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5,文件大小:324.47KB,团购合买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 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来说明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 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质上讲,古 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 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来说明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 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质上讲,古 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只不过,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 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本章着重介绍由英国经济学家大 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学说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亚当·斯密对 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 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所以重商主 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正 因为如此,历史上,重商主义有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所以,他们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 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 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的认 识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 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 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 的增加。怎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 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 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学说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进一步将其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 Φ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以任意替换使用,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 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在李嘉 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 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来说明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 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质上讲,古 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只不过,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 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本章着重介绍由英国经济学家大 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学说①。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亚当·斯密对 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 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所以重商主 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正 因为如此,历史上,重商主义有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所以,他们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 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 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的认 识。 亚当·斯密在其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 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 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 的增加。怎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 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 -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学说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进一步将其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 ① 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以任意替换使用,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 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在李嘉 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24

都增加财富。原因如下: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 国内分工变为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实际上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实现 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思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 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 着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关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 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 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 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 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 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 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 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于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 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嘶 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一个一般的认识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 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 然,李嘉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 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入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 入量的相对水平,但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李嘉图证明了成本条件的相对差异,可以成为获得贸易利益的基础,但和斯密一样, 他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 配问题。直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John S.Mi)提出“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才正式将需求面的分析纳入到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回答了国际价格比率即 贸易条件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下面以李嘉图模型为例,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从技术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 ①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都增加财富。原因如下: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 国内分工变为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实际上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实现 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思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 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 着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关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 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 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 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 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 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 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①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 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于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 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 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一个一般的认识。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 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 然,李嘉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 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入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 入量的相对水平,但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李嘉图证明了成本条件的相对差异,可以成为获得贸易利益的基础,但和斯密一样, 他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 配问题。直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 Mill)提出“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才正式将需求面的分析纳入到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回答了国际价格比率即 贸易条件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下面以李嘉图模型为例,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从技术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 ① 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 年。 25

起因和影响的。 、模型基本结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建立在以下几条假设 (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 模型为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1)、(2)两条假设意味着生产成本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越多,生产成 本就越高。根(1)和(4)两条假设,A和B两国的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形式可分 别写成如下的线性形式(详见附录): X=aL, X=b. (2.1) Y=al Y=bL (2.2) 上述两式中,a、b、ay、by均为正的常数,其中,a、b分别表示A、B两国的X部 门劳动生产率;a、b分别表示A、B两国的Y部门劳动生产率:Lx、L分别表示X、Y部 门的劳动投入 现在,我们放松第一章最后一节所列的5项条件中的第一个,而其他条件仍然保持不 变。因此,模型的另外两条假设为: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2.1)、(22)两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 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李嘉 图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来说明国际贸易决定的理论模型,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技术差异决定 论的一个特例。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 间成倒数关系。因此,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较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一单位产品,其 价格也就比较便宜。反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其价格就比较昂贵。也就是说,商品的 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起因和影响的。 一、模型基本结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建立在以下几条假设 之上: (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一 模型为 2×2×1 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1)、(2)两条假设意味着生产成本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越多,生产成 本就越高。根(1)和(4)两条假设,A 和 B 两国的 X 和 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形式可分 别写成如下的线性形式(详见附录): X = axLx , X = bxLx (2.1) Y = ayLy , Y = byLy (2.2) 上述两式中,ax、bx、ay、by均为正的常数,其中,ax、bx 分别表示 A、B 两国的 X 部 门劳动生产率;ay、by分别表示 A、B 两国的 Y 部门劳动生产率;Lx、Ly分别表示 X、Y 部 门的劳动投入。 现在,我们放松第一章最后一节所列的 5 项条件中的第一个,而其他条件仍然保持不 变。因此,模型的另外两条假设为: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2.1)、(2.2)两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 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李嘉 图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来说明国际贸易决定的理论模型,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技术差异决定 论的一个特例。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 间成倒数关系。因此,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较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一单位产品,其 价格也就比较便宜。反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其价格就比较昂贵。也就是说,商品的 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6

