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解释国际贸 易的起因和影响。在正式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在本章,我们首先熟悉一下国际贸易理论 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要通过市场的结合,即把国内市场扩展为国际 市场,形成一个国际经济社会。在这样的国际大市场上,商品的跨国流动将各个经济社会联 接在一起。除此之外,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以及服务的国际流动也是各个 经济社会之间的另一种重要联系方式。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 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 理论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流动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 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 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由微观经济学可知,在单个经济体内部,经济资源是通 过价格机制的运转来进行分配的,而市场价格又是由各种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同 样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也是通过市场的运行来进行的,各个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共同 决定了国际市场的运行。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 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 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有两条。 第一,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得多,例 如,由于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性会 受到诸多限制,在不同国家之间很难能像在国内一样自由流动。因此,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 设是国际贸易理论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国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或报 酬)的任何差异,都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要素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最 终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虽然在每个国家里,要素价格都趋于一致,但由于要素在国际间不 能自由流动,各国之间的要素价格可能并不一致,因此,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表明,对 于国际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微观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也就是说, 国际贸易需要有一种不同于国内贸易的解释 第二,现实中,国际贸易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如政府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解释国际贸 易的起因和影响。在正式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在本章,我们首先熟悉一下国际贸易理论 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以及所采用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主要通过市场的结合,即把国内市场扩展为国际 市场,形成一个国际经济社会。在这样的国际大市场上,商品的跨国流动将各个经济社会联 接在一起。除此之外,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以及服务的国际流动也是各个 经济社会之间的另一种重要联系方式。通常从狭义上讲,国际贸易系指商品(或货物)的跨 国流动,而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在理论体系上,国际贸易 理论主要是以商品贸易作为研究对象,但也涉及一些国际要素流动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单个经济 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而国际贸易理论则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置问 题,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由微观经济学可知,在单个经济体内部,经济资源是通 过价格机制的运转来进行分配的,而市场价格又是由各种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同 样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也是通过市场的运行来进行的,各个经济社会的价格体系共同 决定了国际市场的运行。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 既然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存在着一致性,为什么还要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 贸易,将国际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来研究呢?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有两条。 第一,一般来说,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程度要比其在国内的流动程度低得多,例 如,由于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性会 受到诸多限制,在不同国家之间很难能像在国内一样自由流动。因此,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 设是国际贸易理论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国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或报 酬)的任何差异,都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要素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最 终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虽然在每个国家里,要素价格都趋于一致,但由于要素在国际间不 能自由流动,各国之间的要素价格可能并不一致,因此,要素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表明,对 于国际间的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微观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也就是说, 国际贸易需要有一种不同于国内贸易的解释。 第二,现实中,国际贸易常会受到一些人为障碍的影响,如政府通过设置关税和非关 1
