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教案 学校:洴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下) 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009 学年第二学期 语 文 教 案 学校:汫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下) 选修 1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 第1课王维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 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④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2简介作者:王维(701一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 元九年(721)登进土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 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 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凊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 丞集》。 、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2、看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译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上升,农妇蒸了藜菜,煮好黍饭,送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 吃。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飞着白鹭,浓荫的树丛中黄鹂鸟婉转鸣叫。 我素喜习静,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树下准备斋食,去采摘带露水的嫩葵叶。我已经与世无争了,谁又何 必再对我起疑心呢? 3.写作背景: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 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 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基本解读: 1)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2)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 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 字,既写岀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岀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 然纸上。(炼字) 2)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 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 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3)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ˆ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第 1 课 王维诗四首 教学目标 :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鉴赏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①了解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常识; ②了解有关诗人、作品、时代背景等知识; ③诵读吟咏,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蕴美 。 ④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2.简介作者:王维 (701 — 761) ,字摩诘,太原祁 ( 今山西祁县 ) 人,后迁居蒲州 ( 今山西永济 ) ,开 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 (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 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 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有《王右 丞集》。 二、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2、看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译文]下了好久的雨,空寂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上升,农妇蒸了藜菜,煮好黍饭,送给在东边田里干活的人 吃。雨后迷茫的水田上飞着白鹭,浓荫的树丛中黄鹂鸟婉转鸣叫。 我素喜习静,早上去看木槿花,又在松树下准备斋食,去采摘带露水的嫩葵叶。我已经与世无争了,谁又何 必再对我起疑心呢? 3.写作背景: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 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 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4、基本解读 : 1)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主旨) 2)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积雨,久雨不停。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 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一个“迟” 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 然纸上。(炼字) 2)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在一片广漠空旷的 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 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3)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写诗人独处山林之乐。在松林之中,诗人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
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4)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 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 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 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 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 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5.鉴赏要点 ①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 写情志。 ②“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争席”、“海鸥”二典,曲折见意。。 6、小结: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 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诗中用典,曲折见意:语言富于色彩之美,鲜明的体现了“诗 中有画”的特点 7、课外作业探究: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也有人认为“淡雅幽寂, 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你如何看? 三、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写作背景简介: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 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带的风景。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 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岀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木末:指树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 的花苞打在每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 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辎(zτ)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 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问,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 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3)“澜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 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4)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 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4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 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囂恰恰相反,只 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 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③对比。“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此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 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 四、作业:背诵《辛夷坞》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游历湖北襄阳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 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处。沈孑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 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看起来是太过清幽孤寂,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4)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 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 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野老,诗人自谓。《庄子·杂 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 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海鸥相疑”见《列子·黄帝》,说海边有 一人与鸥鸟相亲近,后来其父要他将海鸥捉回来,等他再到海边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不再理他。此二典都 充满了老庄色彩,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5 .鉴赏要点 ① 2+2 式结构: 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 写情志。 ② “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 用典。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争席”、“海鸥”二典,曲折见意。。 6、小结: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 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诗中用典,曲折见意;语言富于色彩之美,鲜明的体现了“诗 中有画”的特点。 7、课外作业探究: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也有人认为“淡雅幽寂, 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你如何看? 三、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写作背景简介: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诗。这一组诗全是五绝,如同一幅幅精 美的画作,从整体上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景。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 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主旨) 2)“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写春天来到,辛夷花开。木末:指树梢。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 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 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箭。裴迪《辎(zī)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 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问,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 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 3)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 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 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4)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 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 4.鉴赏要点 ① 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何其自然,山林之幽 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描写辛夷花开,尽管很美,但由于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这里与尘世的喧嚣恰恰相反,只 有一片自然的静寂,所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无死的悲哀,全然没有那种“花 开易见落难寻”的苦楚,而是清幽深隐,含着空漠淡远的禅心。 ③ 对比。“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此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 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 四、作业:背诵《辛夷坞》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课文 2.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是王维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 (740 、 741) 游历湖北襄阳一带所作。