表2-1给出了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这两个例子的形式与古典经济学 家在论述问题时所采用的例子是一致的,为了与我们的模型相一致,我们在表2-2中列出 对应的以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情况 表2-1(a)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X的劳动投入量 12 Y的劳动投入量 表2-1(b)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A36 8 表2-2(a)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B X的劳动生产率 l/3 l/12 Y的劳动生产率 1/6 1/4 表2-2(b)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X的劳动生产 l/12 Y的劳动生产率 1/6 1/8 在表2-1(a)中,A国X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3个单位,B国Ⅹ的单位产品的 劳动投入量是12个单位,因此,A国的X生产成本小于B国的X生产成本;而A国的Y 生产成本(为6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的Y生产成本(为4个单位的劳动投入 量)。从劳动生产率的方面看,则是A在X生产上,A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B的劳动生产率; B国的Y劳动生产率大于A国的劳动生产,为此,我们说A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而B国在Y产品上具绝对优势,因为 其生产成本也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大于对方。在定义上,如果ax>bx,则说A国在X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b>a,则说B国在Y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表2-1(b)或表2—2(b)所给出的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实例,与第一个实例相比, 不同的是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国,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 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 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 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43倍。相比之下,A国X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1,即A国在x生产上优势更为突出。为此, 我们定义:如果ax/a>a1/b,则称A国在Ⅹ生产具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Y生 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若an1a,>a1/b,成立,则必定有b/b2>a/an)

表 2—1 给出了 A、B 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这两个例子的形式与古典经济学 家在论述问题时所采用的例子是一致的,为了与我们的模型相一致,我们在表 2—2 中列出 对应的以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情况。 表 2—1(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 的劳动投入量 3 12 Y 的劳动投入量 6 4 表 2—1(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 的劳动投入量 3 12 Y 的劳动投入量 6 8 表 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X 的劳动生产率 1/3 1/12 Y 的劳动生产率 1/6 1/4 表 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X 的劳动生产率 1/3 1/12 Y 的劳动生产率 1/6 1/8 在表 2—1(a)中,A 国 X 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 3 个单位,B国 X 的单位产品的 劳动投入量是 12 个单位,因此,A 国的 X 生产成本小于B国的 X 生产成本;而 A 国的 Y 生产成本(为 6 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的 Y 生产成本(为 4 个单位的劳动投入 量)。从劳动生产率的方面看,则是 A 在 X 生产上,A 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B的劳动生产率; B 国的 Y 劳动生产率大于 A 国的劳动生产,为此,我们说 A 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而B国在 Y 产品上具绝对优势,因为 其生产成本也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大于对方。在定义上,如果 ax>bx,则说 A 国在 X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 by>ay,则说B国在 Y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表 2—1(b)或表 2—2(b)所给出的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实例,与第一个实例相比, 不同的是 A 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 B 国,因此,A 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 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 X 产品上 A 国的生产成本是对 方的 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 4 倍,而在 Y 产品上 A 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 3/4,或 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 4/3 倍。相比之下,A 国 X 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2/8), 或 A 国 X 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 1 3 1 6 1 12 1 8 / > a b x y / > / / y / ),即 A 国在 X 生产上优势更为突出。为此, 我们定义:如果 ,则称 A 国在 X 生产具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 Y 生 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若a a 成立,则必定有 a a a b x y x / > x y y x y x b b > a a )。 27

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第一个实例子,若A、B两国依据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即A国专门 生产与出口X,B国专门生产与出口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A国来说,劳 动就会由Y部门转移到X部门,而B国Ⅹ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Y部门,这样一来,两种 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国X生产增加、Y生产下降,而B国正相反。 表2-3(a)以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 净效果。如表所示,A国Y部门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生产,可以释放出6个单位的劳动,这6 个单位的劳动用于X部门,则可生产出2个单位的X:同样,B国减少1个单位的Ⅹ所释 放出的劳动(12个单位),可生产出3个单位的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 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的增加,但X和Y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1个单位和2个单位。 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个部门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国用放弃1个单位Y生产的劳 动所生产出的Ⅹ与B国交换,可得到2个单位的Y,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Y更为有利可图! 同样,B国用以牺牲1个单位的X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Ⅹ(3个单位)。因 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表2-3(a)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3 +2 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1.5 +0.5 在第二个例子中,A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依照比较利益,A 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商品,B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商品,以同样的 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Ⅹ、Y的世界产量都较之前提高了(如表2-3(b)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 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二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 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动仍会 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这里由于未考虑需求因素,所以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价无法确定,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 如何分配尚不能明确下来。以下我们以前面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 行完整的阐述