税措施限制进口,而这种主要由政府构筑的贸易障碍在国内贸易中则很少见。这种内外贸易 在实际生活中的差异,反映了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对两种贸易的不同认识:国内贸易会给交易 各方带来好处,改善人们的福利,但国际贸易并不一定会给参与贸易的各国都带来利益。例 如,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重商主义”便是持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 贸易中,一国所获得的利益是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的,因此,他们主张一国政府应采取限制 进口或“奖入限出”的干预政策。正是因为如此,对于国际贸易利益和贸易政策的经济影响 和福利效应的说明和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问题,也是国际贸易理论 不同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体现。 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po analysis)和规范分析( normative analysis)两种。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现象, 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型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 国内经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问题;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 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即说明其好坏,例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用自由贸易的作 法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作法)提出依据。 另外,在研究内容上,国际贸易理论又区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两 部分。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 题。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贸易动机、贸易方向及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 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与福利的影响。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则主要探讨贸易政策,如关 税、配额、区域一体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 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事实上,有时政府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微观经济学通常是以单 个消费者和厂商为基本单位,研究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行为主体背后并无政治文化背 景的差异,而国际贸易则涉及到国家的界限,所以,经济学家在研究国际贸易时,都是以国 家为单位,既考虑个体的行为,又考虑国家(或政府)的行为。概括起来,国际贸易理论在 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 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实质面的 分析( real analysis)。至于货币因素的影响,则在国际金融理论部分专门探讨 这种处理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其主要理由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
税措施限制进口,而这种主要由政府构筑的贸易障碍在国内贸易中则很少见。这种内外贸易 在实际生活中的差异,反映了长期以来一部分人对两种贸易的不同认识:国内贸易会给交易 各方带来好处,改善人们的福利,但国际贸易并不一定会给参与贸易的各国都带来利益。例 如,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典型代表——“重商主义” 便是持这种观点,认为在国际 贸易中,一国所获得的利益是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的,因此,他们主张一国政府应采取限制 进口或“奖入限出”的干预政策。正是因为如此,对于国际贸易利益和贸易政策的经济影响 和福利效应的说明和解释,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问题,也是国际贸易理论 不同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体现。 与一般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同,国际贸易理论在分析上也分为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两种。前者主要针对某一与国际贸易有关现象, 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旨在解释诸如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型态的决定、贸易政策措施对 国内经济活动(如价格、生产、消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问题;后者则就某一与贸易有关 的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即说明其好坏,例如就一国贸易政策的制定(是采用自由贸易的作 法还是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作法)提出依据。 另外,在研究内容上,国际贸易理论又区分为国际贸易纯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两 部分。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从事贸易的利益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 题。它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贸易动机、贸易方向及贸易结构的决定因素;国际市场的均衡, 以及贸易对各国生产、消费与福利的影响。而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则主要探讨贸易政策,如关 税、配额、区域一体化,对各国各项经济活动与福利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政 府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最佳选择(事实上,有时政府的决策并非是最佳的)。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微观经济学通常是以单 个消费者和厂商为基本单位,研究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行为主体背后并无政治文化背 景的差异,而国际贸易则涉及到国家的界限,所以,经济学家在研究国际贸易时,都是以国 家为单位,既考虑个体的行为,又考虑国家(或政府)的行为。概括起来,国际贸易理论在 研究方法上,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 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不考虑各国货币制度的差异与关系的影 响,即在分析时假定这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因此,国际贸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实质面的 分析(real analysis)。至于货币因素的影响,则在国际金融理论部分专门探讨。 这种处理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其主要理由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 2
