明的兴盛 D.玛雅地区如果不发生干旱,玛雅文明就永远不会衰落。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
3 而公元 910 年的大旱则可能给玛雅文明以致命的一击。 在某种意义上,气候变化可以被看成是玛雅文明衰退的“主要因素”。玛雅人已经酿成 的环境问题(环境退化、土壤侵蚀等),使得过度繁衍的人口极易受到气候和干旱的威胁, 气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但正如一些考古学家所指出的,气候变化并不是造成玛雅文化衰落 的唯一因素。在他们看来,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更为复杂。 5.从原文看,下列说法不属于干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观点的有力证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发现,一些非常严重的干旱每隔若干年就会降临玛雅人生活的地区,并引发 玛雅文明的衰退。 B.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他们的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使他们越 来越依赖水资源,这使玛雅人在干旱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C.玛雅文明在进入了鼎盛时期后,农业的高度发达和人口的严重膨胀导致了文明的消亡。 D.公元 810 年、860 年和 910 年左右三次最严重的旱灾发生的时间,与玛雅人的主要 城市被遗弃的时间相一致。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关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生态危机,也有人认为是人为因 素,还有人从自然灾害对玛雅人的侵害入手进行假说。 B.里查德森·吉尔最早提出了大旱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假说,但是,这一假说直到 2001 年霍德尔等人找到了直接证据后,才得到了确认。 C.在玛雅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气候的变化对其一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促使玛雅 文明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并有可能导致了它在公元 10 世纪的崩溃。 D.玛雅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目前有关其衰落的各种说法均属假 说,但科学家们并不否认包括干旱在内的气候变化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玛雅文明从开始到鼎盛再到最后衰亡,经历了 7000 多年历史。 B.公元 8 世纪,既是玛雅文明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玛雅文明衰落之时。 C.城市规模扩大和神庙、纪念碑的建造标志着玛雅文明的兴盛。 D.玛雅地区如果不发生干旱,玛雅文明就永远不会衰落。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
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 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 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归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中的“间”用法相同的是:( A.卒廷见相如 B.毕礼而归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均之二策 B.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以勇气闻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乃设九宾礼于廷 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先生之高义也。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求人可使报秦者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分) 晏子复①于景公日:“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日 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 非害治囯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 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②而不入 者哉 [注]①复:告诉,问。②距:同“拒”。 (1)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 (2)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4 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 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 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 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归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中的“间”用法相同的是:( ) A.卒廷.见相如 B.毕.礼而归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如因而厚遇之. 均之.二策 B.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以.勇气闻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D.乃.设九宾礼于廷 今君乃.亡赵走燕 10.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先生之高义也。 B.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求人可使报秦者 第Ⅱ卷(共 120 分) 四、(23 分) 11.翻译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0 分) 晏子复①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 “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 非害治国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 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②而不入 者哉!” [注] ①复:告诉,问。②距:同“拒”。 (1)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 (2)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2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2)夜发青溪向三峡, (李白《峨嵋山月歌》) (3)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泊 方叶 ①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 水边;粼粼光,倒映岀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 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 土布或日用百货,欻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 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毎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 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 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 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 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_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 想联翩
5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 分) (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2 分) (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 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 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2)夜发青溪向三峡, 。(李白《峨嵋山月歌》) (3)吾日三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泊 方叶 ①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 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②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 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 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溪船最大的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 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 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争相奔向水 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 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 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 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 想联翩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种静美吧。