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第一个实例子,若 A、B两国依据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即 A 国专门 生产与出口 X,B国专门生产与出口 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 A 国来说,劳 动就会由 Y 部门转移到 X 部门,而 B 国 X 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 Y 部门,这样一来,两种 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 国 X 生产增加、Y 生产下降,而 B 国正相反。 表 2—3(a)以放弃 1 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 净效果。如表所示,A 国 Y 部门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生产,可以释放出 6 个单位的劳动,这 6 个单位的劳动用于 X 部门,则可生产出 2 个单位的 X;同样,B 国减少 1 个单位的 X 所释 放出的劳动(12 个单位),可生产出 3 个单位的 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 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的增加,但 X 和 Y 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 1 个单位和 2 个单位。 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个部门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 1:1 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 国用放弃 1 个单位 Y 生产的劳 动所生产出的 X 与 B 国交换,可得到 2 个单位的 Y,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 Y 更为有利可图! 同样,B 国用以牺牲 1 个单位的 X 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 X(3 个单位)。因 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表 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3 +2 表 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1.5 +0.5 在第二个例子中,A 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依照比较利益,A 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 X 商品,B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 Y 商品,以同样的 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X、Y 的世界产量都较之前提高了(如表 2—3(b)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 1:1 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 两国通过国际 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二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 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动仍会 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这里由于未考虑需求因素,所以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价无法确定,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 如何分配尚不能明确下来。以下我们以前面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 行完整的阐述。 28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对于A国而言,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下述三个表达式决定: Lx+ 其中,L表示A国的劳动总供应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劳动充分就业条件。由这三个 表达式,可确定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为 (26) 这是一个线性方程式,它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段,如图2-1所示。 AA′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边界线上各点的斜率相同,均为-a,/a2,所 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对应的是机会成本为常数的情形 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是一条直线段,直线的斜率为-b/b。在图2-1中, 另一条线段BB表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 Ea 图2-1 由第(7)项条件,不妨假设 yb’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图中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要比B国更平坦些 即使在劳动生产率不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有a=b。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也就不存在