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取决于所有价格,而不是仅仅依靠部分价格信息①,在“实际”经济没 有变动的情形下,他不会改变决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假设某一农场主在决定种植哪一种农产品时,面临两个选择:小麦与玉 米,并且两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相同。一开始,两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假设是相同的 那么对于该农场主来说,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都是一样的,不妨假定农场主选择种植 玉米。过了一段时间后,农场主发现市场上小麦价格翻了一番,那么这时农场主是否就决定 下一年改种小麦呢?回答是不一定。因为农场主是否决定改种小麦,不仅依赖小麦价格的变 化,而且还要视玉米价格的变化而定。如果玉米的价格也翻了一番,那么对于农场主来说, 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也还都是一样的,因此农场主没有必要改种小麦:如果玉米价格 未变或上涨幅度小于小麦,那么种植小麦要比种植玉米收入更高,这时农场主肯定会改种小 麦。在这个例子中,农场主决定将来种植哪一种作物,取决于两种作物价格的相对变化,而 不是其中某一种作物的价格变化。 第二个例子:假设某一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又称名义收入)提高了10%,那么他所消 费的商品数量是否也会增加10%呢?回答也是不一定。例如若物价水平也上涨了10%,那 么消费者的名义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增加,即实际收入不变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理性经济行为主体不会被某些货币变化因素所蒙蔽,能够作出正 确判断。为了描述经济行为主体不受“货币幻觉”的影响这一现象,这里引入相对价格这 概念。假设P和P分别表示两种商品X和Y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PP定 义为商品X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Y代替货币,作为商品X的计价单位,它表示 用一个单位的商品X与商品Y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Y的数量。如果两种商品的货币 价格同比例变化,则相对价格并不改变,因此相对价格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物物交换关系, 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与名义价格无关 第二,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 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这种处理方法与所选择的经济模型形式有关。一般来说 大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类教材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大都以几何形式为主。这种二维坐标图分析 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仅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论证过程也较为严密,但缺点也较为明 显,即经济模型不得不加以简化,限定在二维范围内 第三,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前面曾提到,研究国际贸易必然会涉 及不同国家的价格体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大多数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 中较少体现 ①经济行为主体根据部分价格信息,而不考虑其他价格信息,进行决策制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 称为“货币幻觉”( money illusion ②经济模型作为对经济行为模式的抽象描述,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它可以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文 字表达( verbal statement)形式,以便于大多数人的理解,也可以采用数学表达(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形式,以便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其中数学表达形式又区分为几何形式模型( geometric model)和代数形式 模型( algebraic model)两类
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取决于所有价格,而不是仅仅依靠部分价格信息①,在“实际”经济没 有变动的情形下,他不会改变决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假设某一农场主在决定种植哪一种农产品时,面临两个选择:小麦与玉 米,并且两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完全相同。一开始,两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假设是相同的, 那么对于该农场主来说,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都是一样的,不妨假定农场主选择种植 玉米。过了一段时间后,农场主发现市场上小麦价格翻了一番,那么这时农场主是否就决定 下一年改种小麦呢?回答是不一定。因为农场主是否决定改种小麦,不仅依赖小麦价格的变 化,而且还要视玉米价格的变化而定。如果玉米的价格也翻了一番,那么对于农场主来说, 无论种植哪一种作物,利润也还都是一样的,因此农场主没有必要改种小麦;如果玉米价格 未变或上涨幅度小于小麦,那么种植小麦要比种植玉米收入更高,这时农场主肯定会改种小 麦。在这个例子中,农场主决定将来种植哪一种作物,取决于两种作物价格的相对变化,而 不是其中某一种作物的价格变化。 第二个例子:假设某一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又称名义收入)提高了 10%,那么他所消 费的商品数量是否也会增加 10%呢?回答也是不一定。例如若物价水平也上涨了 10%,那 么消费者的名义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其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增加,即实际收入不变。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理性经济行为主体不会被某些货币变化因素所蒙蔽,能够作出正 确判断。为了描述经济行为主体不受“货币幻觉”的影响这一现象,这里引入相对价格这一 概念。假设 Px 和 Py分别表示两种商品 X 和 Y 的货币价格,又称为名义价格,那么 Px/Py定 义为商品 X 的相对价格。它的含义是用商品 Y 代替货币,作为商品 X 的计价单位,它表示 用一个单位的商品 X 与商品 Y 进行交换,所能得到的商品 Y 的数量。如果两种商品的货币 价格同比例变化,则相对价格并不改变,因此相对价格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物物交换关系, 与货币因素无关。这里,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只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与名义价格无关。 第二, 在分析框架上,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 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这种处理方法与所选择的经济模型形式有关②。一般来说, 大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类教材所采用的理论模型大都以几何形式为主。这种二维坐标图分析 法的最大优点是不仅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论证过程也较为严密,但缺点也较为明 显,即经济模型不得不加以简化,限定在二维范围内。 