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发 热 教学目的 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制,掌握发热对 机体的影响和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发热等的基本概念; 2、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原; 3、发热机制,发热经过; 4、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5、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第十章 发 热 教学目的 明确发热等概念,熟悉发热的原因和机制,掌握发热对 机体的影响和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时间 2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发热等的基本概念; 2、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内生性致热原; 3、发热机制,发热经过; 4、发热时机体的变化; 5、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 热 概 述 一、概念 发热(fever)是机体在内生性致热原( EP )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为 发热。 1、体温调节 1)产热与调节 热能来源——物质代谢产生(产热)。 蛋白质(4.1千卡) 维持体温 ①来源 脂肪(9.3千卡) [0] 机械能 糖(4.1千卡) ATP(贮存) ②调节 外因(低温)刺激 代谢加强,产热↑ 方式 T恒定 外因(高温)刺激 代谢↓,散热↑ 部位 ———视前区 丘脑下部前部( PO/AH Cpreoptie anferiov hgpofhalawlos )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发 热 概 述 一、概念 发热(fever)是机体在内生性致热原( EP )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 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为 发热。 1、体温调节 1)产热与调节 热能来源——物质代谢产生(产热)。 蛋白质(4.1千卡) 维持体温 ①来源 脂肪(9.3千卡) [0] 机械能 糖(4.1千卡) ATP(贮存) ②调节 外因(低温)刺激 代谢加强,产热↑ 方式 T恒定 外因(高温)刺激 代谢↓,散热↑ 部位 ———视前区 丘脑下部前部( PO/AH Cpreoptie anferiov hgpofhalawlos )
2)散热与调节 ①方式:热辐射、传导、蒸发、加热食物与空气 ②调节: 外周血管扩张 排汗 呼吸 2、发热特点 产热与散热不平衡,产热↑,散热↓ T↑ 3、发热是对热源刺激的应答反应(是恒温 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行成的)。 4、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是单独的疾病)。 5、发热是有限度的(当体温上升到一定限 度时即停止,是体温调节中枢还保留调节功能, 发热时仍能调节)
2)散热与调节 ①方式:热辐射、传导、蒸发、加热食物与空气 ②调节: 外周血管扩张 排汗 呼吸 2、发热特点 产热与散热不平衡,产热↑,散热↓ T↑ 3、发热是对热源刺激的应答反应(是恒温 动物在种系进化过程中行成的)。 4、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是单独的疾病)。 5、发热是有限度的(当体温上升到一定限 度时即停止,是体温调节中枢还保留调节功能, 发热时仍能调节)
6、T↑不一定都是发热(如热射病的体温升 高,是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湿度升高,机体 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其产热并不增加,称 为体温过高)。 7、意义 防御性反应 T↑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8、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中 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由于它常出现于许多疾病 的早期,首先被人发现,而且发热程度与机体体 内病变有依赖关系,因此可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 信号和用于判断病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临床表 现
6、T↑不一定都是发热(如热射病的体温升 高,是由于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湿度升高,机体 散热困难,导致体温升高,其产热并不增加,称 为体温过高)。 7、意义 防御性反应 T↑是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 8、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中 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由于它常出现于许多疾病 的早期,首先被人发现,而且发热程度与机体体 内病变有依赖关系,因此可把发热看作是疾病的 信号和用于判断病情、疗效和预后的重要临床表 现
二、体温过高和生理性体温增高 生理性T↑ 妊娠期 体 剧烈活动 温 应激 升 病理性T↑ 发热:(fever)调节 高 性T↑以适应上移的 体温调定点(调定点 上移)。 过热:(hyperthermia) 被动性T↑,超过体 温调定点水平(调 定点未移动)
二、体温过高和生理性体温增高 生理性T↑ 妊娠期 体 剧烈活动 温 应激 升 病理性T↑ 发热:(fever)调节 高 性T↑以适应上移的 体温调定点(调定点 上移)。 过热:(hyperthermia) 被动性T↑,超过体 温调定点水平(调 定点未移动)
1、体温过高 指动物在重役、剧烈运动或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和 环境气温过高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T↑。 这种现象不称为发热,而称为T过高,或过热。(调 定点未移动)。 2、生理性T↑ 1)运动性T↑ T可超过常温度2~3℃,是肌肉运 动产热↑,散热不适应 T↑。 是生理反应。 2)应激性T↑ 在应激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基础 代谢率升高 T↑ 3、病理性T↑ 发热概念
1、体温过高 指动物在重役、剧烈运动或阳光下长时间曝晒和 环境气温过高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T↑。 这种现象不称为发热,而称为T过高,或过热。(调 定点未移动)。 2、生理性T↑ 1)运动性T↑ T可超过常温度2~3℃,是肌肉运 动产热↑,散热不适应 T↑。 是生理反应。 2)应激性T↑ 在应激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基础 代谢率升高 T↑ 3、病理性T↑ 发热概念
第二节 发 热 的 原 因 热原刺激物——凡能引起机体发热或 含致热成分的物质(即致热原)。 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 的细胞。 发热激活物——能激活内生性致热原 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一、发热激活物 EP诱导物,有外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内 产物
第二节 发 热 的 原 因 热原刺激物——凡能引起机体发热或 含致热成分的物质(即致热原)。 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 作用下,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 的细胞。 发热激活物——能激活内生性致热原 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一、发热激活物 EP诱导物,有外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内 产物
(一)外生性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即 传染性致热原。 1、细菌与毒素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菌体与代谢产物致热。 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致热。 分枝氏菌:结核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蛋白质。 2、病毒 病毒颗粒、血细胞凝集素。 3、真菌 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4、螺旋体 溶血素、细胞毒素因子、内毒素样物 质
(一)外生性致热原 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即 传染性致热原。 1、细菌与毒素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 菌体与代谢产物致热。 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脂多糖(内毒素)致热。 分枝氏菌:结核杆菌 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多糖、蛋白质。 2、病毒 病毒颗粒、血细胞凝集素。 3、真菌 菌体、荚膜多糖、蛋白质。 4、螺旋体 溶血素、细胞毒素因子、内毒素样物 质
(二)体内产物 非传染性致热原 1、无菌性炎症 因烧伤、创伤、手术、物理、化学、血管 闭塞引起的组织细胞坏死,蛋白质分解—→发 热。 2、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 释放非 致热原性因子(淋巴因子) 发热。 3、肿瘤性发热 肿瘤坏死组织、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组织 的高分子物质
(二)体内产物 非传染性致热原 1、无菌性炎症 因烧伤、创伤、手术、物理、化学、血管 闭塞引起的组织细胞坏死,蛋白质分解—→发 热。 2、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致敏淋巴细胞 释放非 致热原性因子(淋巴因子) 发热。 3、肿瘤性发热 肿瘤坏死组织、肿瘤免疫反应、肿瘤组织 的高分子物质
4、化学药物性发热 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发热机制也不同。 5、激素性发热 甲亢 产热↑散热↓ T↑。 肾上腺素 体温调节兴奋中枢,代谢↑散 热↓ T↑。 6、神经性发热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机能紊 乱。 7、类固醇 如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苯胆烷醇
4、化学药物性发热 化学成分不同,引起发热机制也不同。 5、激素性发热 甲亢 产热↑散热↓ T↑。 肾上腺素 体温调节兴奋中枢,代谢↑散 热↓ T↑。 6、神经性发热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植物神经机能紊 乱。 7、类固醇 如睾丸酮中间代谢产物苯胆烷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