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美学》课程教学阅读资源(审美资本主义)第二章 经济的转变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1,文件大小:60.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二章 经济的转变 贵族价值的瓦解 在传统社会里,财富不平等的合理性取决于交换与馈赠的双重机制。由此产生两条规律: 几十年来,同一个社会被不断地复制,这个社会的流动性低下:财富被优先分配给高权威者, 拒绝财产的资本化与积累。经济与消费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使社会运转的手段。至于馈 赠,它能够调节礼节和富裕、公正与不平等、对劳动的赞美与对开销的克制。从18世纪末 开始,基督教经济的数据出现了逆反的倾向:社会不再以仁厚的、法定的方式进行分配,而 是以利益和功利的方式。人们是如何在18世纪末向另一种经济体制转变的呢?这种经济体 制又从审美品味的影响力中汲取了多大的能量? 我们只能够假设自由主义一一就今天这个词在我们耳朵里回响的意义而言一一是作为 一个需要达到的目的专门制定的。由此需要探寻间接的、微小的原因,这些原因催生了后来 被称为资本主义的事物。世人向商业视角的转变一一以及工业语义的频繁出现一一也是资本 主义崛起的条件,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动因并非只从有限的市场领域中汲取动力。似乎只有感 觉官能才能阐释这一经济转变。斯密(Smith)1所有的分析都旨在使人一一不管是中等地位 或更低地位者一一成为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进步中有力的胜利者,撇开实际利益,所有人都 应该对这些进步抱着同样的期望。 启蒙运动所描绘的进步以每个人都具备更强的判断力和自由意志为前提。18世纪以来, 人们对品味这种个人审美判断的能力所投入的关注,逐渐与物质占有欲和享受欲相结合,也 与致富的意志相结合。因此,贸易活动将得益于新的道德规范,它逐渐被用来满足人们对非 必需品的欲望,这种对非必需品的冲动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只有把人的心理意愿用 作刺激生产和消费飞升的必要条件,人们才能够一直贸易、交换更多的商品并以此致富。正 是在品味、以及由品味所生成的情感关联的战场上,消费的欲望将被启动、被转化、被提炼。 相对于不变的传统和惯例,消费的欲望仍需要长期的准备和增长,一些破坏性的压力需要被 解决或转移,然后人们才能把行动投入到工业化道路上。 斯密的问题在于重构一种普遍理论,这种理论所讨论的价值观需要能够将伦理问题考虑 在内。这个概念迫使他必须在经济学中纳入社会结构的必要因素,即情感和享乐。在斯密之 后,经济学基本将情感共鸣因素排除了,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受价值客观规律所支配的世界 里的情感价值。而且,斯密所探讨的动因倾向于一个抽象的、超出了所期望的约束力的动因, 在此范围内任何行动都转为劳动和劳动力,纳入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之内。 如同在保守思想中,社会等级不先于人而存在,它是人的产物。在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里,审慎的概念原本在文艺复兴时期指的是宫廷贵族的理想行为方式,滋生这种行为方式的 !【译著】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第二章 经济的转变 贵族价值的瓦解 在传统社会里,财富不平等的合理性取决于交换与馈赠的双重机制。由此产生两条规律: 几十年来,同一个社会被不断地复制,这个社会的流动性低下;财富被优先分配给高权威者, 拒绝财产的资本化与积累。经济与消费不是最终目的,而仅仅是使社会运转的手段。至于馈 赠,它能够调节礼节和富裕、公正与不平等、对劳动的赞美与对开销的克制。从 18 世纪末 开始,基督教经济的数据出现了逆反的倾向:社会不再以仁厚的、法定的方式进行分配,而 是以利益和功利的方式。人们是如何在 18 世纪末向另一种经济体制转变的呢?这种经济体 制又从审美品味的影响力中汲取了多大的能量? 我们只能够假设自由主义——就今天这个词在我们耳朵里回响的意义而言——是作为 一个需要达到的目的专门制定的。由此需要探寻间接的、微小的原因,这些原因催生了后来 被称为资本主义的事物。世人向商业视角的转变——以及工业语义的频繁出现——也是资本 主义崛起的条件,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动因并非只从有限的市场领域中汲取动力。似乎只有感 觉官能才能阐释这一经济转变。斯密(Smith)1所有的分析都旨在使人——不管是中等地位 或更低地位者——成为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进步中有力的胜利者,撇开实际利益,所有人都 应该对这些进步抱着同样的期望。 启蒙运动所描绘的进步以每个人都具备更强的判断力和自由意志为前提。18 世纪以来, 人们对品味这种个人审美判断的能力所投入的关注,逐渐与物质占有欲和享受欲相结合,也 与致富的意志相结合。因此,贸易活动将得益于新的道德规范,它逐渐被用来满足人们对非 必需品的欲望,这种对非必需品的冲动是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只有把人的心理意愿用 作刺激生产和消费飞升的必要条件,人们才能够一直贸易、交换更多的商品并以此致富。正 是在品味、以及由品味所生成的情感关联的战场上,消费的欲望将被启动、被转化、被提炼。 相对于不变的传统和惯例,消费的欲望仍需要长期的准备和增长,一些破坏性的压力需要被 解决或转移,然后人们才能把行动投入到工业化道路上。 斯密的问题在于重构一种普遍理论,这种理论所讨论的价值观需要能够将伦理问题考虑 在内。这个概念迫使他必须在经济学中纳入社会结构的必要因素,即情感和享乐。在斯密之 后,经济学基本将情感共鸣因素排除了,因为它代表的是一个受价值客观规律所支配的世界 里的情感价值。而且,斯密所探讨的动因倾向于一个抽象的、超出了所期望的约束力的动因, 在此范围内任何行动都转为劳动和劳动力,纳入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之内。 如同在保守思想中,社会等级不先于人而存在,它是人的产物。在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里,审慎的概念原本在文艺复兴时期指的是宫廷贵族的理想行为方式,滋生这种行为方式的 1 【译著】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经济学家,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是前浪漫主义者根据内部权威的愿望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改变,而现在审慎的能力已经扩展到 了大多数人身上。只有预先修改所有目前造成障碍的那些继承自贵族制度的价值观,才能够 改革道德风俗并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习惯。18世纪将废除贵族制度中对“审慎”的定义, 即在宫廷中通过才华来展现自我的艺术,取而代之的是适用于任何人的观点,无论他属于哪 个社会阶层。斯密斯让人们重新思考君主制中审美品味的原则。这实际上是一个决定性的举 动,因为它相当于从构成经济建筑心理基础的欣赏能力开始,由下至上彻底颠覆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人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以及欲望与物品之间的联系。1 在宫廷社会里,具备审慎的艺术,要求高贵的阶级出身(这个阶级拒绝一切职业和商业 的活动)、对取悦和引诱的艺术的热爱、以及适应各种场合的高超意识。斯密所描述的“审 慎人士”与格拉西昂的“宫廷人士”和伏尔泰的“上流人士”己经不太相似。他突出了另一 类人,对于这一类人而言,审慎的艺术有利于工业和物质利益。为了建立工作模式和发展工 业活动,宫廷贵族的技艺被有条不紊的逐渐废除。如果说审慎在过去所指的是“对自我的控 制”,即宫廷贵族己经熟悉的技能,那它从此有了新的含义。从此这门技能的目标在于排除 风险,使一个商业企业的成功机会最优化。人类命运的发展建立在谋算和对情绪与情感的掌 控的基础上。2 在斯密看来,真正的审慎位于幸福的水平线上,关乎私利,而私利本身则在一定程度上 与经济繁荣相互关联。与必须拒绝一切职业以维持其作为自由人的地位的宫廷人士不同,审 慎人士必须拥有一个职业,“他们的活动需要技术和勤勉,他们的一切开销需要节制、甚至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节省。”3他们的任何动机都不符合宫廷人士的精神自由,宫廷贵族认为劳 动职业是卑贱的,因此完全拒绝职业。与其承受算账的精神折磨、抑制其开销,贵族们即使 破产,也必须要自我表现。对于贵族身份最重要的荣耀,产生于一个以拒绝为了商业规则放 弃精神的高贵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群体。而劳动与享有权之间紧密的价值联系,不承认这种荣 耀。 希望致富的人通常与高贵的出身相去甚远,相反的,他们往往具备较低阶级者的所有特 点:生活的朴素促使他们改善自己的条件。地位卑微的人最能够回应工业社会发展的期待, 因为他们的野心使他们必然能够摆脱高阶级者闲散的习惯。而那些怀有经济野心的贵族则更 应该早早摆脱根深蒂固的旧习俗,与他原本的社会阶级分道扬镳。 斯密如此表述他所捍卫的生活方式,即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坚决放弃现有的安逸和愉 悦,是为了期盼虽然遥远、但会更持久的更大的安逸和愉悦。”4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这最 后一种品质与贵族阶级必须隐藏自己情感的态度仍然相似,这使他们能够为了纯粹社会化的 目的而谋算行动。从此,重要的是在某些场合下、在平衡与压力的潮起潮落之间,能够自我 I在《宫廷社会》一书中,埃里亚斯(Norbert Elias)全面评估了这一举动:“自我表现的义务的放宽,即 使对于工业文明社会中最富最强的精英,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现在家居装潢、衣着、以及更普遍的对 艺术品的品味的发展上。” 2 Adam SMITH,《道德情操论》(Theorie des sentiments moraux),卷四,章2,页263. 3同上,页296 4同上,页298

