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 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多年前,在我们中原大地上,盛极一时的唐王朝遇到 了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一一安史之乱。为平息“安史之乱”,九位节度使, 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 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 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这时 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下了 著名的叙事诗《三吏》《三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石壕吏》 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走进这个古老的石壕村。 (对于有一定中国史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简要的背景介绍有助于唤醒其知识积 累,消除阅读的陌生感。同时,学习古代叙事诗,用背景交代做铺垫,还是很有 必要的。这里之所以不介绍作者,是因为这是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学生已在前两首的学习中了解作者生平了,故不作重复,否则也是应该较为详细 地说一说的。) 、走进石壕村 师:请大家先看大屏幕一一屏幕上有几个词语我已经注了音,这些字音大家读的 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读错。请大家在自己的书上标注出来 pptl:壕(hao)吏(li)邺(ye)逾(yu)戍(sh)妪(yu)役 (yi)炊(chui)咽(ye) (学生在课本上标注读音) 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读这首诗的时候,请注意字正腔圆,每一个字的字音都 要读标准 (学生齐读) (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其实也是一种认字。这里不是简单地把生字打在 投影上要求学生读几遍拉倒,而是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标注,这样学生每读到 疑难字时就能看到注音,自然能加深印象。) 师:大家读得非常标准。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下面我们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之前,请大家关注几对词语 ppt2:暮一一夜提人一一征兵、抓丁怒一一苦且—一自无 有幽咽一一呜咽独一一只 请大家勾画出来。有些词语是诗中成对出现的,直接画个圈儿:有些词 语与它配对的,是我补充的,请注在这个词的旁边。 (学生勾画,标注) 师:我们请一列的同学辨析这些词语。 师:请第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人傍晚就到石壕 村了,却发现这些官吏们夜晚才来捉人,你觉得这两个时间上的变化,能说明什 么? 生1:我觉得当时的官吏很着急地在捉人,所以等到夜里。因为夜里人们都回去 休息了,很好捉人 师:乘着夜色,悄悄潜入村里,别人都在睡觉,把握更大。看来捉人的官吏们心 情是非常急切的。 下面请第二个同学告诉我们,为什么叫“捉人”(这个词多不好听啊) 明明是扩充兵源,当然应该叫“征兵”了,“有吏来征兵”,好不好? 生2(不语,有些为难)
《石壕吏》教学实录与自评 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多年前,在我们中原大地上,盛极一时的唐王朝遇到 了 突 如其来的重大打击——安史之乱。为平息“安史之乱”,九位节度使, 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 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 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这时 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下了 著名的叙事诗《三吏》《三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石壕吏》。 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走进这个古老的石壕村。 (对于有一定中国史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简要的背景介绍有助于唤醒其知识积 累,消除阅读的陌生感。同时,学习古代叙事诗,用背景交代做铺垫,还是很有 必要的。这里之所以不介绍作者,是因为这是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 学生已在前两首的学习中了解作者生平了,故不作重复,否则也是应该较为详细 地说一说的。) 一、走进石壕村 师:请大家先看大屏幕——屏幕上有几个词语我已经注了音,这些字音大家读的 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读错。请大家在自己的书上标注出来。 ppt1:壕(háo)吏(lì) 邺(yè)逾 (yú) 戍 (shù) 妪 (yù) 役 (yì) 炊(chuī)咽(yè) (学生在课本上标注读音) 师: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读这首诗的时候,请注意字正腔圆,每一个字的字音都 要读标准。 (学生齐读) (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其实也是一种认字。这里不是简单地把生字打在 投影上要求学生读几遍拉倒,而是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标注,这样学生每读到 疑难字时就能看到注音,自然能加深印象。) 师:大家读得非常标准。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下面我们来讲述这个故事。在讲述之前,请大家关注几对词语。 ppt2:暮——夜 捉人——征兵、抓丁 怒——苦 且——自 无 ——有 幽咽——呜咽 独——只 请大家勾画出来。有些词语是诗中成对出现的,直接画个圈儿;有些词 语与它配对的,是我补充的,请注在这个词的旁边。 (学生勾画,标注) 师:我们请一列的同学辨析这些词语。 师:请第一位同学告诉我们,“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诗人傍晚就到石壕 村了,却发现这些官吏们夜晚才来捉人,你觉得这两个时间上的变化,能说明什 么? 生 1:我觉得当时的官吏很着急地在捉人,所以等到夜里。因为夜里人们都回去 休息了,很好捉人。 师:乘着夜色,悄悄潜入村里,别人都在睡觉,把握更大。看来捉人的官吏们心 情是非常急切的。 下面请第二个同学告诉我们,为什么叫“捉人”(这个词多不好听啊), 明明是扩充兵源,当然应该叫“征兵”了,“有吏来征兵”,好不好? 生 2(不语,有些为难)
