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为适应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对货币的本位、货币的兑换、国际 收支的调节所做出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形式,以及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通称。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 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和组织。从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 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一个从自发调节到有序调节的过程。 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际货币制度有国际金本位、国际金块本位、国际金汇兑本位和布雷顿 森林体系等四种类型。 、国际金本位制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结東 于1914年。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 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816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国际金本位制 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实行的金铸币本位制基础之上的,其 主要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储备货币使用黄金,并 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各国的国际收支可以用黄金的输出入自动平衡。因此金本位制是 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二)、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 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使得外汇市场上汇 率的波动始终维持在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规定的黄金输送点之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 种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三)、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Hume,1752)最早提出“物价——铸币流动机制”,其具体内容是: 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下降:于
第二十章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为适应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对货币的本位、货币的兑换、国际 收支的调节所做出的安排、遵循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形式,以及各国之间相互协调的通称。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汇率制度的确定、各国货币的兑换性、国际储备资 产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和国际金融事务的协商和组织。从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和演 变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一个从自发调节到有序调节的过程。 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历史上出现过的国际货币制度有国际金本位、国际金块本位、国际金汇兑本位和布雷顿 森林体系等四种类型。 一、国际金本位制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大约形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结束 于 1914 年。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具有货币的所有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 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816 年英国率先颁布了《金本位制》,大约半个世纪以后,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才相继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大致形成。国际金本位制 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实行的金铸币本位制基础之上的,其 主要特征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储备货币使用黄金,并 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工具,各国的国际收支可以用黄金的输出入自动平衡。因此金本位制是 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二)、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 金铸币本位条件下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输出入,使得外汇市场上汇 率的波动始终维持在金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规定的黄金输送点之内。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 一种极其严格的固定汇率制。 (三)、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英国经济学家休谟(Hume,1752)最早提出“物价——铸币流动机制”,其具体内容是: 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逆差时,黄金流出,国内货币供给量减少,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下降;于 1
是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国际收支得以改善:反之,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流 入,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于是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国际收支 顺差得以减轻。 一般地,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作用的发挥应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各国 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其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其三,中央银行或货 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 二、国际金块本位制 国际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尽管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 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仍然 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并且规定黄金的官方价格: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但在需要 进行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根据规定的数量兑换黄金 金块本位制是的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制度。 1925—1928年期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曾经使用过金块本位制度。 三、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 国际金汇兑本位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 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将本 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 为储备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实际上是一种“盯住汇率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是那些从属于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一些国家深知,国际经济的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经 济秩序的混乱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因此,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保持战后经济 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重建经济秩序就是建立 能够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指,1944年7月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44 个国家参加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由44个国家参加的
