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在上一章分析国际间要素流动时,我们讨论了纯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在资本流 动的过程中,资本连同对它的实际控制权一同转手,交易过程不管通过什么环节和中介 机构来进行,最终大都表现为资金的借出和借入。投资者(债权人)所关心的只是对其 投资的报酬,除此并无其他要求和权利。我们把这种投资定义为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 ( portfolio investment)。但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 的,这便是国际直接投资。如前文所述,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投资者在以资本流动的 方式转移资源的同时,还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当一个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分 支企业后,分支企业不仅对母公司承担纯金融上的义务,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其母公司整 个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讲,国际直接投资便不再只是一个资本流动的问 题,它同时也是个企业组织问题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随着实践一起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迄今已形成流派纷呈的局面。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概要地介绍其中的基 本原理,以便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和理解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 的线索。 第一节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出现,首先是为了解释战后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特别 是对西欧的投资。由于当时的投资又多集中于制造业,所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也是制造 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这一理论在先驱者首先碰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对外投资的企 业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环境下组织生产和经营,与当地的竞争对手相比,要承担一定的附 加成本。这些成本可能是由于文化、法律、制度和语言差别以及缺少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所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远距离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通讯开支和误解的增加所引起的。 因此,外来企业必须具有某种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后的一个出发点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在上一章分析国际间要素流动时,我们讨论了纯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在资本流 动的过程中,资本连同对它的实际控制权一同转手,交易过程不管通过什么环节和中介 机构来进行,最终大都表现为资金的借出和借入。投资者(债权人)所关心的只是对其 投资的报酬,除此并无其他要求和权利。我们把这种投资定义为间接投资或证券投资 (portfolio investment)。但在国际资本流动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采取另一种方式进行 的,这便是国际直接投资。如前文所述,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投资者在以资本流动的 方式转移资源的同时,还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当一个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分 支企业后,分支企业不仅对母公司承担纯金融上的义务,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其母公司整 个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讲,国际直接投资便不再只是一个资本流动的问 题,它同时也是个企业组织问题。 自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有关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随着实践一起获得 了迅速的发展,迄今已形成流派纷呈的局面。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概要地介绍其中的基 本原理,以便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有关理论和理解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 的线索。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出现,首先是为了解释战后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特别 是对西欧的投资。由于当时的投资又多集中于制造业,所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也是制造 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这一理论在先驱者首先碰到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对外投资的企 业在自己所不熟悉的环境下组织生产和经营,与当地的竞争对手相比,要承担一定的附 加成本。这些成本可能是由于文化、法律、制度和语言差别以及缺少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所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远距离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通讯开支和误解的增加所引起的。 因此,外来企业必须具有某种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特有优势,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后的一个出发点。 - - 177
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企业的特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只有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因此,市场 不完性假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把国际直接投资同一般的国际资本流动严格地区 分了开来。在这一前提下,跨国公司的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对某种技术的垄断。这里我们是在广义上使用技术这一概念的,它既包括了 生产过程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的技术,也包括了诸如知识、信息、诀窍等以无形资产形 式存在的技术。所有这些都是跨国公司特有优势的重要来源。 2.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与 行业集中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400家或500家最大的企业几乎都己成为跨国企 业。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对通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 时,在对已经获得的优势的维持和保护方面,由规模因素而形成的垄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3.