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1.74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燃烧是做功之本 燃烧需要空气与燃料。 重量比容积比 燃料1 液态 空气15 1000气态 燃料受机械控制,容易加入。而汽缸容积就那么大,要想多加空气就要困 难得多。因此,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1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上止点 配气定时 气提前角 排气迟闭角 与工程热力学中介绍的不同,进排 气门的开启、关闭也需要时间,故 在下止点前排气一排气提前角40°~80 气门叠开角 在上止点后关闭一排气迟闭角10°~35° 在上止点前吸气一进气提前角0°~40° 在下止点后关闭一进气迟闭角40°~80° 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一气门叠开角 进气迟闭角 排气提前角 二换气过程 下止点 (一)排气过程 1自由排气阶段A 排开p>p→p=p 靠缸内压力将气体挤出气缸,其中 B p-缸内压力,p-排气管内压力 p C D 2强制排气阶段B p=p→>p≤p 靠活塞上行将废气挤出气缸。 p 3超临界排气C 排开→p=1.9p 在气阀最小截面处,气体流速等于该地 音速a=√ kRT m/s。其流量与压差 (p-p3)无关,只决定于排气阀开启面 积和气体状态 4亚临界排气D p=19p→排闭。 其流量取决于压差(p-p')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2 ―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燃烧是做功之本。 燃烧需要空气与燃料。 重量比 容积比 燃料 1 1 液态 空气 15 1000 气态 燃料受机械控制,容易加入。而汽缸容积就那么大,要想多加空气就要困 难得多。因此,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一 配气定时 与工程热力学中介绍的不同, 进排 气门的开启、关闭也需要时间, 故 在下止点前排气-排气提前角 40~80 在上止点后关闭-排气迟闭角 10~35 在上止点前吸气-进气提前角 0~40 在下止点后关闭-进气迟闭角 40~80 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气门叠开角 二 换气过程 (一) 排气过程 1 自由排气阶段 A 排开 p >>p’ → p = p’ 靠缸内压力将气体挤出气缸,其中 p-缸内压力, p’-排气管内压力。 2 强制排气阶段 B p = p’ → p  p’ 靠活塞上行将废气挤出气缸。 3 超临界排气 C 排开 → p = 1.9 p’ 在气阀最小截面处, 气体流速等于该地 音速 a = kRT m/s。其流量与压差 (p - p’)无关, 只决定于排气阀开启面 积和气体状态。 4 亚临界排气 D p = 1.9 p’ → 排闭。 其流量取决于压差 (p - p’)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二)进气过程和气门叠开角 由于节流作用,缸内产生负压;(P-p)使新鲜介质进入缸内。 气阀叠开角:非增压:20°~60°CA。 太大(引起)→废气回流进气道。 太小→扫气作用不明显 增压:110°~140°CA。 进气管p↑,扫气明显,气阀叠开角可以增大很多。如6135 型高柴:非增压:40°,增压:124° 扫气的作用: 1清除废气,增加气缸内的新鲜充量 2降低排气温度 3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p 度 三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如图:换气损失功-X+(Y+W),其中(W+Y) 为排气损失功,Ⅹ为进气损失功。 (一)排气损失功Y W是因排气门提前开启而损失的膨胀功, 称为自由排气损失。Y是活塞作用在废气上的推 出功,称为强制排气损失功。 排气提前角↑→w个,y↓ 综合效果,要求(Y+W)J,故(W+Y)有一个最佳值(W+Y)mn。对 排气提前角亦有一个最佳值,n个→(W+Y)m↑。 (二)进气损失功X 进气损失功小于排气损失功,即X<Y (三)泵气损失功(X+Y-D) 在实际示功图中,把(W+d)归到指示功中考虑。而把泵气损失功(Ⅹ+Y-d) 归到机械损失中考虑 §2-2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一充气效率 (一)定义 为比较不同大小、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充气品质和换气过程的完善程度,不受 气缸工作容积V的影响,引入充气效率7,的概念。 由于有进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实际进入气缸中的新鲜充量必然小于理论 上进气状态下充满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二者之比称为充气效率y,即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3 ― (二) 进气过程和气门叠开角 由于节流作用, 缸内产生负压;( p0 − p )使新鲜介质进入缸内。 气阀叠开角:非增压:20~60 CA。 太大(引起) → 废气回流进气道。 太小 → 扫气作用不明显。 增压:110~140CA。 进气管 p, 扫气明显, 气阀叠开角可以增大很多。如 6135 型高柴:非增压:40, 增压:124。 扫气的作用: 1 清除废气, 增加气缸内的新鲜充量。 2 降低排气温度。 3 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 度。 