是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国际收支得以改善;反之,当一国出现对外收支顺差时,黄金流 入,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和成本的上升;于是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国际收支 顺差得以减轻。 一般地,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制作用的发挥应满足三个条件:其一,各国 货币与黄金挂钩,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其二,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其三,中央银行或货 币当局必须在黄金准备的基础上发行货币。 二、国际金块本位制 国际金块本位制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尽管规定金币作为本位币,但在 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具有无限的法偿力;不能自由铸造金币,但仍然 规定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并且规定黄金的官方价格;银行券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但在需要 进行国际支付时,可以用银行券到中央银行根据规定的数量兑换黄金。 金块本位制是的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所使用的货币制度。 1925—1928 年期间,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曾经使用过金块本位制度。 三、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度 国际金汇兑本位是一种不完全的金本位制,也称虚金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 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成黄金或金币;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需将本 国货币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并在该国存放外汇和黄金作 为储备金;通过自由买卖外汇维护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实际上是一种“盯住汇率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实行这种货币制度的国家是那些从属于经济实力较强国家的殖民 地和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 度。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一些国家深知,国际经济的动荡乃至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经 济秩序的混乱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因此,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成为保持战后经济 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在国际金融领域中重建经济秩序就是建立 能够保证国际经济正常运行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指,1944 年 7 月 1 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由 44 个国家参加会议,并商定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1944 年 7 月 1——22 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由 44 个国家参加的 2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讨论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和运行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 内容。由于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当时已经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3/4。因此如果建立的货币体 系仍然与黄金有密切联系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维持、储备制 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34年1月美国规 定的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美国承担向各 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维护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 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 2.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方面,它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 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比较确 定,或者不规定本国货币含金量,只规定与美元的汇率。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汇率是固定汇率。各国不能任意改变其含金量。如果某种货币的含金量需要做10% 以上的调整,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的汇率波动度为 正负1%,只有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平价。 3.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 4.国际收支调整制度 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会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 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5.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1945年12月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 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增加收入:避免会员 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该组织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成员国出现短期性经常项目逆差,而紧缩性货币政策 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国内就业水平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时准备向它们提供外币贷 款,以帮助它们度过难关。用于这种贷款的黄金与外币由该组织成员国交纳的基金提供。二 是可调整的货币平价。尽管该货币体系规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保持固定,但是如果该组织认 为该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不平衡”状态时,该国可以调整其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负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向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员国提供临时性贷款,以解决成员 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讨论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结构和运行等问题。会议通过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会议确立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 内容。由于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当时已经占到资本主义世界的 3/4。因此如果建立的货币体 系仍然与黄金有密切联系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也正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即本位制度、汇率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维持、储备制 度、国际收支调整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形式。 1.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 1934 年 1 月美国规 定的一美元的含金量为 0.888671 克纯金,35 美元换一盎司黄金的黄金官价。美国承担向各 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按官价兑换美元的义务;同时,为了维护这一黄金官价不受国际金融市场 金价的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干预市场的金价。 2.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方面,它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 元保持稳定的汇率。