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对于 A 国而言,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下述三个表达式决定: X=axLx (2.3) Y=ayLy (2.4) La = Lx + Ly (2.5) 其中, La 表示 A 国的劳动总供应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劳动充分就业条件。由这三个 表达式,可确定 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为: a x y L a Y a X + = (2.6) 这是一个线性方程式,它表示 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段,如图 2—1 所示。 AA'表示 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边界线上各点的斜率相同,均为 y x − a a ,所 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对应的是机会成本为常数的情形。 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是一条直线段,直线的斜率为 y x − b b 。在图 2—1 中, 另一条线段 BBˊ表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Y A ·Eb Ea · B B/ A/ O X 图 2—1 由第(7)项条件,不妨假设 a a b b x y x y > ①,即 A 国在 X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国在 Y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图中 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要比 B 国更平坦些。 ① 即使在劳动生产率不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有 a a b b x y x y =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也就不存在 29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的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所以A、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在封闭 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在图2 中,A国的均衡点为En,B国的均衡点为B,通过Ea与AA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通过 Eb与BB'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但位置不同 在均衡状态下,A国的相对价格记为p=PPy3,B国的相对价格记为p=PP。对A 国而言,其相对价格线pa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所以pa=a/a,即相对价格与相对劳动 生产成反比。同样,B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p=b/bx 由于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在封闭条件下,pa=a/a<b/b=pb。这里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比较优势所在。同时,也证实了两国在封闭 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完全因两国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而起。 (三)、国际均衡价格 贸易后,两国最终将以什么样的交换比率进行呢?这由两国的供需因素共同来决定。 在第一章,我介绍了决定国际均衡价格的分析方法,这里就用该方法说明在李嘉图模型中国 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国际均衡价格不妨记为p=PkPy Ya Xa o(axL,-Xa Xp-Xe (a) 图2-2 首先,我们确定在开放条件下A国X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在图2-2(b)中,横坐标 代表X的过剩供给(XX),纵坐标代表X的相对价格。当开放条件下,A国面对的国际 价格正好等于其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时,这时,与封闭情况下相比,虽然相对价格一 样,但A国生产均衡点与消费点不必保持一致,其生产均衡点可以是AA线段上任何一点, 了。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假设 ayb,’即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存在差异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的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所以 A、B 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在封闭 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在图 2—.1 中,A 国的均衡点为 Ea,B 国的均衡点为 Bb,通过 Ea与 AA/ 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通过 Eb 与 BB’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但位置不同。 在均衡状态下,A 国的相对价格记为 pa=Px a /Py a ,B 国的相对价格记为 pb=Px b /Py b 。对 A 国而言,其相对价格线 pa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所以 pa=ay/ax,即相对价格与相对劳动 生产成反比。同样,B 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 pb=by/bx。 由于 A 国在 X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在封闭条件下,pa=ay/ax<by/bx=pb。这里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比较优势所在。同时,也证实了两国在封闭 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完全因两国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而起。 (三)、国际均衡价格 贸易后,两国最终将以什么样的交换比率进行呢?这由两国的供需因素共同来决定。 在第一章,我介绍了决定国际均衡价格的分析方法,这里就用该方法说明在李嘉图模型中国 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国际均衡价格不妨记为 pw=Px w/Py w。 C1 Ea O Ya p1 A C2 Y p2 p=Px/Py La pa A Xa O (ax -Xa) / Xa X Xp-Xc (a) (b) 图 2—2 首先,我们确定在开放条件下 A 国X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在图 2—2(b)中,横坐标 代表 X 的过剩供给(Xp-Xc),纵坐标代表 X 的相对价格。当开放条件下,A 国面对的国际 价格正好等于其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 时,这时,与封闭情况下相比,虽然相对价格一 样,但 A 国生产均衡点与消费点不必保持一致,其生产均衡点可以是 AAˊ线段上任何一点, 30 了。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假设 ,即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存在差异。 a a b b x y x y ≠

而消费均衡点只能是其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所代表的这条线的切点 (Ea)。在这种情况下,A国X的过剩供给变化范围在-X与aLn-X之间。当国际价格 小于pa时,比如说等于p1(φpa),这意味着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X的相对价格下降 或Y的相对价格上升,这时Ⅹ和Y部门的劳动报酬不再保持一致,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超 过Y部门,于是劳动由X部门转向X部门。由于机会成本不变(X、Y两部门的边际劳动 生产力固定不变),所以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Ⅹ部门,Ⅹ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 续下去,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这就是说,当Ⅹ的相对价格低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时,A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Y,在图2-2(a)中,对应于相对价格p,生产均衡点在A点, 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1点,这时X的消费大于生产(产量为零),即X的过剩供给为负。相 对价格P1越低,Ⅹ的消费与生产的差额就越大,因此,Ⅹ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延伸。 当A国面对的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比如为p2时,与上述道理一样,A国将完全 专业化生产X,这时ⅹ的供给大于消费,即X的过剩供给为正。p2越大过剩供给越大。 基于以上的分析方法,我们同样可得到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如图23所示。将2 2(b)和2一3合并在一起,可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在图2-4中,A国过剩供给曲 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pw,由图可知, pv位于p2与pb之间。 p=PX/P PX/Py A国的过剩供给曲线 B国的过剩需求曲线 X过剩供给或需求 图2-3 图2-4 (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对应于国际均衡价格pw,贸易后A、B两国的一般均衡如图2-5所示。在图2-5(a) 中,由于国际均衡价格ppa,所以贸易后,A国的生产均衡点在A点,即A国完全专业 化生产,而消费均衡点则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的地方,即Ca点。比 较贸易后的生产点和消费点,我们得知A国出口X,进口Y,图中三角形△DACn称为 31