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卓越的管理才能作为企业优势的一个重要 来源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常出现利用不足的现 象。这种管理能力的“过剩”是推动企业不断扩大其规模并进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重要 动力源泉。因此,它比资本过剩论的解释力更强。 4.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对特殊原材料的需求,可能使东道国的国 家特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区位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如果跨国公司已经有了获 得原材料或矿山的特权,那么它就成了企业特有优势。这种优势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基 本事实:一般说来,一个已经建立市场购销体系的企业,比一个在工业国没有市场渠道 的当地企业,可能会从开发外国原材料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与获取原材料同样重要的是 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由于上述提及的各种优势,特别是与其规模优 势相联系的资金实力和信用等级,能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筹资中得到较优惠的条 件 当然,跨国公司的优势的来源也可能从其他角度或方面进行概括,我们可以罗列更 多条件使上面的清单变得更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优势的获得总是与其生存 发展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考察企业特有优势就必须与考察国家特有优势联系 起来进行。国家特有优势在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素禀赋论便是其中一例。但我 们在这里所强调的国家特有优势,主要着眼于一国的经济环境对该国企业的成长过程的 影响。因为企业的特有优势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个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很大程 度上受其国内经验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方面,美国显然在 有利于节约劳动的技术上独领风骚,而欧洲企业则多以节约原材料的耗费见长。日本企 业的成功当然也与他们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技术与本国国情恰当地结合起来有关,他们不 78
一、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企业的特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只有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才能实现。因此,市场 不完性假设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前提,把国际直接投资同一般的国际资本流动严格地区 分了开来。在这一前提下,跨国公司的优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这里我们是在广义上使用技术这一概念的,它既包括了 生产过程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的技术,也包括了诸如知识、信息、诀窍等以无形资产形 式存在的技术。所有这些都是跨国公司特有优势的重要来源。 2. 产业组织形式的寡占特点。跨国公司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国际直接投资与 行业集中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上 400 家或 500 家最大的企业几乎都已成为跨国企 业。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对通过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技术上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 时,在对已经获得的优势的维持和保护方面,由规模因素而形成的垄断也是十分重要的。 3. 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的“过剩”。卓越的管理才能作为企业优势的一个重要 来源是显而易见的。但更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在其发展的某些阶段常出现利用不足的现 象。这种管理能力的“过剩”是推动企业不断扩大其规模并进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重要 动力源泉。因此,它比资本过剩论的解释力更强。 4. 获取廉价的原材料和资金的渠道。对特殊原材料的需求,可能使东道国的国 家特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区位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如果跨国公司已经有了获 得原材料或矿山的特权,那么它就成了企业特有优势。这种优势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基 本事实:一般说来,一个已经建立市场购销体系的企业,比一个在工业国没有市场渠道 的当地企业,可能会从开发外国原材料中获取更多的利润。与获取原材料同样重要的是 进入资本市场的能力。跨国公司的母公司由于上述提及的各种优势,特别是与其规模优 势相联系的资金实力和信用等级,能使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当地筹资中得到较优惠的条 件。 当然,跨国公司的优势的来源也可能从其他角度或方面进行概括,我们可以罗列更 多条件使上面的清单变得更长。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企业优势的获得总是与其生存 发展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考察企业特有优势就必须与考察国家特有优势联系 起来进行。国家特有优势在贸易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要素禀赋论便是其中一例。但我 们在这里所强调的国家特有优势,主要着眼于一国的经济环境对该国企业的成长过程的 影响。因为企业的特有优势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个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很大程 度上受其国内经验的影响。众所周知,在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方面,美国显然在 有利于节约劳动的技术上独领风骚,而欧洲企业则多以节约原材料的耗费见长。日本企 业的成功当然也与他们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技术与本国国情恰当地结合起来有关,他们不 - - 178
仅在节约能源、原材料方面成就卓然,而且有效地节约空间也是日本技术优势的重要表 现之一。所有这一切无不同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市场结构,乃至于文化 背景等条件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只有将国家特有优势与企业特有优势结合起来,才 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 二、市场交易内部化 如果说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拥 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必须对外投资,或者说拥有优势还不能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 件。