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露毒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危害 黄曲露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南 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 饲料中出现黄曲露毒素的机率最高。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 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 是雾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 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 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 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雾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 强.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 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 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20余种。AFT主 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 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雾毒素污染。 蒙牛介绍给公众的"黄曲霉毒素M1”主要出现在各种奶中。M就是 "奶"的意思。它还有一个兄弟M2。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 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毒性最强的排行"B1”,B表示蓝色,因为 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除了亲兄弟B2之外,它还有 堂兄弟G1和G2,因为在紫外光下发射黄绿色荧光而得名
B1、B2和G1、G2,就是经常经常出现在农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 的代表。B1和B2被奶牛吃了之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M1和 M2进入奶中。这就是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雾毒素在农产品中几乎无法避免,不想饿死的人类也只好无 奈地吃下一些。世界各国,都只能设定一个"限量标准"。不超过那个 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污染的粮食。既然那些花生被污染 了,那么它们榨的油呢? 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用ppb为单位,1ppb相当于1吨粮食中含有 1毫克。中国的现行标准是花生中不超过20pb,按照工业加工的流 程,浸取出来的"粗油"要经过几步精炼。经过了第一步精炼,B1含 量降到了10pb,已经达到食用标准。再经过第二步精炼,含量就低 于1ppb,可以忽略了。 在中国还有很多榨油作坊。压榨出来的油又如何呢?那位研究者 也用这批花生进行了压榨,结果是油中的B1超过了800ppb。这么高 的原因在于,压榨出的油中会带入一些残渣,而残渣中的黄曲霉毒素 含量非常高。同样地,经过两步精炼,油中的黄曲雾毒素基本上会被 除去。 通常的花生当然不可能发雾到这种地步。不过在粮食发生肉眼可 见的霉变之前,其中的黄曲霉毒素也可能达到危险的含量。从安全的
角度,经过精炼的油是要更加优越的。如果实在喜欢”自己榨”的粗油, 应该尽量使用收割之后及时干燥、而且保存良好的花生或者其他油料 作物。否则,油中含有的黄曲需毒素B1,无论是毒性还是含量,都 比蒙牛超标牛奶中的M1要高得多了。 许多人都知道粮食收割之后受潮长露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其实, 黄曲霉毒素在农作物正常的生长期中就可以形成。比如玉米,土壤中 的黄曲霉"种子"会在玉米棒中"萌发”。如果那段时间干燥而且高温, 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就会明显升高。此外,种植太密、野草太多、氮肥 不足、虫等因素,也有利于黄曲雾毒素的形成。美国曾经连续几年跟 踪过中部一些州的玉米。发现1988年,那些州的玉米中黄曲霉毒素 普遍很高。在有些农场的抽检样品中,超过食用标准20pb的比例甚 至高达36%。 农业生产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玉米并不少见。如果全部销毁, 将会是很大的损失。科学家们也找到了一些使用它们的合理方式。比 如可以与不超标的混合,把总的含量降到比较低。这样的做法不能用 于人的食物,但对于禽畜饲料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标不是很多,也 可以喂给成年的猪、牛、鸡等,黄曲霉素很难残留在肉中。此外,酿 酒也是一种出路。经过蒸馏,黄曲霉毒素无法进入酒中。只是,剩下 的酒糟中含有很多毒素,也就不能用来做饲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