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 文言知识归类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莽(j)”,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欢聚 (12)且单于信女 女,通“汝”,你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 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苏武传》导学案 一、文言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6)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8)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沾湿;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0)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11)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欢聚 (12)且单于信女 女,通“汝”,你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相当:古义:相抵押;今义:两方面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副词,表 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妺。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 (10)假吏常惠等募土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虛假 (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 (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 (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 (15)如惠语以让单于。 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乐。 2使动用法
(3)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位列将。 位:古义,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列:古义,一般的,普通的;今义,排列 (9)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靠近(亲密地接近) (10)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古义:临时充任;今义:虚假 (11)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些许 (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货币 (1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4)虞常果引张胜。古义:牵攀,招供;今义:牵引,引导。 (15)如惠语以让单于。 古义:责备;今义: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躲闪、避开。 (三)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用车子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四)一词多义 1.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3引(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4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用车子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四)一词多义 1.使(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2.语(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3.引(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4.食(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5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正常语序“送留在汉匈奴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信义所见安乎 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全家被杀)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 问题探究: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5.发(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倒装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中心词+定语+者),正常语序“送留在汉匈奴”。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信义所见安乎” 3.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全家被杀)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 二、问题探究: 1.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4文章为什么要对卫律和李陵劝降写得特别详细?用意是什么?还有那些 对比?你能找出来吗?
2.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4.文章为什么要对卫律和李陵劝降写得特别详细?用意是什么?还有那些 对比?你能找出来吗?
5.文章是如何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6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 盾? 三、拓展延伸
5.文章是如何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6.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 盾? 三、拓展延伸
2读这段文字,思考文后问题 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奷,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 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 晏子到了崔家,崔家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 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 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 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 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 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 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 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 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 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 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 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 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髙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 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 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
2.读这段文字,思考文后问题: “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 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 晏子到了崔家,崔家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 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 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 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 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 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 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 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 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 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 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 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 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 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 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
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 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 堂堂大臣是不干的。 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 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 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发誓,可轮到晏子 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 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 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 (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 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 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历史事实,理凊文章脉络;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虛词;引 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 写法突岀弘扬爱国主题,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 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 堂堂大臣是不干的。 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 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 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轮到晏子, 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 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 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 (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 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 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 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引 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 写法;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岀主题、 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 点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4课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明确目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现象 导入新课:《苏武牧羊》歌词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 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 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 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岀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 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 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 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明确目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现象。 一、导入新课:《苏武牧羊》歌词: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 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 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 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 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 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 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 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 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 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 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 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 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 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 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 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 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 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 理。 检查预习,进行文言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 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 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 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 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 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 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 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 皇四年共 290 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 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 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 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 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 理。 三、检查预习,进行文言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