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并希望在国外市场实现其价值,那么它至 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1)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进 入国外市场,使企业的优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2)企业也可以通 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势(包括其他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特 殊优势)有偿转让出去,直接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其价值:(3)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我们 正在讨论的这种方式,即通过直接投资到国外设分支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就地销售,把 它拥有的优势就地市场化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跨国公司为什么选择上述最后一种方式而不是前两种呢?这 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市场不完全性假设的重要意义。商品市场的不完全在国际市场的 表现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同时还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使 要素价格均等化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论,这就造成了各区位间成本水平的差异,这些 方面市场失灵连同运输成本等因素一起,对解释企业进行直接投资,选择成本较低的区 位进行生产有重要意义,而且它还可以作为企业在出口和就地生产之间的选择的依据。 但这并没有回答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为什么被排除在跨国公司的选择之外。显 然我们必须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上寻找答案。这也正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这里 所说的中间产品,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 投入,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上面己经提到的以无形资产形式存的,诸名技术、信息(渠道) 诀窍、营销方式和经验等,正是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优势,把成功的企业同一般的企业 区别开来。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些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实现价值,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无形资产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 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 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 179
仅在节约能源、原材料方面成就卓然,而且有效地节约空间也是日本技术优势的重要表 现之一。所有这一切无不同各有关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资源条件、市场结构,乃至于文化 背景等条件密切相关。所以我们说,只有将国家特有优势与企业特有优势结合起来,才 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 二、市场交易内部化 如果说企业所拥有的特殊优势是它成功地进行对外投资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拥 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必须对外投资,或者说拥有优势还不能构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 件。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并希望在国外市场实现其价值,那么它至 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1)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进 入国外市场,使企业的优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2)企业也可以通 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势(包括其他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特 殊优势)有偿转让出去,直接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其价值;(3)当然企业也可以选择我们 正在讨论的这种方式,即通过直接投资到国外设分支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就地销售,把 它拥有的优势就地市场化。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跨国公司为什么选择上述最后一种方式而不是前两种呢?这 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市场不完全性假设的重要意义。商品市场的不完全在国际市场的 表现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同时还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使 要素价格均等化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论,这就造成了各区位间成本水平的差异,这些 方面市场失灵连同运输成本等因素一起,对解释企业进行直接投资,选择成本较低的区 位进行生产有重要意义,而且它还可以作为企业在出口和就地生产之间的选择的依据。 但这并没有回答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为什么被排除在跨国公司的选择之外。显 然我们必须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上寻找答案。这也正是内部化理论的基础。这里 所说的中间产品,是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少的所有中间 投入,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上面已经提到的以无形资产形式存的,诸名技术、信息(渠道)、 诀窍、营销方式和经验等,正是在这些方面所存在的优势,把成功的企业同一般的企业 区别开来。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些无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很难实现价值, 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无形资产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一旦某个地方发明并应用 了一种新“主意”(或知识),那么在另一个地方使用它的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并且 也并不减少原产地所能使用的这种“主意”的数量。从社会的观点看来,有效地配置这 - - 179
