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脱水与酸中毒 教学目的 了解机体内环境失调对疾病发生的意义 掌握脱水和酸中毒的原因及分类特征 脱水、酸中毒地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方法 复习电解质含量分布与生理功能导入脱水与酸中毒 教材重点、难点 1、脱水、酸中毒等概念 2、脱水的类型及各型发生的原因、特征 3、了解各类机理及病理变化,补液原则 4、各类脱水的区别 5、代谢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代偿机理与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概述 一、电解质的含量 主要:K、Na、Ca、P、N、Fe、Mg 少量:Cn、Mn、Co、I、S、F 等,量少作用大。 二、分布 阳离子 阴离子 细胞内液:k +1、Mg +2 HPO4= 、H2PO4— 、 蛋白质少量 HCO3— 细胞外液: Na+(占全部阳离子 92%) Cl — 、HCO3— 电解质分布特点,决定了细胞内外电解质组成差异。 ①电解质通过细胞膜不是太自由的,依靠 Na+泵主动运输,比水慢得多,而 且耗能。 ②电解质的浓度越大,渗透压就越高,吸水能力就越强。 ③细胞内外体液交流,主要取决于对渗透压有积极作用的电解质在细胞内外 的浓度。 三、功能 1、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的兴奋性(维持心肌、神经、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 2、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PH、水的代谢平衡; 3、参与机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 4、参与酶系统的反应
1 第五章 脱水与酸中毒 教学目的 了解机体内环境失调对疾病发生的意义 掌握脱水和酸中毒的原因及分类特征 脱水、酸中毒地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方法 复习电解质含量分布与生理功能导入脱水与酸中毒 教材重点、难点 1、脱水、酸中毒等概念 2、脱水的类型及各型发生的原因、特征 3、了解各类机理及病理变化,补液原则 4、各类脱水的区别 5、代谢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代偿机理与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概述 一、电解质的含量 主要:K、Na、Ca、P、N、Fe、Mg 少量:Cn、Mn、Co、I、S、F 等,量少作用大。 二、分布 阳离子 阴离子 细胞内液:k +1、Mg +2 HPO4= 、H2PO4— 、 蛋白质少量 HCO3— 细胞外液: Na+(占全部阳离子 92%) Cl — 、HCO3— 电解质分布特点,决定了细胞内外电解质组成差异。 ①电解质通过细胞膜不是太自由的,依靠 Na+泵主动运输,比水慢得多,而 且耗能。 ②电解质的浓度越大,渗透压就越高,吸水能力就越强。 ③细胞内外体液交流,主要取决于对渗透压有积极作用的电解质在细胞内外 的浓度。 三、功能 1、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的兴奋性(维持心肌、神经、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 2、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PH、水的代谢平衡; 3、参与机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 4、参与酶系统的反应
2 第一节 脱 水 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称为脱水(dehydration)。 在疾病的过程中,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分不足或体液丧失过多,引起体液总 量减少,出现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失水的现象。 此时水代谢呈负平衡状态,并伴有钠的丢失。通过测定血钠的浓度,可计算 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 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 特点:失水为主 失水大于失盐 血 Na+↑ 患畜口渴、少尿、尿比 重增加、细胞脱水、皮 肤皱缩等。 体液高渗 血液浓稠、细胞脱水,皱缩 主导作用 长途运输、水源缺乏 1、原因 饮水不足 ——饮水少 不能饮水进食 咽炎、食道阻塞、破伤风 吞咽困难、脑炎、昏迷 排出过多 胃肠道丧失——腹泻 皮肤、肺丧失——呼吸加快、大汗、大面积烧伤等 肾排出 因下丘脑病变,抗利尿素分泌↓,尿大量排 出(如尿崩症) 使用过多的利尿剂 肾浓缩功能↓,肾小管对抗利尿素反应↓ 高热、水耗损↑ 医原性失水——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从体内移出大 量水分。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Na+ ↓ 尿中 Na+ 、Cl - ↑ 高渗性脱水 血浆胶渗压↑ 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素↑ 尿比重↑ 肾小管重吸收水↑ 尿 少 组织液进入血液 脱水严重 血液浓稠、循环衰竭、代谢产物滞留 组织液渗透压↑ 细胞脱水 细胞代谢紊乱 脱 水 热 自体中毒 血浆渗透压↑