是前浪漫主义者根据内部权威的愿望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改变,而现在审慎的能力已经扩展到 了大多数人身上。只有预先修改所有目前造成障碍的那些继承自贵族制度的价值观,才能够 改革道德风俗并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习惯。18 世纪将废除贵族制度中对“审慎”的定义, 即在宫廷中通过才华来展现自我的艺术,取而代之的是适用于任何人的观点,无论他属于哪 个社会阶层。斯密斯让人们重新思考君主制中审美品味的原则。这实际上是一个决定性的举 动,因为它相当于从构成经济建筑心理基础的欣赏能力开始,由下至上彻底颠覆了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人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以及欲望与物品之间的联系。1 在宫廷社会里,具备审慎的艺术,要求高贵的阶级出身(这个阶级拒绝一切职业和商业 的活动)、对取悦和引诱的艺术的热爱、以及适应各种场合的高超意识。斯密所描述的“审 慎人士”与格拉西昂的“宫廷人士”和伏尔泰的“上流人士”已经不太相似。他突出了另一 类人,对于这一类人而言,审慎的艺术有利于工业和物质利益。为了建立工作模式和发展工 业活动,宫廷贵族的技艺被有条不紊的逐渐废除。如果说审慎在过去所指的是“对自我的控 制”,即宫廷贵族已经熟悉的技能,那它从此有了新的含义。从此这门技能的目标在于排除 风险,使一个商业企业的成功机会最优化。人类命运的发展建立在谋算和对情绪与情感的掌 控的基础上。2 在斯密看来,真正的审慎位于幸福的水平线上,关乎私利,而私利本身则在一定程度上 与经济繁荣相互关联。与必须拒绝一切职业以维持其作为自由人的地位的宫廷人士不同,审 慎人士必须拥有一个职业,“他们的活动需要技术和勤勉,他们的一切开销需要节制、甚至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节省。”3他们的任何动机都不符合宫廷人士的精神自由,宫廷贵族认为劳 动职业是卑贱的,因此完全拒绝职业。与其承受算账的精神折磨、抑制其开销,贵族们即使 破产,也必须要自我表现。对于贵族身份最重要的荣耀,产生于一个以拒绝为了商业规则放 弃精神的高贵价值为特征的社会群体。而劳动与享有权之间紧密的价值联系,不承认这种荣 耀。 希望致富的人通常与高贵的出身相去甚远,相反的,他们往往具备较低阶级者的所有特 点:生活的朴素促使他们改善自己的条件。地位卑微的人最能够回应工业社会发展的期待, 因为他们的野心使他们必然能够摆脱高阶级者闲散的习惯。而那些怀有经济野心的贵族则更 应该早早摆脱根深蒂固的旧习俗,与他原本的社会阶级分道扬镳。 斯密如此表述他所捍卫的生活方式,即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坚决放弃现有的安逸和愉 悦,是为了期盼虽然遥远、但会更持久的更大的安逸和愉悦。”4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这最 后一种品质与贵族阶级必须隐藏自己情感的态度仍然相似,这使他们能够为了纯粹社会化的 目的而谋算行动。从此,重要的是在某些场合下、在平衡与压力的潮起潮落之间,能够自我 1 在《宫廷社会》一书中,埃里亚斯(Norbert Elias)全面评估了这一举动:“自我表现的义务的放宽,即 使对于工业文明社会中最富最强的精英,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体现在家居装潢、衣着、以及更普遍的对 艺术品的品味的发展上。” 2 Adam SMITH, 《道德情操论》(Théorie des sentiments moraux),卷四,章 2,页 263. 3 同上,页 296. 4 同上,页 298

控制。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有一个共同点,相比起即时的情感反应,他们都更重视长期计划。 然而,为了获取收益所运用的谋算原本就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对于资产阶级而言,需要考 虑计算金钱的得失。对于贵族阶级而言,则是一个通过声誉和地位获得社会影响力的机遇问 题。在改革者看来,资产阶级依靠自己的能力,过与之相衬的生活,从不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而贵族阶级,他们通过名誉和好品味消费,这种消费注定是超出其经济能力的。缩减开销至 适应一般生活需求即可,反而能够提高致富的机会。1审慎,要求任何人都必须为了利己目 的投入到节约的计划中,这是必须预想的、无法逃避的纪律,它要求人们“花足够的时间慎 重冷静地思考可能的后果。”2 斯密从不探讨宫廷贵族,但是当他贬低宫廷里那种没有内涵的矫揉造作作风时,贵族就 成了他攻击的对象。因此,所谓“审慎人士”指的是那些真正明白自己声称明白的事物的人, 而不是仅仅劝服别人自己明白的人。必须把真诚放在比社交生活的斑斓色彩更重要的位置 上。从这方面来看,勤勉的资产阶级的特征完全符合“审慎人士”的优点: 并且,尽管他们的才华可能不总是非常出众,却总是完全真实的。他们绝不会试图用伪君子的狡猾计 谋来欺骗你,也不会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老学究作态,更不会像一个既肤浅又冒失的假装者那样妄下断言。 他从不浮夸、即使是自己真正具备的能力也不对人炫耀。他的谈吐是简洁谦逊的,而且他们反感所有虚伪 的事物,即那些其他人常常用以获取荣耀与名声的虚假手段。3 一个人的名声应该与他的成就有关,应该因其真正的价值被衡量和欣赏。与阴谋诡计、 狡猾骗术、浮夸作风、出格言行和口是心非相反,对真实性的要求将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新的 交往方式,从此优雅意味着真诚。剥夺宫廷贵族的信誉,是为了使社交关系变得更清晰更透 明、不再是仅仅于某个小圈子内曖味不清,因为过去宫廷贵族由于各种条条框框和行为规矩, 不得不屈服于各种引诱的计谋,而创造出虚伪的社交关系。真实性是一种需求,其结果将是 增强交流的流动性一一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物品、思想、贸易的交换,它排除了 贵族社交关系中复杂的等级分层,也摒弃了让人摸不清方向的关于外表的游戏。将对方遭遇 欺诈的风险最小化、或者减少因贵族的虚假作风所造成的理解错误,这无疑是在交易中一种 担保自己的承诺、使人安心、并增加信誉的手段。 对于贵族而言,以其身份,奢侈品与其说是享乐的源泉,毋宁说是社会等级的指标。然 而对于资产阶级而言,自我整理,例如对自己内在的调整意味着财富积累与幸福感、工作与 认可、劳动与奖赏之间的平衡,期待着在私人领域里能够享受到他值得享受的满足感。于是, 从对于贵族身份而言必不可少的象征性补偿,过渡到了资产阶级对满足感的要求,这种满足 感表现为所有吸金者对物质享受的喜好。没有什么比对真实性的要求更能描述这一特征的 !“一个在其收入范围内生活的人,必然对其状况感到满足:他的结余不断积少成多,他每天都在进步。” 同上 2同上 3同上,页27