师:“捉人”这个词给你的感觉怎么样?那些服兵役的人愿意还是不愿意? 生2:不愿意。 师: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召集了去的呢? 生2(仍面有难色) 师:大家告诉她。 生(齐):强制。 师:是强迫的,是硬给拽走的。“捉人”让我们仿佛看见,别人在跑,他在追, 追到了,抓了就走。比“征兵”“抓丁”更能表现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 再下一个同学,你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怒”和“苦” 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3:能体现村里的人非常可怜,他们要被强迫去充军。 师:你对“苦”的感受更深。“怒”是什么样的形象? 生(众窃窃私语):凶。 师:对,非常凶狠、非常暴虐的语气下,别人只有哀哀的苦啼。百姓这样的生活 状态给我们的印象就很深了。 下一位同学,存者为什么是“且”偷生,不是“自偷生”呢? 生4:因为他是一个人生活下来了。首先他生活得非常苟且的,并且他现在的安 定只是暂时的,他的前途非常渺茫,说不定很快他又会被抓去充兵了。 师:你说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人吗?已经战死的人,那些年轻的生命就没有办法 了,活着的人又是怎么样活着呢? 生4:苟且地活着。 师:这样的活着还不知道能活几天。这点你分析得非常好。 下一个同学告诉我们。这首诗中有几个“无”?还有几个“有”? 生5:在“室中更无人”中有个“无”,在“出入无完裙”中也有个“无 师:“室中”真的“无人”了吗?更没有什么人? 生(私语):男人 师:对,没有充当兵力的年轻的男子。有没有男孩?有,只有一个,吃奶的孩子, 他总不能去打仗了吧?不但没有人,而且没有? 生5:一条像样的裙子 师:没有衣食,朝不保夕。生活的条件也急转直下。 “夜久语声绝”了,官吏们也押着老太太走了,我却“如闻泣幽咽”,为什么不 是“呜咽”呢? 生6:“幽咽”的声音是断断续续的,低沉的,“呜咽”声音是连续的。 师: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哭啊?家里苦嘛。 生7:因为百姓迫于朝廷的压力,所以不能放松的、大声的把自己的苦诉出来。 师:正是因为断断续续的、压抑的哭声,反而更让我们觉得可怜了,心里也感到 份压力 下一位同学,“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能说“只与老翁别”?“独”与“只”在 这儿是一样的,只能与老翁告别了,老妇不在家了。为什么要说“独”? 生8:(无言) 师:“独“这个字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孤单凄凉的感受,这样一种悲伤的氛围就渲 染出来了,要比“只与老翁别”好得多。带着对 这些词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捉人”这个词给你的感觉怎么样?那些服兵役的人愿意还是不愿意? 生 2:不愿意。 师: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召集了去的呢? 生 2(仍面有难色) 师:大家告诉她。 生(齐):强制。 师:是强迫的,是硬给拽走的。“捉人”让我们仿佛看见,别人在跑,他在追, 追到了,抓了就走。比“征兵”“抓丁”更能表现百姓当时的生活状态。 再下一个同学,你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怒”和“苦” 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 3:能体现村里的人非常可怜,他们要被强迫去充军。 师:你对“苦”的感受更深。“怒”是什么样的形象? 生(众窃窃私语):凶。 师:对,非常凶狠、非常暴虐的语气下,别人只有哀哀的苦啼。百姓这样的生活 状态给我们的印象就很深了。 下一位同学,存者为什么是“且”偷生,不是“自偷生”呢? 生 4:因为他是一个人生活下来了。首先他生活得非常苟且的,并且他现在的安 定只是暂时的,他的前途非常渺茫,说不定很快他又会被抓去充兵了。 师:你说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人吗?已经战死的人,那些年轻的生命就没有办法 了,活着的人又是怎么样活着呢? 生 4:苟且地活着。 师:这样的活着还不知道能活几天。这点你分析得非常好。 下一个同学告诉我们。这首诗中有几个“无”?还有几个“有”? 生 5:在“室中更无人”中有个“无”,在“出入无完裙”中也有个“无”。 师:“室中”真的“无人”了吗?更没有什么人? 生(私语):男人。 师:对,没有充当兵力的年轻的男子。有没有男孩?有,只有一个,吃奶的孩子, 他总不能去打仗了吧?不但没有人,而且没有? 生 5:一条像样的裙子。 师:没有衣食,朝不保夕。生活的条件也急转直下。 “夜久语声绝”了,官吏们也押着老太太走了,我却“如闻泣幽咽”,为什么不 是“呜咽”呢? 生 6:“幽咽”的声音是断断续续的,低沉的,“呜咽”声音是连续的。 师: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地哭啊?家里苦嘛。 生 7:因为百姓迫于朝廷的压力,所以不能放松的、大声的把自己的苦诉出来。 师:正是因为断断续续的、压抑的哭声,反而更让我们觉得可怜了,心里也感到 一份压力。 下一位同学,“独与老翁别”为什么不能说“只与老翁别”?“独”与“只”在 这儿是一样的,只能与老翁告别了,老妇不在家了。为什么要说“独”? 生 8:(无言) 师:“独“这个字本身就能带给我们孤单凄凉的感受,这样一种悲伤的氛围就渲 染出来了,要比“只与老翁别”好得多。带着对 这些词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
(这首诗的语言平白浅易,学生一望可知。所以,词语教学倘以识词为目的,则 无太大必要。这里将通常的词语理解转为词语辨析,即将诗中学生不太注意的词 提取出来,再配以相近或相反的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对理解诗意是一个有 效的铺垫,颇有好处。教学中有些学生困难处,还应多加引导,不宜直说自己的 想法。是为自省一。) 师:读得比刚才有感情,那我们再有感情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生9:杜甫晚上投宿石壕村,看见官吏在夜里抓人,一家老人越过墙跑了,老妇 人出门张望。官吏们非常愤怒,老妇人在一边诉苦。老妇人走上前对官吏说:我 们家有三个儿子,他们去邺城防守了,其中一个刚刚捎信回来,但有两个儿子最 近战死了。虽然活着的人是活着,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而死 了的人也已经死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家里也没有能够充兵的男人了,只有 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就因为如此,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我们平时也没有完整的 衣服,我虽然已经衰老了,但是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去吧,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吧,我还可以做点炊事什么的。