2 第一节 脱 水 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称为脱水(dehydration)。 在疾病的过程中,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分不足或体液丧失过多,引起体液总 量减少,出现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失水的现象。 此时水代谢呈负平衡状态,并伴有钠的丢失。通过测定血钠的浓度,可计算 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 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 特点:失水为主 失水大于失盐 血 Na+↑ 患畜口渴、少尿、尿比 重增加、细胞脱水、皮 肤皱缩等。 体液高渗 血液浓稠、细胞脱水,皱缩 主导作用 长途运输、水源缺乏 1、原因 饮水不足 ——饮水少 不能饮水进食 咽炎、食道阻塞、破伤风 吞咽困难、脑炎、昏迷 排出过多 胃肠道丧失——腹泻 皮肤、肺丧失——呼吸加快、大汗、大面积烧伤等 肾排出 因下丘脑病变,抗利尿素分泌↓,尿大量排 出(如尿崩症) 使用过多的利尿剂 肾浓缩功能↓,肾小管对抗利尿素反应↓ 高热、水耗损↑ 医原性失水——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从体内移出大 量水分。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Na+ ↓ 尿中 Na+ 、Cl - ↑ 高渗性脱水 血浆胶渗压↑ 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素↑ 尿比重↑ 肾小管重吸收水↑ 尿 少 组织液进入血液 脱水严重 血液浓稠、循环衰竭、代谢产物滞留 组织液渗透压↑ 细胞脱水 细胞代谢紊乱 脱 水 热 自体中毒 血浆渗透压↑
3 3、病变: 皮肝干瘪、眼球下陷、皮肤失去弹性、口腔、直肠粘膜干燥、血液浓稠。脱 水程度,分为三度。 (1)轻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2~4% 的水。 表现:口渴,体重稍↓,有烦躁不安。 (2)中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6%的水。 表现:因细胞外液渗透压↑,腺体分泌↓,吞咽困难,口渴剧烈,唇舌、口 腔黏膜、皮肤干燥,皮肤弹性↓,体液电解质↑,血 Na+ ↑,尿↓,尿比重↑。 机体软弱无力,心率加快,使役力↓。 (3)重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7~14%的水。除中度脱水的症状外, 因皮肤、呼吸器官蒸发水分↓,散热障碍,体温↑——脱水热;血容量↓,血液 浓稠,血流减慢,血压↓,肌张力↑,动物狂燥、昏迷、惊厥等神经症状。 如果丧失大约占体重 15%以上的水——死亡。 4、补液 糖水 2:盐水 1 5、脱水热 脱水过多、过久,血液浓稠、血容量↓,血循障碍,腺体、皮肤、呼吸器官 分泌、蒸发水分↓,散热难,温热在体内蓄积,使体温↑。 二、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盐性脱水 特点:失盐为主 失水较少 体液低渗,血清钠↓,血浆渗透压↓,病畜无口渴感,早期出现多尿及低渗 尿,后期血容量、组织间液↓,细胞水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尿量↑尿比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腹泻(含大量电解质) 中暑大汗——排出电解质过多,饮水过多,补盐不足 只补水 大面积烧伤——大量的血浆渗出液渗出,失 Na+ ↑ 肾脏疾病 肾上腺机能↓,醛固分泌不足 肾小管对 Na+重吸收↓, 肾机能不全或泌 H + 不够 尿中 Na+盐↑ 利尿剂使用不当——Na+ 排出过多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Na+ 、Cl - 排出↓ 低渗过脱水 血液稀释 血浆渗透压↓ 尿比重↓ 尿↑ 组织液↑(Na+ 进入血液)抗利尿素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水↓ 细胞水肿 组织液渗透压↓ 组织液↓ 血容量↓、循环量↓ 低血容量 细胞代谢、功能紊乱 自体中毒 性休克