控制。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有一个共同点,相比起即时的情感反应,他们都更重视长期计划。 然而,为了获取收益所运用的谋算原本就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对于资产阶级而言,需要考 虑计算金钱的得失。对于贵族阶级而言,则是一个通过声誉和地位获得社会影响力的机遇问 题。在改革者看来,资产阶级依靠自己的能力,过与之相衬的生活,从不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而贵族阶级,他们通过名誉和好品味消费,这种消费注定是超出其经济能力的。缩减开销至 适应一般生活需求即可,反而能够提高致富的机会。1审慎,要求任何人都必须为了利己目 的投入到节约的计划中,这是必须预想的、无法逃避的纪律,它要求人们“花足够的时间慎 重冷静地思考可能的后果。”2 斯密从不探讨宫廷贵族,但是当他贬低宫廷里那种没有内涵的矫揉造作作风时,贵族就 成了他攻击的对象。因此,所谓“审慎人士”指的是那些真正明白自己声称明白的事物的人, 而不是仅仅劝服别人自己明白的人。必须把真诚放在比社交生活的斑斓色彩更重要的位置 上。从这方面来看,勤勉的资产阶级的特征完全符合“审慎人士”的优点: 并且,尽管他们的才华可能不总是非常出众,却总是完全真实的。他们绝不会试图用伪君子的狡猾计 谋来欺骗你,也不会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老学究作态,更不会像一个既肤浅又冒失的假装者那样妄下断言。 他从不浮夸、即使是自己真正具备的能力也不对人炫耀。他的谈吐是简洁谦逊的,而且他们反感所有虚伪 的事物,即那些其他人常常用以获取荣耀与名声的虚假手段。3 一个人的名声应该与他的成就有关,应该因其真正的价值被衡量和欣赏。与阴谋诡计、 狡猾骗术、浮夸作风、出格言行和口是心非相反,对真实性的要求将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新的 交往方式,从此优雅意味着真诚。剥夺宫廷贵族的信誉,是为了使社交关系变得更清晰更透 明、不再是仅仅于某个小圈子内暧昧不清,因为过去宫廷贵族由于各种条条框框和行为规矩, 不得不屈服于各种引诱的计谋,而创造出虚伪的社交关系。真实性是一种需求,其结果将是 增强交流的流动性——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物品、思想、贸易的交换,它排除了 贵族社交关系中复杂的等级分层,也摒弃了让人摸不清方向的关于外表的游戏。将对方遭遇 欺诈的风险最小化、或者减少因贵族的虚假作风所造成的理解错误,这无疑是在交易中一种 担保自己的承诺、使人安心、并增加信誉的手段。 对于贵族而言,以其身份,奢侈品与其说是享乐的源泉,毋宁说是社会等级的指标。然 而对于资产阶级而言,自我整理,例如对自己内在的调整意味着财富积累与幸福感、工作与 认可、劳动与奖赏之间的平衡,期待着在私人领域里能够享受到他值得享受的满足感。于是, 从对于贵族身份而言必不可少的象征性补偿,过渡到了资产阶级对满足感的要求,这种满足 感表现为所有吸金者对物质享受的喜好。没有什么比对真实性的要求更能描述这一特征的 1 “一个在其收入范围内生活的人,必然对其状况感到满足:他的结余不断积少成多,他每天都在进步。” 同上. 2 同上. 3 同上,页 297

了:资产阶级不仅仅满足于事物的形象,他们要求此时此地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真正拥有有血 有肉的事物。要能够摸得着这些通过劳动获得的真实事物。显然,假如有人胆敢将仅具表象 的东西提供给他人,对方必定表现出不满和失望。真实是表象的敌人,它是一种价值,不允 许有中介和延迟、含糊不清和过分花俏,它必须立刻能够给予对方满足。同样,在改写社会 价值的纲领中,劳动高于天赋,专业高于爱好、实践高于自然的态度(sprezzatura)、牺牲 高于安逸、谋算高于即兴、规则高于场合、正直高于优雅、真实高于虚假。 好品味变成了私人事务,是一种享受,远离了贵族曾施展手段的公共领域。自从好品味 变成了由社会认可孕育的个人的私密特长,它就不再是贵族为了他们的目的所创造和运用的 那一个工具了。审美品味失去了政治力量,换来的是逐渐增强的物质消费推动力。品味变得 更可预见更可计算,它的存在不再是为了给宫廷人士提供一个展示技艺的场地,而是为了展 现符合一种生活方式的属性并提供审美的享受。在此意义上,社会价值变革后仍然具备好品 味的人,最需要做的不是超越,而是最起码的尊重:“在他的行动中,如同在他的话语中, 他精确把握分寸,带着严谨的顾虑遵守一切的社会习俗和礼节。”1个人的生活都被工作占据, 他很少有闲暇培养品味。于是他们花最少的精力,顺从的遵守那些层出不穷的负责规划行为 礼节或支撑审美判断的社交礼仪论著,以此建立好品味。要在将人区分一二的社交游戏中评 估一个人的行为并不容易,而通过对规则遵守的严苛程度来评估则更为简单。甚至糟糕的品 味都是可以预见的:只需要衡量相对于以教条式建立的规则之间的不同差距便可知道,关于 这些规则的论著将会是最忠实的译本。 审美品味论著的形式主义 礼仪指南不再探讨上流社会的社交洞察力和手腕,而是变得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便于 使用,这一变革可以衡量新规则的效力。如果说审美品味仍然是一种休闲,那其意义与厌恶 贸易的宫廷贵族眼中的意义己不再相同,而是工作之余闲暇活动的概念。现代指南的思想背 景在于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它揭露了礼仪的秘诀和适用于所有场合的行为。从此,空闲时间 只是人们在忙于工作、忧虑资本的生活中仅有的空档。 审美品味论著是如何为了社会的工业化转变而著的?社会中人的进步是通过经济交换 实现的,因为经济交换,对社会地位晋升直接有用的知识变得更重要了。在19世纪,资产 阶级以绝对的优势控制着社交礼节、社会文明和审美判断的准则。而且,资产阶级还把好品 味当作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可,他把自己的成就转化成礼仪艺术赋予他的灵魂附加值,以期彰 显他的成功。审美品味变成了资产阶级所具备的标志,这个标志是能够直接立即被理解的: 通过其衣着、技艺、内在装饰等,能够标志他的社会地位。 审美品味条约以其方式折射出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地位越来越不稳定,也逐 1斯密,《道德情操论》,前揭,页298

了:资产阶级不仅仅满足于事物的形象,他们要求此时此地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真正拥有有血 有肉的事物。要能够摸得着这些通过劳动获得的真实事物。显然,假如有人胆敢将仅具表象 的东西提供给他人,对方必定表现出不满和失望。真实是表象的敌人,它是一种价值,不允 许有中介和延迟、含糊不清和过分花俏,它必须立刻能够给予对方满足。同样,在改写社会 价值的纲领中,劳动高于天赋,专业高于爱好、实践高于自然的态度(sprezzatura)、牺牲 高于安逸、谋算高于即兴、规则高于场合、正直高于优雅、真实高于虚假。 好品味变成了私人事务,是一种享受,远离了贵族曾施展手段的公共领域。自从好品味 变成了由社会认可孕育的个人的私密特长,它就不再是贵族为了他们的目的所创造和运用的 那一个工具了。审美品味失去了政治力量,换来的是逐渐增强的物质消费推动力。品味变得 更可预见更可计算,它的存在不再是为了给宫廷人士提供一个展示技艺的场地,而是为了展 现符合一种生活方式的属性并提供审美的享受。在此意义上,社会价值变革后仍然具备好品 味的人,最需要做的不是超越,而是最起码的尊重:“在他的行动中,如同在他的话语中, 他精确把握分寸,带着严谨的顾虑遵守一切的社会习俗和礼节。”1个人的生活都被工作占据, 他很少有闲暇培养品味。于是他们花最少的精力,顺从的遵守那些层出不穷的负责规划行为 礼节或支撑审美判断的社交礼仪论著,以此建立好品味。要在将人区分一二的社交游戏中评 估一个人的行为并不容易,而通过对规则遵守的严苛程度来评估则更为简单。甚至糟糕的品 味都是可以预见的:只需要衡量相对于以教条式建立的规则之间的不同差距便可知道,关于 这些规则的论著将会是最忠实的译本。 审美品味论著的形式主义 礼仪指南不再探讨上流社会的社交洞察力和手腕,而是变得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便于 使用,这一变革可以衡量新规则的效力。如果说审美品味仍然是一种休闲,那其意义与厌恶 贸易的宫廷贵族眼中的意义已不再相同,而是工作之余闲暇活动的概念。现代指南的思想背 景在于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它揭露了礼仪的秘诀和适用于所有场合的行为。从此,空闲时间 只是人们在忙于工作、忧虑资本的生活中仅有的空档。 审美品味论著是如何为了社会的工业化转变而著的?社会中人的进步是通过经济交换 实现的,因为经济交换,对社会地位晋升直接有用的知识变得更重要了。在 19 世纪,资产 阶级以绝对的优势控制着社交礼节、社会文明和审美判断的准则。而且,资产阶级还把好品 味当作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可,他把自己的成就转化成礼仪艺术赋予他的灵魂附加值,以期彰 显他的成功。审美品味变成了资产阶级所具备的标志,这个标志是能够直接立即被理解的: 通过其衣着、技艺、内在装饰等,能够标志他的社会地位。 审美品味条约以其方式折射出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地位越来越不稳定,也逐 1 斯密,《道德情操论》,前揭,页 298

