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 生物分类的传统指标:形态学特征、生理学特征、生态学特征。 它们从不同层次(细胞的、分子的),用不同学科(化学、物理学、遗 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技术方法来研究和比较不同微生物 的细胞、细胞组分或代谢产物,从中发现的反映微生物类群特征的资 料。在现代微生物分类中,任何能稳定地反映微生物种类特征的资料, 都有分类学意义,都可以作为分类鉴定的依据。 1.形态学特征 常用的形态学特征有:培养特征、细胞形态及其染色特性、特殊 的细胞结构、运动性等等。这些形态学特征可作为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1)易于观察和比较,尤其是真核微生物 和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细菌:(2)许多形态学特征依赖于多基因的 表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常用于原核生物分类鉴定的形态学特征。 2.生理生化特征 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质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 关,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所以,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 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加上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 基因组要容易得多,因此生理生化特征对于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仍然是 有意义的。 常用于微生物分类鉴定的生理生化特征有:营养类型、与氧的 关系、对温度的适应性、对p州的适应性、对渗透压的适应性、代谢 产物等
在以实用为主要目的表型分类中,生理生化特征往往是细菌分类 鉴定的主要特征。肠道菌科细菌属和种的分类鉴定就是如此。 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是最常用的细菌分类、鉴定指标。 二、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 (一)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 特点:与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不同,对DNA的碱基组成的 比较和进行核酸分子杂交是直接比较不同微生物之间基因组的差异, 因此结果更加可信。 1.DNA的威基组成(G+CmOl) DNA碱基因组成是各种生物一个稳定的特征,即使个别基因突变, 碱基组成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分类学上,用G+C占全部碱基的克分 子百分数(G+CmoI%)来表示各类生物的DNA碱基因组成特征。 1)每个生物种都有特定的GC%范围,因此后者可以作为分类鉴 定的指标。细菌的GC%范围为25-75%,变化范围最大,因此更适合 于细菌的分类鉴定。 2)GC%测定主要用于对表型特征难区分的细菌作出鉴定,并可检 验表型特征分类的合理性,从分子水平上判断物种的亲缘关系。 3)使用原则:G+C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每 一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碱基组成,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它们应该具有相 似的G+0含堂,若不同生物之间G+C含量差别大表明它们关系远。但 具有相似G+C含量的生物并不一定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近的亲缘关系。 在疑难菌株鉴定、新种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分类单位时,G+C含
量是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鉴定指标。其分类学意义主要是作为建 立新分类单元的一项基本特征和把那些G+C含量差别大的种类排除 出某一分类单元。G+0含量的比较主要用于分类鉴定中的否定。 2.核酸的分子杂交法(Hybridization of nucleic acids) 生物的遗传信息以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密码)形成线性地排列在 DNA分子中,不同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异同直接反映这些生物之 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碱基排列顺序差异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就 越近,反之亦然。由于目前尚难以普遍地直接分析比较DNA的碱基排 列顺序,所以,分类学上目前主要采用较为间接的比较方法一核酸分 子杂交(hybr idization),来比较不同微生物DNA碱基排列顺序的相 似性进行微生物的分类。核酸分子杂交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包 括:DNA-DNA杂交、DNA-rRNA杂交以及根据核酸杂交特异性原理制备 核酸探针。 (1)DNA-DNA杂交 DNA-DAN杂交的基本原理:对双链结构的DNA分子进行加热处 理时,互补结合的双链可以离解成单链,即DA变性:若将变性了的 DNA分子进行冷却处理时,已离解的单链又可以重新结合成原来的双 链DNA分子,这一过程叫DNA的复性。不仅同一菌株的DNA单链可以 复性结合成双链,自不同菌株的DNA单链,只要二者具有同源互补的 碱基序列,它们也会在同源序列之间互补结合形成双链,这就称之为 DNA-DNA分子杂交。 自60年代将DNA-DAN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菌分类以来,已经对大