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只能听见低 低的哭声。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老头告别了。 师:他的讲述非常完整,他把这首诗的内容给我们演绎了一遍。他的讲述中有没 有什么问题?“出入无完裙”是整个一家人都没有完裙?“有孙母未去”,是孙 儿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媳妇不能见人。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为什么?生活 条件已经到了不堪设想的程度了。哦。你还有要补充。 生10:“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他说“但是”两个近来战死了。这是书 信的内容,这里不能用转折 师:(向生10)你说的很好。我很髙兴你能用想象。大家记住啊,诗歌给我们 描绘的很多地方都是被诗人简略了,都需要读者用想象来补充的。你的想象非常 好:一男寄了信来,老人怎么知道二男新战死的,信里说的,(向生9)所以你 不能用“但是”。但你还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你用讲述的方式给我 们介绍了诗人在石壕村的经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用描述的方式给我们介绍 下诗人一进石壕村他看到的景象。来,轮到你了。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就字面讲述故事,并不困难,无需像文言文教学那样句 句翻译,甚至字字落实,大意完整正确即可。有意思不准确的,纠正一下即可。 但纠正处应让其他同学在仔细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应只顾自己说。因 为事实上学生也确实能提出问题。在全班冷场时,不要急,再耐心等一会就有了。 是为自省二。) 生11:晚上天黑风高,树叶沙沙作响,这个村子很凄凉。 师:“凄凉”这个词比较抽象,你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能够看到什么?除了你 刚才看到的“天黑风高”,这个村庄像陶渊明笔下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 生11:有残叶残花,屋子里都很乱的感觉。 师:屋舍凌乱,到处一片冷清,(一个学生私语)这个同学说了,枯枝败叶,满 地都是。你补充? 生12:还有田地都已经荒掉了,因为男丁都被抓去守城了,所以我想田地都已 经荒掉了,遍地都是杂草 师:一片荒凉。非常好!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如此荒凉的石壕村,石壕村一直就是 这样的吗?刚才我们说用想象读诗,我们来想象一下,当年石壕村是什么样子? 我给大家几个提示
(这首诗的语言平白浅易,学生一望可知。所以,词语教学倘以识词为目的,则 无太大必要。这里将通常的词语理解转为词语辨析,即将诗中学生不太注意的词 提取出来,再配以相近或相反的词,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对理解诗意是一个有 效的铺垫,颇有好处。教学中有些学生困难处,还应多加引导,不宜直说自己的 想法。是为自省一。) 师:读得比刚才有感情,那我们再有感情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生 9:杜甫晚上投宿石壕村,看见官吏在夜里抓人,一家老人越过墙跑了,老妇 人出门张望。官吏们非常愤怒,老妇人在一边诉苦。老妇人走上前对官吏说:我 们家有三个儿子,他们去邺城防守了,其中一个刚刚捎信回来,但有两个儿子最 近战死了。虽然活着的人是活着,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而死 了的人也已经死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家里也没有能够充兵的男人了,只有一 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就因为如此,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我们平时也没有完整的 衣服,我虽然已经衰老了,但是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去吧,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吧,我还可以做点炊事什么的。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没有了,只能听见低 低的哭声。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老头告别了。 师:他的讲述非常完整,他把这首诗的内容给我们演绎了一遍。他的讲述中有没 有什么问题?“出入无完裙”是整个一家人都没有完裙?“有孙母未去”,是孙 儿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媳妇不能见人。连一条完整的裙子都没有,为什么?生活 条件已经到了不堪设想的程度了。哦。你还有要补充。 生 10:“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他说“但是”两个近来战死了。这是书 信的内容,这里不能用转折。 师:(向生 10)你说的很好。我很高兴你能用想象。大家记住啊,诗歌给我们 描绘的很多地方都是被诗人简略了,都需要读者用想象来补充的。你的想象非常 好:一男寄了信来,老人怎么知道二男新战死的,信里说的,(向生 9)所以你 不能用“但是”。但你还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你用讲述的方式给我 们介绍了诗人在石壕村的经历,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用描述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一 下诗人一进石壕村他看到的景象。来,轮到你了。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就字面讲述故事,并不困难,无需像文言文教学那样句 句翻译,甚至字字落实,大意完整正确即可。有意思不准确的,纠正一下即可。 但纠正处应让其他同学在仔细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应只顾自己说。因 为事实上学生也确实能提出问题。在全班冷场时,不要急,再耐心等一会就有了。 是为自省二。) 生 11:晚上天黑风高,树叶沙沙作响,这个村子很凄凉。 师:“凄凉”这个词比较抽象,你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能够看到什么?除了你 刚才看到的“天黑风高”,这个村庄像陶渊明笔下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 生 11:有残叶残花,屋子里都很乱的感觉。 师:屋舍凌乱,到处一片冷清,(一个学生私语)这个同学说了,枯枝败叶,满 地都是。你补充? 生 12:还有田地都已经荒掉了,因为男丁都被抓去守城了,所以我想田地都已 经荒掉了,遍地都是杂草。 师:一片荒凉。非常好!诗人眼前看到的是如此荒凉的石壕村,石壕村一直就是 这样的吗?刚才我们说用想象读诗,我们来想象一下,当年石壕村是什么样子? 我给大家几个提示