渐不再世袭,更具有了流动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此类论著的功能在于:以书写的方式记录说 明应被采纳的行为的规则,以及根据应用条件制定规则。各种各样的人因为怀抱野心,必须 运用审美品味规则,即使他们不需要证明贵族的头衔。规则被简化了,剔除了一切矫揉造作。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品味论著说明了每个宫廷人士都应该精妙运用的规则,那随着时 间的流逝,文学创作己不再需要应上流社会的需求将其人物特别具体化。整个古典时期,在 宫廷中,审美品味的领域被规则严格限定,它不是一种素材,更是一种技艺,一种取决于个 人的间歇性自由的取悦艺术。而糟糕的品味,它要么触犯了那些最根本最不可动摇的原则, 要么就太过教条地运用规则而无法使自己足够突出。贵族阶级把审美品味的特权留给自己, 而通过学习来判断的简单技能毕竟是劳力的,因此他们带着鄙视把这种技能留给奴隶阶级的 人们。好品味无须自我标榜便能被辨认出来。它的这种内敛要求它的对象运用类似的含蓄、 潜藏的规则,以揣摩其同僚的性格和行为。辨别能力的作用是杜绝愚蠢的言行。对于那些没 有能力适应场合变化却觊觎高位的人,滑稽呆板的言行透露了他们的妄自尊大。 从18世纪末开始,最普及最易模仿的修辞方法得以发展,使审美品味扩展到更大的社 会群体。浪漫主义者们以感性的力量取代成规的专制,推动了这一发展。同时得到发展的还 有审美品味书面规则的传播和审美批判。审美品味领域催生了特殊的词汇和专门化的语言, 介于对物品的技术性描绘与对单纯业余爱好者的兴奋感的文学性再现之间。 从此,所有的特殊案例都被小心编录,各种各样的情景被清楚清点,各种可采纳的态度 都录好以备用。关于处世之道的文学名著枚举了各种规律以适用于人生中各个重大场合:婚 礼、庆典、接待、会谈、葬礼等。这类论著包揽了审美品味的制造、传播、再制造和调整, 为它的目标对象省却了痛苦的学习过程和漫长的适应过程。例如达勒柯夫人(Louise D'Alq) 的《新普世处世道》(le Nouveau savoir-faire universel),以及奥瓦尔男爵夫人(la baronne d'Orval)的《名利场习俗》(Usages mondains),被宣称为“适应生活中所有场合的处世指 南”。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最恰当的举止的观察和综合,将社交行为形式化。过去无法笼统限 定和预见的各种场合,被收录在一个行为概要中:举止、品味、话语、姿态都被偶像化、刻 板化,且可被大规模传播。当各种情形被描述、细化和探究,任何在自己晋升道路上竞争的 读者只需要重复姿态、假装态度、复制剧本里的规定动作和风趣台词。 20世纪初的标志性著作一一某个名为拜亚(Bayard)的作者所撰写的《优品味的艺术》 (L'art du bon gout)仍然在传授其对于审美品味的标准化的见解。所有个人创造都被纪律规 矩和审美教条所操控。审美品味的自由余地被缩减。多元化被禁止,以至于影响到对不同意 见应进行争论的定律。哪怕最微小的争论都是令人不安的,意味着某种未知的品味及欣赏的 变数的存在,争论也仅仅表现为人们含糊其辞表达自己意见时那种为难的样子。好品味是 无可争论的。于是,对风俗和好习惯的参考,是用来以套套逻辑的方式强调人们只能喜爱那 些可以喜爱的东西。谈话中的修辞用法属于对个人审美品味活动的轮廓界定,目的在于更严 格地限定审美讨论的周界。通过极致缩减手段,为简单化的生活开辟了一条道路。 !“至于品味规则,他们是根据优越的雅致性和精密性而制定颁布的,这种雅致和精密是人类的杰出作品 通过世世代代数百年的尊敬和崇拜来表现的。”(拜亚,《优品味的艺术》,页2)

渐不再世袭,更具有了流动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此类论著的功能在于:以书写的方式记录说 明应被采纳的行为的规则,以及根据应用条件制定规则。各种各样的人因为怀抱野心,必须 运用审美品味规则,即使他们不需要证明贵族的头衔。规则被简化了,剔除了一切矫揉造作。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品味论著说明了每个宫廷人士都应该精妙运用的规则,那随着时 间的流逝,文学创作已不再需要应上流社会的需求将其人物特别具体化。整个古典时期,在 宫廷中,审美品味的领域被规则严格限定,它不是一种素材,更是一种技艺,一种取决于个 人的间歇性自由的取悦艺术。而糟糕的品味,它要么触犯了那些最根本最不可动摇的原则, 要么就太过教条地运用规则而无法使自己足够突出。贵族阶级把审美品味的特权留给自己, 而通过学习来判断的简单技能毕竟是劳力的,因此他们带着鄙视把这种技能留给奴隶阶级的 人们。好品味无须自我标榜便能被辨认出来。它的这种内敛要求它的对象运用类似的含蓄、 潜藏的规则,以揣摩其同僚的性格和行为。辨别能力的作用是杜绝愚蠢的言行。对于那些没 有能力适应场合变化却觊觎高位的人,滑稽呆板的言行透露了他们的妄自尊大。 从 18 世纪末开始,最普及最易模仿的修辞方法得以发展,使审美品味扩展到更大的社 会群体。浪漫主义者们以感性的力量取代成规的专制,推动了这一发展。同时得到发展的还 有审美品味书面规则的传播和审美批判。审美品味领域催生了特殊的词汇和专门化的语言, 介于对物品的技术性描绘与对单纯业余爱好者的兴奋感的文学性再现之间。 从此,所有的特殊案例都被小心编录,各种各样的情景被清楚清点,各种可采纳的态度 都录好以备用。关于处世之道的文学名著枚举了各种规律以适用于人生中各个重大场合:婚 礼、庆典、接待、会谈、葬礼等。这类论著包揽了审美品味的制造、传播、再制造和调整, 为它的目标对象省却了痛苦的学习过程和漫长的适应过程。例如达勒柯夫人(Louise D’Alq) 的《新普世处世道》(le Nouveau savoir-faire universel),以及奥瓦尔男爵夫人(la baronne d’Orval)的《名利场习俗》(Usages mondains),被宣称为“适应生活中所有场合的处世指 南”。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最恰当的举止的观察和综合,将社交行为形式化。过去无法笼统限 定和预见的各种场合,被收录在一个行为概要中:举止、品味、话语、姿态都被偶像化、刻 板化,且可被大规模传播。当各种情形被描述、细化和探究,任何在自己晋升道路上竞争的 读者只需要重复姿态、假装态度、复制剧本里的规定动作和风趣台词。 20 世纪初的标志性著作——某个名为拜亚(Bayard)的作者所撰写的《优品味的艺术》 (L’art du bon goût)仍然在传授其对于审美品味的标准化的见解。所有个人创造都被纪律规 矩和审美教条所操控。审美品味的自由余地被缩减。多元化被禁止,以至于影响到对不同意 见应进行争论的定律。哪怕最微小的争论都是令人不安的,意味着某种未知的品味及欣赏的 变数的存在,争论也仅仅表现为人们含糊其辞表达自己意见时那种为难的样子。1好品味是 无可争论的。于是,对风俗和好习惯的参考,是用来以套套逻辑的方式强调人们只能喜爱那 些可以喜爱的东西。谈话中的修辞用法属于对个人审美品味活动的轮廓界定,目的在于更严 格地限定审美讨论的周界。通过极致缩减手段,为简单化的生活开辟了一条道路。 1 “至于品味规则,他们是根据优越的雅致性和精密性而制定颁布的,这种雅致和精密是人类的杰出作品 通过世世代代数百年的尊敬和崇拜来表现的。”(拜亚,《优品味的艺术》,页 2)