第三, 国际贸易理论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前面曾提到,研究国际贸易必然会涉 及不同国家的价格体系,所以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 大多数贸易理论都是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 中较少体现。 ① 经济行为主体根据部分价格信息,而不考虑其他价格信息,进行决策制定,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 称为“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 ② 经济模型作为对经济行为模式的抽象描述,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它可以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文 字表达(verbal statement)形式,以便于大多数人的理解,也可以采用数学表达(mathematical expression) 形式,以便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其中数学表达形式又区分为几何形式模型(geometric model)和代数形式 模型(algebraic model)两类。 3
、主要分析工具 人们从事国际贸易的动机,与其从事国内贸易的动机一样,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改善 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关 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工具。 为了让读者在接触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常用分析方法预先有个了 解,以下对本书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作一简要介绍。熟悉微观经济学的 读者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一)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 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一个在分析生产 和供给时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 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在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前,首先对我们所考察的经济社会作一简化 处理:假设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并且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一—资本(K) 和劳动(L)。其他的一些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1)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不变 (3)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所有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 externality.) 根据假设,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X=F(KI, L) Y=F,(Ky,,) 其中,Kx、Lx、Ky、L分别表示Ⅹ和Y两种产品所使用资本和劳动投入。F(·)和Fy (·)表示分别代表X和Y生产技术条件,由于生产技术遵循规模收益不变规律,所以F(·) 和Fy(·)均为线性齐次函数;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供应量并分别为K和L,那么,充分 就业意味着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及劳动之和分别等于资本和劳动的总给量,即: K= L=L+l X和Y两个部门的产出由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决定,而生产要素在两个部门之 间的配置取决于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开始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报酬不 致,那么生产要素将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直至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达到 致,生产要素的流动才会停止下来,这时,生产要素在两部门中的投入便确定下来。上述过
二、主要分析工具 人们从事国际贸易的动机,与其从事国内贸易的动机一样,都是为了自身利益的改善, 具体地说就是,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微观经济学关 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相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工具。 为了让读者在接触国际贸易理论之前,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常用分析方法预先有个了 解,以下对本书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作一简要介绍。熟悉微观经济学的 读者可以跳过这一部分。 (一)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是一个在分析生产 和供给时十分有用的工具。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 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在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前,首先对我们所考察的经济社会作一简化 处理:假设该经济社会只生产两种产品——X 和 Y;并且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 和劳动(L)。其他的一些基本假设如下所述: (1)所有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2)所有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都是既定的,并且规模收益不变; (3)所有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固定不变; (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 (5)所有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 (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 根据假设,X 和 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 , ) (1.1) X = Fx Kx Lx Y ( , ) (1.2) = Fy Ky Ly 其中,Kx、Lx、Ky、Ly分别表示 X 和 Y 两种产品所使用资本和劳动投入。Fx(·)和 Fy (•)表示分别代表 X 和 Y 生产技术条件,由于生产技术遵循规模收益不变规律,所以 Fx(·) 和 Fy(· )均为线性齐次函数;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供应量并分别为 K 和 L ,那么,充分 就业意味着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及劳动之和分别等于资本和劳动的总给量,即: K = Kx + Ky (1.3) L = Lx + Ly (1.4) X 和 Y 两个部门的产出由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量决定,而生产要素在两个部门之 间的配置取决于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开始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报酬不一 致,那么生产要素将会从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直至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达到一 致,生产要素的流动才会停止下来,这时,生产要素在两部门中的投入便确定下来。上述过 4