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按照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比较确 定,或者不规定本国货币含金量,只规定与美元的汇率。这意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汇率是固定汇率。各国不能任意改变其含金量。如果某种货币的含金量需要做 10% 以上的调整,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允许的汇率波动度为 正负 1%,只有在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能改变其货币平价。 3.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美元取得了与黄金具有同等地位的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 4.国际收支调整制度 在国际收支调整机制方面,会员国对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 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5.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1945 年 12 月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宗旨是: 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平衡发展;提高就业水平;增加收入;避免会员 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该组织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成员国出现短期性经常项目逆差,而紧缩性货币政策 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会影响国内就业水平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随时准备向它们提供外币贷 款,以帮助它们度过难关。用于这种贷款的黄金与外币由该组织成员国交纳的基金提供。二 是可调整的货币平价。尽管该货币体系规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保持固定,但是如果该组织认 为该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不平衡”状态时,该国可以调整其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负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向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员国提供临时性贷款,以解决成员 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处在经济发展的 3
过程中,它们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是收支长期逆差,因此它们的汇率将难以保持不变。要维 持它们的汇率必须从基础入手,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 1945年12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或世界银行)成立。其宗旨是:对发展中国家用于 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发展中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 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 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提供贷款 保证时,应同其他来源的国际贷款进行配合。世界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其最高的决策 机构是理事会。世界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辅助性机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摆脱 长期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逆差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经济实力较强和较 弱的国家之间维持一种货币、特别是汇率的稳定。但是当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时,存 在着一国能否支撑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发表了《黄金与美元之危机》 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两难问题”,即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 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在这一制度下,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 国际支付,那么人们就会担心美国持有的黄金能否兑换各国持有的美元,从而对美元的信心 进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力图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以维 持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元的供应就不可能充足。因此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存在着“美元灾 或“美元慌”的双重威胁。 事实上,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日起,这种两难就一直伴随国际经济的发展。1960 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美元慌”;而1960年以后,主要问题是“美元灾”。 这种问题的不断困扰终于使美国感到,它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国际货币制度。1971 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一行动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该 体系瓦解。 五、“牙买加协定”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重新建立、至少是改革原有货币体系的工作成了国际金融领 域的中心问题。 197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意见。972 年7月,理事会决定成立“20国委员会”,具体研究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案。该委员会以 及后来替代这个委员会的“临时委员会”为改革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76年1月成员国 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会议结束时达成了《牙 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又通过了以修改《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实际上形成了以《牙 买加协议》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过程中,它们国际收支的基本特征是收支长期逆差,因此它们的汇率将难以保持不变。要维 持它们的汇率必须从基础入手,解决其经济发展问题。 1945 年 12 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或世界银行)成立。其宗旨是:对发展中国家用于 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发展中国家生产与资源的开 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 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提供贷款 保证时,应同其他来源的国际贷款进行配合。世界银行的组织形式是股份制,其最高的决策 机构是理事会。世界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辅助性机构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摆脱 长期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逆差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可以在经济实力较强和较 弱的国家之间维持一种货币、特别是汇率的稳定。但是当它作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时,存 在着一国能否支撑的问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 1960 年发表了《黄金与美元之危机》 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两难问题”,即无论美国的国际收支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给 这一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困难。在这一制度下,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社会有足够的美元用于 国际支付,那么人们就会担心美国持有的黄金能否兑换各国持有的美元,从而对美元的信心, 进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力图消除国际收支逆差,以维 持人们对美元的信任,美元的供应就不可能充足。