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电子科技大学:《薄膜晶体管原理与技术 The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of Thin Film Transistor》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4章 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77,文件大小:3.51MB,团购合买
4.1 多晶硅半导体的物理基础 4.2 LTPS TFT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4.3 LTPS TFT中的关键材料技术 4.3.1 多晶硅薄膜制备技术 4.3.2 绝缘层技术 4.3.3 掺杂与激活 4.4 非晶硅晶化技术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4章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简介 4.1多晶硅半导体的物理基础 4.2 LTPS TFT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4.3 LTPS TFT中的关键材料技术 4.4非晶硅晶化技术

第4章 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简介 4.1 多晶硅半导体的物理基础 4.2 LTPS TFT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4.3 LTPS TFT中的关键材料技术 4.4 非晶硅晶化技术

简介 p-Si TFT分为低温与高温TFT两类。LTPS TFT-LCD器件要比 HTPS TFT-LCD器件具有更低的成本,更简单的工艺和更大的应 用范围 LTPS与HTPS TFT-LCD的比较 性能 LTPS HTPS 工艺温度(C) 900 基板 玻璃 石英 晶化方法 ELA SPC 栅极绝缘层制造方法 PECVD 热处理 基础工艺 非晶硅TFT Si-LSI 应用 直视显示,投影显示 投影显示

简介 • p-Si TFT分为低温与高温TFT两类。LTPS TFT-LCD器件要比 HTPS TFT-LCD器件具有更低的成本,更简单的工艺和更大的应 用范围 性能 LTPS HTPS 工艺温度(℃) 900 基板 玻璃 石英 晶化方法 ELA SPC 栅极绝缘层制造方法 PECVD 热处理 基础工艺 非晶硅TFT Si-LSI 应用 直视显示,投影显示 投影显示 LTPS与HTPS TFT-LCD的比较

多晶硅与非晶硅性能比较 性能参数 非晶硅 多晶硅 迁移率 ≤1cm2Vs 几十~几百 沉积温度 ≤300C ≤600℃(低温多晶硅) 光敏性 高 低 玻璃基底 可用 可用(低温多晶硅) TFT类型 N-ch N-ch,P-ch TFT体积 大 小

多晶硅与非晶硅性能比较 性能参数 非晶硅 多晶硅 迁移率 ≤1cm2 /V·s 几十~几百 沉积温度 ≤300℃ ≤600℃(低温多晶硅) 光敏性 高 低 玻璃基底 可用 可用(低温多晶硅) TFT类型 N-ch N-ch, P-ch TFT体积 大 小

LTPS-TFT发展的动力 多晶硅迁移率高,导通电流lON大,液晶象素的充电速 度快 ,多晶硅TFT尺寸小,寄生电容小 p-ch TFT可行,可将周边LS集成到显示屏基片上,减 少引出端数量,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

LTPS-TFT发展的动力 • 多晶硅迁移率高,导通电流ION大,液晶象素的充电速 度快 • 多晶硅TFT尺寸小,寄生电容小 • p-ch TFT可行,可将周边LSI集成到显示屏基片上,减 少引出端数量,提高可靠性,降低成本

LTPS-TFT发展历史 ,对LTPS TFT-LCD技术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1996年,SANY0率先量产小型LTPS面板,6.35cm屏对角线的产品 问世; 1998年,日本东芝公司开始批量生产LTPS TFT--LCD器件,其尺寸 已达38.1cm,分辨率也达到了UXGA(1600×1200)级 ·1999年LTPS-TFT驱动AMOLED已有重大突破 2000以来,基于LTPS-TFT的中小尺寸LCD、OLED显示器大规 模应用

LTPS-TFT发展历史 • 对LTPS TFT-LCD技术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 1996年,SANYO率先量产小型LTPS面板,6.35cm屏对角线的产品 问世; • 1998年,日本东芝公司开始批量生产LTPS TFT-LCD器件,其尺寸 已达38.1cm,分辨率也达到了UXGA(1600×1200)级 • 1999年LTPS-TFT驱动AMOLED已有重大突破 • 2000以来,基于LTPS-TFT的中小尺寸LCD、OLED显示器大规 模应用

TFT发展趋势 TFT驱动器 TFT驱动器 TFT驱动器 信号处理单元 (DAC/CPU/DSP/存储器) 信号处理单元 SOG LTPS TFT-LCD a-Si TFT-LCD

TFT发展趋势 SOG LTPS TFT-LCD α-Si TFT-LCD TFT驱动器 (DAC/CPU/DSP/存储器) TFT驱动器 TFT驱动器 信号处理单元 信号处理单元

4.1多晶硅半导体的物理基础 4.1.1多晶硅薄膜结构与形貌 多晶硅由大量小晶粒组成,每一个晶粒可看作一块小单晶体,它们具有不同的晶 向,彼此由晶界连接。晶界是晶粒间的过度区,结构复杂,原子呈无序排列,其 厚度通常为几个原子层。 20eneH■e发0.0Ke00 生长方向 晶粒 yokoha SEI 10.CkV x60.000 100mm HO 7om 晶界 晶界 (a) (b)