《优品味的艺术》指出,在城里穿得像在乡下一样、和在乡下穿过节的衣服是无意义的。 依次地,审美品味的方方面面会运用到乡下、城市、房屋的内部装潢、男士女士的装扮中, 也就是运用到所有呈献给他人观看、感知、欣赏的生活表现中。与古典论著相反的是,审美 规则的制定从此涵盖了日常关系、社会关系、朋友关系、同庆节日关系、职业关系、亲密关 系、私人关系等,囊括了社会生活情景的所有领域。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给抹了发蜡 的头发分界线很普通:我们说过,分界线很恼人,因为它的纹路一直跟到…脑袋后面!”1 如同当时的国家法律和道德准则一样,审美品味也属于对优良社会所推崇的风尚的遵从。当 工业阶级的精力都被经济生产所占据,他们就不再有贵族阶级所拥有的闲暇时间来投入到社 交表现中。 实际上,凭借印刷品发行的力量,绝大多数论著不再试图破译审美品味机制,而更多地 去制定和宣传运用的法则。这些作品受到审美品味原则的监控,任何对原则的触犯,不管是 故意为之,还是由于对风俗习惯的无知,都是离经叛道的同义词。这是现行法令规定力求填 补的空隙。然而,审美品味的存在并非仅仅为了提供适应社会规则的行为模范,它也是一项 特别自由的活动:所有有教养的个人,即使被各种障碍所限制,都能够享有这种自由。好品 味是纪律性的。在艺术领域,学院派反映了墨守成规的各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它被用来避免 情绪泛滥、克制过度的激情、对抗自我放纵、抵制节欲的松懈。当然,事实上,个人审美品 味的表现显然是更多种多样的、形式化程度更弱、并且肯定是更分散的。2 既然审美品味是身份识别的简易工具,并仍然用于疏通人际关系,那在探讨工业化消费 的腾飞时仍然必须重归审美品味的角色的问题。 审美同感 人类享受物质财富和审美消费的动机来源于审美品味。在斯密看来,人们因为拥有审美 品味这种才能,能够“欣赏”和模仿所有自己无法拥有的事物,因此即使最赤贫的人也会尽 其所能追求一个更有利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不公唤醒了最贫困者的品味,他们形成了一 股竞争力量,成为激发工业生产动力的源泉。这种决定性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对于最富有 者才能享用的东西的审美品味促使其余的人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每个人的 社会地位的改善并非取决于生产欲望,并非纯粹审美性质的动因,而是首先取决于自爱欲: “我们关注的不是享受或安逸,而是虚荣心。”所有暴露在别人眼前的行动都是为了激发别 人的仰慕和好感。致富远非出于自我的目的,而是为了吸引同类人的认可和敬仰:“富人赞 美自己的财富,因为他觉得财富自然能够将世人的关注吸引到自己身上,并且人类随时能够 1同上,页147 2“审美品味的术语表所呈现的审美感觉真实性的景象实际上是有空隙的。它说明事物应该关注自身的存在。 我们在此几乎学不到任何关于人类如何探究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方法,也没有任何关于个人在其独特存在中 如何自我改变、并将他的生活变成一本‘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并符合一定审美标准’的作品的方法。”(福柯, Michel Foucault,《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e,页I8)

《优品味的艺术》指出,在城里穿得像在乡下一样、和在乡下穿过节的衣服是无意义的。 依次地,审美品味的方方面面会运用到乡下、城市、房屋的内部装潢、男士女士的装扮中, 也就是运用到所有呈献给他人观看、感知、欣赏的生活表现中。与古典论著相反的是,审美 规则的制定从此涵盖了日常关系、社会关系、朋友关系、同庆节日关系、职业关系、亲密关 系、私人关系等,囊括了社会生活情景的所有领域。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给抹了发蜡 的头发分界线很普通;我们说过,分界线很恼人,因为它的纹路一直跟到……脑袋后面!”1 如同当时的国家法律和道德准则一样,审美品味也属于对优良社会所推崇的风尚的遵从。当 工业阶级的精力都被经济生产所占据,他们就不再有贵族阶级所拥有的闲暇时间来投入到社 交表现中。 实际上,凭借印刷品发行的力量,绝大多数论著不再试图破译审美品味机制,而更多地 去制定和宣传运用的法则。这些作品受到审美品味原则的监控,任何对原则的触犯,不管是 故意为之,还是由于对风俗习惯的无知,都是离经叛道的同义词。这是现行法令规定力求填 补的空隙。然而,审美品味的存在并非仅仅为了提供适应社会规则的行为模范,它也是一项 特别自由的活动:所有有教养的个人,即使被各种障碍所限制,都能够享有这种自由。好品 味是纪律性的。在艺术领域,学院派反映了墨守成规的各方面中的一个方面。它被用来避免 情绪泛滥、克制过度的激情、对抗自我放纵、抵制节欲的松懈。当然,事实上,个人审美品 味的表现显然是更多种多样的、形式化程度更弱、并且肯定是更分散的。2 既然审美品味是身份识别的简易工具,并仍然用于疏通人际关系,那在探讨工业化消费 的腾飞时仍然必须重归审美品味的角色的问题。 审美同感 人类享受物质财富和审美消费的动机来源于审美品味。在斯密看来,人们因为拥有审美 品味这种才能,能够“欣赏”和模仿所有自己无法拥有的事物,因此即使最赤贫的人也会尽 其所能追求一个更有利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不公唤醒了最贫困者的品味,他们形成了一 股竞争力量,成为激发工业生产动力的源泉。这种决定性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对于最富有 者才能享用的东西的审美品味促使其余的人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每个人的 社会地位的改善并非取决于生产欲望,并非纯粹审美性质的动因,而是首先取决于自爱欲: “我们关注的不是享受或安逸,而是虚荣心。”所有暴露在别人眼前的行动都是为了激发别 人的仰慕和好感。致富远非出于自我的目的,而是为了吸引同类人的认可和敬仰:“富人赞 美自己的财富,因为他觉得财富自然能够将世人的关注吸引到自己身上,并且人类随时能够 1 同上,页 147. 2“审美品味的术语表所呈现的审美感觉真实性的景象实际上是有空隙的。它说明事物应该关注自身的存在。 我们在此几乎学不到任何关于人类如何探究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方法,也没有任何关于个人在其独特存在中 如何自我改变、并将他的生活变成一本‘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并符合一定审美标准’的作品的方法。”(福柯, Michel Foucault,《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页 18)

分享所有这些他的优越社会地位能够轻易赋予他的美好情绪。因为抱有这种想法,他的心好 像膨胀了、扩张了。并且,他之所以爱他的财富,最重要的原因正是这一点,超过了所有财 富可以带给他的其他好处。”因此,所有悲惨状况中最糟糕的情况并不是生活在赤贫中,而 是生活在默默无闻中,与社会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系,更无法享受他人羡慕的眼光。正是在人 们醉心的这种镜面游戏中,从物质财富展示和经济交换中,出现了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风 俗。 斯密用他的方式,表达了跟传统贵族一样的对商业的蔑视,然而事实上,财富的不断增 长和积累仍然是提高得到社会认可的尊贵感受的一般方法。物品对他们来说是附属品。审美 从属于主体。审美品味的进步反映了一个国家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个人动机以及由此产 生的经济动机对个人消费的激发程度。 财富满足欲望的作用更大于满足需求的作用。因此,对“无用的小玩意”的喜好源自欧 洲历史中重大变革的其中之一:封建制度的灭亡。这些小玩意完全表现了它们的拥有者的 虚荣心,他们所追求的并非适用性,而是拥有这些物品能带给他们的来自周围人的赞赏,即 使这些物品几乎是无用的、多余的。对于“无实际意义的物品”的品味建立于他人的眼光介 入的过程中。拥有物质,是间接享受他人对这些同样的财富的审美品味。个人的满足感来自 于别人的同感。审美品味导致的必然结果是重心从物品本身偏移到个人的自爱欲。到了18 世纪末,确确实实地,绘画领域进入了一种新的消费制度,画作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出资者的 购买行动,而更多地依赖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观众的眼光。公众免费欣赏作品,使作品脱离了 私有物品的属性,有益于审美品味的普及,甚至能够建立起业余爱好者的公众群体,尤其有 利于感觉和印象在社会中的流传。 最阔绰的那一部分人需要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审美品味传播的力量强大,迫使他们窥 探略微拮据的那部分人,甚至是最贫穷的那部分人的品味,仅仅是出于需要获得认同的自私 心理。略微拮据的中产阶层往往是最具嫉妒心理的,也最需要表现对自己并不拥有的东西的 品味。审美品味是一种完全的消费,对于富人或穷人而言,消费的都是“想象中的”超出他 们需求的物品。而且,在斯密看来,财富本身就是审美灵感的对象,因为财富激发了想象, 而想象“被当作某种伟大、美丽、高贵的事物,为了得到这种事物,人们愿意、也值得为它 付出大量的劳动和焦虑”3。与无限的欲望一样,品味需要无偿的、超额的、回报率完全不 相称的付出,这种付出的后果之一则是逐渐刺激整个社会的经济。4在将原始物质条件推向 极限的同时,品味也呈现了自由的本质:品味摒弃一成不变的贵族式再生产,它要求更广泛 1同上,页93 ?“贵族卖掉了自己的继承权,并不是像以扫那样在饥饿和有需求的时刻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自己的长 子继承权,而是因为一时间对于拥有丰富的小玩意小物什的喜好,即使这些小东西更像是孩子的玩具,不 值得成人对它们赋予严肃的关注。于是,这些贵族老爷们从此变得跟城里任意一个有产者或阔绰商人一样 无足轻重。”斯密,《国富论》,Enquete sur la richesse des nations,卷三,章四,页421. 3斯密,《道德情操论》,前揭,页256 4“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傲慢又麻木的业主都为其领域的扩张感到高兴,并且他们极少考虑他们兄弟的需 求,而消费他们想象中的所有收获。俗语称‘眼大肚小’,最能够形容他们。他们的肚子完全无法容纳他 们巨大的欲望,他们的肚子所能装下的并不比最贫穷的农民更多。”(同上)