3 3、病变: 皮肝干瘪、眼球下陷、皮肤失去弹性、口腔、直肠粘膜干燥、血液浓稠。脱 水程度,分为三度。 (1)轻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2~4% 的水。 表现:口渴,体重稍↓,有烦躁不安。 (2)中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6%的水。 表现:因细胞外液渗透压↑,腺体分泌↓,吞咽困难,口渴剧烈,唇舌、口 腔黏膜、皮肤干燥,皮肤弹性↓,体液电解质↑,血 Na+ ↑,尿↓,尿比重↑。 机体软弱无力,心率加快,使役力↓。 (3)重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7~14%的水。除中度脱水的症状外, 因皮肤、呼吸器官蒸发水分↓,散热障碍,体温↑——脱水热;血容量↓,血液 浓稠,血流减慢,血压↓,肌张力↑,动物狂燥、昏迷、惊厥等神经症状。 如果丧失大约占体重 15%以上的水——死亡。 4、补液 糖水 2:盐水 1 5、脱水热 脱水过多、过久,血液浓稠、血容量↓,血循障碍,腺体、皮肤、呼吸器官 分泌、蒸发水分↓,散热难,温热在体内蓄积,使体温↑。 二、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盐性脱水 特点:失盐为主 失水较少 体液低渗,血清钠↓,血浆渗透压↓,病畜无口渴感,早期出现多尿及低渗 尿,后期血容量、组织间液↓,细胞水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尿量↑尿比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腹泻(含大量电解质) 中暑大汗——排出电解质过多,饮水过多,补盐不足 只补水 大面积烧伤——大量的血浆渗出液渗出,失 Na+ ↑ 肾脏疾病 肾上腺机能↓,醛固分泌不足 肾小管对 Na+重吸收↓, 肾机能不全或泌 H + 不够 尿中 Na+盐↑ 利尿剂使用不当——Na+ 排出过多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Na+ 、Cl - 排出↓ 低渗过脱水 血液稀释 血浆渗透压↓ 尿比重↓ 尿↑ 组织液↑(Na+ 进入血液)抗利尿素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水↓ 细胞水肿 组织液渗透压↓ 组织液↓ 血容量↓、循环量↓ 低血容量 细胞代谢、功能紊乱 自体中毒 性休克
4 3、临床表现 轻度失盐:0.5gNaCl /kg 体重,无渴感,细胞内外液均呈低渗状态、疲乏、 倦怠、直立时发生昏厥、尿中 NaCl 少或无。 中度失盐:0.5~0.7gNaCl/kg 体重 血液浓稠、血流变慢、B.P↓,血跳减弱 食欲↓、视力↓、面容消瘦 血容量↓,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量↓尿↓ 皮肤弹性↓脉搏快细弱 重度失盐:0.75~1.25gNaCl/kg 体重 皮肤失去弹性,眼球下陷,静脉瘪陷、四肢无力、木僵、循环衰竭、酸中 毒,甚至死亡。 补液:盐水 2:糖水 1 三、等渗性脱水 也称混合性脱水。 特点:水、盐均丧失、失水略多于失盐 体液呈等渗,血浆渗透压基本未变。 具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综合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急性肠炎,失去大量的等渗消化液,如牛的夹竹桃 中毒时的腹泻。 牛瓣胃阻塞、肠变位,大量液体漏出—→腹腔—→血容量↓。 马中暑大汗——丧失大量体液。 牛有机磷中毒——过度流涎,丧失大量体液。 大面积烧伤——血浆从创面丧失。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口渴、尿↓ 血浆渗透压↑ 细胞内水进入血液 细胞脱水 血 K + 过低 心机能障碍 等渗性脱水 等渗液大量丧失 电解质丢失 HCO3- ↓ 血 Na+ 过低,维持不住血量 血液浓稠,循环血量↓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酸性产物↑ 低血容量性休克 酸中毒 肾功能障碍 酸性产物排出↓ 3、区别:三种类型脱水的比较。 与高渗性脱水不同,失盐较多,若单纯补水,缺盐加剧;与低渗性脱水不同 之处失水较多,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细胞内液因此丧失。故等渗性脱水,既有
4 3、临床表现 轻度失盐:0.5gNaCl /kg 体重,无渴感,细胞内外液均呈低渗状态、疲乏、 倦怠、直立时发生昏厥、尿中 NaCl 少或无。 中度失盐:0.5~0.7gNaCl/kg 体重 血液浓稠、血流变慢、B.P↓,血跳减弱 食欲↓、视力↓、面容消瘦 血容量↓,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量↓尿↓ 皮肤弹性↓脉搏快细弱 重度失盐:0.75~1.25gNaCl/kg 体重 皮肤失去弹性,眼球下陷,静脉瘪陷、四肢无力、木僵、循环衰竭、酸中 毒,甚至死亡。 补液:盐水 2:糖水 1 三、等渗性脱水 也称混合性脱水。 特点:水、盐均丧失、失水略多于失盐 体液呈等渗,血浆渗透压基本未变。 具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综合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急性肠炎,失去大量的等渗消化液,如牛的夹竹桃 中毒时的腹泻。 牛瓣胃阻塞、肠变位,大量液体漏出—→腹腔—→血容量↓。 马中暑大汗——丧失大量体液。 牛有机磷中毒——过度流涎,丧失大量体液。 大面积烧伤——血浆从创面丧失。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口渴、尿↓ 血浆渗透压↑ 细胞内水进入血液 细胞脱水 血 K + 过低 心机能障碍 等渗性脱水 等渗液大量丧失 电解质丢失 HCO3- ↓ 血 Na+ 过低,维持不住血量 血液浓稠,循环血量↓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酸性产物↑ 低血容量性休克 酸中毒 肾功能障碍 酸性产物排出↓ 3、区别:三种类型脱水的比较。 与高渗性脱水不同,失盐较多,若单纯补水,缺盐加剧;与低渗性脱水不同 之处失水较多,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细胞内液因此丧失。故等渗性脱水,既有