三 换气损失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如图:换气损失功-X+(Y+W), 其中(W+Y) 为排气损失功,X 为进气损失功。 (一) 排气损失功 Y W 是因排气门提前开启而损失的膨胀功, 称为自由排气损失。Y 是活塞作用在废气上的推 出功, 称为强制排气损失功。 排气提前角→ W,Y 。 综合效果, 要求(Y+W), 故(W+Y)有一个最佳值(W+Y)min 。对应 排气提前角亦有一个最佳值, n → (W+Y)min 。 (二) 进气损失功 X 进气损失功小于排气损失功,即 X < Y (三) 泵气损失功 (X+Y-D) 在实际示功图中, 把(W+d)归到指示功中考虑。而把泵气损失功(X+Y-d) 归到机械损失中考虑。 §2-2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一 充气效率 (一) 定义 为比较不同大小、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充气品质和换气过程的完善程度, 不受 气缸工作容积 Vh 的影响, 引入充气效率  v 的概念。 由于有进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际进入气缸中的新鲜充量必然小于理论 上进气状态下充满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二者之比称为充气效率  v , 即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进气状态下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G△mV1 △GnA 其中:△G,Mm,V1一实际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ΔG0,△mb,V1一理论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进气状态: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通常取为当地的大气 状态。 增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严格地说,充气效率应为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7 以标准大气状态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更合理。这样,在后面将要讲到的大气修正中,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进气量的 比值就等于其充气效率之比。否则,按照前头的定义式,大气温度越高,充气 效率反而会越高,讲起来似乎无法接受。而且也不具备可比性。 (二)实际测量 77= 实际流量 理论流量 其中:V1一实际测量[m3h] Vh[LI. n 60=0031hin[m3/h 充气效率是衡量换气过程进行得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柴油机0.75~0.90 汽油机0.70~0.85 二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充入汽缸的新鲜充量=缸內气体的总质量一缸內残余废气质量 (一)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的总质量 ma=(chp 其中V一余隙容积;Vh一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工作容积; 进气终了缸内气体密度 (二)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的质量 m 其中V一排气门关闭时缸内容积;卩一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密度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4 ―  v =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进气状态下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 v h G G m m V V = =     0  0 1 其中: G, m,V1 -实际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 G0 m0 V1 , , -理论充量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进气状态: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 通常取为当地的大气 状态。 增 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严格地说,充气效率应为 v =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以标准大气状态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更合理。这样,在后面将要讲到的大气修正中,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进气量的 比值就等于其充气效率之比。否则,按照前头的定义式,大气温度越高,充气 效率反而会越高,讲起来似乎无法接受。而且也不具备可比性。 (二) 实际测量  v h V V = 1 ' ' 理论流量 实际流量 = 其中: V1 ' -实际测量 [ m 3 /h ] V V L i n h V i n m h h h ' [ ] =    = . [ / ] 1000 2 60 0 03 3 充气效率是衡量换气过程进行得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柴油机 0.75~0.90 汽油机 0.70~0.85 二 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充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 缸内气体的总质量-缸内残余废气质量 (一) 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的总质量 ma = Vc +Vh a ( ) '  其中 Vc -余隙容积; Vh ' -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工作容积;  a -进气终了缸内气体密度。 (二)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的质量 mr =Vr  r 其中 Vr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容积;  r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残余废气密度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三)充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n,hPo=(c+npa-vrp 其中o-大气状态下气体密度。 (四)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m(c+Vh)a-Hrp nv-△mo hpo +Vh 其中1+=E-压缩比、NEm,个。 7的分析式为定性分析7n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23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 进气终了压力p (一)进气阻力△pa Pa=Po-△p 7r ΔPa对Pan的影响最大。进气系统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均会使△pan增大 (二)转速 n↑→△pa个个→pa→ (三)负荷 汽油机:负荷↑→节气们开度↑(质调节)→△pa4→Pa↑→7n个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5 ― (三) 充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 vVh 0 = Vc +Vh  a −Vr r ( ) ' 其中  0 -大气状态下气体密度。 (四) 充气效率的分析式  v m m =   0 = ( + ) − ' V V V V c h a r r h    0 = + − V V V V V V V c h c a r c r h c '    0 其中 1+ = V V h c  -压缩比; 1+ =  V V h c e '   -有效压缩比; Vr Vc。 一般  e = (0.8~0.9) 。若假设   e = ,有       v a r = − ( − 1) 0 带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得    v a a r r T p p T p T = − −       1 1 0 0 其中 p0 , T0 -大气压力和温度; pa , Ta -进气终了时缸内的压力和温度; pr , Tr -排气终了时残余废气的压力和温度。 pa, Ta → v  ; pr, Tr → v 。  v 的分析式为定性分析  v 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2-3 影响充气效率的各种因素 一 进气终了压力 pa (一) 进气阻力  pa pa = p0 −  pa  pa  → pa  →  v   pa 对 pa 的影响最大。进气系统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均会使  pa 增大。 (二) 转速 n  →  pa  → pa  →  v  (三) 负荷 汽油机:负荷  → 节气们开度 (质调节) →  pa  → pa  →  v 

柴油机:负荷↑→循环供油量↑(量调节)(与无关y曹建明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 热负荷↑→T↑→m(不大) P n 100% 65% 25%40% 汽油机 柴油机 二进气终了温度T T↑→ (一)转速 负荷一定:n↑→n→n,个 综合Pa、T的影响,n↑→m (二)负荷 转速一定:负荷↑→热负荷↑→T↑→mn↓ 柴油机:进、排气管分置。 避免排气管对进气管加热,使T↓→个 汽油机:进、排气管同置 虽然↑→刀n,但燃油受热增发快,可以改善混合气形成 三排气终了压力p p↑→残余废气量↑→ Pn∝排气门处的阻力∝n2,所以 n↑→p↑→m1(影响较小) 四排气终了温度T T↑→>mn个 五压缩比ε 77 7公式仅为定性分析用的,是粗略的。还有许多因素未予考虑。如:压力 升高比λ,绝热指数k,进气马赫数Ma,热传输和过量空气系数α等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6 ― 柴油机:负荷  → 循环供油量  (量调节)(与  pa 无关) → 热负荷  → Ta  →  v  (不大) 二 进气终了温度 Ta Ta →  a  → v  (一) 转速 负荷一定:n→ Ta →v  综合 pa 、Ta 的影响, n  →  v 。 (二) 负荷 转速一定:负荷  → 热负荷  → Ta  →  v  柴油机:进、排气管分置。 避免排气管对进气管加热,使 Ta →  v  汽油机:进、排气管同置。 虽然 Ta →  v ,但燃油受热增发快,可以改善混合气形成。 