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语文教案 学校:洴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 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语 文 教 案 学校:汫洲中学 姓名:康丽梅 年级:高二 选修 2 唐宋散文选读
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辨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和情感 2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体会山水游记中写景与议论的表达作用 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加强顾问修养 写作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 2学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构思方法。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文章的晢理性。四篇文章皆为山水游记。 《小石城记》通过写小石诚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 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了登临所见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 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该心中坦然,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 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道山亭记》具体描绘福州的山水之险、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福州 特有的险恶地形,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以及他的旷达脱俗。 《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于描绘中寓赞美,也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 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 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 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钻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 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
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辨析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揣摩作者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和情感。 2.品味语言的感情色彩。 3.体会山水游记中写景与议论的表达作用。 4.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加强顾问修养。 写作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描绘景物的方法。 2.学习通过具体景物的描摹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构思方法。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揣摩情景交融的手法,领悟文章的哲理性。四篇文章皆为山水游记。 《小石城记》通过写小石诚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 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黄州快哉亭记》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描绘了登临所见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 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该心中坦然,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 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道山亭记》具体描绘福州的山水之险、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的情形,形象地表现了福州 特有的险恶地形,高度评价了程师孟的治郡业绩以及他的旷达脱俗。 《百丈山记》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于描绘中寓赞美,也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 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江雪》诗正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 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 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 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
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推进新课: 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 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 《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河 东先生集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请学生翻译句子: 第一段: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 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②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一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 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一一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 ④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关键词“类”、“数”、“施”。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 工特意布置的。 第二段:①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一关键词“以”、“夫”、“而”、“于。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 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一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真是劳而 无功 ③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一一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 ④是二者,余未信之。一一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4)概括课文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 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深入探究、拓展 1.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明确:“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以佳胜之地被埋没, 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明确:①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②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 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3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人、作家曾经被贬?你还了解古代有哪些文人被贬? 明确:古代被贬的著名文人:唐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甫、白居易、张九龄 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四、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重要提示:(1)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2)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找出相关的句子;(3)分析他 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作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永州八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琵琶行》,张九龄《感遇》。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船泊瓜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二、推进新课: 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韩愈 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 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 《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著有《河 东先生集》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请学生翻译句子: 第一段: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 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 ②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 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 ④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关键词“类”、“数”、“施”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 工特意布置的。 第二段:①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关键词“以”、“夫”、“而”、“于。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 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 ②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真是劳而 无功。 ③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 ④是二者,余未信之。 ——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4)概括课文大意,并指出: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段以写景为主,第二段以议论与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 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都从柳宗元那里汲取了营养。 三、深入探究、拓展 1.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明确:“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以佳胜之地被埋没, 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 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明确:①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②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 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3.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人、作家曾经被贬?你还了解古代有哪些文人被贬? 明确:古代被贬的著名文人:唐代: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甫、白居易、张九龄。 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 。 四、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重要提示:(1)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2)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找出相关的句子;(3)分析他 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作品: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柳宗元 《永州八记》,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 《琵琶行》,张九龄 《感遇》。欧阳修《醉翁亭记》 ,王安石《船泊瓜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范仲淹《岳阳楼记》
