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复习之古诗词曲赏析导学案 告口中学文朝丽邵礼生何光兵 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 2、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技法的鉴赏。 学习重点:古诗词曲赏析的解题方法 、导入语 通过研读2012年“三市一企”考试说明可知,古诗词赏析材料选自人教版和语文版课 标实验教材(7—9年级)中的所有古诗词(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除外)。考 查角度一般从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名句赏析、语言分析等角度入手,所以复习时应从这几 个方面来加强训练,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探索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例题演绎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间接点明诗人出使边塞季节的词是“”。(限2个字)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 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 浓烟:在苍茫中见到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荒凉而温暖 D.从诗题“使至塞上”以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 护”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 (4)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边做边思:诗歌赏析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解答方法有哪些? 归纳记录: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 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 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 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5、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 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 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实战演练之客观题解答
2012 年中考复习之古诗词曲赏析导学案 浩口中学 文朝丽 邵礼生 何光兵 学习目标: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 2、会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3、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技法的鉴赏。 学习重点:古诗词曲赏析的解题方法。 一、导入语 通过研读 2012 年“三市一企”考试说明可知,古诗词赏析材料选自人教版和语文版课 标实验教材(7—9 年级)中的所有古诗词(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篇目除外)。考 查角度一般从思想感情、主要内容、名句赏析、语言分析等角度入手,所以复习时应从这几 个方面来加强训练,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探索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例题演绎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 诗中间接点明诗人出使边塞季节的词是“__”。(限 2 个字) ⑵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 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 浓烟;在苍茫中见到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荒凉而温暖。 D.从诗题“使至塞上”以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 护”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⑶ 诗中的“征蓬”比喻什么?诗人写征蓬、归雁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做边思:诗歌赏析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解答方法有哪些? 归纳记录: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 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 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 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5、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 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 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二)实战演练之客观题解答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睎。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 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 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 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 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A“焦灼”不妥。《蒹葭》虽缠绵悱恻,但朦胧、幽美,和《关雎》一样“哀而不 伤”,是求之不得的怅惘 方法小结:做这类客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 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表浅 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 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 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 找不到根据。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 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三)实战演练之主观题解答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方法小结:做这类主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品味赏析作答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 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 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 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 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答案:A “焦灼”不妥。《蒹葭》虽缠绵悱恻,但朦胧、幽美,和《关雎》一样“哀而不 伤”,是求之不得的怅惘。 方法小结:做这类客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 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 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表浅 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 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 表 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 找不到根据。 5、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 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三)实战演练之主观题解答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⑴ 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____。 ⑵ 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小结:做这类主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 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和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 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 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之各显身手 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想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 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秋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 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 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 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其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 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 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 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3、阅读古诗,完成(1)(2)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 (2)“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 比喻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 达了作者想继续为效力的思想感情 4、阅读古诗,完成(1)(2)题 饮酒(其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 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和诗句的原意。 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 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 想感情)。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 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之各显身手 1、对《天净沙 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想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 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秋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 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 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 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 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其中。 B. 颔联炼字精妙。“随”字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 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 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 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 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3、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_____。 ⑵“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_____比喻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 达了作者想继续为____效力的思想感情。 4、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 5、阅读古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6、阅读古诗,完成(1)(2)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_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课堂小结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⑴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的心境。 ⑵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 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古诗,完成⑴—⑵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_____的景色。 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