其集中尚有《汉 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所游之地不止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 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 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 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 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舂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 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 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 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岀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 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 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主旨)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 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岀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 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 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 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 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岀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 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 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 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ˆ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 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 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 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 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 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 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 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 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 忆,形成鮮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 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 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3.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送别友人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主旨) 2)前二句“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写送行之地的景色。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 江东”题意。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 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3)后二句 "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写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 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 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 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4.鉴赏要点:此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比喻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 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没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诗中既写出了与友人深厚的友谊,也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 生动地表达了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5.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 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 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6、课外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课文 2、基本解读: 1)这首诗写一次打猎场面,其中蕴含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 主旨 ) 2)诗的首句“风劲角弓鸣”未写人,先写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相应:风声由弦之震响而听得,弦之 声由风之劲疾而更震耳。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 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 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 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 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 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 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3)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地点是在渭城,渭 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平原草枯,积雪消尽。“鹰眼”因“草枯”而能更准确观察猎物, 猎物绝无逃脱之机;“马蹄”因“雪尽”而略去阻碍,策马追赶更为迅捷。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 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 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 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 4)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紧承“马蹄轻”而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 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 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 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 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 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 5)尾联“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与开头遥相呼应,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 忆,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其中射雕之典, 出自《北齐·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射猎时,于云中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 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 3、鉴赏要点
①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 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 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 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 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 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第2课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4、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 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夭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格。其它的如“歌”、“行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 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 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 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 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土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驲)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 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岀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晩年飘泊困苦,卒 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 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 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 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ˆ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 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 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 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岀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 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① 此诗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狩猎时风劲鹰疾,气氛相当之紧张;猎后风定云平,猎手们心满意足,踌躇满 志。写景都是为了表达情感,在景物的变化中见出感情的消长变化,显得摇曳生姿,韵味十足。 ② 全诗结构巧妙,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流转自如。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 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 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 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 少缺的完美整体。 ③ 遣词造句用得准确精当,“枯”、“尽”、“疾”、“轻”、“忽过”、“还归”,体物精妙,传神。 四、作业:背诵《观猎》 第 2 课 李白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反复诵读四首诗,理清李白诗歌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魅力。 4、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 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 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 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 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 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 属于歌行体。 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 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 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 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 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 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 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 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 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 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 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1)、读书时期[25岁以前]通读百家习剑任侠求仙访道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辞亲远游酒隐安陆十年活动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42--45]应昭入京供奉翰林得罪权贵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客居梁园喜逢高杜漫游寻仙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55—62]避居庐山流放夜郎奉节遇赦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 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 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岀翰林已有年月了,而 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岀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读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1)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2)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晩洞外恐怖;夜晩-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现实天姥神奇雄峻 入梦缘由(梦前)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壮美奇绝 游梦历程(梦中)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神仙洞府壮丽辉煌 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三)、抒情表态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梦醒嗟叹(梦后)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梦游→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 景,突岀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 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1)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2)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梦游天姥吟留别 、导入新课,复习旧课: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 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 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除了灜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硏习第二节: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 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1)、读书时期 [25 岁以前] 通读百家 习剑任侠 求仙访道 思想复杂 2)、第一次漫游[25──42] 辞亲远游 酒隐安陆 十年活动 名动京师 3)、长安三年 [42──45] 应昭入京 供奉翰林 得罪权贵 自请放还 4)、第二次漫游[45──55] 客居梁园 喜逢高杜 漫游寻仙 忧心国事 5)、战乱时期 [55──62] 避居庐山 流放夜郎 奉节遇赦 病卒当涂 3、作品背景: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 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 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 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读出感情基调。