方式:直抒胸臆。(议论)借景抒情。(描写)寓情于景。(描写)托物言志。(描写)寓情于人。(叙述、 描写)寓情于事。(叙述)寓情于理。(议论) 五、作业: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分析古代被贬文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1.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上面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观点。 2.用诗文做材料。 对诗文材料进行分析证明您的观点。 2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苏辙(1039-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 19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 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 续集》、《栾城后集》等。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 似其为人。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 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 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 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 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 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 的句子。 整体感知: (一).熟读课文,纠正读音。(二).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请阅读课文,翻译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 1.分析第一段 翻译: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 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 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段意: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思考回答问题: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方式:直抒胸臆。 (议论) 借景抒情。(描写)寓情于景。(描写)托物言志。(描写)寓情于人。(叙述、 描写) 寓情于事。(叙述) 寓情于理。(议论) 五、作业: 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分析古代被贬文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1. 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上面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观点。 2. 用诗文做材料。 3. 对诗文材料进行分析证明您的观点。 2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2、难点:引录宋玉《风赋》中的故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 19 岁与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 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宋史-苏辙传》)。苏辙散文汪洋澹泊,与父、兄合称“三苏”,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 续集》、《栾城后集》等。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 似其为人。 2.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 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 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 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 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 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快哉”一词贯穿全文,是本文的“文眼”,划出含有“快” 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一).熟读课文,纠正读音。(二).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请阅读课文,翻译全文,并找出文章的主旨: 1.分析第一段: 翻译: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湘水、沅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 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 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段意: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思考回答问题: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①眼界与心境:始宽 全开②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2.分析第二段: 翻译: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 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 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 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 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 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段意: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一—即空间,后半谈历史一一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 昼夜之别 2)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那么,请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岗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 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足使世俗之人称快 3.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 翻译: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 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 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 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段意: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思考回答问题: )、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中心句 4.分析第四段: 翻译:现在,张君不把贬谪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 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 洗浴,迎送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 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 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段意: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思考回答: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明确: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 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主旨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本文特色: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五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 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 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②)孙杈: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 形成三分的局面
①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②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2.分析第二段: 翻译: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 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 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 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 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 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段意: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思考回答问题: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 昼夜之别。 2)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那么,请你找出,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 岗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 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足使世俗之人称快 。 3.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 翻译: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 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 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 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 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 段意: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思考回答问题: 1)、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本段作者得出富有哲理的结论是什么?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关键在心态;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中心句) 4.分析第四段: 翻译:现在,张君不把贬谪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 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 洗浴,迎送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 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 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段意: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思考回答: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 明确: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 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做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在说明人心坦然自得, 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主旨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五.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 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 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 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 败魏师。 六作业:想一想,本课作者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何启发?请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你在学习上或同伴、 父母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你的自处之道。 道山亭记 曾巩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太 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kan)、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年),任《英宗实录》 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知州,皆有善政。著有《元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 煕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 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馐 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士民俗, 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1段。 1.翻译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1)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 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 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 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摹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 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 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 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 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 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 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 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2)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2作者是如何写间地山水的? 明确: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 败魏师。 六.作业:想一想,本课作者随缘自适的人生观,对你有何启发?请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你在学习上或同伴、 父母所遇到的挫折,以及你的自处之道。 道山亭记 曾巩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闽地的山水环境、人文氛围;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程师孟处险境而自若的旷达胸襟。 2.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 曾巩(1019~1083 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 年)进士,授太 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不久,入京任馆阁校勘(kān)、集贤校理。