分享所有这些他的优越社会地位能够轻易赋予他的美好情绪。因为抱有这种想法,他的心好 像膨胀了、扩张了。并且,他之所以爱他的财富,最重要的原因正是这一点,超过了所有财 富可以带给他的其他好处。”1因此,所有悲惨状况中最糟糕的情况并不是生活在赤贫中,而 是生活在默默无闻中,与社会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系,更无法享受他人羡慕的眼光。正是在人 们醉心的这种镜面游戏中,从物质财富展示和经济交换中,出现了自我展示、自我表现的风 俗。 斯密用他的方式,表达了跟传统贵族一样的对商业的蔑视,然而事实上,财富的不断增 长和积累仍然是提高得到社会认可的尊贵感受的一般方法。物品对他们来说是附属品。审美 从属于主体。审美品味的进步反映了一个国家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个人动机以及由此产 生的经济动机对个人消费的激发程度。 财富满足欲望的作用更大于满足需求的作用。因此,对“无用的小玩意”的喜好源自欧 洲历史中重大变革的其中之一:封建制度的灭亡。2这些小玩意完全表现了它们的拥有者的 虚荣心,他们所追求的并非适用性,而是拥有这些物品能带给他们的来自周围人的赞赏,即 使这些物品几乎是无用的、多余的。对于“无实际意义的物品”的品味建立于他人的眼光介 入的过程中。拥有物质,是间接享受他人对这些同样的财富的审美品味。个人的满足感来自 于别人的同感。审美品味导致的必然结果是重心从物品本身偏移到个人的自爱欲。到了 18 世纪末,确确实实地,绘画领域进入了一种新的消费制度,画作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出资者的 购买行动,而更多地依赖于没有利害关系的观众的眼光。公众免费欣赏作品,使作品脱离了 私有物品的属性,有益于审美品味的普及,甚至能够建立起业余爱好者的公众群体,尤其有 利于感觉和印象在社会中的流传。 最阔绰的那一部分人需要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审美品味传播的力量强大,迫使他们窥 探略微拮据的那部分人,甚至是最贫穷的那部分人的品味,仅仅是出于需要获得认同的自私 心理。略微拮据的中产阶层往往是最具嫉妒心理的,也最需要表现对自己并不拥有的东西的 品味。审美品味是一种完全的消费,对于富人或穷人而言,消费的都是“想象中的”超出他 们需求的物品。而且,在斯密看来,财富本身就是审美灵感的对象,因为财富激发了想象, 而想象“被当作某种伟大、美丽、高贵的事物,为了得到这种事物,人们愿意、也值得为它 付出大量的劳动和焦虑”3。与无限的欲望一样,品味需要无偿的、超额的、回报率完全不 相称的付出,这种付出的后果之一则是逐渐刺激整个社会的经济。4在将原始物质条件推向 极限的同时,品味也呈现了自由的本质:品味摒弃一成不变的贵族式再生产,它要求更广泛 1 同上,页 93. 2 “贵族卖掉了自己的继承权,并不是像以扫那样在饥饿和有需求的时刻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了自己的长 子继承权,而是因为一时间对于拥有丰富的小玩意小物什的喜好,即使这些小东西更像是孩子的玩具,不 值得成人对它们赋予严肃的关注。于是,这些贵族老爷们从此变得跟城里任意一个有产者或阔绰商人一样 无足轻重。”斯密,《国富论》,Enquête sur la richesse des nations,卷三,章四,页 421. 3 斯密,《道德情操论》,前揭,页 256. 4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傲慢又麻木的业主都为其领域的扩张感到高兴,并且他们极少考虑他们兄弟的需 求,而消费他们想象中的所有收获。俗语称 ‘眼大肚小’,最能够形容他们。他们的肚子完全无法容纳他 们巨大的欲望,他们的肚子所能装下的并不比最贫穷的农民更多。”(同上)

的社会认可,拒绝停留于单纯的单一势力。社会认可权利的扩大,超越了权利世袭的旧制度。 审美品味不再使用过去时,而是能够自我卸去传统和僵化的旧习的重负,以适应新颖的、创 新的形式。 审美品味就像是经济机器的发动机,其动力是对物质消费所能带来的享受的直接或间接 的愉悦想象。人们致富的意愿仍然对物品的技术、功能和实际属性不是很关注,人们往往因 为一些与物品的审美功用更相关的原因而渴望财富,例如“统治宫廷和名人经济的是装潢陈 设的华丽”。每个人都能在物质的铺张中注意到装潢陈设的天然和谐感、形态的匀称、为满 足需要(这种需要也被认为是满足感产生的源泉)而付出的心血。因此奢侈品和审美品味有 共同点,都涉及所有多余的、无任何功用的东西,那些属于附属品和装饰品的东西。反之, 出于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衣食消费,则不可能成为品味消费一一即无实际需求、纯为享 乐的消费。审美判断力是一项没有任何回报的技能,除了满足虚荣和审美愉悦之外没有任何 的作用,除非把它纳入出于商业目的的文化手段之列。 新生事物的角色 在资本主义里,非必要的产品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品。要明白资本主义的变革,则要明 白一条重要的公设:消费像奢侈品、艺术品这样无实际用途、与需求无关的商品所带来的满 足感在理论上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18世纪期间,奢侈品中所呈现的精湛艺术所需要的正 是具备相应审美能力的消费者。古典思想指责奢侈品引发放纵逸乐和女性特征,与之相反的, 新社会的崛起得益于华美考究物品的增值,在这个新社会中,幸福来源于享乐,人们心态平 和细腻,远离雄性的好斗秉性。艺术变得越来越精细,这也要求审美品味变得更敏锐更精雅, 如同一块色彩差异细微的调色板。赋予审美享受能力一个上流的地位,意味着原始生活模式 的过时。与好品味相应的生活模式是对一切只追求满足生活和生存需要的社会纲领的批判和 超越。在卢梭看来,这种生活模式属于“娱乐与悠闲”的社会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里,规 则是愉悦感,而不是利益。在审美品味精细化的同时,消费则应不仅仅满足于需求,而应该 专注于欲望。 到了19世纪期间,为了开拓新市场、并替换初级的、或者说极易饱和的消费,生产者 们致力于经营能够唤醒审美品味的奢侈品。品味与需求不同,需求仅局限于衣食住行,品味 是由欲望所激发的,因此它的优势在于可以不断更新。到处都一样,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越 高,其受生理需求的奴役程度则越低,审美生活的自由生产则可以得到增长。这一途径结合 了现代性的价值与工业对物质条件的进步和改善所做出的反应。显然,消费的发展建立在文 明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商业手段实现审美解放的目的。重商主义可能是对一个社会的最高级 的文化诉求的回应。 在贸易关系中关注对非必需品的消费一一例如奢侈品、享乐、艺术等人们称之为文化的