5 因血量减少而引起的循环衰竭症状,又有因细胞外液高渗和细胞内液失水而引起 的口渴,尿少、烦躁等症状。 四、补液原则与输液标准 1、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要注意对原发病的治疗 根据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 补 水——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补电解质——调节水盐平衡,维持渗透压。 补葡萄糖——增加营养,能量,提高抵抗力。 补液时要测血 Na+含量(毫克当量/升)。 高渗性脱水:补水为主 水:盐=2:1 低渗性脱水:补盐为主 水:盐=1:2 等渗性脱水:补生理盐水为主,水:盐=1:1,也可适当增补些水。 2、补液量 根据丧失的体液量,加上当天继续丧失量和当天生理需要来计算 3、补液速度和途径 (1)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与心肺机能。脱水时,心脏机能因血容 量↓而发生障碍时,输液第 1 小时可加快,5000ml/小时,第 2 小时减慢。 心衰时,以点滴为宜。 (2)输液途径: 静脉注射——易控制调节,疗效快。 腹腔补液——心、肺、肾机能不全,不能静脉注射时。 100ml/分钟,2000—4000ml 在 1~2 小时可全部吸收。 胃肠补液——严重脱水,循环衰竭,腹膜吸收不良时。 4、补液的奏效标准 以症状好转为准 精神好转 脱水症状减轻或消失 尿量、尿比重正常 可视粘膜恢复正常颜色 血液渗透压、容量、粘稠度正常 血清 Na+ 浓度、红细胞压积趋于正常
5 因血量减少而引起的循环衰竭症状,又有因细胞外液高渗和细胞内液失水而引起 的口渴,尿少、烦躁等症状。 四、补液原则与输液标准 1、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要注意对原发病的治疗 根据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 补 水——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补电解质——调节水盐平衡,维持渗透压。 补葡萄糖——增加营养,能量,提高抵抗力。 补液时要测血 Na+含量(毫克当量/升)。 高渗性脱水:补水为主 水:盐=2:1 低渗性脱水:补盐为主 水:盐=1:2 等渗性脱水:补生理盐水为主,水:盐=1:1,也可适当增补些水。 2、补液量 根据丧失的体液量,加上当天继续丧失量和当天生理需要来计算 3、补液速度和途径 (1)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与心肺机能。脱水时,心脏机能因血容 量↓而发生障碍时,输液第 1 小时可加快,5000ml/小时,第 2 小时减慢。 心衰时,以点滴为宜。 (2)输液途径: 静脉注射——易控制调节,疗效快。 腹腔补液——心、肺、肾机能不全,不能静脉注射时。 100ml/分钟,2000—4000ml 在 1~2 小时可全部吸收。 胃肠补液——严重脱水,循环衰竭,腹膜吸收不良时。 4、补液的奏效标准 以症状好转为准 精神好转 脱水症状减轻或消失 尿量、尿比重正常 可视粘膜恢复正常颜色 血液渗透压、容量、粘稠度正常 血清 Na+ 浓度、红细胞压积趋于正常
6 小结 概念 高渗性脱水 特点——失水多,失盐少,体液高渗、血浆胶渗 脱 压↑口渴,尿少比重高,细胞皱缩 水 原因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类 临床:皮肤干瘪,失去弹性,眼球下陷,口腔、直肠内 干燥、血浓稠 型 特点:失盐多于失水,体液低渗 血浆渗透压 ↓ 低渗性脱水 口不渴,尿↑比重↓ 细胞水肿 原因: 消化道疾病 只补水 大汗 肾疾病 用药不当 临床 皮肤失去弹性,眼球下陷、静脉瘪陷、四肢无 力,酸中毒、自体中毒 等渗性脱水 特点:水盐均失 体液等渗,具有的只两种的综合症 状,多见。 原因 消化道疾病 大汗、中毒 烧伤 高渗性脱水 水:盐=2:1 补液原则 低渗性脱水 水:盐=1:2 等渗性脱水 水:盐=1:1 区别三种脱水
6 小结 概念 高渗性脱水 特点——失水多,失盐少,体液高渗、血浆胶渗 脱 压↑口渴,尿少比重高,细胞皱缩 水 原因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类 临床:皮肤干瘪,失去弹性,眼球下陷,口腔、直肠内 干燥、血浓稠 型 特点:失盐多于失水,体液低渗 血浆渗透压 ↓ 低渗性脱水 口不渴,尿↑比重↓ 细胞水肿 原因: 消化道疾病 只补水 大汗 肾疾病 用药不当 临床 皮肤失去弹性,眼球下陷、静脉瘪陷、四肢无 力,酸中毒、自体中毒 等渗性脱水 特点:水盐均失 体液等渗,具有的只两种的综合症 状,多见。 原因 消化道疾病 大汗、中毒 烧伤 高渗性脱水 水:盐=2:1 补液原则 低渗性脱水 水:盐=1:2 等渗性脱水 水:盐=1:1 区别三种脱水