程可通过所谓的埃基沃斯盒状图( Edgeworth box)来描述。 在图1—1中,方框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量L,宽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K,图 中曲线X0表示以Ok为原点的X的一条等产量曲线,Yo表示以O为原点的Y的一条等产 量曲线。对于一个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 线的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 之比(或相对价格),即: MRTS (1.5)式中,MRTS表示Ⅹ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w、r分别表示K和L的价格 在两个厂商或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上式条件仍然成立(由利润最大化定律保证!)。因此,当 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导致两个部门的要素价格趋同时,两个部门所采用的要素投入要素 组合点所对应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应当相同。图1-1中,E点是两个部门的等产量曲线 相切的切点,在这一点,两个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同(因为两条等产量曲线在E 点拥有共同的切线),同时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满足(1.3)式和(14)式两个条件,即此 时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E点是生产要素配置的一个均衡点 L 事实上,在图1—-1中,类似E点的均衡点,不止一个,而有无限多个,所有这些点连 成一条曲线,即契约线(图中没有显示出来)。在契约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要素得到 了充分利用,并且所有生产者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根据契约线上所有各点对应的X、Y的产出组合,可在图1-2中绘制出表示X和Y各 种可能组合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描述 了一国的供给条件,它告诉我们在一国的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品(比如Y)的产出水
程可通过所谓的埃基沃斯盒状图(Edgeworth box)来描述。 在图 1—1 中,方框的长度表示劳动的总供应量 L ,宽度表示资本的总供应量 K ,图 中曲线 X0 表示以 Ox 为原点的 X 的一条等产量曲线,Y0 表示以 Oy为原点的 Y 的一条等产 量曲线。对于一个单个生产者来说,其均衡状态(利润最大化)是由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 线的切点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厂商达到利润最大化时,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 之比(或相对价格),即: r w MRTS = (1.5) (1.5)式中,MRTS 表示 X 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w、r 分别表示 K 和 L 的价格。 在两个厂商或两种产品的情况下,上式条件仍然成立(由利润最大化定律保证!)。因此,当 生产要素通过自由流动,导致两个部门的要素价格趋同时,两个部门所采用的要素投入要素 组合点所对应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应当相同。图 1—1 中,E 点是两个部门的等产量曲线 相切的切点,在这一点,两个部门的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相同(因为两条等产量曲线在 E 点拥有共同的切线),同时两个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满足(1.3)式和(1.4)式两个条件,即此 时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因此 E 点是生产要素配置的一个均衡点。 Ly Kx K L X0 Y0 E Ky Lx Oy Ox 图 1—1 事实上,在图 1—1 中,类似 E 点的均衡点,不止一个,而有无限多个,所有这些点连 成一条曲线,即契约线(图中没有显示出来)。在契约线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要素得到 了充分利用,并且所有生产者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根据契约线上所有各点对应的 X、Y 的产出组合,可在图 1—2 中绘制出表示 X 和 Y 各 种可能组合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是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描述 了一国的供给条件,它告诉我们在一国的技术、要素总量和某一个产品(比如 Y)的产出水 5
平即定的情况下,另一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 图1-2 2.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包含了在前面基本假设下资源配置达到均衡的各项条件。给定一国的资 源总数,该国的生产只能发生在这条曲线上(如图1-2(a)中的A点)或处于曲线内部(如 C点)。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以内的点所反映的不是资源未充分利用,就是生产无效率;对于 边界线以外的点,仅就现有资源和技术而言是无法实现的: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 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 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以牺牲另一产品的生产为代价。这里,我们引入机会机本(或社会 成本)这一概念,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需 放弃的其产品的生产数量 在图1-2(a)中,假设现在该国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A点,它可以通过将 生产要素从Y部门转向Ⅹ部门来增加Ⅹ的生产,这样一来,生产点就会改变,比如生产点 转移到B点,那么这时增加X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以Y的生产的减少量来衡量的,即机会 成本为-△Y/△X①。如果X的生产仅增加一个微少的量,那么机会成本就可以用通过A点 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即-a/dx 图1-2(a)所描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向外凸的,因此,当生产点由A向B方向 移动时,对应的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对机会成本递增原因的一种解释是两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注意,是 指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两个部门所使用的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图1-2的(b)部分描述是另外一种形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它对应于机会成本不变 这一情形,由于生产边界线上处处切线斜率相同,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有 一种情况可以导致这种结果,即如果X和Y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比例完全相同,那么 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外一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 6