的社会认可,拒绝停留于单纯的单一势力。社会认可权利的扩大,超越了权利世袭的旧制度。 审美品味不再使用过去时,而是能够自我卸去传统和僵化的旧习的重负,以适应新颖的、创 新的形式。 审美品味就像是经济机器的发动机,其动力是对物质消费所能带来的享受的直接或间接 的愉悦想象。人们致富的意愿仍然对物品的技术、功能和实际属性不是很关注,人们往往因 为一些与物品的审美功用更相关的原因而渴望财富,例如“统治宫廷和名人经济的是装潢陈 设的华丽”。每个人都能在物质的铺张中注意到装潢陈设的天然和谐感、形态的匀称、为满 足需要(这种需要也被认为是满足感产生的源泉)而付出的心血。因此奢侈品和审美品味有 共同点,都涉及所有多余的、无任何功用的东西,那些属于附属品和装饰品的东西。反之, 出于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衣食消费,则不可能成为品味消费——即无实际需求、纯为享 乐的消费。审美判断力是一项没有任何回报的技能,除了满足虚荣和审美愉悦之外没有任何 的作用,除非把它纳入出于商业目的的文化手段之列。 新生事物的角色 在资本主义里,非必要的产品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品。要明白资本主义的变革,则要明 白一条重要的公设:消费像奢侈品、艺术品这样无实际用途、与需求无关的商品所带来的满 足感在理论上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18 世纪期间,奢侈品中所呈现的精湛艺术所需要的正 是具备相应审美能力的消费者。古典思想指责奢侈品引发放纵逸乐和女性特征,与之相反的, 新社会的崛起得益于华美考究物品的增值,在这个新社会中,幸福来源于享乐,人们心态平 和细腻,远离雄性的好斗秉性。艺术变得越来越精细,这也要求审美品味变得更敏锐更精雅, 如同一块色彩差异细微的调色板。赋予审美享受能力一个上流的地位,意味着原始生活模式 的过时。与好品味相应的生活模式是对一切只追求满足生活和生存需要的社会纲领的批判和 超越。在卢梭看来,这种生活模式属于“娱乐与悠闲”的社会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里,规 则是愉悦感,而不是利益。在审美品味精细化的同时,消费则应不仅仅满足于需求,而应该 专注于欲望。 到了 19 世纪期间,为了开拓新市场、并替换初级的、或者说极易饱和的消费,生产者 们致力于经营能够唤醒审美品味的奢侈品。品味与需求不同,需求仅局限于衣食住行,品味 是由欲望所激发的,因此它的优势在于可以不断更新。到处都一样,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越 高,其受生理需求的奴役程度则越低,审美生活的自由生产则可以得到增长。这一途径结合 了现代性的价值与工业对物质条件的进步和改善所做出的反应。显然,消费的发展建立在文 明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商业手段实现审美解放的目的。重商主义可能是对一个社会的最高级 的文化诉求的回应。 在贸易关系中关注对非必需品的消费——例如奢侈品、享乐、艺术等人们称之为文化的

事物,是工业对感官享受的掌握和开发。通过为感觉的调色板打开一条更广阔的通道,将感 官享受从墨守陈规中解放出来,浪漫主义将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根据经验,只有 多样丰富的、可传递、可变化、可被模仿的审美品味才可能被交易。因此,一方面必须将审 美品味抽离那些不可交换的财富之列一一例如荣誉、信仰、圣职、赠品、恩惠等;另一方面 则要找寻使消费不断自由更新的方法。正因如此,审美陈规和传统的失效,即审美品味的更 新,标志了资本主义崛起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审美品味所回应的决不是个人的本能冲动,它是由“时尚与风俗”的影响所决定的。风 俗具备筛选功能:它标明了审美的符合程度。家具与服饰的风格,“即使在外人看来滑稽可 笑也不会影响对其习惯的人。”1习惯就像是人的第二种天性,对审美品味有一定的影响。此 外,如果体现某种品味的物品的组成材料坚固耐用,那这种品味也会更合理。纺织品比家具 更易损坏、寿命更短,因此衣着时尚也显得尤为短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为何衣着 时尚比家居时尚转换得更快。物品的耐用程度不仅用于制定不同审美物品的分类方法(例如 衣着、家具、音乐、绘画、诗歌、建筑),还用于决定理想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应该 能够在积累耐用物品的同时,帮助维持资产并提高固有财富。与其他足够持久、能够持续推 广某种风格的艺术形式相反,衣着和(较低档次的)家具时尚由于甚少被保存,因而处于这 个等级阶梯的底层。一件作品的寿命要么与所用材料的坚固程度相关,例如建筑,要么则与 相反的非物质特性相关,例如音乐和诗歌“能够比世界更持久”。3 然而,斯密大体描绘出了决定性的颠覆。他意识到,在一个建立在消费欲望觉醒与商品 更新换代的基础之上的商业体制中,可毁灭的物品具备特殊的价值,因为它能够重新发动消 费行为并促进消费节奏的加快。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等级制度的颠覆?斯密多次强调了无意识 根植在习惯中的审美品味。个人似乎无法察觉那些作用于他自认为是自己的品味的无形影响 究竞具备多大的决定性。审美眼光能力是有历史的,它与形式和风格的循环关系紧密,例如 在建筑上能够使人愉悦的物品是尊重了眼晴的习惯。 斯密提出,是否存在一个单一的原因,能够解释为何多利克式柱头要在柱高八米处、爱尼欧式柱的螺 纹装饰在九米处,而考林辛式柱的叶簇装饰在十米处?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只是建立在习惯和风俗上的, 并没有其他理由。人们的眼睛习惯了在这样的装饰上看到这样的比例,如果不是按这样的比例连接柱子和 柱头,则会不顺眼。每种柱子都有它相应的柱头,它们相互之间如果调换了,在或多或少懂得建筑规则的 人眼中看来都是不和谐的。4 这一推论显得尤其具备颠覆性。 在建筑领域中,传统的形成只是出于习惯,即潜在的第二本性,并没有其他的权威,因 1同上,页272 2“家具时尚比衣着时尚转换得更慢,因为家具一般来说都更耐用。”同上,页273. 3同上. 4同上,页268

事物,是工业对感官享受的掌握和开发。通过为感觉的调色板打开一条更广阔的通道,将感 官享受从墨守陈规中解放出来,浪漫主义将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根据经验,只有 多样丰富的、可传递、可变化、可被模仿的审美品味才可能被交易。因此,一方面必须将审 美品味抽离那些不可交换的财富之列——例如荣誉、信仰、圣职、赠品、恩惠等;另一方面 则要找寻使消费不断自由更新的方法。正因如此,审美陈规和传统的失效,即审美品味的更 新,标志了资本主义崛起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审美品味所回应的决不是个人的本能冲动,它是由“时尚与风俗”的影响所决定的。风 俗具备筛选功能:它标明了审美的符合程度。家具与服饰的风格,“即使在外人看来滑稽可 笑也不会影响对其习惯的人。”1习惯就像是人的第二种天性,对审美品味有一定的影响。此 外,如果体现某种品味的物品的组成材料坚固耐用,那这种品味也会更合理。纺织品比家具 更易损坏、寿命更短,因此衣着时尚也显得尤为短暂。2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为何衣着 时尚比家居时尚转换得更快。物品的耐用程度不仅用于制定不同审美物品的分类方法(例如 衣着、家具、音乐、绘画、诗歌、建筑),还用于决定理想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应该 能够在积累耐用物品的同时,帮助维持资产并提高固有财富。与其他足够持久、能够持续推 广某种风格的艺术形式相反,衣着和(较低档次的)家具时尚由于甚少被保存,因而处于这 个等级阶梯的底层。一件作品的寿命要么与所用材料的坚固程度相关,例如建筑,要么则与 相反的非物质特性相关,例如音乐和诗歌“能够比世界更持久”。3 然而,斯密大体描绘出了决定性的颠覆。他意识到,在一个建立在消费欲望觉醒与商品 更新换代的基础之上的商业体制中,可毁灭的物品具备特殊的价值,因为它能够重新发动消 费行为并促进消费节奏的加快。然而如何实现这一等级制度的颠覆?斯密多次强调了无意识 根植在习惯中的审美品味。个人似乎无法察觉那些作用于他自认为是自己的品味的无形影响 究竟具备多大的决定性。审美眼光能力是有历史的,它与形式和风格的循环关系紧密,例如 在建筑上能够使人愉悦的物品是尊重了眼睛的习惯。 斯密提出,是否存在一个单一的原因,能够解释为何多利克式柱头要在柱高八米处、爱尼欧式柱的螺 纹装饰在九米处,而考林辛式柱的叶簇装饰在十米处?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只是建立在习惯和风俗上的, 并没有其他理由。人们的眼睛习惯了在这样的装饰上看到这样的比例,如果不是按这样的比例连接柱子和 柱头,则会不顺眼。每种柱子都有它相应的柱头,它们相互之间如果调换了,在或多或少懂得建筑规则的 人眼中看来都是不和谐的。4 这一推论显得尤其具备颠覆性。 在建筑领域中,传统的形成只是出于习惯,即潜在的第二本性,并没有其他的权威,因 1 同上,页 272 2 “家具时尚比衣着时尚转换得更慢,因为家具一般来说都更耐用。”同上,页 273. 3 同上. 4 同上,页 268