熙宁初(1068 年),任《英宗实录》 检讨官,后出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历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洪州(今江西南昌市) 知州,皆有善政。著有《元丰类稿》传世,名列唐宋八大家。 2. 写作背景: 熙宁十年(1077)春,曾巩授直龙图阁,移知福州,他的前任程师孟请他为道山亭作记,他就从山水环境、 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写了一篇记以展现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业绩,并表达了对程师孟“抗其思于埃壒 之外”的敬佩之情。这篇记就是《道山亭记》。《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土民俗, 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二、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 1 段。 1.翻译第一段并概括段意: 1)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 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 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 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 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 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 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 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 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 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 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2)写闽之历史,水陆山水之奇险。 2.作者是如何写闽地山水的? 明确:首先,抓住闽地山水奇险的特征,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细加描摹。(1)先写山之险
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 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 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 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 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二)、分析第2 段 1.翻译并概括段意: 1)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 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 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 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 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 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2)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2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 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三)、分析第3、4段。翻译并概括段意: 1.第三段:①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 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 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 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 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②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 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 2.第四段:①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 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 字公辟,名师孟。②总述程师孟的政绩和改任情况(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 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 四、思考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明确: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 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五、探讨写作特点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 后记: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妙。 六、作业: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累数驿乃一得平地2.非其土人,罕不踬也3.岂虚也哉 4.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5.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1.累:累积、连接:2.踬:跌倒;3.虚:虚假、不真实;4.属:聚集,集中:5.成为动词 4、百丈山记 朱熹 教学目的 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氵 2.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作者把写山和写路结合起来写,以山路之狭长来衬托群山之连绵不断。写行人的艰难行进,更加衬托山路的 奇险。(2)再写水之险。作者先写水的千姿百态,然后勾勒了一个行船的惊险场景,最后用人不敢行舟来再 一次强调水之险。其次,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福州的山水如此险,但是恶吗?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作者写福州山水时,强调险而不恶,怪而不凶,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奇、险、美。山是静的,但作者以 路衬山,把山写活了;水是静的,作者肆意点染,让水赋予了生命。可以说,作者不仅写出了山水的“形”, 也写出了山水之“神”。 (二)、分析第 2 段。 1.翻译并概括段意: 1)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 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 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 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 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 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2)写福州城的特点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2.本段从哪些方面来写福州城?各方面的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①地理位置(位于闽中)。②地势(平而广)。③地域风貌(枕江面海)。④城市风貌(路多,舟船交通 便利)。⑤城市建筑(居室巨丽,寺院特盛)。⑥整体形象(三山鼎立,山上寺庙众多而奇美)。 (三)、分析第 3、4 段。翻译并概括段意: 1.第三段:①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 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 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 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 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②写道山亭四周景色之美,交代了命名的缘 由,赞扬了程公的知山乐水,建亭雅趣。半为写景,半为写人。 2.第四段:①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 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 字公辟,名师孟。②总述程师孟的政绩和改任情况(新其城、新其学,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介绍程公 的官职、名字。整段全是写人)。点破其余功在于建道山亭。 四、思考讨论:文章的中心是称赞程师孟的政绩,为什么要去描绘山水之险和介绍建筑之美? 明确:山水险要,建筑不易;此处民居美,宫殿盛更是难得;难得而有成;说明此处政通人和,官员治理有 方。作者用迂回曲折的方式赞美了程公的政绩之高。 五、探讨写作特点。 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构思严谨朴实,文风纡徐和缓。③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 后记:本文的构思独特,学生不易理解其写法,教师要善于指点学生抓住要领,深入理解文章构思的精妙。 六、作业: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2.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3.岂虚.也哉 4.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5. 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答案:1. 累:累积、连接;2. 踬:跌倒;3. 虚:虚假、不真实;4. 属:聚集,集中;5. 成为 动词 4 、百丈山记 朱熹 教学目的: 1.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3.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 朱熹绍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 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濒(bin)、程颐)理 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 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倡办文化教育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 之奥秘集理学之大成。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 庙春秋祭祀 2、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3请四个学生翻译课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 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润,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 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 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 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淸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 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 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 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润的上游,正对 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 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 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岀,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 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 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 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 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 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 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 没有了 我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百丈山,每人都已经作了诗,来几下这里风景的壮美, 我又如此详细地依次叙述了这里的情况。百丈山最值得去看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某年某月某日