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 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订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绕。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容易说明 这一现象。假如某人对你说:“我有一项技术,我确信对你很有用。”并且他通过描述这 项技术的一般性特点和大略的机理使你相信他的话。但无论如何,在你付钱之前他不会 将该项技术的全部细节都向你公布,否则便等于你已免费得到了该项技术。于是你们俩 之间便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会根据他掌握的全部情况向你索取某一价格,为了 获得这一价格他不肯预先公布他掌握的全部信息:而对你来说,如果不了解有关细节 你又怎么样准确地判断这一价格是否合理并接受它呢?这个例子说明,这种无形资产的 交易或者难以成交、或者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无形资产 的持有人便倾向于自己使用这种资产来实现其价值。 3.不确定性( uncertainty)的存在也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假如在上面 的例子中,对方打算向你出售的是制造一种新型蛋糕的技术,他可以让你亲口尝一尝用 这种技术所制造的蛋糕,并且告诉你购买并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的话,你也可以制造出 同样高级的产品来。但你们谁有把握保证你能真正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呢?特别是涉及 到诀窍之类的技术转让时,问题就更为复杂。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无疑会减少成交的可 能性。 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 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 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伸一步,如果上述 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 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达成,或即使达成 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从狭义上说指的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而必 须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以及为避免对 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便具备了一定意义上 替代市场的功能。凡是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便获得了 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过程跨越国界便产生跨国企业。而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的过 程,便是所谓的内部化过程。 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原理可以用图12-1加以进一步解释。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 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建立交易双方联系的渠道等所必须付出的成 本。同时双方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这种可变以成本独立 于每次交易的规模,因为谈判过程所需要的费用不会因为交易额是100万还是10万而 有所不同。同时,我们还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 80
种资源的条件是根据其边际成本定价,那么这种无形资产的价格就该为零或接近于零。 这样便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这种无形资产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订价不合乎效率原则。 2. 无形资产的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绕。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容易说明 这一现象。假如某人对你说:“我有一项技术,我确信对你很有用。”并且他通过描述这 项技术的一般性特点和大略的机理使你相信他的话。但无论如何,在你付钱之前他不会 将该项技术的全部细节都向你公布,否则便等于你已免费得到了该项技术。于是你们俩 之间便存在一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他会根据他掌握的全部情况向你索取某一价格,为了 获得这一价格他不肯预先公布他掌握的全部信息;而对你来说,如果不了解有关细节, 你又怎么样准确地判断这一价格是否合理并接受它呢?这个例子说明,这种无形资产的 交易或者难以成交、或者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无形资产 的持有人便倾向于自己使用这种资产来实现其价值。 3. 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存在也使上述的不对称现象难以克服。假如在上面 的例子中,对方打算向你出售的是制造一种新型蛋糕的技术,他可以让你亲口尝一尝用 这种技术所制造的蛋糕,并且告诉你购买并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的话,你也可以制造出 同样高级的产品来。但你们谁有把握保证你能真正恰当地使用这项技术呢?特别是涉及 到诀窍之类的技术转让时,问题就更为复杂。这种不确定性的存在无疑会减少成交的可 能性。 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 业合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 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显然,把这一逻辑再引伸一步,如果上述 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 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以上分析表明,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达成,或即使达成 也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从狭义上说指的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时而必 须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寻找相应价格的成本,确定成交条件,签约、履约以及为避免对 方违约而付出的成本等。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便具备了一定意义上 替代市场的功能。凡是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便获得了 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过程跨越国界便产生跨国企业。而企业创造其内部“市场”的过 程,便是所谓的内部化过程。 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原理可以用图 12—1 加以进一步解释。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 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建立交易双方联系的渠道等所必须付出的成 本。同时双方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这种可变以成本独立 于每次交易的规模,因为谈判过程所需要的费用不会因为交易额是 100 万还是 10 万而 有所不同。同时,我们还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 - - 180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假定这一最高成交限额都非常小,因此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 为交易次数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正比关 成本、利润 A F 交易量 图12-1 考虑一种把生产过程的两阶段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品市场。每一个生产阶段由一家独 立的工厂来完成,并且市场上不存在阻碍厂商联合或合并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 要求这两家工厂的联合利润( joint profit)实现最大化。如果卖方厂家的成本函数和买 方厂家的成本及收益函数给定,我们便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交易对联合利润的贡献的曲 线,即图12-1中的AA曲线,它在B点处达到最高点,这一点所对应的交易量G便 是没有交易成本情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交易量。 