ppt3:细节提示:纳客夜宿老少一家自请应役幽咽凄别 在这首诗当中,当诗人夜晚来投宿,这家人很乐意地接纳他了。他们家 原来是有老人,有孩子,有三个壮劳力,是祖孙三代一家人。老妇人最后是主动 说“让我去服役吧”,最后听到的是“幽咽凄别”。这样几个细节提示给大家, 大家描述一下当年石壕村是什么样子,这群人是什么样子。 生13:当年的石壕村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师:“繁荣”,她用了一个词,你会用什么词? 生14:许多人快乐生活着。 生15:应该是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的。 师:是其乐融融的,是安定祥和的。而石壕村里的人怎么样? 生16:热情好客 师:他们的心灵世界是?虽然“老翁逾墙走”,但老妪还是“急应河阳役”,他 们对唐军征兵这件事,自己家的三个孩子就只剩一个了,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怎 样呢? 生:(私语)积极支持。 师:对,他们还是积极支持的。国家需要兵源,他们没有说我们就不打仗了。这 些人是那么的善良,是那么的朴实,他们只把苦悄悄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埋在 自己的心里,他们是那么好的一群人。可是他们的生活却遭遇到这样的一种变化, 让人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诗中几乎没有出现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没有描写处补充描写,学 生很快就能感受到村庄的破败萧条。接着以诗中的细节,再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想象,尤其是对战前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描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内 二、倾听石壕人 刚才我们走进了石壕村,我们看到石壕村里有这样一群人,那我们再来听听他们 怎么说吧。在这个石壕村里,主要说话的是谁呢? 生:老妇。 师:我们来听听老妇人说话。我想请一个女同学来扮演一下。(向生17)大家 推荐你,你来试试吧。我们配合一下:全体男生读 吏呼一何怒”,全体女生读“妇啼一何苦”,我读“听妇前致词”,你就 往下读,就把老妇人的这段话读一遍,想想为什么要 男生读“吏呼一何怒”,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女生读“妇啼一何苦”,用什 么样的语气?准备好,开始 (配合朗读,男女生对比明显。朗读老妇人语言的女生也很投入,朗读效果较好。)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朗读学习方式,但角色的分配要尽可能让朗读者 与角色相应。因是借班上课,只能请学生推荐朗读者。而全班男女生的对比 朗读,只在读前提了一下注意语气的要求,学生即心领神会,无需 一解说,效果也很好。)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好。我们来推敲一下 ppt4:听妇前致词:a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b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c老妪力虽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ppt3:细节提示:纳客夜宿 老少一家 自请应役 幽咽凄别 在这首诗当中,当诗人夜晚来投宿,这家人很乐意地接纳他了。他们家 原来是有老人,有孩子,有三个壮劳力,是祖孙三代一家人。老妇人最后是主动 说“让我去服役吧”,最后听到的是“幽咽凄别”。这样几个细节提示给大家, 大家描述一下当年石壕村是什么样子,这群人是什么样子。 生 13:当年的石壕村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师:“繁荣”,她用了一个词,你会用什么词? 生 14:许多人快乐生活着。 生 15:应该是生机勃勃,其乐融融的。 师:是其乐融融的,是安定祥和的。而石壕村里的人怎么样? 生 16:热情好客。 师:他们的心灵世界是?虽然“老翁逾墙走”,但老妪还是“急应河阳役”,他 们对唐军征兵这件事,自己家的三个孩子就只剩一个了,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怎 样呢? 生:(私语)积极支持。 师:对,他们还是积极支持的。国家需要兵源,他们没有说我们就不打仗了。这 些人是那么的善良,是那么的朴实,他们只把苦悄悄地咽回自己的肚子里,埋在 自己的心里,他们是那么好的一群人。可是他们的生活却遭遇到这样的一种变化, 让人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诗中几乎没有出现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没有描写处补充描写,学 生很快就能感受到村庄的破败萧条。接着以诗中的细节,再度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想象,尤其是对战前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描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内 涵。) 二、倾听石壕人 刚才我们走进了石壕村,我们看到石壕村里有这样一群人,那我们再来听听他们 怎么说吧。在这个石壕村里,主要说话的是谁呢? 生:老妇。 师:我们来听听老妇人说话。我想请一个女同学来扮演一下。(向生 17)大家 推荐你,你来试试吧。我们配合一下:全体男生读 “吏呼一何怒”,全体女生读“妇啼一何苦”,我读“听妇前致词”,你就 往下读,就把老妇人的这段话读一遍,想想为什么要 男生读“吏呼一何怒”,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女生读“妇啼一何苦”,用什 么样的语气?准备好,开始—— (配合朗读,男女生对比明显。朗读老妇人语言的女生也很投入,朗读效果较好。)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非常喜爱的朗读学习方式,但角色的分配要尽可能让朗读者 与角色相应。因是借班上课,只能请学生推荐 朗读者。而全班男女生的对比 朗读,只在读前提了一下注意语气的要求,学生即心领神会,无需一 一解说,效果也很好。)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好。我们来推敲一下。 ppt4:听妇前致词:a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b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c 老妪力虽 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我在这段话上标注了几个字,大家注意一下,她刚才处理得非常好,加点的字 她都读得比较着重,把语气表现出来了。