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 村野水,花坞柳岸,干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 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 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瞬 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 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 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 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狁,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 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奧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 和,就不仅仅把—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 跃、桃花流水的西塞山前。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 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 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 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晩?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 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 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 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 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 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 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 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 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 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帧 “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种 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 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 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冈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 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4.作者为什么“喜欢泊的境界”?(4分)
6 ③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最好是僻远的荒 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 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 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 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的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 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 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 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 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 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 跃、桃花流水的西塞山前。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 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 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④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 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 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 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 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 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 香艳的画舫吧。 ⑤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 自然也少不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 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 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 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 “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 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己,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 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 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 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旷达的精神写照。 ⑥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14.作者为什么“喜欢泊的境界”?(4 分)
15.本文引用、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乘月听哀狁,浥露馥芳荪”“人 如天地一沙鸥”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6.综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 请分条列举出作者的这些感悟。(8分) 7.请选出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4分) A.文中的“泊”不仅是指停泊的一种客观状态,更是暗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B.作者从“泊”中感悟到了人生张弛、进退的哲理,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C.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暗示出了作者是谁 D.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E.文中的“泊”被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人有置身其中之感。 六、(15分) 18.罗董事长的一位朋友过七十大寿。假定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代董事长送一副寿联。上联 曰:室有芝兰春自永;下联是: (5分) 19.为某种品牌的手表写一句广告语: (4分) 20.在下面三个横线上填上适宜的语词(6分) 本小说写某男与某女相遇,如果 写到第2页,他们就有了三个孩子,该小说可能是:美国爱情小说 写到第20页,他们才牵了一下手,该小说可能是: 写到第200页,他们生活了许多年竟然互相不认识,该小说可能是 写到第2000页,他们经历了众多时代的洗礼,该小说可能是 写到第20000页,他们还活着,该小说可能是:神怪小说。 七、(60分) 7
7 15.本文引用、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人 如天地一沙鸥”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16.综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 请分条列举出作者的这些感悟。(8 分) 17.请选出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4 分) A.文中的“泊”不仅是指停泊的一种客观状态,更是暗示了一种人生境界。 B.作者从“泊”中感悟到了人生张弛、进退的哲理,给予读者以人生启迪。 C.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暗示出了作者是谁。 D.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E.文中的“泊”被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使人有置身其中之感。 六、(15 分) 18.罗董事长的一位朋友过七十大寿。假定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代董事长送一副寿联。上联 曰:室有芝兰春自永;下联是: (5 分) 19.为某种品牌的手表写一句广告语: (4 分) 20.在下面三个横线上填上适宜的语词(6 分) 一本小说写某男与某女相遇,如果—— 写到第 2 页,他们就有了三个孩子,该小说可能是:美国爱情小说; 写到第 20 页,他们才牵了一下手,该小说可能是: 写到第 200 页,他们生活了许多年竟然互相不认识,该小说可能是: 写到第 2000 页,他们经历了众多时代的洗礼,该小说可能是: 写到第 20000 页,他们还活着,该小说可能是:神怪小说。 七、(60 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 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 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既然如此,“差异”又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8 21.