因此在这个货币体系中存在着“美元灾” 或“美元慌”的双重威胁。 事实上,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日起,这种两难就一直伴随国际经济的发展。1960 年以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问题是“美元慌”;而 1960 年以后,主要问题是“美元灾”。 这种问题的不断困扰终于使美国感到,它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整个国际货币制度。1971 年 8 月,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这一行动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发生动摇,该 体系瓦解。 五、“牙买加协定”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重新建立、至少是改革原有货币体系的工作成了国际金融领 域的中心问题。 1971 年 10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意见。1972 年 7 月,理事会决定成立“20 国委员会”,具体研究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方案。该委员会以 及后来替代这个委员会的“临时委员会”为改革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76 年 1 月成员国 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会议结束时达成了《牙 买加协定》。同年 4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又通过了以修改《牙买加协定》为基础的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 1978 年 4 月 1 日起生效。实际上形成了以《牙 买加协议》为基础的新的国际货币制度。 4
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牙买加协议》认可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它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 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的现 象:该协议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会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会员国之间、 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逐步处理基金组 织持有的黄金,按市场价格出售基金组织黄金总额的1/6,另一个1/6归还各会员国:确定 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1969年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计帐单位。代表会 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普通提款权是基金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 普通贷款,用以解决受贷国因国际收支逆差而产生的短期资金需要。特别提款权按照会员国 在基金组织认缴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可通过基金组织提取外汇,可同黄 金、外汇一起作为会员国的储备,故又称“纸黄金”设立时的价值相当于1美元。1974年7 月1日以后改用一篮子16种货币定植。1981年1月1日以后又该用美元、马克、法郎、英 镑和日圆5种货币定植: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 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将基金组织的贷款额度从100%提 高到145%,并提高基金组织“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份额中的比重,由占份额的50%增加到 75% 牙买加会议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体现在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汇率 制度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三个方面。首先,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用特别提款权代替 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帐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 济交往的工具。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其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 的汇率制度也有不同,牙买加协议的接纳精神是避免会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 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这这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 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从国际收支的调节看,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 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增加了。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 贷款,也可以调整汇率,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整齐 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的、灵活的体系。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 家需要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换句话说,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 国要好自为之,否则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 第二节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从70年代初即开始拟议并实行,但波折反复,进展缓慢, 只是由于部分成员国勉力支持,才没有完全垮台。及至1978年下半年,欧共体各成员国的 经济情况不同程度地好转,于是改弦更张,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名号变了,实质 依旧,它不过是欧洲货币联盟长征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稳定汇率的基本目标在
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汇率制度、储备制度和资金融通问题。 《牙买加协议》认可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它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固定汇率和浮动 汇率的暂时并存,但成员国必须接受基金组织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的现 象;该协议明确提出黄金非货币化,会员国可以按市价在市场上买卖黄金。取消会员国之间、 会员国与基金组织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逐步处理基金组 织持有的黄金,按市场价格出售基金组织黄金总额的 1/6,另一个 1/6 归还各会员国;确定 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将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 1969 年为解决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创立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和计帐单位。代表会 员国在普通提款权之外的一种特别使用资金的权利。普通提款权是基金组织提供的最基本的 普通贷款,用以解决受贷国因国际收支逆差而产生的短期资金需要。特别提款权按照会员国 在基金组织认缴份额比例进行分配,分配到的特别提款权可通过基金组织提取外汇,可同黄 金、外汇一起作为会员国的储备,故又称“纸黄金”设立时的价值相当于 1 美元。1974 年 7 月 1 日以后改用一篮子 16 种货币定植。1981 年 1 月 1 日以后又该用美元、马克、法郎、英 镑和日圆 5 种货币定植;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基金组织用出售黄金所得收益建立 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将基金组织的贷款额度从 100%提 高到 145%,并提高基金组织“出口波动补偿贷款”在份额中的比重,由占份额的 50%增加到 75%。 牙买加会议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它体现在国际储备走向多元化、汇率 制度多元化、国际收支调节多样化三个方面。首先,尽管牙买加协议提出用特别提款权代替 美元的方案,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只是一个计帐单位,现实中需要有实在的货币作为国际经 济交往的工具。客观上形成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的结构。其次,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选择 的汇率制度也有不同,牙买加协议的接纳精神是避免会员国竞争性货币贬值的出现,因此只 要各国的汇率制度是相对稳定或合理的,它就可以合法存在。这这是牙买加协议能够获得广 泛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从国际收支的调节看,在允许汇率调整的情况下,各国国际 收支调节的政策选择增加了。各国既可动用本国储备,又可借入国外资金或货币基金组织的 贷款,也可以调整汇率,所以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整齐 划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多样化的、灵活的体系。正是由于这一点,每个国 家需要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责任也日趋重要了,换句话说,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下,会员 国要好自为之,否则要承受痛苦的经济调整。 第二节 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共同体的货币一体化,从 70 年代初即开始拟议并实行,但波折反复,进展缓慢, 只是由于部分成员国勉力支持,才没有完全垮台。及至 1978 年下半年,欧共体各成员国的 经济情况不同程度地好转,于是改弦更张,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名号变了,实质 依旧,它不过是欧洲货币联盟长征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稳定汇率的基本目标在一 5