三 排气终了压力 pr pr  → 残余废气量→  v  pr  排气门处的阻力  n 2 ,所以 n → pr  →  v  (影响较小) 四 排气终了温度 Tr Tr  →  v  五 压缩比  →  v   v 公式仅为定性分析用的,是粗略的。还有许多因素未予考虑。如:压力 升高比,绝热指数 k,进气马赫数 Ma,热传输和过量空气系数等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2-4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沿程阻力,局部阻力(节流阻力)。 汽油机: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进气道进气门 柴油机: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进气门 减小流动阻力 (一)进气门 1进气门直径d进 一般进气门流通面积=020~025 活塞顶面积 d进↑→pa个→m,个(影响大) d排↑→p,4→>n个(影响小) 一般:d进>d排 2四气门 流通面积f1↑40%左右。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 f1个个→7n个个→N个1(可达30%),g 3气门升程h h,时面值↑→个 4阀顶过渡圆角R R个1→f1↓→mn↓ R↓→流动阻力个→nn↓ R R应适中。 (二)进气管 1表面光洁度和流通面积 表面光洁度↑,流通面积个→沿程阻力↓→η,个 2转弯和节流阻力 转弯半径R↑,截面突变↓→>个 3截面形状 考虑汽油机的雾化,蒸发,则 管壁面积↑→沉积↑→蒸发↓→混合气分配不均匀 截面形状圆形矩形D形 流动阻力 底部蒸发 大中 中 大 柴油机不存在底部蒸发问题,故多采用流动阻力小的圆形进气管 (三)进气道 转弯半径R↑,表面光洁度个,各管口与垫片孔口对中→流动阻力↓→>刀n个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7 ― §2-4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减小进气系统阻力。 沿程阻力,局部阻力(节流阻力)。 汽油机:空气滤清器 → 化油器 → 进气管 → 进气道 → 进气门 柴油机:空气滤清器 → 进气管 → 进气道 → 进气门 一 减小流动阻力 (一) 进气门 1 进气门直径 d进 一般: 进气门流通面积 活塞顶面积 = 0.20~0.25 d进  → pa  →  v  (影响大) d排  → pr  →  v  (影响小) 一般: d进 > d排 2 四气门 流通面积 f1 40%左右。但结构复杂,造价较高。 f1  →  v  → Ne  (可达 30%), ge  3 气门升程 h h,时面值→  v  4 阀顶过渡圆角 R R → f1  →  v  R → 流动阻力→  v  R 应适中。 (二) 进气管 1 表面光洁度和流通面积 表面光洁度,流通面积→ 沿程阻力 →  v  2 转弯和节流阻力 转弯半径 R,截面突变→  v  3 截面形状 考虑汽油机的雾化,蒸发,则 管壁面积→ 沉积 → 蒸发 → 混合气分配不均匀 截面形状 圆形 矩形 D 形 流动阻力 小 大 中 底部蒸发 小 中 大 柴油机不存在底部蒸发问题,故多采用流动阻力小的圆形进气管。 (三) 进气道 转弯半径 R,表面光洁度,各管口与垫片孔口对中 → 流动阻力 →  v 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设计时还要考虑组织进气涡流。 (四)空气滤清器 通道面积↑,除尘效果↑→流动阻力↓→>mn个↑ 经常清洗,更换纸芯。 (五)化油器 喉口截面积↓→丶流动阻力个→>1,但雾化效果↑ 解决这对矛盾,采用双喉口。小喉口:雾化;大喉口:进气。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一)配气定时的综合评定 良好的充气效率以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2合适的充气效率以适应发动机的扭矩特性。 3较小的换气损失以适应发动机的经济性能。 4必要的燃烧室扫气以保证高温零件的热负荷得以适当降低,达到可靠运行。 合适的排气温度。 调整:1,2一进气迟闭角;3一排气提前角;4,5-气门叠开角 (二)进气迟闭角q 1转速n一定时,总有一个进气迟闭角φ使得充气效率7为最大。 2n↓→气流惯性↓→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7n 个个→一部分气体来不及进入汽缸→n 3q1↑→对应刀,max的n个 所以,高速发动机转速大,要获得好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进气迟闭角应大 4n↑→,最佳个 40 (三)排气提前角φ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8 ― 设计时还要考虑组织进气涡流。 (四) 空气滤清器 通道面积,除尘效果→ 流动阻力 →  v  经常清洗,更换纸芯。 (五) 化油器 喉口截面积→ 流动阻力 →  v ,但雾化效果 。 解决这对矛盾,采用双喉口。小喉口:雾化;大喉口:进气。 二 合理选择配气定时 (一) 配气定时的综合评定 1 良好的充气效率以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2 合适的充气效率以适应发动机的扭矩特性。 3 较小的换气损失以适应发动机的经济性能。 4 必要的燃烧室扫气以保证高温零件的热负荷得以适当降低,达到可靠运行。 5 合适的排气温度。 调整:1,2-进气迟闭角;3-排气提前角;4,5-气门叠开角 (二) 进气迟闭角  i 1 转速 n 一定时,总有一个进气迟闭角  i 使得充气效率  v 为最大。 