4.1 多晶硅半导体的物理基础 4.1.1多晶硅薄膜结构与形貌 多晶硅由大量小晶粒组成,每一个晶粒可看作一块小单晶体,它们具有不同的晶 向,彼此由晶界连接。晶界是晶粒间的过度区,结构复杂,原子呈无序排列,其 厚度通常为几个原子层

4.1.2多晶硅的简化能带结构 1.晶界陷阱模型 (1)多晶硅薄膜中晶粒大小一致,是长度为L的立方体结构,周围被晶界包围,与晶粒 长度L相比,晶界厚度忽略不计: (2)总的掺杂浓度为ND,是单一n型(或p型)掺杂。以替位方式掺入晶粒内的掺杂浓 度为N©,且具有与单晶硅类似的激活能,对于非重掺杂情况,杂质在室温下全部电离: (3)分凝在晶界处的杂质浓度为NG,且全部为非电离状态,不影响多晶硅电导率; (4)处于晶界的陷阱面密度为Nt,陷阱能级Et是分离的(以能带中央为零点),在未 俘获载流子时为电中性。 NG 杂质分凝 参与导带 杂质在晶粒间界处分凝,直到晶粒 Np 间界处得到饱和为止。分凝在晶界 的杂质在电学上是不激活的 NGB

4.1.2 多晶硅的简化能带结构 (1)多晶硅薄膜中晶粒大小一致,是长度为L的立方体结构,周围被晶界包围,与晶粒 长度L相比,晶界厚度忽略不计; (2)总的掺杂浓度为ND,是单一n型(或p型)掺杂。以替位方式掺入晶粒内的掺杂浓 度为NG,且具有与单晶硅类似的激活能,对于非重掺杂情况,杂质在室温下全部电离; (3)分凝在晶界处的杂质浓度为NGB,且全部为非电离状态,不影响多晶硅电导率; (4)处于晶界的陷阱面密度为Nt,陷阱能级Et是分离的(以能带中央为零点),在未 俘获载流子时为电中性。 1. 晶界陷阱模型 杂质分凝 杂质在晶粒间界处分凝,直到晶粒 间界处得到饱和为止。分凝在晶界 的杂质在电学上是不激活的 ND NG NGB N NT s 参与导带

晶界 √晶界:非晶硅,费米能级被钉扎,异质结 晶粒 载流子陷阱: (a)晶体结构 ·晶粒间界存在大量悬挂键和缺陷态。 晶粒间的杂质电离产生的载流子首先被 陷阱态浮获,减少了参与导电的自由载 流子的数日。 L/2 L12 (6)电荷分布 ·陷阱在俘获载流子之后在其周围形成一 个多子势区(qVb),阻挡载流子从一 个晶粒向另一个晶粒运动,导致载流子 E- (a) 能带结构 迁移率下降. 型参杂,晶界中的陷阱态俘获晶粒中的空穴后产生荷电Q+,在邻近晶界的晶粒中产生 相应的载流子耗尽区,即多子势垒区以维持电中性。这个势垒区的宽度和势垒高度qV 由荷电的陷阱密度所调控

 晶界:非晶硅,费米能级被钉扎,异质结  载流子陷阱: • 晶粒间界存在大量悬挂键和缺陷态。 • 晶粒间的杂质电离产生的载流子首先被 陷阱态浮获,减少了参与导电的自由载 流子的数目。 • 陷阱在俘获载流子之后在其周围形成一 个多子势区(qVb),阻挡载流子从一 个晶粒向另一个晶粒运动,导致载流子 迁移率下降. 晶 界 晶 粒 (a) 晶体结构 (b) 电荷分布 (a) 能带结构 p型掺杂,晶界中的陷阱态俘获晶粒中的空穴后产生荷电QT +,在邻近晶界的晶粒中产生 相应的载流子耗尽区,即多子势垒区以维持电中性。这个势垒区的宽度l和势垒高度qVb 由荷电的陷阱密度所调控

4.1.3多晶硅薄膜中载流子的传输 ()晶界对多晶硅载流子输运过程的影响: >由于晶界的杂质分凝,使晶粒内的掺杂浓度低于均匀掺杂情况下的掺杂浓 度,减少了有效载流子浓度: >载流子被晶界陷阱俘获,减少了自由载流子数目; >陷阱俘获载流子形成晶粒内耗尽区,使载流子从一个晶粒向另一个晶粒的 输运需要通过热发射或隧穿耗尽区的势垒来进行,载流子迁移率降低

 由于晶界的杂质分凝,使晶粒内的掺杂浓度低于均匀掺杂情况下的掺杂浓 度,减少了有效载流子浓度;  载流子被晶界陷阱俘获,减少了自由载流子数目;  陷阱俘获载流子形成晶粒内耗尽区,使载流子从一个晶粒向另一个晶粒的 输运需要通过热发射或隧穿耗尽区的势垒来进行,载流子迁移率降低。 (1) 晶界对多晶硅载流子输运过程的影响: 4.1.3多晶硅薄膜中载流子的传输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77页,可试读20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