此建筑规则也不是绝对的。这些规则也可能是跟现有规则不同的其他规则。审美的正统性是 因循守旧的,它反映出审美生产的惯性是嵌在审美习惯中的。如果撤销习惯的影响,那么过 去的审美决定就只是武断的。斯密间接提及传统的继承是可选择的,但也是极具争议的。在 建筑设计中,要思考的就是其它形式是否能够尊重统一的比例。通过摒弃既有的形式和比例 之间的一致性规则,建筑规则和传统权威之间出现了一个巧妙的缺口。而且,美感不等于几 何匀称。显然,在鼓吹废除盲目遵守武断制定的规则的审美品味的同时,这场辩论也为因从 审美陈规枷锁中解放出来而变得更多样的消费模式准备好了阵地。 人们对新产品的兴趣越来越大,时尚的更新换代也极为频繁,关于传统的权威性的讨论 反映了这一变化。关键在于推广审美、艺术的物品,甚至是一些总能够激发更多欲望的小玩 意。在实践上解放被习惯所束缚的品味的必要条件己有。接下来只需要展示时尚变换所带来 的经济利益一一时尚的变化应该刺激工业生产并且“提升生活的总体水品”。从此,根据产 品的耐用程度来分类的制度可以被合理颠覆了:时尚从等级的底端上升到项端,只因为一个 原因:个人对物品失去兴趣的过程若是缓慢的,则会妨碍审美和贸易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几 乎是无限的。1 除了习惯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刺激审美品味?这包括物品的用途,它“为了达到不同 目的所具备的能力”,它使用的某种令人愉悦的颜色,它的光洁不粗糙的表面,以及它“令 人愉悦的多样性,而非枯燥单调的相同性。”2除了对称、反差、精髓、秩序、好奇之外,能 够带来审美愉悦感的还有多样性。为什么一致性是如此被贬低?审查我们的生理反应则会明 白,单一性是麻木和厌烦的源头,我们的心灵不能够“长时间感受相同的情境”。3也就是说, 任何生理能力都不能够抵抗厌烦情绪。欲望的消褪应该尽量被避免,因为“没有感觉,就是 陷入了灭亡。” 心理经济必将逐渐僵化,面对这种僵化,品味的更新换代取决于人们对惊喜的迫切需求。 因此,审美品味不可能长期紧握这把杠杆,它还需要惊喜所赋予它的独特地位作为补充。1 8世纪期间,人们涉猎奢侈品和商贸的领域,是属于对惊喜的心理需求的范畴。所有能够给 人们感官带来惊喜的事物都具备“绝妙的”、“新奇的”、或者“意外的”这些属性。所有这 些性质特征因为一场游戏而汇集在一起,在这场游戏中,“惊喜”具备“偶然性”的不可预 见的特点。“正是在此,偶然性的游戏刺激了我们:这些游戏让我们看见了一系列连续性的 意料之外的事件。”4 惊喜可以来源于事物本身,也可以来源于用来影响事物本身所带来的感受的手段。它可 以是对“制造事物的人、或制造事物的时间、或制造事物的方式、或其它与之相关的背景” 的关注。惊喜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的,并且只要它是真正不可预料、不可估量、难以适应的, 而且任由情绪和感官泛滥的,那它就是有效的。十八世纪是一个的里程碑,从此,相比起无 1斯密,《国富论》,卷1,章Ⅲ,页347 2斯密,《道德情操论》,前揭,页278 3“所以事物只要冗长就会使人厌烦,尤其是强烈的愉悦感:人们往往在得到了相同的满足感后就离开了。” 孟德斯鸠,《论趣味》,Essai sur le gout,.页27. 4同上,页37

此建筑规则也不是绝对的。这些规则也可能是跟现有规则不同的其他规则。审美的正统性是 因循守旧的,它反映出审美生产的惯性是嵌在审美习惯中的。如果撤销习惯的影响,那么过 去的审美决定就只是武断的。斯密间接提及传统的继承是可选择的,但也是极具争议的。在 建筑设计中,要思考的就是其它形式是否能够尊重统一的比例。通过摒弃既有的形式和比例 之间的一致性规则,建筑规则和传统权威之间出现了一个巧妙的缺口。而且,美感不等于几 何匀称。显然,在鼓吹废除盲目遵守武断制定的规则的审美品味的同时,这场辩论也为因从 审美陈规枷锁中解放出来而变得更多样的消费模式准备好了阵地。 人们对新产品的兴趣越来越大,时尚的更新换代也极为频繁,关于传统的权威性的讨论 反映了这一变化。关键在于推广审美、艺术的物品,甚至是一些总能够激发更多欲望的小玩 意。在实践上解放被习惯所束缚的品味的必要条件已有。接下来只需要展示时尚变换所带来 的经济利益——时尚的变化应该刺激工业生产并且“提升生活的总体水品”。从此,根据产 品的耐用程度来分类的制度可以被合理颠覆了:时尚从等级的底端上升到顶端,只因为一个 原因:个人对物品失去兴趣的过程若是缓慢的,则会妨碍审美和贸易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几 乎是无限的。1 除了习惯外,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刺激审美品味?这包括物品的用途,它“为了达到不同 目的所具备的能力”,它使用的某种令人愉悦的颜色,它的光洁不粗糙的表面,以及它“令 人愉悦的多样性,而非枯燥单调的相同性。”2除了对称、反差、精髓、秩序、好奇之外,能 够带来审美愉悦感的还有多样性。为什么一致性是如此被贬低?审查我们的生理反应则会明 白,单一性是麻木和厌烦的源头,我们的心灵不能够“长时间感受相同的情境”。3也就是说, 任何生理能力都不能够抵抗厌烦情绪。欲望的消褪应该尽量被避免,因为“没有感觉,就是 陷入了灭亡。” 心理经济必将逐渐僵化,面对这种僵化,品味的更新换代取决于人们对惊喜的迫切需求。 因此,审美品味不可能长期紧握这把杠杆,它还需要惊喜所赋予它的独特地位作为补充。1 8世纪期间,人们涉猎奢侈品和商贸的领域,是属于对惊喜的心理需求的范畴。所有能够给 人们感官带来惊喜的事物都具备“绝妙的”、“新奇的”、或者“意外的”这些属性。所有这 些性质特征因为一场游戏而汇集在一起,在这场游戏中,“惊喜”具备“偶然性”的不可预 见的特点。“正是在此,偶然性的游戏刺激了我们;这些游戏让我们看见了一系列连续性的 意料之外的事件。”4 惊喜可以来源于事物本身,也可以来源于用来影响事物本身所带来的感受的手段。它可 以是对“制造事物的人、或制造事物的时间、或制造事物的方式、或其它与之相关的背景” 的关注。惊喜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的,并且只要它是真正不可预料、不可估量、难以适应的, 而且任由情绪和感官泛滥的,那它就是有效的。十八世纪是一个的里程碑,从此,相比起无 1 斯密,《国富论》,卷 II,章 III,页 347. 2 斯密,《道德情操论》,前揭,页 278 3 “所以事物只要冗长就会使人厌烦,尤其是强烈的愉悦感:人们往往在得到了相同的满足感后就离开了。” 孟德斯鸠,《论趣味》,Essai sur le goût,页 27. 4 同上,页 37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