平即定的情况下,另一产品(X)的最大产出或供应能力。 O O Y (a) • C Y X B A X (b) 图 1—2 2. 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包含了在前面基本假设下资源配置达到均衡的各项条件。给定一国的资 源总数,该国的生产只能发生在这条曲线上(如图 1—2(a)中的 A 点)或处于曲线内部(如 C 点)。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以内的点所反映的不是资源未充分利用,就是生产无效率;对于 边界线以外的点,仅就现有资源和技术而言是无法实现的;当生产处于生产边界线上,资源 则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要想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降低另一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 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以牺牲另一产品的生产为代价。这里,我们引入机会机本(或社会 成本)这一概念,来表达这种“替代”关系。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需 放弃的其产品的生产数量。 在图 1—2(a)中,假设现在该国的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A 点,它可以通过将 生产要素从 Y 部门转向 X 部门来增加 X 的生产,这样一来,生产点就会改变,比如生产点 转移到 B 点,那么这时增加 X 生产的机会成本就是以 Y 的生产的减少量来衡量的,即机会 成本为 − ∆Y / ∆X ①。如果 X 的生产仅增加一个微少的量,那么机会成本就可以用通过 A 点 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即 − dy / dx 。 图 1—2(a)所描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向外凸的,因此,当生产点由 A 向 B 方向 移动时,对应的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 X 的生产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对机会成本递增原因的一种解释是两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注意,是 指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两个部门所使用的最佳生产要素组合)。 图 1—2 的(b)部分描述是另外一种形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它对应于机会成本不变 这一情形,由于生产边界线上处处切线斜率相同,所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有 一种情况可以导致这种结果,即如果 X 和 Y 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比例完全相同,那么 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资本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外一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 6
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即△Y/AX保持不变,所以机会成本是 固定不变的,这时对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条直线。 在本书以下的内容里(“新贸易理论”部分除外),我们将始终假设所考察的经济社会 要么机会递增,要么机会成本不变,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能是上述两种形状态之 3.商品市场均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竞选择哪一点, 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现在假设Ⅹ和Y的价格分别为P和P。根据假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的,因此,在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如果用Y来衡量ⅹ的价格和成本的 话,则相对价格PP就是用Y衡量的X的价格,X的机会成本则是以Y衡量的X的边际 成本,因此,当两者相等,即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 也就确定了 若改用图示说明,则在图1-3中,当相对价格线p(p=PP)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时, 切点E就是生产均衡点,在这一点X和Y供给分别为X和Ye另外,无论Ⅹ和Y的名义 价格是多少,Ⅹ和Y的供给仅取绝于相对价格水平,与名义价格无关!如果X的相对价格 上升,如图中p1线所示,则生产均衡点由E转移到E,X的供给增加,Y的供给则下降 X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需求方面,个体无差异曲线是描述单个消费者的偏好与福利的重要概念。但在国际 贸易中,我们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福利,即判断国际贸易对一国福利而言究竟是一件好事,还 是一件坏事。因此,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需要一种能衡量整个社会需求与福利的分析工 ①由于△Y/△X是负数,所以将其变换为正数(前面加负号)表示机会成本
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即-∆Y/∆X 保持不变,所以机会成本是 固定不变的,这时对应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一条直线。 在本书以下的内容里(“新贸易理论”部分除外),我们将始终假设所考察的经济社会 要么机会递增,要么机会成本不变,因此,生产可能性边界只能是上述两种形状态之一。 3. 商品市场均衡 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表示生产效率和充分就业得以实现,但究竟选择哪一点, 则还要看两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即它们在市场上的交换比率。 现在假设 X 和 Y 的价格分别为 Px 和 Py。根据假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 的,因此,在均衡时,商品的价格应等于其边际成本。如果用 Y 来衡量 X 的价格和成本的 话,则相对价格 Px/Py就是用 Y 衡量的 X 的价格,X 的机会成本则是以 Y 衡量的 X 的边际 成本,因此,当两者相等,即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时,生产点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位置 也就确定了。 若改用图示说明,则在图 1—3 中,当相对价格线 p0(p0=Px/Py)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时, 切点 E 就是生产均衡点,在这一点 X 和 Y 供给分别为 Xe和 Ye。另外,无论 X 和 Y 的名义 价格是多少,X 和 Y 的供给仅取绝于相对价格水平,与名义价格无关!如果 X 的相对价格 上升,如图中 p1 线所示,则生产均衡点由 E 转移到 E' ,X 的供给增加,Y 的供给则下降。 E′ p1 p0 Ye Y E O X X e 图 1—3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需求方面,个体无差异曲线是描述单个消费者的偏好与福利的重要概念。但在国际 贸易中,我们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福利,即判断国际贸易对一国福利而言究竟是一件好事,还 是一件坏事。因此,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需要一种能衡量整个社会需求与福利的分析工 7 ① 由于∆Y/∆X 是负数,所以将其变换为正数(前面加负号)表示机会成本