除了语气以外,还有个节奏的问题,我 画线的句子的节奏,大家觉得跟前面的节奏应该一样吗 生18:前面的节奏应该比较缓慢,显得凄凉的样子。下面的节奏应该快一些, 老妇人虽然很悲伤,但还是决定去服役。 师:好,节奏上要有些变化。刚才我们读得很有意思,我们做了一个配合。现在 老师还想请大家做个配合。我加了“abc”三个符号,这三个符号标注的正好是 三个部分,先讲了三个儿子的情况,接着讲现在家里的情况,最后是老妇人自清 服役,这是三个层次。我们听到的都是老妇人一个人在陈述,她不可能是一个人 在讲话的。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一何怒”的官吏其实一直在逼问她,只是 诗人没写而已。我们来想象一下,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官吏,你用我们现在的语言 来逼问老妇人,右边的同学用老妇人的原句说就行。我们来展开这段对话,试试 (生同桌各扮角色,表演对话,很认真。) 师:请一对同桌试试看 生19(狠声):呔,家里有没有男丁啊? 生20(哀哀):“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 长 已矣。” 生19(狠声):那你家的老人呢?还有没有别的人啦? 生20(哀哀):“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19:那不行,今天我一定要从你们家带走一个。这个村子我一共要带走二十 个人呢,你们家不带走一个我不罢休的 生2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两生表演很传神,其他学生不觉鼓起掌来。) (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情节,以朗读表现人物形象,效果还不错。) 师:非常精彩。在这样一场对话里,我们听到原来啊,石壕的百姓过着这样水深 火热的日子。这样我们就要想一想了,这首诗里还有哪些是诗人没有明示出来的 呢?我再给大家几组提示,在听了石壕人的倾诉后,我们再来听一听他们还会说 什么“ ppt5:a“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想象夜听敲门的夫妇对话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想象老妇对媳妇的叮嘱 c“夜久语声绝,如闻其幽咽”,想象媳妇与孙儿的耳语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想象诗人与老翁的道别。 大家可以选一选。先看第一组镜头,“老翁逾墙”走之前,老夫妇俩会说些什 么;其次,老妇人“急应河阳役”的时候,她会跟媳妇叮嘱些什么;往下“夜久 语声绝”的时候,诗人听到媳妇抱着自己吃奶的孩子,会说些什么:最后“独与 老翁别”的时候,老翁会跟诗人说些什么。我们在进一步听一听。一起动脑筋 展开你的想象力。刚才两位同学想象得非常好,配合表现得也非常好,其他同学 也来表现一下。有同学愿意说第一句吗? 生21:在发现吏来捉人的时候,老妇可能会对老翁说:“你快走吧,你快走吧 这里有我顶着。”老翁可能会对老妇说:“你怎么办啊?你一个女人在家里面。 老妇可能会说:“我没关系,你还是快点头走吧,他们一定会把你抓走的。我已 经这么年迈了,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的
我在这段话上标注了几个字,大家注意一下,她刚才处理得非常好,加点的字 她都读得比较着重,把语气表现出来了。除了语气以外,还有个节奏的问题,我 画线的句子的节奏,大家觉得跟前面的节奏应该一样吗? 生 18:前面的节奏应该比较缓慢,显得凄凉的样子。下面的节奏应该快一些, 老妇人虽然很悲伤,但还是决定去服役。 师:好,节奏上要有些变化。刚才我们读得很有意思,我们做了一个配合。现在 老师还想请大家做个配合。我加了“abc”三个符号,这三个符号标注的正好是 三个部分,先讲了三个儿子的情况,接着讲现在家里的情况,最后是老妇人自清 服役,这是三个层次。我们听到的都是老妇人一个人在陈述,她不可能是一个人 在讲话的。你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一何怒”的官吏其实一直在逼问她,只是 诗人没写而已。我们来想象一下,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官吏,你用我们现在的语言 来逼问老妇人,右边的同学用老妇人的原句说就行。我们来展开这段对话,试试 看。 (生同桌各扮角色,表演对话,很认真。) 师:请一对同桌试试看。 生 19(狠声):呔,家里有没有男丁啊? 生 20(哀哀):“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 长 已矣。” 生 19(狠声):那你家的老人呢?还有没有别的人啦? 生 20(哀哀):“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生 19:那不行,今天我一定要从你们家带走一个。这个村子我一共要带走二十 个人呢,你们家不带走一个我不罢休的。 生 2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两生表演很传神,其他学生不觉鼓起掌来。) (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情节,以朗读表现人物形象,效果还不错。) 师:非常精彩。在这样一场对话里,我们听到原来啊,石壕的百姓过着这样水深 火热的日子。这样我们就要想一想了,这首诗里还有哪些是诗人没有明示出来的 呢?我再给大家几组提示,在听了石壕人的倾诉后,我们再来听一听他们还会说 什么“ ppt5:a“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想象夜听敲门的夫妇对话。 b“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想象老妇对媳妇的叮嘱。 c“夜久语声绝,如闻其幽咽”,想象媳妇与孙儿的耳语。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想象诗人与老翁的道别。 大家可以选一选。先看第一组镜头,“老翁逾墙”走之前,老夫妇俩会说 些什 么;其次,老妇人“急应河阳役”的时候,她会跟媳妇叮嘱些什么;往下“夜久 语声绝”的时候,诗人听到媳妇抱着自己吃奶的孩子,会说些什么;最后“独与 老翁别”的时候,老翁会跟诗人说些什么。我们在进一步听一听。一起动脑筋, 展开你的想象力。刚才两位同学想象得非常好,配合表现得也非常好,其他同学 也来表现一下。有同学愿意说第一句吗? 生 21:在发现吏来捉人的时候,老妇可能会对老翁说:“你快走吧,你快走吧, 这里有我顶着。”老翁可能会对老妇说:“你怎么办啊?你一个女人在家里面。” 老妇可能会说:“我没关系,你还是快点头走吧,他们一定会把你抓走的。我已 经这么年迈了,他们不会对我怎么样的