定程度上实现了。及至1986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肯定了欧洲货币联 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并决定从1990年7月 日起实行。这可以说是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三个回合的开始。三个回合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 承的,它表明,欧共体始终希望建立欧洲货币的集体,尽量摆脱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 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更重要的动因还是来自内部:欧洲共同体的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共同市场 的继续巩固与完善,以及资本流动与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目标的有待实现,不能不依赖共同 体的货币一体化的进展,不能不以共同体各成员货币间的比价的稳定为基础要求。欧共体各 国还期待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稳定,创造促进投资的条件 魏尔纳计划 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中,并没有要建立一个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及至60年代末、70年 代初,由于欧共体的关税同盟已经基本上建成,建设过程向着资本与劳动流动自由化的领域 推进,从而也就客观上推动了势必开展的货币一体化的形势。1969年12月在海牙举行的欧 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此欧共体的专家们在1970年5月拟订了 初步计划,这个计划交由以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皮埃尔·魏尔纳( Pierre Werner)为首的 工作组审议。同年10月工作组向欧共体理事会及委员会提交了最后报告,这就是后来一般 所称的“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 这个计划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实现规划了一个10年过渡期,过渡期分为三个阶段。大致 说来,第一阶段从1971年初至1973年底,主要目标是缩小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着 手建立货币储备基金,以支援干预外汇市场的活动,并着手协调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第二 阶段从1974年初至1976年底,主要目标是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以充实货币储备基 金从而加强干预外汇市场的力量,此外,并要使欧共体内部汇率进一步稳定下来,并促使相 互间资本流动进一步自由化。第三阶段从1977年初至1980年底,目标是欧共体内部商品、 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将完全免除汇率波动的干扰,汇率趋于完全稳定,并着手规划统一货币, 与此同时,货币储备基金则向联合中央银行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事实上规划得比较具体 的只是第一阶段的措施,对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只是展望了前景,具体措施不可能预作安排 计划中曾指出,在10年过渡期中,指望能够逐步建立起超国家的决策中心。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经过几个月的审议才在1971年3月达成协议。部长理事会的决议强 调了稳定汇率的重要性,强调了建立外汇干预基金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协调经济政策与货币 政策的协议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具文,超国家的权利问题几乎没有触及。 在魏尔纳计划酝酿期间,在舆论界兴起了两种互相对立的有关理论。一派主张“经济先 行”,认为如果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差异太大,汇率的稳定将是很困难的,具体说 来,也就是说,如果成员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彼此悬殊,货币的一体化就难于贯彻。 因此强调治本溯源,不赞成一味治标。另一派正好相反,主张“货币先行”,认为通过治标 可以促进治本,认为为了维护规定的汇率或其可容许波动的幅度,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与经 济政策就不得不逐渐趋于协调。在当时的成员国中,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朝野比较倾向于
定程度上实现了。及至 1986 年,欧共体提出“单一欧洲文件”,“文件” 肯定了欧洲货币联 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应该继续积极推行,拟订了初步计划,并决定从 1990 年 7 月 1 日起实行。这可以说是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三个回合的开始。三个回合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 承的,它表明,欧共体始终希望建立欧洲货币的集体,尽量摆脱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 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更重要的动因还是来自内部:欧洲共同体的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共同市场 的继续巩固与完善,以及资本流动与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目标的有待实现,不能不依赖共同 体的货币一体化的进展,不能不以共同体各成员货币间的比价的稳定为基础要求。欧共体各 国还期待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稳定,创造促进投资的条件。 一、魏尔纳计划 在原来的罗马条约中,并没有要建立一个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及至 60 年代末、70 年 代初,由于欧共体的关税同盟已经基本上建成,建设过程向着资本与劳动流动自由化的领域 推进,从而也就客观上推动了势必开展的货币一体化的形势。1969 年 12 月在海牙举行的欧 共体首脑会议,决定筹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为此欧共体的专家们在 1970 年 5 月拟订了 初步计划,这个计划交由以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皮埃尔·魏尔纳(Pierre Werner)为首的 工作组审议。同年 10 月工作组向欧共体理事会及委员会提交了最后报告,这就是后来一般 所称的“魏尔纳报告”或“魏尔纳计划”。 这个计划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实现规划了一个 10 年过渡期,过渡期分为三个阶段。大致 说来,第一阶段从 1971 年初至 1973 年底,主要目标是缩小成员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着 手建立货币储备基金,以支援干预外汇市场的活动,并着手协调货币政策与经济政策。第二 阶段从 1974 年初至 1976 年底,主要目标是集中成员国的部分外汇储备,以充实货币储备基 金从而加强干预外汇市场的力量,此外,并要使欧共体内部汇率进一步稳定下来,并促使相 互间资本流动进一步自由化。第三阶段从 1977 年初至 1980 年底,目标是欧共体内部商品、 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将完全免除汇率波动的干扰,汇率趋于完全稳定,并着手规划统一货币, 与此同时,货币储备基金则向联合中央银行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事实上规划得比较具体 的只是第一阶段的措施,对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只是展望了前景,具体措施不可能预作安排。 计划中曾指出,在 10 年过渡期中,指望能够逐步建立起超国家的决策中心。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经过几个月的审议才在 1971 年 3 月达成协议。部长理事会的决议强 调了稳定汇率的重要性,强调了建立外汇干预基金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协调经济政策与货币 政策的协议却成了装点门面的具文,超国家的权利问题几乎没有触及。 在魏尔纳计划酝酿期间,在舆论界兴起了两种互相对立的有关理论。一派主张“经济先 行”,认为如果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差异太大,汇率的稳定将是很困难的,具体说 来,也就是说,如果成员国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彼此悬殊,货币的一体化就难于贯彻。 因此强调治本溯源,不赞成一味治标。另一派正好相反,主张“货币先行”,认为通过治标 可以促进治本,认为为了维护规定的汇率或其可容许波动的幅度,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与经 济政策就不得不逐渐趋于协调。在当时的成员国中,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朝野比较倾向于 6