而消费均衡点只能是其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所代表的这条线的切点 (Ea)。在这种情况下,A 国 X 的过剩供给变化范围在-Xa与 ax La -Xa之间。当国际价格 小于 pa 时,比如说等于 p1(<pa),这意味着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X 的相对价格下降 或 Y 的相对价格上升,这时 X 和 Y 部门的劳动报酬不再保持一致,Y 部门的劳动报酬将超 过 Y 部门,于是劳动由 X 部门转向 X 部门。由于机会成本不变(X、Y 两部门的边际劳动 生产力固定不变),所以 Y 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 X 部门,X 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 续下去,直到全部转移到 Y 部门。这就是说,当 X 的相对价格低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时,A 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 Y,在图 2—2(a)中,对应于相对价格 p1,生产均衡点在 A 点, 而消费均衡点则在 C1 点,这时 X 的消费大于生产(产量为零),即 X 的过剩供给为负。相 对价格 P1 越低,X 的消费与生产的差额就越大,因此,X 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延伸。 当 A 国面对的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比如为 p2 时,与上述道理一样,A 国将完全 专业化生产 X,这时 X 的供给大于消费,即 X 的过剩供给为正。p2 越大,过剩供给越大。 基于以上的分析方法,我们同样可得到 B 国 X 的过剩需求曲线,如图 2—3 所示。将 2 —2(b)和 2—3 合并在一起,可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在图 2—4 中,A 国过剩供给曲 线与 B 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 pw,由图可知, pw位于 pa与 pb 之间。 p=Px/Py p=Px/Py pb pw pb pa B 国的过剩需求曲线 A 国的过剩供给曲线 O Xc-Xp O X 过剩供给或需求 图 2—3 图 2—4 (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对应于国际均衡价格 pw,贸易后 A、B 两国的一般均衡如图 2—5 所示。在图 2—5(a) 中,由于国际均衡价格 pw<pa,所以贸易后,A 国的生产均衡点在 Aˊ点,即 A 国完全专业 化生产 X,而消费均衡点则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的地方,即 Ca 点。比 较贸易后的生产点和消费点,我们得知 A 国出口 X,进口 Y,图中三角形ΔDAˊCa称为贸 31

易三角形( trade triangle),三角线的底边DA表示X的出口量,另一边DCa表示Y的进口 B国贸易后的均衡如图2-5(b)所示。由图可知,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Y,出口Y,进 口X,贸易三角形为△FBCb,由贸易平衡条件,DA=FCb,DC=FB A D 图2-5 (五)、贸易利益 关于贸易利益的判断,我们知道,可以通过一种直观方法,即根据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 曲线的移动来判定,在图2-5中,我们观察到,无论A国,还是B国,贸易后社会无差异 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另外,我们还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贸易利益的存在,这里以A国为例,举例说 明。在A国,生产一个单位Y的劳动投入量为1/a,开放后,放弃一单位Y的生产,能生 产出X的数量为(1/a)ax;然后用放弃一个单位的Y所生产出的X去与B国交换Y,所得到 的Y商品为( ax/ay pw。由于pw=pa,所以: pn2-·p 这意味着用放弃一个单位Y生产的劳动去生产X,再与他国交换Y,可获得多于1个单位 的Y,这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要比自己两种产品都生产更合算,这一结论与前面 所举例子的结果一样,因此,国际贸易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六)·国际贸易与实际工资水平 在上面的模型中,我们证明了比较优势仅取决于两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与名义 生产成本一一工资水平则无任何关系,所以模型中没有出现工资水平这一变量,但我们仍然