具 种很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 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但会遇到很多技术上 的难题。因为如果不对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加以限定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一条有意 义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之间的偏好可能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对各种可能的消费组合, 每个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加以排序,但由所有个体构成的集体或社会则可能无法有一个统 的偏好排序。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假设一个只有三个人的社会,现有三种不同的商品组合,分别记为A、B、C,表1 给出了甲、乙、丙三人关于这些商品组合的偏好顺序(由高到低)。为简单起见,不妨假设 三人通过投票,以多数票来决定集体偏好排序。 表1—1个人偏好排序 偏好排序 甲 B C A B 首先,对A与B进行排序,甲和丙都赞成A优于B,只有丙反对,于是两票对一票, 集体决定A优于B:同样可以断定B组合优C组合(甲、乙赞成,丙反对),C优于A(乙、 丙赞成,甲反对)。这样一来便遇到难题,三人无法从总体上对所有商品组合给出一个完备 的排序。 为了避免上述难题,必须对个人的偏好有所限定,才能得到一条能反映集体偏好的社 会无差异曲线。为此,我们假设所有个体的偏好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集体的偏好与单个 个体的偏好保持一致。由于每个人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都是相同的,那么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形状与性质与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应一致,如图1-4所示。 Uo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有两种用途:(1)社会无差曲线可以用来
具。 一种很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来构造一条可反映整个社会需 求条件与福利的无差异曲线,即社会无差异曲线。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但会遇到很多技术上 的难题。因为如果不对所有消费者的偏好加以限定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一条有意 义的社会无差异曲线。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人之间的偏好可能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对各种可能的消费组合, 每个人都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加以排序,但由所有个体构成的集体或社会则可能无法有一个统 一的偏好排序。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一点。 假设一个只有三个人的社会,现有三种不同的商品组合,分别记为 A、B、C,表 1—1 给出了甲、乙、丙三人关于这些商品组合的偏好顺序(由高到低)。为简单起见,不妨假设 三人通过投票,以多数票来决定集体偏好排序。 表 1—1 个人偏好排序 偏好排序 甲 乙 丙 1 A B C 2 B C A 3 C A B 首先,对 A 与 B 进行排序,甲和丙都赞成 A 优于 B,只有丙反对,于是两票对一票, 集体决定 A 优于 B;同样可以断定 B 组合优 C 组合(甲、乙赞成,丙反对),C 优于 A(乙、 丙赞成,甲反对)。这样一来便遇到难题,三人无法从总体上对所有商品组合给出一个完备 的排序。 为了避免上述难题,必须对个人的偏好有所限定,才能得到一条能反映集体偏好的社 会无差异曲线。为此,我们假设所有个体的偏好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集体的偏好与单个 个体的偏好保持一致。由于每个人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都是相同的,那么社会无差异曲线的 形状与性质与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应一致,如图 1—4 所示。 U0 B O Y B X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社会无差异曲线主要有有两种用途:(1)社会无差曲线可以用来 图 1—4 8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在图1-4中,BB线表示在Ⅹ和Y的价格既定情况下一国的国民 收入预算线,该预算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C表示整个社会消费处于均衡状态,这时 对ⅹ和Y的总需求也就随之确定:(2)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曲线可以用来衡量 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与个体无差异线衡量个体福利是一样的。例如若贸易的开展导致社会无 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移动,那么判定贸易对该国是有益的,因为它提高了该国的 福利水平。但必须指出,社会无差异曲线由低处向高处移动,虽然表明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 提高了,可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也跟着同时提高。同样,消费点在同一条社 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不变,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 不变,这方面具体的例子及解释在本书以后的内容里会遇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从这一小节开始,我们要运用前面所介绍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综合 在一起分析在封闭和开放两种情况下,一国一般均衡价或相对格的决定。这里,首先讨论封 闭条件下一国的一般均衡。前面引入的所有假设和符号在这里和以后仍然继续有效。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 (1)生产达到均衡 (2)消费达到均衡 (3)市场出清 以上三个条件可用如下三个表达式来分别表示: MRT- Pr Py MRS (1.7) P X。,Y=Y1 其中,带下标c的变量分别表示对应商品的消费;带下标p的变量分别表示对应商品 的产出 图1—-5描述了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一般均衡状态。一般均衡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 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E,在E点,两条曲线拥有共同的切线,该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 x的相对价格p,也就是说,Y这两条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生 产及消费。 p