“货币先行论”,而联邦德国与荷兰朝野则比较倾向于“经济先行论”。 魏尔纳计划以及1971年初部长理事会的协议,有人说是一个“折衷而又折衷的方案”, 实质上应该说,“折衷”只是表面现象,它主要是体现了“货币先行”的理论,这就注定整 个计划的进程是坎坷不平的。平心而论,整个货币一体化的宏图是可以从“货币先行”论着 手的,但是在具体规划中确实应该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给予足够的考虑。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达成协议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 以美元下跌为中心发生了一系列动乱。为了应付动乱,欧共体各国各行其是(西德马克浮动 意大利里拉继之,法国实行双重汇率并加强外汇管制,比利时法郎与荷兰盾联合浮动),直 至1972年初,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才决定着手推行货币联盟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汇率管理机制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有过比较高的目标。具体情况是:1971年底,“十国集 团”的华盛顿会议达成了所谓的“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各国货币汇率的可容许波动幅度 (主要是各国货币对美元比价的可容许波动幅度)为上下225%(总幅度为45%),也就是 说,放宽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定的上下1%的波动幅度。这个规定对欧共体成员国来说, 当然也是要遵守的。可是,欧共体在1972年4月10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 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1.125%(总幅度为2.25%),比史密森协 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 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洞”是指史密森协议规定的大幅度 蛇”是指欧共体自己规定的小幅度。参加蛇洞制的各国货币彼此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 比它们对外实行的汇率联合波动的可容许幅度要小,这是国际金融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可是 在整个金融领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的情况下,它不可能顺利推行。蛇洞制的始行日期是1972 年4月24日,参加者先是欧共体原6国,同年5月,当时准备参加欧共体的英国、爱尔兰、 丹麦、挪威决定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参加欧共体之前就先参加蛇洞制,以表明它们的积 极态度。 可是,英镑的地位实际上比较虚弱,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英镑对内价值的降低使得 它的对外价值也下跌。英国为了维持英镑汇率,不得不抛售外汇储备以收回英镑,单是在 1972年6月15日至22日的短短6天中,英国就丧失了多达2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花了这 么昂贵的代价去维持显然与英镑的实际购买力不相称的高汇率,对英国的国际收支的调整也 不利。英国终于在1972年6月23日宣布退出蛇洞制,实行英镑自由浮动。与此同时,爱尔 兰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意大利里拉的地位也比较虚弱,主要也是由于意大利的通货膨胀问题比较严重。1972 年底和1973年初,里拉汇率大幅度下跌,短期货币资金大量外流。意大利当局不得已在1973 年1月21日宣布实行双重汇率制,也就是说,意大利当局只负责维持商业里拉汇率的波动 不超过规定的幅度。同年2月,商业里拉的汇率也维持不住,和金融里拉一样单独自由浮动 1972年9月,挪威公民投票否决了参加共同体一案,挪威克郎于是退出蛇洞制 史密森制度在1973年3月终于维持不住而告崩溃。各国货币或者单独自由浮动,或者 7
“货币先行论”,而联邦德国与荷兰朝野则比较倾向于“经济先行论”。 魏尔纳计划以及 1971 年初部长理事会的协议,有人说是一个“折衷而又折衷的方案”, 实质上应该说,“折衷”只是表面现象,它主要是体现了“货币先行”的理论,这就注定整 个计划的进程是坎坷不平的。平心而论,整个货币一体化的宏图是可以从“货币先行”论着 手的,但是在具体规划中确实应该对成员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给予足够的考虑。 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达成协议不久就发生了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 以美元下跌为中心发生了一系列动乱。为了应付动乱,欧共体各国各行其是(西德马克浮动, 意大利里拉继之,法国实行双重汇率并加强外汇管制,比利时法郎与荷兰盾联合浮动),直 至 1972 年初,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才决定着手推行货币联盟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 、汇率管理机制 在汇率管理机制方面,欧共体曾有过比较高的目标。具体情况是:1971 年底,“十国集 团”的华盛顿会议达成了所谓的“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各国货币汇率的可容许波动幅度 (主要是各国货币对美元比价的可容许波动幅度)为上下 2.25%(总幅度为 4.5%),也就是 说,放宽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定的上下 1%的波动幅度。这个规定对欧共体成员国来说, 当然也是要遵守的。可是,欧共体在 1972 年 4 月 10 日作出决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 各成员国货币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只能是上下 1.125 %(总幅度为 2.25%),比史密森协 议的规定小一半,换言之,欧共体对内部的汇率波动要求更加严格,拟推行内外有别的汇率 政策。用当时比较通俗的比喻来说,这叫做“蛇洞制”:“洞”是指史密森协议规定的大幅度; “蛇”是指欧共体自己规定的小幅度。参加蛇洞制的各国货币彼此间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 比它们对外实行的汇率联合波动的可容许幅度要小,这是国际金融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可是 在整个金融领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的情况下,它不可能顺利推行。蛇洞制的始行日期是 1972 年 4 月 24 日,参加者先是欧共体原 6 国,同年 5 月,当时准备参加欧共体的英国、爱尔兰、 丹麦、挪威决定在 1973 年 1 月 1 日正式参加欧共体之前就先参加蛇洞制,以表明它们的积 极态度。 可是,英镑的地位实际上比较虚弱,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较高,英镑对内价值的降低使得 它的对外价值也下跌。英国为了维持英镑汇率,不得不抛售外汇储备以收回英镑,单是在 1972 年 6 月 15 日至 22 日的短短 6 天中,英国就丧失了多达 26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花了这 么昂贵的代价去维持显然与英镑的实际购买力不相称的高汇率,对英国的国际收支的调整也 不利。英国终于在 1972 年 6 月 23 日宣布退出蛇洞制,实行英镑自由浮动。与此同时,爱尔 兰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意大利里拉的地位也比较虚弱,主要也是由于意大利的通货膨胀问题比较严重。1972 年底和 1973 年初,里拉汇率大幅度下跌,短期货币资金大量外流。意大利当局不得已在 1973 年 1 月 21 日宣布实行双重汇率制,也就是说,意大利当局只负责维持商业里拉汇率的波动 不超过规定的幅度。同年 2 月,商业里拉的汇率也维持不住,和金融里拉一样单独自由浮动 了。 1972 年 9 月,挪威公民投票否决了参加共同体一案,挪威克郎于是退出蛇洞制。 史密森制度在 1973 年 3 月终于维持不住而告崩溃。各国货币或者单独自由浮动,或者 7