量的微生物菌株进行过研究,它对于许多有争议的种的界定和建立 新种起了重要作用。许多资料表明:DNA-DNA杂交同源性在6O%以上 的菌株可以认为是同一个种:同源性超过70%为同一亚种:同源性在 20~60%是同属不同种的关系。 (2)DNA-rRNA杂交 研究表明:当两个菌株DNA的非配对碱基超过10~20%时, DNA-DNA杂交往往不能形成双链,因而限制了DNA-DNA杂交主要应 用于种水平上的分类。为了进一步比较亲缘关系更远的菌株之间的关 系,需要用rRNA与DNA进行杂交。正如前面介绍过的,rRNA是DNA 转录的产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其碱基序列的变化比基因组要慢得 多,保守得多,它甚至保留了古老祖先的一些碱基序列。因此,当两 个菌株的DNA-DNA杂交率很低或不能杂交时,用DNA-rRNA杂交仍可 能出现较高的杂交率,因而可以用来进一步比较关系更远的菌株之间 的关系,进行属和属以上等级分类单元的分类。DNA-DNA杂交和 DNA-rRNA杂交的原理和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技术细节上有些差异, 如DNA-rRNA杂交中,用同位素标记的是rRNA而不是DNA等等。 (3)核酸探针 通过核酸杂交来检测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探针技术,是近10 多年才发展起来的,现在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微生物鉴定、传染病诊 断、流行病调查、食品卫生微生物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许多领域(为 克隆的筛选、基因表达检测等)。所谓核酸探针(probe)是指能识别特 异核苷酸序列的、带标记的一段单链DNA或RNA分子。换句话说,它
是能与被检测的特定核苷酸序列(靶序列)互补结合,而不与其他序列 结合的带标记的单链核苷酸片断。国此,一种核苷酸片断能否作为探 针用于微生物鉴定,最根本的条件是它的特异性,即它能与所检测的 微生物的核酸杂交而不能与其他微生物的核酸杂交。因此,根据特异 性的不同,在微生物鉴定与检测中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探针只用于某 一菌型的检测,有的可能用于某一种、属、科甚至更大类群范围的 微生物的检测或鉴定。例如,从一株淋病奈瑟氏菌(Neisseria gonor rhoeae)隐蔽性质粒制备的DNA探针,它具有种的特异性,可用 来检测和鉴定这种引起人类性行为传播疾病的细菌。 3.电子计算机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的发展和 微型机的普及,使计算机在微生物分类和鉴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 算机应用于微生物分类始于数值分类法(numer ical taxonomy)。所谓 数值分类法,是通过广泛比较分类单位的性状特征,然后计算它们之 间的相似性,再根据相似性的数值划分类群的一种分类方法。数值分 类法的思想最初是由法国植物学家阿德逊(Adanson),于1757年提出 来的,由于缺少有效的计算工具而未能实现。直到1957年英国生物 学家施尼斯(Sneath)首先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细菌的数值分分类, 这种方法才开始用于生物分类。数值分类法的分类原则不同于传统的 分类法,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传统分类法的分类特征有主次之分 而数值分类法则强调所采用的分类特征同等重要,在划分类群时它们 都具有同等的地位。数值分类可大致分为五个步骤:
①确定分类单位和选择分类特征。数值分类最低等级的分类单 位称操作分类单位(简称0TU),0TU可以是菌株,也可以是种或属等。 0U确定后即选择分类特征,数值分类要求特征函盖面广、项目数不 少于数十项乃至一百多项: ②进行特征测定或从文献中收集有关0TU的各项特征的资料: ③根据所编制的计算机程序要求,将特征资料进行编码、标准 化并输入计算机: ④由计算机计算各0TU之间的相似性并根据相似性的数值进行 聚类分析、分群归类: ⑤输出分类结果。 数值分类的结果可用多种方法表示,其中树状谱图法由于直观 明确而最为常用。数值分类法是根据生物表型特征总的相似性分类, 所以其分类结构所表示的是一种表型关系,并不直接表示生物的系统 发育,因此数值分类所划分的类群又称为表元(phenon)或表观群 (phemotic group)以区别于传统的分类单元。但通过对数值分类结 构的分析,可以把其分类结果作为建立或修改传统(自然)分类单元 (如种、属等)的依据。数值分类使生物分类从传统分类的定性描述发 展到进行定量分析的水平,其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客观的聚类方法, 并实现聚类过程的自动化。 利用电子计算机鉴定微生物的方法,为数颇众,由最简单的检 索法直到复杂的多变量分析技术,如判别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概率 最大近似模型法等。简单的检索法,是将传统的鉴定检索表或有关资
料,存储于计算机的存储器内,进行微生物鉴定时,将未知菌的试验 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进行检索,然后输出结果。这种方法虽 然简单易行,但远不能满足现代微生物鉴定的要求,因而多变量分 析技术,尤其是概率最大近似模型法,最常用于计算机进行运算鉴定 微生物,例如:大多数微量多项试验鉴定系统、快速自动化微生物检 测仪器,它们携带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的自动分析鉴定,就是用概率最 大近似模型法进行。计算机用于微生物鉴定严格说目前应是辅助鉴 定,因为它不能代替人进行微生物特征的试验,而取得原始数据资料, 然而,它存贮、分析、处理极为错综复杂的庞大数据的能力和自动输 出鉴定结果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微生物鉴定工作的效率,莫定了微生 物鉴定的快速、准确、自动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