现在我们再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比建立外部市场 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这一假定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建立内部市场的过程就 是这两家工厂合并并同时建立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本当然要比两家 企业在外部市场上建立业务联系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后,随后发 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以成本则要比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 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这样我们用图12-1中的CC"代表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 线,用DD代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定,CC线的截距比DD大 而斜率则比DD低。 8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还假定这一最高成交限额都非常小,因此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 为交易次数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正比关 系。 成本、利润 q3 交易量 E B D' A' F' G q1 q2 D O C C' A F 图 12—1 考虑一种把生产过程的两阶段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品市场。每一个生产阶段由一家独 立的工厂来完成,并且市场上不存在阻碍厂商联合或合并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 要求这两家工厂的联合利润(joint profit)实现最大化。如果卖方厂家的成本函数和买 方厂家的成本及收益函数给定,我们便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交易对联合利润的贡献的曲 线,即图 12—1 中的 AA'曲线,它在 B 点处达到最高点,这一点所对应的交易量 G0便 是没有交易成本情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交易量。 现在我们再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比建立外部市场 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这一假定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建立内部市场的过程就 是这两家工厂合并并同时建立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本当然要比两家 企业在外部市场上建立业务联系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后,随后发 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以成本则要比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 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这样我们用图 12—1 中的 CC' 代表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 线,用 DD' 代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定,CC' 线的截距比 DD' 大, 而斜率则比 DD' 低。 - - 181
图12—1中的CC线和DD线相交于E点。在E点以左,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 低,最低成本水平由EC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水平由DE段表 示;在E点以右,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低,成本水平由EC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 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沿DEC线延伸。E点对应的交易量为q1。那么,当将交易量低 于q1时,中间产品的交易将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两个企业相互独立的实体;当交量超过 q1时,两个企业合而为一,中间产品的市场将被内部化 上述分析表明,交易究竟是在内部市场还是在外部市场发生,关键取决于交易的 规模,而交易的规模最终取决于通过交易而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图12 1中AA'曲线与DEC线的垂直距离,表示交易对利润的贡献与交易成本之差。各交 易水平所对应的上述差额由FF的纵座标给出。在这个例子中,FF曲线的最高点G对 应的交易量为q2。从图12-1可以看出q2>q1,所以在这样的交易规模下,市场将被内 部化。 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内部化的倾向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强。但需要 指出的是,这一结果实际取决于同较大交易规模相联系的通过外部市场所发生的交易的 频率。从前面的假设条件中我们知道,交易成本同重复出现的交易次数有关,而与每次 交易的规模无关。这样,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或者一次性的大规模交易都会减低交易成本 的水平,从而弱化企业内部化的动机。 据此推论,我们可以直接对跨国公司的许多特点做出解释。例如,当我们把这一 理论应用于技术诀窍等交易过程时,我们立即可以断定,那些具有大规模研究与开发能 力且能连续推出创新成果的企业,比那些研究与开发能力较低偶而有创新成果的企业具 有更强的内部化的动机。因为对于前者来说,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产率决定了对外出售 其成果的较高频率,这意味着它通过外部市场实现这种交易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此 判断与实际经济生活中对外直接投资与研究开发正相关的事实相吻合,一般说来,具有 大规模研究与开发实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 这种无形资产,而研究与开发实力较低的企业则更倾向于发放许可证的方式来实现这种 无形资产的价值。 此外,对于那些生产和销售名牌产品的企业来说,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商誉, 对生产中投入的选择往往是严格和苛刻的,因此他们多倾向于同信誉较好的原材料供应 者建立长期的联系,彼此间的交易频率较高。而对于那些生产非名牌产品的企业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世界市场上物色出价较低的供就商,因为即使由于投入的质量问题而影响 其销售的质量,对其信誉的损失也并不象前一种企业那么明显。这样名牌厂家由于同其 供应者的交易频率较高,为节约交易成本,往往有较强的动机采取后向一体化的方式进 行内部化。这一点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上,就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名牌厂家往往在世 界各地拥有自己控制下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网络 82