——消极情绪寓于积极豪迈之中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明确: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3、理清本诗结构: (一)、入梦缘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 入梦缘由(梦前) 心驰神往 (二)、梦游幻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白天景象 壮美奇绝 → 游梦历程(梦中) 迷离恍忽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 → 神仙洞府 壮丽辉煌 → 梦境消失 无限留恋 → (三)、抒情表态 蔑视权贵 反抗现实 → 梦醒嗟叹(梦后) 惆怅感怀 思路:不满现实 → 梦游 → 反抗现实[主旨]: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课时小结: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 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 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⑵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课: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 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 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晩→窝奇险怪夜晩→壮丽辉煌 (3)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 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 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3、研习第三节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 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虛托, 但无论是否虛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 实的无限哀痛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 对人生的伤感凊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②“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 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③最后 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 性格和豪迈气概。 ④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 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⑤局限性:流露岀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岀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 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 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 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 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 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岀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岀:“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 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窝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 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个个奇景,塑造岀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 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 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 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1)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虛构岀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 l-2 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 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 白昼→壮美奇绝 傍晚→离奇险怪 夜晚→壮丽辉煌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 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 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3、研习第三节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 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 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反映了诗人惊醒后面对着现 实的无限哀痛。 ①“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 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②“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 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③最后一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 性格和豪迈气概。 ④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 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⑤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 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 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 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 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 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 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 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 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 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 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
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岀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 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2)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 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背诵并试着默写诗歌。 第三课时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导入新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ε 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 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赏析《哭晁卿衡》 1、基本解读: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岀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 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 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 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 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岀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 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 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 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第一句给你留下的画面清晰吗? 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2)、第二句,给你留下的画面如何? 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 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带缓缓绕行。 4、鉴赏要点: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1)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 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 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2)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 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 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 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赏析《丁都护歌》 1.基本解读: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 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 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
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 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 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四、作业:背诵并试着默写诗歌。 第三课时 赏析《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 一、导入新课:《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描写美好境界不时穿插着对险境的描写,也许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美景与险象同在。《梦》中的赢洲确实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可是它却也是险象环生之所在,要不然, 豪气冲天的李白为什么要“哭”。请大家读《哭晁卿衡》。 二 赏析《哭晁卿衡》 1、基本解读: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主旨)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以赋笔点出晁衡辞官返国。次句“征帆一片绕蓬壶”由眼前联想到晁衡旅行之遥远 和艰险。“征帆一片”形象传神,在茫茫大海之上,行船恰如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在水面之上,可谓险象环生。 据《十州记》,蓬莱山对着东海东北岸,周遭五千里另有圆海绕山,圆海水黑,人称为冥海,无风之时尚且洪 波万丈,人不得往来,上有九老丈人把守,是太上真人所居之所,只有飞仙才能通过。此句联想景物,为下 文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明月不归沉碧海”以比喻手法写晁衡之遇难。明月,是说晁衡高洁的人品如明月 般皎洁。而晁衡之遇难,正如皓月沉于湛蓝的大海,所比自然贴切,带出末句无限惋惜和悲愁。末句“白云 愁色满苍梧”抒发诗人的悲痛心情。晁衡遇难,在诗人眼中不仅是朋友们的悲痛,连天宇似乎也是愁眉不展: 层层白茫茫的愁云笼罩在海上的苍梧山上,好似在悼念晁衡的仙去。此处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 来写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渲染得厚重蕴藉。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 1)、第一句给你留下的画面清晰吗? 明确:不清晰,这句采用了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2)、第二句,给你留下的画面如何? 明确:清晰。如果要拍摄的话,需要乘直升机,获得一个俯视的图景:远征的船只像水中漂泊的一片小树叶, 只有那片白帆让人发现船只只是在烟涛微茫的蓬莱仙岛一带缓缓绕行。 4、鉴赏要点:此诗表达了与日本友人晁衡之间跨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1)全诗格调清新,想象丰富,含蓄而又飘逸。诗人寄悲情于景物,又借景物以抒悲情。三四句中,“明月” 既是自然景物,又可以看作是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来写好友的人品如明月一样清高皎洁。这样的友人遇难, 正如明月沉海,让人该生多少痛楚 ! 2)拟人手法的运用。第四句中的“白云愁色”是拟人手法,通过写白云有愁来写诗人自己之愁,将悲痛之情 渲染得厚重蕴藉。这样,景中有情,情中寓景,抒情手法巧妙含蓄。 5、过渡性归纳评析:“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品德高洁的晁卿在海上遇难 了,我为之伤心不已。但是如果就如此直白地说,那就不叫诗,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给我们心灵巨大的冲击力。 好的诗句就应该这样震撼人的心灵,请大家读《丁都护歌》感受一下,看看哪句诗给你的冲击力最大。 三 赏析《丁都护歌》 1.基本解读: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 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乃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 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
