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 目标定向 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建议 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 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入境生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自学生疑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旄m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i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i遮盖。衽re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6i瘦弱。骧 xiang马抬着头快跑。 齑细、碎。骘zhi排定。皓ho白色。 2.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诸葛亮舌战群儒 目标定向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 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 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自学生疑 1.疏通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旄 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 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 yì 遮盖。衽 rèn 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 léi 瘦弱。骧 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 齑 jī 细、碎。骘 zhì 排定。皓 hào 白色。 2.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 幸:幸亏。 幸勿见怪 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学习释疑 1.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 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 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 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 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 《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 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 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 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 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 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 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 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鸦谷灭 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 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 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 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 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
三、学习释疑 1.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 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 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 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 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 《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 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 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 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 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 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 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 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鸦谷灭 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全书简介】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 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 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 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 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
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 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 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 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 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 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 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 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 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 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 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 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 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 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 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 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 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 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 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 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 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 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 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 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关羽“威猛刚毅” “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 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 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 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 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 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 发展
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 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 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 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 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 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 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 三国剧目达 30 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 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 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 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 24 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 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 120 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 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 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 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 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 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 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 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 200 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 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 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 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 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 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关羽“威猛刚毅”、 “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 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 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 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 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 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 发展
2.课文分析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 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 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 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 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 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 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 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 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 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 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 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 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 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 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 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 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 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 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 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 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 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 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 不想取、不忍取一一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 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一一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 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 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 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
2.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 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 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 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 1 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 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 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 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 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 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 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 2 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 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 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 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 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 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 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 帅大军克齐 70 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 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 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 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 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 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 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 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 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 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 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 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 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 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
和他的行动一一“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 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一一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 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 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 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 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 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 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 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 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髙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 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 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 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一一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 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 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 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 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 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 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 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 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 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 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 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 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 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 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 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 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 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 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
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 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 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 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 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 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 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 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 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 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 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 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 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 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 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 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 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 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 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 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 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 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 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 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 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 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 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 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 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 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 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
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 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 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 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 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 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 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 “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 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 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査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 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 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 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 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 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 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 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 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 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 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 “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 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 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四、点难拨疑 1、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 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 事曹,理亏。 2、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 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
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 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 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 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 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 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 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 “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 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 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 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 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 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 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 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 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 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 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 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 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 “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 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 “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四、点难拨疑 1、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其二, 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 事曹,理亏。 2、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 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
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 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 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 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历 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 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 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 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 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 “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 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 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 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 五、归纳小结 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 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 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 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 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 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 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 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 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 “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 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 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 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 五、归纳小结 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