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三角线的底边 DA’ 表示 X 的出口量,另一边 DCa表示 Y 的进口 量。 B 国贸易后的均衡如图 2—5(b)所示。由图可知,B 国完全专业化生产 Y,出口 Y,进 口 X,贸易三角形为ΔFBCb,由贸易平衡条件,DA′=FCb,DCa=FB。 Y Y Eb F pw B Cb B O ′ Ca Ea A pw A′ O D X X (a) (b) 图 2—5 (五)、贸易利益 关于贸易利益的判断,我们知道,可以通过一种直观方法,即根据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 曲线的移动来判定,在图 2—5 中,我们观察到,无论 A 国,还是 B 国,贸易后社会无差异 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另外,我们还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贸易利益的存在,这里以 A 国为例,举例说 明。在 A 国,生产一个单位 Y 的劳动投入量为 1/ay,开放后,放弃一单位 Y 的生产,能生 产出 X 的数量为(1/ay)ax;然后用放弃一个单位的 Y 所生产出的 X 去与 B 国交换 Y,所得到 的 Y 商品为(ax/ay)pw。由于 pw≥pa,所以: ⋅ ≥ ⋅ = 1 a y x w y x p a a p a a (2.7) 这意味着用放弃一个单位 Y 生产的劳动去生产 X,再与他国交换 Y,可获得多于 1 个单位 的 Y,这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要比自己两种产品都生产更合算,这一结论与前面 所举例子的结果一样,因此,国际贸易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六)* 、国际贸易与实际工资水平 在上面的模型中,我们证明了比较优势仅取决于两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与名义 生产成本——工资水平则无任何关系,所以模型中没有出现工资水平这一变量,但我们仍然 32

可以在以上模型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国际贸易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这里我们不妨以A国为例。在封闭状态下,由于所有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所以均衡时, 所有部门的工资水平均相同,并且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即: Prar=Py (2.8) 上述表达式中,ax、a分别表示X、Y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边 际产出等于劳动生产率) 根据上式,实际工资水平为: (2.9) 也就是说,分别相对于Ⅹ、Y而言,实际工资水平等于其边际产出。对于单个劳动者来 说,其消费既包括X商品也包括Y商品,那么其实际收入水平可用图2-6中的预算线aax 来衡量,即单位工资所能购买的X、Y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均落在这条线上 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发生变化,由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X,所以均衡时,A 国的名义工资水平为: pr a (2.10) 由于国际相对价格px>pa,所以A国相对X、Y的实际工资水平分别为: P prax> paar (2.11) 所以,贸易后A国劳动者相对于出口商品(X)的实际收入虽然未变,但相对于进口商 品(Y)而言,实际收入则提高了。在图2-6中,另一条预算线衡量了A国单个劳动者贸 易后的实际收入水平,该预算线位于贸易前的预算线之上,说明贸易后A国劳动者的实际 收入水平提高了。另外,单个劳动者贸易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比较分别与两条 预算线相切的个体无差异曲线来判断,显然,贸易后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更高。 图2

可以在以上模型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国际贸易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这里我们不妨以 A 国为例。在封闭状态下,由于所有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所以均衡时, 所有部门的工资水平均相同,并且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即: y (2.8) a x y a a x w = p a = p a 上述表达式中,ax、ay分别表示 X、Y 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边 际产出等于劳动生产率)。 根据上式,实际工资水平为: a y y a a x x a a p w a p w = , = (2.9) 也就是说,分别相对于 X、Y 而言,实际工资水平等于其边际产出。对于单个劳动者来 说,其消费既包括 X 商品也包括 Y 商品,那么其实际收入水平可用图 2—6 中的预算线 ayax 来衡量,即单位工资所能购买的 X、Y 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均落在这条线上。 贸易后,A 国的名义工资水平发生变化,由于 A 国完全专业化生产 X,所以均衡时,A 国的名义工资水平为: x (2.10) w a x w = p a 由于国际相对价格 pw>pa,所以 A 国相对 X、Y 的实际工资水平分别为: x y x y w w x a x y x w x w y a w x x a a a a a p a p a p p a p w a p w = = = > = = (2.11) 所以,贸易后 A 国劳动者相对于出口商品(X)的实际收入虽然未变,但相对于进口商 品(Y)而言,实际收入则提高了。在图 2—6 中,另一条预算线衡量了 A 国单个劳动者贸 易后的实际收入水平,该预算线位于贸易前的预算线之上,说明贸易后 A 国劳动者的实际 收入水平提高了。另外,单个劳动者贸易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比较分别与两条 预算线相切的个体无差异曲线来判断,显然,贸易后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更高。 33 Y U2 U1 ay O ax X 图 2—6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