图 12—1 中的 CC' 线和 DD' 线相交于 E 点。在 E 点以左,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 低,最低成本水平由 EC 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水平由 DE 段表 示;在 E 点以右,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低,成本水平由 EC' 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 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沿 DEC' 线延伸。E 点对应的交易量为 q1。那么,当将交易量低 于 q1 时,中间产品的交易将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两个企业相互独立的实体;当交量超过 q1 时,两个企业合而为一,中间产品的市场将被内部化。 上述分析表明,交易究竟是在内部市场还是在外部市场发生,关键取决于交易的 规模,而交易的规模最终取决于通过交易而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图 12 —1 中 AA' 曲线与 DEC' 线的垂直距离,表示交易对利润的贡献与交易成本之差。各交 易水平所对应的上述差额由 FF' 的纵座标给出。在这个例子中,FF' 曲线的最高点 G 对 应的交易量为 q2。从图 12—1 可以看出 q2>q1,所以在这样的交易规模下,市场将被内 部化。 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内部化的倾向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强。但需要 指出的是,这一结果实际取决于同较大交易规模相联系的通过外部市场所发生的交易的 频率。从前面的假设条件中我们知道,交易成本同重复出现的交易次数有关,而与每次 交易的规模无关。这样,通过签订长期合同或者一次性的大规模交易都会减低交易成本 的水平,从而弱化企业内部化的动机。 据此推论,我们可以直接对跨国公司的许多特点做出解释。例如,当我们把这一 理论应用于技术诀窍等交易过程时,我们立即可以断定,那些具有大规模研究与开发能 力且能连续推出创新成果的企业,比那些研究与开发能力较低偶而有创新成果的企业具 有更强的内部化的动机。因为对于前者来说,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高产率决定了对外出售 其成果的较高频率,这意味着它通过外部市场实现这种交易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此 判断与实际经济生活中对外直接投资与研究开发正相关的事实相吻合,一般说来,具有 大规模研究与开发实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 这种无形资产,而研究与开发实力较低的企业则更倾向于发放许可证的方式来实现这种 无形资产的价值。 此外,对于那些生产和销售名牌产品的企业来说,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商誉, 对生产中投入的选择往往是严格和苛刻的,因此他们多倾向于同信誉较好的原材料供应 者建立长期的联系,彼此间的交易频率较高。而对于那些生产非名牌产品的企业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世界市场上物色出价较低的供就商,因为即使由于投入的质量问题而影响 其销售的质量,对其信誉的损失也并不象前一种企业那么明显。这样名牌厂家由于同其 供应者的交易频率较高,为节约交易成本,往往有较强的动机采取后向一体化的方式进 行内部化。这一点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上,就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名牌厂家往往在世 界各地拥有自己控制下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网络。 - - 182
第二节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我们从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中了解到,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的选择上受 制于各种进入方式本身隐含的成本,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对外直接投资都 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三种方式并存的事实。其实无论哪 种方式,其隐含的成本是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变化的。跨国公司也是从国内公司成长起 来的,它的海外扩张活动也往往开始于出口贸易。因此了解一个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动 态过程是必要的。 出口、投资与许可证 在这里,我们的分析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上的。在此前提 下,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当然要对各种方式对其收益和成本的影响进 行比较。我们利用简化了的净现值(NPV)方法来概括市场进入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设R为企业使用其特有优势(无形资产)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C 为国内劳动、资本以及其他常规投入的总成本,C为国外劳动、资本和其他常规要素 的总成本,M’为出口营销成本,比如了解国外市场行情的信息成本等,A表示用直接 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附加成本,D为企业特有优势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这样, 选择不同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的净现值就可以表示为下列形式,即 出口 NPy C1-M1 (12.1) 直接投资 NPv R.-C-A (122) (1+r) 许可证 NPV,=SR-C:-D (12.3) (1+r) 其中t表示时间,r为选定的贴现率。我们还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市场进入 方式所特有的成本M'、A'、和D’都将下降。那么选择哪一种方式占有国外市场就取 决于下列条件 (1)如果NPVE>max(NPVD,NPV1),则企业将选择出口的方式 83
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我们从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中了解到,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的选择上受 制于各种进入方式本身隐含的成本,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对外直接投资都 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三种方式并存的事实。其实无论哪 一种方式,其隐含的成本是随着时间的进程而变化的。跨国公司也是从国内公司成长起 来的,它的海外扩张活动也往往开始于出口贸易。因此了解一个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动 态过程是必要的。 一、出口、投资与许可证 在这里,我们的分析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基础上的。在此前提 下,一个企业选择什么方式进入国外市场,当然要对各种方式对其收益和成本的影响进 行比较。我们利用简化了的净现值(NPV)方法来概括市场进入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设 R 为企业使用其特有优势(无形资产)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C 为国内劳动、资本以及其他常规投入的总成本,C* 为国外劳动、资本和其他常规要素 的总成本,M* 为出口营销成本,比如了解国外市场行情的信息成本等,A* 表示用直接 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附加成本,D* 为企业特有优势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这样, 选择不同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的净现值就可以表示为下列形式,即 出口 ∑ + − − = t t t t E r R C M NPV (1 ) * (12.1) 直接投资 ∑ + − − = t t t t FDI r R C A NPV (1 ) * * (12.2) 许可证 ∑ + − − = t t t t L r R C D NPV (1 ) * * (12.3) 其中 t 表示时间,r 为选定的贴现率。我们还假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市场进入 方式所特有的成本 M* 、A* 、和 D* 都将下降。那么选择哪一种方式占有国外市场就取 决于下列条件: (1) 如果 NPVE>max(NPVFDI,NPVL),则企业将选择出口的方式; - - 183
