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甫 最
石壕吏 杜甫
课时目标 1诵读、默写诗歌 2.疏通文意 3初步感知课文 4仿写课文
课时目标 • 1.诵读、默写诗歌 • 2.疏通文意 • 3.初步感知课文 • 4.仿写课文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他在诗中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 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 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 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 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 MD作一代诗宗,被尊为造诗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他在诗中自称少陵 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 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 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 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 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 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 “诗史” ,诗人本人也被看 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 圣”
读准下面字的音: 壕(hao)邺(ye) 戍(shu)逾(y) (r) ye
读准下面字的音: 壕 邺 戍 逾 妪 咽 (háo) (yè ) (shù) (yú) (yù) (yè)
一、颂读诗歌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 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 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 与老翁别。 一、颂读诗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投宿 差役抓壮丁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跑,逃跑 疏通文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越过 跑,逃跑 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儿子防守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捎信回来新近,刚刚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幸存的,苟且的活着永远的完结 活着的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荷且的活着,死 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上前 儿子 防守 捎信回来 新近,刚刚 幸存的, 活着的 苟且的活着 永远的完结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 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 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 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所以“母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未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跟从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应征兵役还能够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 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 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指男人 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因为“有孙”,所以“母 未去”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 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 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 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初步感知课
初步感知课 文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 看看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 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 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 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 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 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 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 吏》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 看看战乱(即安史之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 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 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 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 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 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 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女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 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 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 吏》因构思巧妙及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