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在图 1—4 中,BB 线表示在 X 和 Y 的价格既定情况下一国的国民 收入预算线,该预算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C 表示整个社会消费处于均衡状态,这时 对 X 和 Y 的总需求也就随之确定;(2)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曲线可以用来衡量 整个社会的福利,这与个体无差异线衡量个体福利是一样的。例如若贸易的开展导致社会无 差异曲线向远离坐标原点的方向移动,那么判定贸易对该国是有益的,因为它提高了该国的 福利水平。但必须指出,社会无差异曲线由低处向高处移动,虽然表明国家的整体福利水平 提高了,可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也跟着同时提高。同样,消费点在同一条社 会无差异曲线上移动,表示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不变,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 不变,这方面具体的例子及解释在本书以后的内容里会遇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从这一小节开始,我们要运用前面所介绍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综合 在一起分析在封闭和开放两种情况下,一国一般均衡价或相对格的决定。这里,首先讨论封 闭条件下一国的一般均衡。前面引入的所有假设和符号在这里和以后仍然继续有效。 (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在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以下三个: (1)生产达到均衡; (2)消费达到均衡; (3)市场出清。 以上三个条件可用如下三个表达式来分别表示: MRT p p x y = (1.6) MRS p p x y = (1.7) Xc=Xp , Yc=YP (1.8) 其中,带下标 c 的变量分别表示对应商品的消费;带下标 p 的变量分别表示对应商品 的产出。 图 1—5 描述了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一般均衡状态。一般均衡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 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切点 E,在 E 点,两条曲线拥有共同的切线,该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 X 的相对价格 p,也就是说, 这两条曲线共同决定了均衡状态下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生 产及消费。 9 E p Ua Y O X 图 1—5
在E点,生产者利润达到了最大化,因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点的机会成本等于相对 价格;消费者也同样达到效用最大化,因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相对 价格。另外,图中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所以两种商品的生产均等于消费,即市场出清。 (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以上我们采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说明了一国均衡价格、生产和消费 是如何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利用上述分析工具引入另外两个有用的曲线 —国民供给曲线( national supply curve)与国民需求曲线( national demand curve)。这两条 曲线也可从另外一个途径说明一国生产、消费和价格的决定 国民供给与需求曲线分别定义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在图1 -6的上面坐标图中,我们不妨任意选取Ⅹ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1/2、1和2,三条相对 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D、E、F,对应于这三点的X 的产出分别为:S1,S2,S3。在图1-6(b)中,横坐标表示X的供给,纵坐标表X的相对价 格,根据(a)图,我们可在(b)图中画出对应于各种相对价格的X的供给,最后得出 条曲张NSx,表示该国X商品的供应曲线。该曲线斜率为正,表示随着X的相对价格的提 高,其供给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这条曲线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X的供给只取决于其相对 价格,与绝对价格水平无关 图1—7则说明了X商品的国民需求曲线是如何推导出的。在图1—7(a)中,通过生 产点D、E、F的三条相对价格线同时又代表该国在三个不同相对价格水平下的国民收入预 算线,为达到效用最大化目的,消费者最情愿选择的消费应是国民收入预算线与社会无差异 曲线相切的切点,当相对价格为1时,消费点在E点,所有国民的消费的X商品数量为D 当相对价格升为2时,很显然,消费者将不愿再消费D2单位的X,如果可能的话,他们 宁愿选择D3单位的X:同样,当相对价格降为1/2时,消费者愿意接受的X消费为D3单位 当然,在封闭情况下,消费点H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它超出了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在 E 点,生产者利润达到了最大化,因为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该点的机会成本等于相对 价格;消费者也同样达到效用最大化,因为社会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也等于相对 价格。另外,图中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所以两种商品的生产均等于消费,即市场出清。 (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以上我们采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说明了一国均衡价格、生产和消费 是如何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利用上述分析工具引入另外两个有用的曲线 ——国民供给曲线(national supply curve)与国民需求曲线(national demand curve)。这两条 曲线也可从另外一个途径说明一国生产、消费和价格的决定。 国民供给与需求曲线分别定义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在图 1 —6 的上面坐标图中,我们不妨任意选取 X 的三个不同的相对价格:1/2、1 和 2,三条相对 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切点分别决定了三个生产均衡点 D、E、F,对应于这三点的 X 的产出分别为:S1,S2,S3。在图 1—6(b)中,横坐标表示 X 的供给,纵坐标表 X 的相对价 格,根据(a)图,我们可在(b)图中画出对应于各种相对价格的 X 的供给,最后得出一 条曲张 NSx,表示该国 X 商品的供应曲线。该曲线斜率为正,表示随着 X 的相对价格的提 高,其供给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这条曲线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 X 的供给只取决于其相对 价格,与绝对价格水平无关。 图 1—7 则说明了 X 商品的国民需求曲线是如何推导出的。在图 1—7(a)中,通过生 产点 D、E、F 的三条相对价格线同时又代表该国在三个不同相对价格水平下的国民收入预 算线,为达到效用最大化目的,消费者最情愿选择的消费应是国民收入预算线与社会无差异 曲线相切的切点,当相对价格为 1 时,消费点在 E 点,所有国民的消费的 X 商品数量为 D2- ;当相对价格升为 2 时,很显然,消费者将不愿再消费 D2 单位的 X,如果可能的话,他们 宁愿选择 D3 单位的 X;同样,当相对价格降为 1/2 时,消费者愿意接受的 X 消费为 D3 单位。 当然,在封闭情况下,消费点 H 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它超出了该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