师:如果你被抓走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就是被抓走了,也就是给他们做做饭, 说不定还有重逢的可能,是吧?想象得非常好。我们再想象,老妇人马上就要被 官吏带走了,临行前,她赶紧要到屋里去跟媳妇说两句吧。她们俩互相会说些什 么,我们请两个同学说说看。 生22:媳妇啊,我们家这种情况你也看见了,孙子就靠你了,他长大之后, 定要让他去服兵役,去打那些狼豺虎豹 生23:知道了,娘! (生笑。) 师:这个小小的细节我觉得他们想象得也非常好。一方面哀叹自己的生活没有办 法,无可奈何;一方面国家有难,百姓还在支持。继续,我们看看,这时候“老 翁逾墙走”了,媳妇一个人在家,她抱着自己的孩子,会说什么?她不敢大声说, 只能悄悄地说。 生24:她这样说:“孩子啊,你一定要赶快长大,长大之后,一定要记得为你 的爸爸、奶奶和叔叔报仇, 师:你说得对,报仇!为什么她会想到报仇?家里仅剩的在战场上的两个亲人, 对他们的未来,看来也不乐观,百姓的心都是悬着的。最后诗人和老翁别的时候, 老翁又会说什么? 生25:(有点困难的模样) 师:“独与老翁别”,诗人说:“唉,老先生,我走啦。” 生25:老先生我走了,这日子十分的慌乱,日后你可要多加小心啊。你还要照 顾好这个家,这孩子长大后要叫他当兵,报效祖国,驱除外贼。 师:安禄山、史思明还不叫外贼,但我们希望安定和平,不想打仗。这时候翁会 怎么说? 生25: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话。 师:家里就剩我一个能充兵的了,我还不知道……你觉得这个老爷爷能保得住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妇人以为牺牲了自己就能保全这个家,你觉得可能吗? 生25:不可能。 师:从我们前面看到的官吏捉人的状态,你觉得 生25:老爷爷迟早要被抓走的 师:老爷爷也会对诗人说:“你走吧。我也不知道哪一天得去‘急应河阳役 哦。”其实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茫然,内心里矛盾重重。他们希望国家和平安定 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但自己的生活已经到了生存的最边缘。这是一群可爱的石壕 人,然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凶狠的石壕吏。我们一起来看看石壕吏给他们带来的生 活状况 (石壕妇人的倾诉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但主体之外,按照事理,一定有其他对话 或行为细节的发生。引导学生想象,并努力复原当时情景,有助于学生向诗歌内 容的更深处走去。不过,学生每想象表述不如我意时,难免在承接过渡中越俎代 庖,缺少耐心。是为自省三。) 三、怒斥石壕吏 其实,我想说,这首诗很奇怪,名字叫《石壕吏》,通篇写的却是石壕妇人,我 给它改名吧一一石壕妇、石壕村一夜、石壕村发生的故事,好不好?我们再读 遍。注意,石壕吏没有被作者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他只是用了我们画画时的勾 勒的方法,他没有外貌,几乎也没有语言,他虽然给我们的只是个剪影,但我们
师:如果你被抓走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就是被抓走了,也就是给他们做做饭, 说不定还有重逢的可能,是吧?想象得非常好。我们再想象,老妇人马上就要被 官吏带走了,临行前,她赶紧要到屋里去跟媳妇说两句吧。她们俩互相会说些什 么,我们请两个同学说说看。 生 22:媳妇啊,我们家这种情况你也看见了,孙子就靠你了,他长大之后,一 定要让他去服兵役,去打那些狼豺虎豹。 生 23:知道了,娘! (生笑。) 师:这个小小的细节我觉得他们想象得也非常好。一方面哀叹自己的生活没有办 法,无可奈何;一方面国家有难,百姓还在支持。继续,我们看看,这时候“老 翁逾墙走”了,媳妇一个人在家,她抱着自己的孩子,会说什么?她不敢大声说, 只能悄悄地说。 生 24:她这样说:“孩子啊,你一定要赶快长大,长大之后,一定要记得为你 的爸爸、奶奶和叔叔报仇。” 师:你说得对,报仇!为什么她会想到报仇?家里仅剩的在战场上的两个亲人, 对他们的未来,看来也不乐观,百姓的心都是悬着的。最后诗人和老翁别的时候, 老翁又会说什么? 生 25:(有点困难的模样) 师:“独与老翁别”,诗人说:“唉,老先生,我走啦。” 生 25:老先生我走了,这日子十分的慌乱,日后你可要多加小心啊。你还要照 顾好这个家,这孩子长大后要叫他当兵,报效祖国,驱除外贼。 师:安禄山、史思明还不叫外贼,但我们希望安定和平,不想打仗。这时候翁会 怎么说? 生 25:我一定会记住你的话。 师:家里就剩我一个能充兵的了,我还不知道……你觉得这个老爷爷能保得住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妇人以为牺牲了自己就能保全这个家,你觉得可能吗? 生 25:不可能。 师:从我们前面看到的官吏捉人的状态,你觉得? 生 25:老爷爷迟早要被抓走的。 师:老爷爷也会对诗人说:“你走吧。我也不知道哪一天得去‘急应河阳役’ 哦。”其实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茫然,内心里矛盾重重。他们希望国家和平安定, 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但自己的生活已经到了生存的最边缘。这是一群可爱的石壕 人,然而他们面对的却是凶狠的石壕吏。我们一起来看看石壕吏给他们带来的生 活状况。 (石壕妇人的倾诉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但主体之外,按照事理,一定有其他对话 或行为细节的发生。引导学生想象,并努力复原当时情景,有助于学生向诗歌内 容的更深处走去。不过,学生每想象表述不如我意时,难免在承接过渡中越俎代 庖,缺少耐心。是为自省三。) 三、怒斥石壕吏 其实,我想说,这首诗很奇怪,名字叫《石壕吏》,通篇写的却是石壕妇人,我 给它改名吧——石壕妇、石壕村一夜、石壕村发生的故事,好不好?我们再读一 遍。注意,石壕吏没有被作者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来,他只是用了我们画画时的勾 勒的方法,他没有外貌,几乎也没有语言,他虽然给我们的只是个剪影,但我们
能不能看得出,看得清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刚才同学们把老妇人的语气读得很 好,现在能否从老妇人的语气中,让我们反看到石壕吏的嘴脸? (齐读) 现在说说,能够换诗的题目吗?为什么叫《石壕吏》? 生26:虽然通篇很多是石壕妇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但从她所说的话、所做的 事中,可以看出石壕吏捉人像强盗一样,根本不顾百姓自己的心愿,是非常自我 的。也可以看出这些官吏给朝廷做事,根本不管百姓,百姓生活非常凄苦。 师:石壕村人的悲惨遭遇是谁带来的?石壕吏,是石壕吏们不顾百姓死活,一味 的只顾征兵捉人,所以作者不是来赞美石壕村人的善良,也不是单单想告诉我们, 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他是想揭露、鞭挞这些石壕吏,跟我们一样要怒责这些 石壕吏们,所以标题是不好换的。那么,诗人那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我 又想请大家想象一下,我再给大家四个细节 ppt6:细节提示:夜宿惊起隔门听诉夜久闻泣天明道别 你分别想象一下,在这四个细节里,诗人在想些什么。我们来说说看, 当他睡得好好的,突然听到“哐哐哐”的敲门声,起身一看,老头子翻墙跑了, 老妇人悄悄在看,这个时候诗人的内心怎么想的 生27:这个世道很混乱。 师:兵荒马乱的。接下来,“我”没有出现,因为“我”是来投宿的,杜甫还是 朝廷命官,他路过这里而已。这时候他悄悄地起来,隔着门听,在听老妇人陈述 的过程中,内心是什么样的 生28:同情,觉得他们很可怜,也对石壕吏很愤怒 师:这样一位正直的诗人,在这样一个村落里,隔着门听老妇人说话,内心里是 波澜起伏的:我们的百姓怎么活得这么苦啊?