(2)如果NPVD>max(NPVE,NPV1),则企业会选择寺外直接投资方式 (3)如果NPV1>max(NPVE,NPVD),则企业就会向国外发放许证 但是,企业在某一时点上选择了某种对外扩张的方式,这种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这取决于同各种方式相联系的专项成本的变化。通常我们假定,在发展海外业务的 初期,M'要低于A,因为前者只包含了解国外商品市场的信息成本,而A中不仅包括 了解商品市场的信息戌本,而且在国外进行生产还必须了解那里的要素市场,如果仅仅 是出口的话,对要素市场的了解并不是必需的。如果我们将A和D做一比较,我们会 发现,尽管发放许可证可以避免由于从事国外生产所造成的附加成本,但我们有理由认 为,在拓展海外业务的初期,D’是三种成本中最高的一项。这是因为,企业的垄断优势 就体现在它的独特的无形资产上,把它转让出去,等于从根本上削弱企业的实力,如果 可口可乐公司在其发展的初期就把它的配方转让出去的话,它也就没有今天。这一道理 不难理解 上述分析可以引出这样的结论。即当t0时 M<A<D (124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三项成本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将M 和D与时间变量t的关系假定如下,即 -a A (12.5) D,=h-gtP 为保证t=0时,(123)式成立,a,e,h需满足下列关系 a<e (126) 这样,M、A、D的变化便取决于c、g、p了,我们从实际中可以了解到,随着 企业涉外经营活动的增多,和对外国环境的了解,在国外从事生产的附加成本会迅速地 降低。而且如果在国外设有分支企业,更加接近国外市场的信息源,A的下降速度会超 过M的下降速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企业初期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与其他形 式的无形资产,在达到了标准化阶段后,对企业的价值会迅速降低,因而它的流失的代 价D也会大幅度降低。上述变动趋势可以表示为 c<g<
(2) 如果 NPVFDI>max(NPVE,NPVL),则企业会选择寺外直接投资方式; (3) 如果 NPVL>max(NPVE,NPVFDI),则企业就会向国外发放许证。 但是,企业在某一时点上选择了某种对外扩张的方式,这种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这取决于同各种方式相联系的专项成本的变化。通常我们假定,在发展海外业务的 初期,M* 要低于 A* ,因为前者只包含了解国外商品市场的信息成本,而 A* 中不仅包括 了解商品市场的信息戌本,而且在国外进行生产还必须了解那里的要素市场,如果仅仅 是出口的话,对要素市场的了解并不是必需的。如果我们将 A* 和 D* 做一比较,我们会 发现,尽管发放许可证可以避免由于从事国外生产所造成的附加成本,但我们有理由认 为,在拓展海外业务的初期,D* 是三种成本中最高的一项。这是因为,企业的垄断优势 就体现在它的独特的无形资产上,把它转让出去,等于从根本上削弱企业的实力,如果 可口可乐公司在其发展的初期就把它的配方转让出去的话,它也就没有今天。这一道理 不难理解。 上述分析可以引出这样的结论。即当 t=0 时, M* <A* <D * (12.4) 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三项成本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将 M* 、 A* 和 D* 与时间变量 t 的关系假定如下,即 p t g t c t D h qt A e ft M a bt = − = − = − * * * (12.5) 为保证 t=0 时,(12.3)式成立,a,e,h 需满足下列关系 a<e<h (12.6) 这样,M* 、A* 、D* 的变化便取决于 c、g、p 了,我们从实际中可以了解到,随着 企业涉外经营活动的增多,和对外国环境的了解,在国外从事生产的附加成本会迅速地 降低。而且如果在国外设有分支企业,更加接近国外市场的信息源,A* 的下降速度会超 过 M* 的下降速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企业初期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与其他形 式的无形资产,在达到了标准化阶段后,对企业的价值会迅速降低,因而它的流失的代 价 D* 也会大幅度降低。上述变动趋势可以表示为 c<g<p (13.7) - - 184
对应于成本的上述变化趋势,三种方式的利润变化曲线如图12-2所示。其中丌E 表示出口的利润,丌F表示直接投资的利润,丌表示发放许可证的利润 图12—2中三条利润曲线显示,在S1对应的时点以前,出口是最佳选择,在S1和 S2之间直接投资更为合理,在S2点之后,可以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了。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海外扩张过程也正是按照出口、直接投资和对外发放许可证的顺序实现的。从这 个顺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大跨国公司手中直接以许可证方式购进最先进的技术与它 扩张略不相一致的,因此也是十分困难或代价高昂的 图12-2 二、国际生产综合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发展到现阶段,它所涉及的领域已越来越广。80年代开始逐渐居 于主导地位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把跨国公司的活动视为国际生产的一种方式,它既涉 及到本国企业在国外从事生产的活动,也包括外国企业对本国生产的参与和控制。由跨 国公司的发展所引起的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企业特有优势,而且在很大程 度上与各国(包括母国和东道国)区位优势有关。因此,综合理论也就在市场不完全性 假设的基础上,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同区位优势相结合,并将其纳入企业内部化过程的分 析中,从而完成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活动的一般性解释。 根据这种综合理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供应国外市场时,面临着出口或去当地生 -85
对应于成本的上述变化趋势,三种方式的利润变化曲线如图 12—2 所示。其中 表示出口的利润, 表示直接投资的利润, 表示发放许可证的利润。 π E π F π L 图 12—2 中三条利润曲线显示,在 S1 对应的时点以前,出口是最佳选择,在 S1 和 S2 之间直接投资更为合理,在 S2 点之后,可以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了。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海外扩张过程也正是按照出口、直接投资和对外发放许可证的顺序实现的。从这 个顺序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大跨国公司手中直接以许可证方式购进最先进的技术与它 扩张略不相一致的,因此也是十分困难或代价高昂的。 π L π F O π E 时间 S2 S1 利润 图 12—2 二、国际生产综合论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发展到现阶段,它所涉及的领域已越来越广。80 年代开始逐渐居 于主导地位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把跨国公司的活动视为国际生产的一种方式,它既涉 及到本国企业在国外从事生产的活动,也包括外国企业对本国生产的参与和控制。由跨 国公司的发展所引起的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企业特有优势,而且在很大程 度上与各国(包括母国和东道国)区位优势有关。因此,综合理论也就在市场不完全性 假设的基础上,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同区位优势相结合,并将其纳入企业内部化过程的分 析中,从而完成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活动的一般性解释。 根据这种综合理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供应国外市场时,面临着出口或去当地生 - - 185