联合自由浮动,都不遵守正负225%波动幅度的约束。史密森制度原是为了弥补以美元为中 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而提出来的,结果也以崩溃告终。这时,蛇洞制的“洞”不存在了,“蛇” 还在,但它可以离洞自由波动了。欧共体的成员国中,英国、爱尔兰、意大利的货币汇率继 续单独自由浮动,其余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则联合自由浮动。可是,在1973年3月16日,挪 威却又和瑞典一道,把它们的货币汇率与这些成员国的汇率波动联系起来,成为蛇形联合浮 动集团的非共同体成员国的两个参加国 进入1974年后,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相结合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日益恶化,很多国家的 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法国的问题较严重,法国法郎的汇率总是高于它的购买力水平,使 法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很难改善。法国终于在1974年1月19日退出联合浮动,实行单独自由 浮动。法国的情况在一年半以后有所改善,为了表明法国对欧洲共同体货币一体化的维护 法国法郎于1975年7月10日重新参加联合浮动。可是,为时不过半年多一点,法国法郎购 买力的下降使得法国法郎的汇率相形较高,资金外流很难阻挡,终于在1975年3月15日再 度退出 在法国法郎酝酿第一次退出之际,欧共体感到再继续维持全幅为2.25%的可容许波动幅 度实际上比较困难了,于是将可容许波动幅度扩大一倍,即扩大到全幅45%(1972年4月 10日的建立蛇洞制的决议始终未正式声明失效),希望借此将法国留在联合浮动制内,然而 法国还是退出了 法国第二次退出联合浮动制后,瑞典这个非成员国也于1977年退出联合浮动。至此, 参加联合浮动的只剩下联邦德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非共同体成员国的挪威。 法国、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四国游离在外。直到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时(即第二回 合开始),情况才有所改变 (二)、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按照魏尔纳报告的设想,应该以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作为样板,组织统一的中央银行系 统,而作为它的始基的,则是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EMCF)。这个基金建立于1973年4月3日,其中包括20亿美元的短期货币支持基 金和20亿美元的中期财政支持基金。其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 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 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按照原来的设想,基金应着手集中各成员国的20%的国际储备,但是这个设想没有实现。 1973年秋,欧洲发生石油危机,欧共体各国国际收支恶化,各国忙于自寻出路,集中部分 国际储备的问题根本提不上日程。石油危机较为缓和后的谈判也没有什么结果。按照魏尔纳 计划,自1974年起即应转入过渡期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欧洲货币合作基金还应进一步 充实,但这时各国都在忙于应付经济危机,自顾不暇,事情只能拖延下来。事实上,在70 年代中期这个多事之秋,各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安排已淡焉若忘了。 (三)、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 关于欧共体内部使用核算筹码问题,经历了一个原来魏尔纳计划所没有计议的变化,这 是由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所促成的 8
联合自由浮动,都不遵守正负 2.25%波动幅度的约束。史密森制度原是为了弥补以美元为中 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而提出来的,结果也以崩溃告终。这时,蛇洞制的“洞”不存在了,“蛇” 还在,但它可以离洞自由波动了。欧共体的成员国中,英国、爱尔兰、意大利的货币汇率继 续单独自由浮动,其余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则联合自由浮动。可是,在 1973 年 3 月 16 日,挪 威却又和瑞典一道,把它们的货币汇率与这些成员国的汇率波动联系起来,成为蛇形联合浮 动集团的非共同体成员国的两个参加国。 进入 1974 年后,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相结合的问题在许多国家日益恶化,很多国家的 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法国的问题较严重,法国法郎的汇率总是高于它的购买力水平,使 法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很难改善。法国终于在 1974 年 1 月 19 日退出联合浮动,实行单独自由 浮动。法国的情况在一年半以后有所改善,为了表明法国对欧洲共同体货币一体化的维护, 法国法郎于 1975 年 7 月 10 日重新参加联合浮动。可是,为时不过半年多一点,法国法郎购 买力的下降使得法国法郎的汇率相形较高,资金外流很难阻挡,终于在 1975 年 3 月 15 日再 度退出。 在法国法郎酝酿第一次退出之际,欧共体感到再继续维持全幅为 2.25%的可容许波动幅 度实际上比较困难了,于是将可容许波动幅度扩大一倍,即扩大到全幅 4.5%(1972 年 4 月 10 日的建立蛇洞制的决议始终未正式声明失效),希望借此将法国留在联合浮动制内,然而 法国还是退出了。 法国第二次退出联合浮动制后,瑞典这个非成员国也于 1977 年退出联合浮动。至此, 参加联合浮动的只剩下联邦德国、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以及非共同体成员国的挪威。 法国、英国、意大利、爱尔兰四国游离在外。直到 1979 年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时(即第二回 合开始),情况才有所改变。 (二)、货币储备基金的建立 按照魏尔纳报告的设想,应该以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作为样板,组织统一的中央银行系 统,而作为它的始基的,则是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uropean Monetary Cooperation Fund, EMCF)。这个基金建立于 1973 年 4 月 3 日,其中包括 20 亿美元的短期货币支持基 金和 20 亿美元的中期财政支持基金。其职责主要是:支持成员国在外汇市场上的干预活动 以促进汇率的稳定,管理成员国中央银行间的信贷,逐步集中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并逐步发 展为各成员国间的划拨结算中心。 按照原来的设想,基金应着手集中各成员国的 20%的国际储备,但是这个设想没有实现。 1973 年秋,欧洲发生石油危机,欧共体各国国际收支恶化,各国忙于自寻出路,集中部分 国际储备的问题根本提不上日程。石油危机较为缓和后的谈判也没有什么结果。按照魏尔纳 计划,自 1974 年起即应转入过渡期第二阶段,在此阶段中,欧洲货币合作基金还应进一步 充实,但这时各国都在忙于应付经济危机,自顾不暇,事情只能拖延下来。事实上,在 70 年代中期这个多事之秋,各国对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安排已淡焉若忘了。 (三)、欧洲共同体内部核算筹码的建立 关于欧共体内部使用核算筹码问题,经历了一个原来魏尔纳计划所没有计议的变化,这 是由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所促成的。 8
欧洲共同体财政货币当局原来内部也设计了一种共同筹码叫做计算单位( Unit of Account,UA.),这个计算单位的基准,原来定为0.888671克黄金,也就是1971年底美元第 次贬值前的含金量,在美元贬值前,一个计算单位就等于一美元。在美元两次正式贬值之 后,计算单位的含金量没变,因而折合美元数就比一美元多了 1973年3月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美元汇率频频波动,黄 金市场价格变动不定,各国货币的汇率都偏离了原来的金平价,原来的货币含金量纵然不 定公开宣布取消,实际上已失去作用了。对于计算单位来说,也是如此。这时欧共体的联合 浮动实质上是西德马克在起一种带头作用(美元已失去国际金融中唯一基准货币的地位), 参加联合浮动的各国货币的汇率跟着西德马克汇率对外联合浮动,对内各国货币与西德马克 的汇率则保持在可容许波动的幅度内波动 与此同时,欧共体积极设法将计算单位改变成一种成员国货币复合体性质的综合指标 与黄金脱离联系(这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正准备对特别提款权进行同样性质的改革)。其 实欧洲投资银行在1973年已经实行了这个办法,它发行一种长期债券,其计算单位叫“欧 尔康”( European Composite Unit, EURCO),它就是一种综合货币单位。欧共体的这个设计 在1979年上半年末就实现了,定名为“欧洲计算单位”( European Unit of Account,EUA) 欧洲计算单位自实行以来,它的使用范围逐步有所扩大,除了主要是欧共体内部财务核 算的工具外,并在“欧洲海外开发基金”、“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投资银行发行债券业 务等方面使用。例如与第一个洛美协定有关的各项对外援助就是以欧洲计算单位核算的。欧 共体与第三国缔结的贸易协定,也往往使用这种核算工具。因此,欧洲计算单位虽说基本上 是一种内部核算筹码,但是也多少包含有一点共同货币萌芽的性质 二、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个回合是欧洲货币体系(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的建立 与发展,它是欧洲货币联盟长征中的一个新阶段。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议是1978年4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 同年12月5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自1979年初起欧洲货币体系协议正 式实施。 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继续实行过去的汇率联合浮动体制,争取 逐步收缩内部的可容许波动幅度。至于参加国则除英国以外,其余8个欧共体成员均可参加 了,原来参加蛇形联合浮动的挪威决定不再与之发生联系。通常把这个新阶段的联合浮动制 称为超蛇联合浮动制,有别于原来的蛇形联合浮动制。“超”的含义在于,不仅是由于参加 的国家多,还由于它拟议的市场干预机制较严一些(虽然后来并未充分体现)。第二,继续 运用原来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拟议两年后扩大发展为“欧洲货币基金” ( European Monetary Fund,EMF)。第三,建立“欧洲货币单位”( 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它是原来的欧洲计算单位(EUA)的继续与发展 (一)、市场干预机制