你们还这样对待他们。他实在是想 不明白。到夜半的时候,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哭声,听到媳妇在跟孙儿絮语,这 个时候他的内心怎么想的? 生29:这一家非常可怜。 师:充满悲伤、同情。到了天明的时候跟老翁道别,心情怎么样? 生30:心情会比较沉重,想着这些老百姓家里都这么贫穷了,官吏们还这么强 迫他们。作为朝廷命官,他可能会从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这样做,会替百姓打 抱不平。 师: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一支诗笔,来描绘最底层、最苦难的百姓的生活。 国难当头,他不是写风花雪月,写江山美景,他的眼睛始终在看我们身边的最普 通的百姓,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我们体会了诗人对百姓的 同情,我们再来读一次。当中妇人的陈述女生读,其他都是男生读。 (男、女生分读) (以标题的推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再以诗人的心理揣摩,引导学 生体会诗人的伟大,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推向高潮,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作品深处。 教学中依然时有替学生作答的现象。是为自省四。) 师: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一个著名的发生在宫廷 里的爱情故事,千古传唱,对,这就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诗人白居易曾经 写过一首长诗《长恨歌》,但清代的袁枚却写过这样一首诗,大家看: pp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能不能看得出,看得清这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刚才同学们把老妇人的语气读得很 好,现在能否从老妇人的语气中,让我们反看到石壕吏的嘴脸? (齐读) 现在说说,能够换诗的题目吗?为什么叫《石壕吏》? 生 26:虽然通篇很多是石壕妇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但从她所说的话、所做的 事中,可以看出石壕吏捉人像强盗一样,根本不顾百姓自己的心愿,是非常自我 的。也可以看出这些官吏给朝廷做事,根本不管百姓,百姓生活非常凄苦。 师:石壕村人的悲惨遭遇是谁带来的?石壕吏,是石壕吏们不顾百姓死活,一味 的只顾征兵捉人,所以作者不是来赞美石壕村人的善良,也不是单单想告诉我们, 这里有一个悲惨的故事,他是想揭露、鞭挞这些石壕吏,跟我们一样要怒责这些 石壕吏们,所以标题是不好换的。那么,诗人那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我 又想请大家想象一下,我再给大家四个细节: ppt6:细节提示:夜宿惊起 隔门听诉 夜久闻泣 天明道别 你分别想象一下,在这四个细节里,诗人在想些什么。我们来说说看, 当他睡得好好的,突然听到“哐哐哐”的敲门声,起身一看,老头子翻墙跑了, 老妇人悄悄在看,这个时候诗人的内心怎么想的。 生 27:这个世道很混乱。 师:兵荒马乱的。接下来,“我”没有出现,因为“我”是来投宿的,杜甫还是 朝廷命官,他路过这里而已。这时候他悄悄地起来,隔着门听,在听老妇人陈述 的过程中,内心是什么样的? 生 28:同情,觉得他们很可怜,也对石壕吏很愤怒。 师:这样一位正直的诗人,在这样一个村落里,隔着门听老妇人说话,内心里是 波澜起伏的:我们的百姓怎么活得这么苦啊?你们还这样对待他们。他实在是想 不明白。到夜半的时候,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哭声,听到媳妇在跟孙儿絮语,这 个时候他的内心怎么想的? 生 29:这一家非常可怜。 师:充满悲伤、同情。到了天明的时候跟老翁道别,心情怎么样? 生 30:心情会比较沉重,想着这些老百姓家里都这么贫穷了,官吏们还这么强 迫他们。作为朝廷命官,他可能会从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这样做,会替百姓打 抱不平。 师: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一支诗笔,来描绘最底层、最苦难的百姓的生活。 国难当头,他不是写风花雪月,写江山美景,他的眼睛始终在看我们身边的最普 通的百姓,这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带着这样一种心情,我们体会了诗人对百姓的 同情,我们再来读一次。当中妇人的陈述女生读,其他都是男生读。 (男、女生分读) (以标题的推敲。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意图;再以诗人的心理揣摩,引导学 生体会诗人的伟大,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推向高潮,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作品深处。 教学中依然时有替学生作答的现象。是为自省四。) 师: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一个著名的发生在宫廷 里的爱情故事,千古传唱,对,这就是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诗人白居易曾经 写过一首长诗《长恨歌》,但清代的袁枚却写过这样一首诗,大家看: ppt7: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我们同桌想象一下,假如老夫妻有时间别,他们互相说些什么?他们是一对年迈 的夫妻,已经走向了风烛残年,可是这时候还要面对生离死别,大家想想,他们 会互相说些什么。 生31:我马上就走了,你好好照顾好家里的人啊 生32:老婆子,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你放心吧,在军营里好好照顾自己吧 生31:下次他们再来捉人的时候,反应一定要快一点,千万不要让他们发现了 师:谢谢两位同学!但是我想问各位同学,老夫妻俩有时间道别吗?有机会道别 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33:官吏在旁边,她怎么跟老翁道别?如果能跟老翁道别,老翁就被抓走了 师:老妇人是当场就被官吏抓走的,根本就没有给她停留的时间啊。我们想一想, 这一对走过漫漫人生旅程的相依为命的老两口,本来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可到了 这把年纪了,还要生离死别,而且连互相打个招呼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 老百姓,我们最底层的老百姓。可是帝王的一段伤别可以千古传唱,老百姓连告 别的机会都没有,这说明什么呀?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以后慢慢去想。