产的两种选择。不仅如此,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它供应国内市场也可以有两种 方式,一是在国内生产和销售,二是到国外生产再进口。做出这种选择的能力和愿望首 先取决于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企业特有权势,它体现在一切可以增加企业收益的资产 上。把这种优势称为所有权优势,是因为它与企业的所有权相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排 他性。但是一种以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形式存在的优势,往往与特定的区位相关,被在这 区位中的所有企业所共享,这就是所谓的区位优势,它不仅包括要素禀赋而且还包括 文化、法律、政治及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区位优势的存在既是市场不完全的原因,也 可以看作市场不完全的表现形式,正因为存在区位优势的差异,才使企业有必要比较和 选择特定的生产地点。因此组织国际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企业与某一国家特定的区 位优势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之所以由同一个企业通过跨国经营的方式来完成,原因 可以从市场内部化过程的必要性中获得解释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 势分析的有机结合。具体说来,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取决于在多大程度 上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1.就进入某一市场而言,企业必须具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 联系的特殊优势。这种优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和增加企业资产的净现值 2.当第一条满足时,企业进行国际生产还取决于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所有权优 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更有利可图,这叫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它反映的是 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效率。 3.假设第一条和第三条都得到满足,企业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就取决于企业 的整体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在国外市场创造和使用其所有权优势而有所提高。换 言之,只有当国外的区位优势同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结合才能够同时提高这两类优势的 生产力 当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所有权、区位及内部化优势给定时,国际生产只有当其 与企业的长期管理略相一致时才会发生。 运用上述原理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我们可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任 既定的时点,一个国家的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而言—拥有所有权优势越多,它 越是具有较强的内部化动机:国外的区位优势越明显,它越是倾向于选择到国外生产的 方式。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具有相反的条件,它越是对外国的跨国公司具有较吸引力。因 此,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变化,是由企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相对变化同时决定 的。总的说来,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迄今为止对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诸多解释中 较为全面的一种,因而被许多学者称为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然而,正象经济学中的其 他许多理论一样,这一理论也仍然需要在回答实际中不断出一的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 充实和发展
产的两种选择。不仅如此,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它供应国内市场也可以有两种 方式,一是在国内生产和销售,二是到国外生产再进口。做出这种选择的能力和愿望首 先取决于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企业特有权势,它体现在一切可以增加企业收益的资产 上。把这种优势称为所有权优势,是因为它与企业的所有权相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排 他性。但是一种以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形式存在的优势,往往与特定的区位相关,被在这 一区位中的所有企业所共享,这就是所谓的区位优势,它不仅包括要素禀赋而且还包括 文化、法律、政治及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区位优势的存在既是市场不完全的原因,也 可以看作市场不完全的表现形式,正因为存在区位优势的差异,才使企业有必要比较和 选择特定的生产地点。因此组织国际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企业与某一国家特定的区 位优势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之所以由同一个企业通过跨国经营的方式来完成,原因 可以从市场内部化过程的必要性中获得解释。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 势分析的有机结合。具体说来,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取决于在多大程度 上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1. 就进入某一市场而言,企业必须具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 联系的特殊优势。这种优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和增加企业资产的净现值。 2. 当第一条满足时,企业进行国际生产还取决于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所有权优 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更有利可图,这叫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它反映的是 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效率。 3. 假设第一条和第三条都得到满足,企业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就取决于企业 的整体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在国外市场创造和使用其所有权优势而有所提高。换 言之,只有当国外的区位优势同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结合才能够同时提高这两类优势的 生产力。 4. 当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所有权、区位及内部化优势给定时,国际生产只有当其 与企业的长期管理略相一致时才会发生。 运用上述原理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我们可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任 一既定的时点,一个国家的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而言──拥有所有权优势越多,它 越是具有较强的内部化动机;国外的区位优势越明显,它越是倾向于选择到国外生产的 方式。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具有相反的条件,它越是对外国的跨国公司具有较吸引力。因 此,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变化,是由企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相对变化同时决定 的。总的说来,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迄今为止对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诸多解释中 较为全面的一种,因而被许多学者称为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然而,正象经济学中的其 他许多理论一样,这一理论也仍然需要在回答实际中不断出一的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 充实和发展。 - -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