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的树》教学案例 丁学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 出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公民,我们还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成 为幸福的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活 态度和价值观念。语文教学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体现它的人文性。 作为教师,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对这一课的教学重视背景,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 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 “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 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 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情景描述: A生说:“我体会到了烘托、象征手法的魅力。” B生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励, 增强了人们斗志。 C生说:“我觉得苏联人民真是真了不起 接着,我问:“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全班竟然没有 一个同学知道!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 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 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瓶里
1 《列宁格勒的树》教学案例 丁学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培养 出能够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公民,我们还要让我们所有的人,成 为幸福的人”。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活 态度和价值观念。语文教学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体现它的人文性。 作为教师,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对这一课的教学重视背景,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 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 “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 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 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情景描述: A 生说:“我体会到了烘托、象征手法的魅力。” B 生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励, 增强了人们斗志。 C 生说:“我觉得苏联人民真是真了不起!” 接着,我问:“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全班竟然没有 一个同学知道!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 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 名“老山兰”。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瓶里
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 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 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 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 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 神和力量。 同学们若有所思,低头不语。 D生说:“我最喜欢兰花,它不仅是花中的君子,它更是一个面 对困难能勇往直前的英雄的化身。 E生说“我们不应该向困难低头,上次我期中考试没有考好 受到了父母的批评,我也曾经自责,曾经灰心失望,但通过今天学 习,我懂得了坚强…….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也是我没有 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 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 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 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 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
2 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 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 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 相处。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 这片绿呢?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 神和力量。 同学们若有所思,低头不语。 D 生说:“我最喜欢兰花,它不仅是花中的君子,它更是一个面 对困难能勇往直前的英雄的化身。 E 生说“我们不应该向困难低头,上次我期中考试没有考好, 受到了父母的批评,我也曾经自责,曾经灰心失望,但通过今天学 习,我懂得了坚强……”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也是我没有 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 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 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 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 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
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 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 悟与见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课文的写 法,有的心灵的感悟。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 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凸现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 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 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 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实 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 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 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茡生 的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 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 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 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多角度、多方位理解,从不同角度 去欣赏。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 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3 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 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 悟与见解。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课文的写 法,有的心灵的感悟。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 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凸现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 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 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 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的学习过程,既是学生实 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 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人 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既是提高学生 的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需要。 三、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 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 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 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多角度、多方位理解,从不同角度 去欣赏。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 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现阶段的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 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 的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去却 越来越小。现在的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灵魂导游者的责任,更多的 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 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
4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现阶段的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 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线生产 的同样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去却 越来越小。现在的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灵魂导游者的责任,更多的 充当的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 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