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 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 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 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 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 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 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 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 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 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写来,似已尽致 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 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 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 浒″)此照应“拖船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 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 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 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 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 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4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 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赏析《越女词》 1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 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 中堕。 2.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岀不岀,假装害羞,天真活 泼之态,历历在目。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3.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4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 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明确:所谓“清水岀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 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 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 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 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 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
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截、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 “拖船”与“上征”照应,可见是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读者仿佛看见那褴褛的一 群,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地行进着……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渴, 自然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生活条件如何呢?渴极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呵!仅言 “水浊”似不足令人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哪是人喝的水呢。 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恶劣岂止一端,而作者独取 “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细节最具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 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原因。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 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必指古辞,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 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以上八句就拖船之艰难、生活条件之恶劣、心境之哀伤一一写来,似已尽致。 不料末四句却翻出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看,概指 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多孔穴,为建筑园林之材料,唐人已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 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且多,即有“万人”之力拖(“系”)之,亦断难达于江边(“江 浒”)。此照应“拖船一何苦”句,极言行役之艰巨。“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 惊心动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的表明:这是采之不尽、 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篇首“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 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通篇无刻琢痕迹,由于所取形象集中典型,写来自觉“落笔沉痛, 含意深远”,实为“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2.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3.意读,讨论如下问题: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句话描述。 明确: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衣衫褴褛甚至赤身露体的纤夫,拖着载满各种石料的木船,喊着粗犷的号子, 挪动着沉重的脚步逆水而上。 4.过渡性归纳评析:这种不可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又说得如此的恰到好处,便是形成了李白诗歌一 个风格,称之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语言风格,在《越女词其五(其三)》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首。 四 赏析《越女词》 1.写作背景简介:《越女词》是李白在越地所写。谢灵运有《东阳溪中问答》诗,应是此五首诗之所本。谢诗: “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 ? 月就云 中堕。” 2.基本解读: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入”二词入神之笔。“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人”是“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 泼之态,历历在目。风格清新自然,体现了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风。 3.声读,全班齐声朗读 4.意读,联系课后练习三,展示如下: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 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明确: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 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状写,就是一 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 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 然纸上。这种语言的别致就在于能抓住描写对象特别之处来下笔的。所谓“特别”,就是看似有些“矛盾”的 细节,比如“越女”,既然“回”了,为什么还要把“歌”声“笑”声留下?既然又是“歌”来又是“笑
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四、作业:回味李白的诗歌风格。 第3课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一意境一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 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 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 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悠悠深情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 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自,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 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 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 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 峰并峙,合成李杜。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诗作:“三吏 《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 岳》、《春望》、《舂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ν 三、学习《月夜》 一)、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鄘州(今陕西富县) 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 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鄘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 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干古传诵的名作。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联“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 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鄘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 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下联紧承而出 3)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 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 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 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4)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个愠湿”字,一个“寒”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
那为什么又“不出来”呢?这岂不就是“佯羞”吗?这样写来,就如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四、作业:回味李白的诗歌风格。 第 3 课 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杜甫一生历经坎坷,饱尝生活的磨难,体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诗作中,有许多描写月的 诗句,据不完全统计,杜甫的咏月诗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语佳句,传诵千古。在一向“沉郁顿挫”、“语不 惊人死不休”的老杜笔下,那是一个天地肃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个情谊淳厚、绵绵不尽的瑶池仙境, 一个悲怆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灵。其中有“枫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的恬静优美,也有“夜深经战场, 寒月照白骨”的战争悲愤;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 游各地,33 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 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 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 770 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 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 峰并峙,合成李杜。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望 岳》、《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 三、学习《月夜》 (一)、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 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 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因杜甫 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学习诗文 1、初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意。 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中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主旨) 2)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诗人本是在长安望月,但他忧心的不仅是自 己困居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而且是挂念远在鄜州的妻儿。自己独在长安,当然是“独”看月,而妻子有 儿女在身旁,为何也是“独”看呢 ?下联紧承而出。 3)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紧承上联,是流水对,直写儿女之“未解”,是“不忆而忆”,翻进一层。 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 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 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4)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个“湿”字,一个“寒” 字,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妻子望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