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 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 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既然如此,“差异”又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 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2分) 1.D(A.玼一疵、谕一喻、彩一采B.锁一琐、至一致、玩一顽C.蜷一绻、缉一辑、 愁一筹D.拘一据、朔一溯、消一销、练一炼) 2.D(A.胼手胝足:手脚都长了茧子。B.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成分复 杂。C.穷形尽相:形容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D.漱石 枕流:喻隐居生活。) 3.D(A句式杂糅,这个句子可以说成“参赛者大多是中学师生”,也可以写为“参赛者以 中学师生为主”。B句搭配不当。C句“短促而悠长”不合逻辑。) 4.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 二、(9分) 5.C(“农业的高度发达”不确切。原文说的是玛雅人主要种植玉米的农业生产和较大规模 的城市,对水资源的依赖很大,面临干旱时就会显得很脆弱。) 6.B(“得到了确认”在文中没有依据) 7.C(A.第二段“这个地区发生了7000年中最严重的干旱”中所说的7000年,应是迄今 为止的统计时间。B.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在公元9世纪。D.推断错误,干旱并不是玛 雅文明衰落的唯一原因。) 8.A(都是名词作状语) 9.B(都是介词,凭借之意:A项前“之”是代词,代相如,后“之”是代词,这;C项前 “于”是介词,被,后“于”是介词,在;D项前“乃”是副词,于是,后“乃”是 副词,竟然) 10.A(都是判断句式;B项是省略句式:C项是被动句式:D项是倒装句式) 四、(23分) 11.(1)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做哑巴,在上位的什么都听不到,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 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采分点:下、上、谓、喑、害) (2)治理天下,不是用一个有才能的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当然有听 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许别人说的呢?(采分点:固、恶、距,句意顺畅) 参考译文: 晏子问齐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吗?”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 那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碍呢?″晏子回答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臣下就不说 话了,臣下不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做哑巴,在上位的 什么都听不到,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况且把微小的
9 参考答案 一、(12 分) 1.D(A.玼—疵、谕—喻、彩—采 B.锁—琐、至—致、玩—顽 C.蜷—绻、缉—辑、 愁—筹 D.拘—据、朔—溯、消—销、练—炼) 2.D(A.胼手胝足:手脚都长了茧子。B.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成分复 杂。C.穷形尽相:形容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D.漱石 枕流:喻隐居生活。) 3.D(A 句式杂糅,这个句子可以说成“参赛者大多是中学师生”,也可以写为“参赛者以 中学师生为主”。B 句搭配不当。 C 句“短促而悠长”不合逻辑。) 4.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人) 二、(9 分) 5.C(“农业的高度发达”不确切。原文说的是玛雅人主要种植玉米的农业生产和较大规模 的城市,对水资源的依赖很大,面临干旱时就会显得很脆弱。) 6.B(“得到了确认”在文中没有依据) 7.C(A.第二段 “这个地区发生了 7000 年中最严重的干旱”中所说的 7000 年,应是迄今 为止的统计时间。 B.玛雅文明的衰落是在公元 9 世纪。 D.推断错误,干旱并不是玛 雅文明衰落的唯一原因。) 三、(9 分) 8.A(都是名词作状语) 9.B(都是介词,凭借之意;A 项前“之”是代词,代相如,后“之”是代词,这;C 项前 “于”是介词,被,后“于”是介词,在;D 项前“乃”是副词,于是,后“乃”是 副词,竟然) 10.A(都是判断句式;B 项是省略句式;C 项是被动句式;D 项是倒装句式) 四、(23 分) 11.(1)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做哑巴,在上位的什么都听不到,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 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采分点:下、上、谓、喑、害) (2)治理天下,不是用一个有才能的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当然有听 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许别人说的呢?(采分点:固、恶、距,句意顺畅) 参考译文: 晏子问齐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吗?”景公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 那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妨碍呢?”晏子回答说:“居于朝廷之上对下威严,那么臣下就不说 话了,臣下不说话,那么君王就什么也听不到了。在下位的不说话,就叫做哑巴,在上位的 什么都听不到,就叫做聋子。上聋下哑,那么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况且把微小的
豆类、米类积累起来,能装满粮仓;把稀疏的纬线合织在-起,能织成宽广的帷幕。高大的 太山,不是靠一块石头,把低小的东西积累起来,然后才高大起来。治理天下,不是用一个 有才能的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许 别人说的呢? 2.(1)形状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 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暗” 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的情愫总会呈 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 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13.(1)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思君不见下渝州(3)为人谋而不忠乎 五、(22分) 14.因为“泊”有一种非常“凄幽而灵动的韵致”,“犹如一粒凄美的种子”,落在作者心上, 让作者“恍惚迷离,浮想联翩”。 15.(1)使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诗情画意 (2)让读者产生古今相通的感觉,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3)扩大了“泊”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6.(1)“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 (2)“泊”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 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3)“泊”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 添了一分文化气韵。 (4)“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是一种寥廓的 胸臆。 17.CD(C项错误:不是所有的诗文都没有直接点明作者:D项错误:本文语言特点不是质 朴无华,而是华美明艳) 六、(15分) 18.例如:人如松柏寿长新 19.例如:时间因我而存在 20.例如:中国古典小说:;荒诞小说:史诗小说 七、21.(略)(60分)
10 豆类、米类积累起来,能装满粮仓;把稀疏的纬线合织在一起,能织成宽广的帷幕。高大的 太山,不是靠一块石头,把低小的东西积累起来,然后才高大起来。治理天下,不是用一个 有才能的人的话(所能奏效的),(别人的进言)当然有听了而不采用的,哪里有拒绝而不许 别人说的呢? 12.(1)形状 色泽 (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 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暗” 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的情愫总会呈 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 欢呼春天的到来呢? 13.(1)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思君不见下渝州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五、(22 分) 14.因为“泊”有一种非常“凄幽而灵动的韵致”,“犹如一粒凄美的种子”,落在作者心上, 让作者“恍惚迷离,浮想联翩”。 15.(1)使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诗情画意。 (2)让读者产生古今相通的感觉,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3)扩大了“泊”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6.(1)“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 (2)“泊”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 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3)“泊”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 添了一分文化气韵。 (4)“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是一种寥廓的 胸臆。 17.CD(C 项错误:不是所有的诗文都没有直接点明作者;D 项错误:本文语言特点不是质 朴无华,而是华美明艳) 六、(15 分) 18.例如:人如松柏寿长新 19.例如:时间因我而存在 20.例如:中国古典小说;荒诞小说;史诗小说 七、21.(略)(6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