2 n → 气流惯性  → 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 →  v  n → 一部分气体来不及进入汽缸 →  v  3  i  → 对应  v,max 的 n 所以,高速发动机转速大,要获得好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进气迟闭角应大 一些。 4 n→  i,最佳  (三) 排气提前角  o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Po 个,δ= 其中δ一后期膨胀比 考虑经济性,在排气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排气提前角。 (四)气门叠开角q,。 0;0↑↑→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q1。认→>p↑,个→7 增压发动机气门叠开角应大一些。 §2-5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 现象 p 进闭 进闭 195柴油机:进气管长度L=300mm L=1140mm 气体在进排气管中有压力波动现象,有效组织、利用压力波动,可以提高 充 气效率。 进气门开闭时:P2→pa↑→n个 排气门开闭时:p↓→)p>mn个 动态效应与进排气管的长度和直径有关。 波的动态机理 膨胀波 ⅴ压缩波 闭口 开口 闭口端:进:压缩波→反射:压缩波一同型波 进:膨胀波→〉反射:膨胀波一同型波 开口端:进:压缩波反射:膨胀波一异型波 进:膨胀波反射:压缩波一异型波 进气动态效应 (一)惯性效应 阶段:进气门开→进气门闭 膨胀波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29 ―  o  →  →  v  ,    = = V V 1 4 其中-后期膨胀比。 考虑经济性,在排气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排气提前角。 (四) 气门叠开角  i,o  i,o  → 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  i,o → pr ,Ta →  v  增压发动机气门叠开角应大一些。 §2-5 进气管内的动态效应 一 现 象 195 柴油机:进气管长度 L = 300 mm L = 1140 mm 气体在进排气管中有压力波动现象,有效组织、利用压力波动,可以提高 充 气效率。 进气门开闭时: pi ' → pa →  v  排气门开闭时: po '  → pr →  v  动态效应与进排气管的长度和直径有关。 二 波的动态机理 闭口端:进:压缩波 → 反射: 压缩波 -同型波 进:膨胀波 → 反射: 膨胀波 -同型波 开口端:进:压缩波 → 反射: 膨胀波 -异型波 进:膨胀波 → 反射: 压缩波 -异型波 三 进气动态效应 (一) 惯性效应 阶段:进气门开 → 进气门闭  膨胀波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压缩波(进气门闭) (二)波动效应 阶段:进气门闭→下一循环进气门开 ←压缩波 →膨胀波 膨胀波 →压缩波(进气门开 压力波动是周期性的。 压力波固有频率:f1= 4[1/]其中a-进气管内声速。 发动机吸气频率:f2= 60×2120 30a Jf2 L 当q=1,2,3…时,进气门开,则p→mn。 当q=1,2,3…时,进气门开,则pa↑→m,↑ 四结论 1惯性效应(本循环),振幅大,衰减小。 波动效应(两循环),振幅小,衰减大 2高速发动机,进气管短;低速发动机,进气管长 3进气管直径↓↓→流动阻力↑→压力波强度↓ 进气管直径个→压力波振幅↓→丶压力波强度↓ 4多缸机上,进气管应分支,且等长。 5避免急转弯,则压力波振幅不会衰减太大 6排气管需要膨胀波,则p→扫气作用↑→个 §2-6单位时间充气量与循环充气量 单位时间充气量G[kgh]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30 ― → 压缩波 (进气门闭) (二) 波动效应 阶段:进气门闭 → 下一循环进气门开  压缩波 → 膨胀波  膨胀波 → 压缩波 (进气门开) 压力波动是周期性的。 压力波固有频率: f a L 1 4 = [ 1/s ] 其中 a-进气管内声速。 发动机吸气频率: f n n 2 60 2 120 =  = [ 1/s ] 令: q f f a n L = = 1 2 30 当 q = 1,2,3… 时,进气门开,则 pa→  v 。 当 q = 1 1 2 2 1 2 3 1 2 , , … 时,进气门开,则 pa→  v 。 四 结 论 1 惯性效应 (本循环),振幅大,衰减小。 波动效应 (两循环),振幅小,衰减大。 2 高速发动机,进气管短;低速发动机,进气管长。 3 进气管直径→ 流动阻力 → 压力波强度 进气管直径→ 压力波振幅→ 压力波强度 4 多缸机上,进气管应分支,且等长。 5 避免急转弯,则压力波振幅不会衰减太大。 6 排气管需要膨胀波,则 pr→ 扫气作用 →  v  §2-6 单位时间充气量与循环充气量 单位时间充气量 G [ kg/h ]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循环充气量△G[kg],则 G=△G i·60[kgh] n↑→G↑,但n↑→pa→△G G↑→单位时间供油量g→与功率N有关 △G↑→循环供油量△g↑→与扭矩M2有关。 图中虚线为不考虑进气损失的G和△G曲线; 实际的G和AG曲线如图中实线所示。 G △G △G G 31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 31 ― 循环充气量 G [ kg ],则 G G n =   i  2 60 [ kg/h ] n → G,但 n→ pa→ G G → 单位时间供油量 g→ 与功率 Ne 有关。 G→ 循环供油量g→ 与扭矩 Me 有关。 图中虚线为不考虑进气损失的 G 和G 曲线; 实际的 G 和G 曲线如图中实线所示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