3. 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2.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的作者是? 二、推进新课: 1.简介作者: 朱熹绍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宋高宗绍兴年 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发展了 “ 二程 ” ( 程濒〈bīn〉、程颐 ) 理 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 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阐义理 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 “ 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 ” ,定文 庙春秋祭祀。 2、学生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正音。 3.请四个学生翻译课文: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 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 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 音。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都不能容纳十来个 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停。门内横 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 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 之下,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 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 可爱罢了。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 眺望,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 洒着雾气,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 此山独立挺拔而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 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 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隐没,顷刻之 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为路,用以行走,因而在它的东面修造祭 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 没有了。 我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百丈山,每人都已经作了诗,来几下这里风景的壮美, 我又如此详细地依次叙述了这里的情况。百丈山最值得去看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 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某年某月某日 记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 笔力集中。(板书:登山三里) 2 控”,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山之胜盖自此始”,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苍藤古木”的掩映,伴和着“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夏亭午无暑气 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明确:移步换景。“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 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三)分析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瀑布和山峰。定点换景。 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明确:先以“下临峭岸,深昧险绝”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于林薄间东南望”的瀑布景象。“瀑布 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凌空而泻,气势非凡。“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不可正视”,壮丽异常。 3.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明确: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 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 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 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四)分析第4段 1.本段写了什么?—一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第2句有何作用?一一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四、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五、作业: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顺誉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狭小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照耀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竭尽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答案:①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没有了 ②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 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掌握每篇课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人物传记叙事中刻画人物,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特点 3.分析每篇文章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体会其伟大的人格力量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 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从 “ 登百丈山三里许 ” 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 笔力集中。 (板书:登山三里) 2. 一 “ 俯 ” 一 “ 控 ” ,写出地势险要,得叠石为台阶才能通过。而作者认为 “ 山之胜盖自此始 ” ,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对险奇美的欣赏。)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简述登山过程。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主要写了哪里的景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山门前后的诸景点。幽静。“ 苍藤古木 ” 的掩映,伴和着 “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 , “ 盛 夏亭午无暑气 ” , “ 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 ,无不写出了清幽的氛围和清冽的感受。 2. 本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有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审美情趣? 明确:移步换景。 “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 ,表达了作者的欣赏态度,最后归结 为 “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 的描述,显霹了其审美情趣。 3. 概述本段的主要内容:描述循水游览,详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萌生的审美情趣。 (三)分析第 3 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景物?——瀑布和山峰。定点换景。 2. 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瀑布的壮美的? 明确:先以 “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 的险奇美作映衬,再写出 “ 于林薄间东南望 ” 的瀑布景象。 “ 瀑布 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 ,凌空而泻,气势非凡。 “ 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不可正视 ” ,壮丽异常。 3. 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明确: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 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 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 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四)分析第 4 段。 1. 本段写了什么?——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 第 2 句有何作用?——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四、探讨写景特点:重点突出,详略得宜,方式灵活,富有层次感,读者易于把握。 五、作业: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顺着 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 狭小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照耀 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竭尽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答案:①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没有了。 ②于是分别作了小诗来记述下这些地方,呈给一起游玩的人,并且告诉那些想来却没有来的人。 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掌握每篇课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人物传记叙事中刻画人物,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特点。 3.分析每篇文章所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体会其伟大的人格力量
4体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标: 1学习文章熔议论、抒情、叙事、描写与一炉的写法。 2.学习叙事线索明晰、结构条理的写法。 4.学习传记文的文体特点,学会阅读这类文章,能写简单的传记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任务传记,均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叙述了张巡、许远等人共同守城、壮烈牺牲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他们 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同时给那些对英雄恶语中伤的人以有力的回击 《六一居士传》是欧阳修的自传,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描绘了自己理想 中的“六一”之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陆文学自传》是唐代文学家陆羽的自传,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因遭遇 坎坷而内心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 《方山子传》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小传,抓住了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突出了方山子特 立独行的个性,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张中丞传后叙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 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 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 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 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 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 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 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 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 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推进新课: 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
4.体味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目标: 1.学习文章熔议论、抒情、叙事、描写与一炉的写法。 2.学习叙事线索明晰、结构条理的写法。 4.学习传记文的文体特点,学会阅读这类文章,能写简单的传记。 单元内容概说: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任务传记,均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张中丞传〉后叙》叙述了张巡、许远等人共同守城、壮烈牺牲的经过,高度评价了他们 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同时给那些对英雄恶语中伤的人以有力的回击。 《六一居士传》是欧阳修的自传,通过对自己更名“六一居士”的陈述,描绘了自己理想 中的“六一”之乐,表现了自己为官场世务所累的苦闷和对归老后闲适、安逸生活的向往。 《陆文学自传》是唐代文学家陆羽的自传,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自己因遭遇 坎坷而内心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 《方山子传》是苏轼写的一篇人物小传,抓住了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突出了方山子特 立独行的个性,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 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 韩文公。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 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 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 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 前,变称作“叙”或“引”。“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 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 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 57 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 12 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 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 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 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 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 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 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张巡的友 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二、推进新课: 1.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纠正读音。 2)疏通重点词义、了解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