带着这样 种体会,带着我们对诗人的崇敬,带着我们对石壕村人的同情和对石壕吏的愤恨, 带着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我们最后再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如果 你能不看书,那就更好了 (生齐读,颇动感情,大多数能背诵。) (最后一次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老夫妻面对生离死别,甚至不能互相说句话的 悲凉,同时,用袁枚诗作留给学生一个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将作品学习的价值 向更深远处延伸,应当是有意义的。) 课后反思 《石壕吏》是二○一○年我为语委做经典诵读活动而录制的一课。做了几年教 研员,根据教学视频来反观这课,我感觉有些地方是可取的,有些也还是存在问 题的。 可取之处有 引导学生用想象丰富诗歌内容。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表现事件的内容, 好处在于平易近人,亲切可感,有真实性,而且能使故事的主体部分集中突出, 不受旁枝末节的干扰;不足在于这种封闭视角的观察与表达,难免造成故事的单 感,尤其对于阅历不丰的初中生,仿佛除了作者的视听范围之外,就别无人物 的活动。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歌内容,用想象扩大诗歌表现 的视野,增加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显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情境。这其 实也提供了一种阅读的方法:在文学作品里找到文字的缝隙,并用自己的想象填 充这些缝隙,使阅读更加深入。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认知水平 初二学生的文学积累并不深厚,因此,在启发运用想象时,穿插了一些活动,同 时提供了一些细节,暨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力求给予学生想象的铺垫和参照 以利于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三、帮助学生熟读成诵。经典的学习,最终 以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要。本节课,在以多种朗读形式引导朗读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了多数学生当堂成诵的目的,这还是颇有成效的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我们同桌想象一下,假如老夫妻有时间别,他们互相说些什么?他们是一对年迈 的夫妻,已经走向了风烛残年,可是这时候还要面对生离死别,大家想想,他们 会互相说些什么。 生 31:我马上就走了,你好好照顾好家里的人啊。 生 32:老婆子,我会好好照顾他们的,你放心吧,在军营里好好照顾自己吧。 生 31:下次他们再来捉人的时候,反应一定要快一点,千万不要让他们发现了。 师:谢谢两位同学!但是我想问各位同学,老夫妻俩有时间道别吗?有机会道别 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 33:官吏在旁边,她怎么跟老翁道别?如果能跟老翁道别,老翁就被抓走了。 师:老妇人是当场就被官吏抓走的,根本就没有给她停留的时间啊。我们想一想, 这一对走过漫漫人生旅程的相依为命的老两口,本来可以尽享天伦之乐,可到了 这把年纪了,还要生离死别,而且连互相打个招呼的机会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 老百姓,我们最底层的老百姓。可是帝王的一段伤别可以千古传唱,老百姓连告 别的机会都没有,这说明什么呀?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以后慢慢去想。带着这样一 种体会,带着我们对诗人的崇敬,带着我们对石壕村人的同情和对石壕吏的愤恨, 带着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反思,我们最后再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想,如果 你能不看书,那就更好了。 (生齐读,颇动感情,大多数能背诵。) (最后一次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老夫妻面对生离死别,甚至不能互相说句话的 悲凉,同时,用袁枚诗作留给学生一个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将作品学习的价值 向更深远处延伸,应当是有意义的。) 课后反思 《石壕吏》是二〇一〇年我为语委做经典诵读活动而录制的一课。做了几年教 研员,根据教学视频来反观这课,我感觉有些地方是可取的,有些也还是存在问 题的。 可取之处有: 一、引导学生用想象丰富诗歌内容。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表现事件的内容, 好处在于平易近人,亲切可感,有真实性,而且能使故事的主体部分集中突出, 不受旁枝末节的干扰;不足在于这种封闭视角的观察与表达,难免造成故事的单 一感,尤其对于阅历不丰的初中生,仿佛除了作者的视听范围之外,就别无人物 的活动。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歌内容,用想象扩大诗歌表现 的视野,增加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显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的情境。这其 实也提供了一种阅读的方法:在文学作品里找到文字的缝隙,并用自己的想象填 充这些缝隙,使阅读更加深入。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认知水平。 初二学生的文学积累并不深厚,因此,在启发运用想象时,穿插了一些活动,同 时提供了一些细节,暨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力求给予学生想象的铺垫和参照, 以利于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三、帮助学生熟读成诵。经典的学习,最终 以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要。本节课,在以多种朗读形式引导朗读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了多数学生当堂成诵的目的,这还是颇有成效的
不足之处很多,主要有二:一、时有代替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现象,二是细节处 还显得粗糙例如,既然“夜久语声绝”,怎么会有媳妇的絮语呢?这里只能是 “假如”的情节,而课堂上缺少交代
不足之处很多,主要有二:一、时有代替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现象,二是细节处 还显得粗糙例如,既然“夜久语声绝”,怎么会有媳妇的絮语呢?这里只能是 “假如”的情节,而课堂上缺少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