欧洲共同体财政货币当局原来内部也设计了一种共同筹码叫做计算单位(Unit of Account, U.A.),这个计算单位的基准,原来定为 0.888671 克黄金,也就是 1971 年底美元第 一次贬值前的含金量,在美元贬值前,一个计算单位就等于一美元。在美元两次正式贬值之 后,计算单位的含金量没变,因而折合美元数就比一美元多了。 1973 年 3 月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美元汇率频频波动,黄 金市场价格变动不定,各国货币的汇率都偏离了原来的金平价,原来的货币含金量纵然不一 定公开宣布取消,实际上已失去作用了。对于计算单位来说,也是如此。这时欧共体的联合 浮动实质上是西德马克在起一种带头作用(美元已失去国际金融中唯一基准货币的地位), 参加联合浮动的各国货币的汇率跟着西德马克汇率对外联合浮动,对内各国货币与西德马克 的汇率则保持在可容许波动的幅度内波动。 与此同时,欧共体积极设法将计算单位改变成一种成员国货币复合体性质的综合指标, 与黄金脱离联系(这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正准备对特别提款权进行同样性质的改革)。其 实欧洲投资银行在 1973 年已经实行了这个办法,它发行一种长期债券,其计算单位叫“欧 尔康”(European Composite Unit, EURCO),它就是一种综合货币单位。欧共体的这个设计 在 1979 年上半年末就实现了,定名为“欧洲计算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 EUA)。 欧洲计算单位自实行以来,它的使用范围逐步有所扩大,除了主要是欧共体内部财务核 算的工具外,并在“欧洲海外开发基金”、“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投资银行发行债券业 务等方面使用。例如与第一个洛美协定有关的各项对外援助就是以欧洲计算单位核算的。欧 共体与第三国缔结的贸易协定,也往往使用这种核算工具。因此,欧洲计算单位虽说基本上 是一种内部核算筹码,但是也多少包含有一点共同货币萌芽的性质。 二、欧洲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联盟的第二个回合是欧洲货币体系(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EMS)的建立 与发展,它是欧洲货币联盟长征中的一个新阶段。 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动议是1978 年4 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提出来的。 同年 12 月 5 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自 1979 年初起欧洲货币体系协议正 式实施。 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继续实行过去的汇率联合浮动体制,争取 逐步收缩内部的可容许波动幅度。至于参加国则除英国以外,其余 8 个欧共体成员均可参加 了,原来参加蛇形联合浮动的挪威决定不再与之发生联系。通常把这个新阶段的联合浮动制 称为超蛇联合浮动制,有别于原来的蛇形联合浮动制。“超”的含义在于,不仅是由于参加 的国家多,还由于它拟议的市场干预机制较严一些(虽然后来并未充分体现)。第二,继续 运用原来的“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拟议两年后扩大发展为“欧洲货币基金” (European Monetary Fund, EMF)。第三,建立“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它是原来的欧洲计算单位(EUA)的继续与发展。 (一) 、市场干预机制 9
超蛇联合浮动制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仍沿旧制,为上下2.25%。意大利由于遵行这 个规定有一定的困难,其可容许波动的幅度放宽到上下6%。对第三国货币(主要是美元) 的汇价则联合自由波动。 当市场汇率波动超越规定的干预点时,有关的两国货币当局即应进行市场干预。弱币国 如感到干预力量不足,可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借入强币。如形势比较严重,靠市场干预效果 不佳,弱币国就得考虑采取收缩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等措施,也许强币国也要考虑采取增 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放宽信贷等措施。如果做不到,那就只好修订篮子中心汇率、从 而修订双边格子汇率。 欧洲货币体系在控制汇率波动方面,除了维持原来规定的上下225%幅度的干预机制 外,另外又规定了一种带有预防性的措施。按此规定,当某个参加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 比价偏离其法定篮子比价到一定程度,即所谓的差异界限( Threshold of Divergence)时,这 个参加国的货币当局就应采取相应措施。这个差异界限是按上下225%乘上75%、再乘上(1 该参加国货币在货币篮子中所占比重)计算出来的。从上述计算方式,不难看出,为权数 大的货币规定的差异界限较小(如西德马克)、为权数小的货币规定的差异界限较大(如爱 尔兰镑),但最大不会超过1.7%(这是权数为零时的数字)。显然,为意大利里拉规定的差 异界限不是按上下225%计算,而是按照上下6%计算。 当某一参加国的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价超越了它的差异界限时,这个参加国就应设 法干预外汇市场,使此比价返回界限之内。不难理解,差异界限起了一种预防双边格子汇率 波动突破干预点的作用。因为,这个差异界限总是比双边汇率的干预点先行到达。这个预防 作用有时被称为报警器( Monitor)、或被更通俗地称为“响尾蛇”作用。这个预防性的规定 虽说不是强制性的,但它毕竟是一条应该自觉遵守的纪律,它是“超蛇制”比“蛇制”更为 严格的一个标志。 (二)关于建立欧洲货币基金问题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一大任务。欧共体理事会曾决定以两年为期建成欧 洲货币基金,首先要集中各个参加国的黄金储备的20%,以及美元和其他外币储备的20%, 作为共同基金,再加上与此等值的本国货币,总计约值500亿欧洲货币单位。这些集中起来 的黄金外汇将换算成欧洲货币单位的存款额并计息。英国也参加了此项安排,并已提交了黄 金及外汇储备的份额。基金的信贷能量当然较前壮大,再维持市场汇率的稳定方面,在抵御 外汇市场上的风浪方面,无疑能起较大的作用,但欧共体还准备将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充。 欧洲货币基金没有如计划安排时期建成,主要由于基金的制度在厘定上各国意见分歧, 譬如英国就不同意基金向联合的欧洲中央银行方向发展 (三)、关于欧洲货币单位的使用范围问题 欧洲货币联盟建设过渡期的一个任务就是要逐步扩大作为将来的共同货币的前身的欧 洲综合货币指标的使用范围 随着“货币合作基金”工作的逐步开展,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也逐渐扩大,它已不仅是 欧共体内部财政核算的一种尺度,而且成为欧共体各成员国货币当局之间划拨计算的一种工 具,并构成欧共体各国的一种外汇储备资产
超蛇联合浮动制的汇率可容许波动幅度,仍沿旧制,为上下 2.25%。意大利由于遵行这 个规定有一定的困难,其可容许波动的幅度放宽到上下 6%。对第三国货币(主要是美元) 的汇价则联合自由波动。 当市场汇率波动超越规定的干预点时,有关的两国货币当局即应进行市场干预。弱币国 如感到干预力量不足,可向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借入强币。如形势比较严重,靠市场干预效果 不佳,弱币国就得考虑采取收缩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等措施,也许强币国也要考虑采取增 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放宽信贷等措施。如果做不到,那就只好修订篮子中心汇率、从 而修订双边格子汇率。 欧洲货币体系在控制汇率波动方面,除了维持原来规定的上下 2.25%幅度的干预机制 外,另外又规定了一种带有预防性的措施。按此规定,当某个参加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 比价偏离其法定篮子比价到一定程度,即所谓的差异界限(Threshold of Divergence)时,这 个参加国的货币当局就应采取相应措施。这个差异界限是按上下 2.25%乘上 75%、再乘上(1 -该参加国货币在货币篮子中所占比重)计算出来的。从上述计算方式,不难看出,为权数 大的货币规定的差异界限较小(如西德马克)、为权数小的货币规定的差异界限较大(如爱 尔兰镑),但最大不会超过 1.7%(这是权数为零时的数字)。显然,为意大利里拉规定的差 异界限不是按上下 2.25%计算,而是按照上下 6%计算。 当某一参加国的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价超越了它的差异界限时,这个参加国就应设 法干预外汇市场,使此比价返回界限之内。不难理解,差异界限起了一种预防双边格子汇率 波动突破干预点的作用。因为,这个差异界限总是比双边汇率的干预点先行到达。这个预防 作用有时被称为报警器(Monitor)、或被更通俗地称为“响尾蛇”作用。这个预防性的规定 虽说不是强制性的,但它毕竟是一条应该自觉遵守的纪律,它是“超蛇制”比“蛇制”更为 严格的一个标志。 (二)、关于建立欧洲货币基金问题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一大任务。欧共体理事会曾决定以两年为期建成欧 洲货币基金,首先要集中各个参加国的黄金储备的 20%,以及美元和其他外币储备的 20%, 作为共同基金,再加上与此等值的本国货币,总计约值 500 亿欧洲货币单位。这些集中起来 的黄金外汇将换算成欧洲货币单位的存款额并计息。英国也参加了此项安排,并已提交了黄 金及外汇储备的份额。基金的信贷能量当然较前壮大,再维持市场汇率的稳定方面,在抵御 外汇市场上的风浪方面,无疑能起较大的作用,但欧共体还准备将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充。 欧洲货币基金没有如计划安排时期建成,主要由于基金的制度在厘定上各国意见分歧, 譬如英国就不同意基金向联合的欧洲中央银行方向发展。 (三)、关于欧洲货币单位的使用范围问题 欧洲货币联盟建设过渡期的一个任务就是要逐步扩大作为将来的共同货币的前身的欧 洲综合货币指标的使用范围。 随着“货币合作基金”工作的逐步开展,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也逐渐扩大,它已不仅是 欧共体内部财政核算的一种尺度,而且成为欧共体各成员国货币当局之间划拨计算的一种工 具,并构成欧共体各国的一种外汇储备资产。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