7 第二节 酸 中 毒 一、概述 生理状况下,血液 PH 在 7.35~7.45,是一变动范围狭窄的弱碱环境,是保 证细胞进行正常代谢和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1、酸碱平衡(acidbase disturbance) 在生理条件下,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 2、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在疾病过程中,许多原因引起的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积聚或损伤机体调节 酸碱平衡能力,造成酸碱平衡破坏的现象。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1、酸性物质的来源 机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主要是细胞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 少量来自食物或饲料 在普通的膳食条件下,酸性物质的产生远远超过碱性物质。 (1)挥发酸(volatile acid) 机体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是 H2CO3。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许多 CO2,而 CO2 不是酸性物质。 但 CO2+H2O→H2CO3→H + +HCO3- 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可产生 300~400LCO2,如果全部与 H2O 结合, 并释放 H + ,则相当于每天产生 15molH + ,因此成为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CO2+H2O—→H2CO3, 但主要是在碳酸酐酶作用下进行的,碳酸酐酶存在 于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胃黏膜细胞中。 由于 CO2+H2O←→H2O+CO2 ↑,CO2 可通过肺调节或排出,故称酸碱的 呼吸性调节。 (2)固定酸(fixed acid) 是指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而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的酸性物质,又称非 挥发性酸(unvolatile acid)。 正常人每天由固定酸释放出来的 H + 为 50~100mmol。 固定酸 磷酸——由含磷化合物如磷蛋白、磷脂、核酸等分解产生。 硫酸——由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等分解产生。 尿酸——由嘌呤类化合物分解生成。 有机酸——糖、脂肪分解代谢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甘油酸、β -羟丁酸、乙酸、三羧酸等。 一般情况下,蛋白质分解是固定酸的主要来源,所以体内固定酸的生成量 与食入的蛋白质的摄入量成正比。 固定酸可通过肾进行调节,称为酸碱的肾性调节。 2、碱性物质的来源 (1)食物中的有机酸盐(主要)——柠檬酸钠、苹果酸钠 NaHCO3 和
7 第二节 酸 中 毒 一、概述 生理状况下,血液 PH 在 7.35~7.45,是一变动范围狭窄的弱碱环境,是保 证细胞进行正常代谢和功能活动的基本条件。 1、酸碱平衡(acidbase disturbance) 在生理条件下,维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 2、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在疾病过程中,许多原因引起的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积聚或损伤机体调节 酸碱平衡能力,造成酸碱平衡破坏的现象。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1、酸性物质的来源 机体内酸性物质的来源—— 主要是细胞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 少量来自食物或饲料 在普通的膳食条件下,酸性物质的产生远远超过碱性物质。 (1)挥发酸(volatile acid) 机体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最多是 H2CO3。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许多 CO2,而 CO2 不是酸性物质。 但 CO2+H2O→H2CO3→H + +HCO3- 正常成人在静息状态下,每天可产生 300~400LCO2,如果全部与 H2O 结合, 并释放 H + ,则相当于每天产生 15molH + ,因此成为体内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CO2+H2O—→H2CO3, 但主要是在碳酸酐酶作用下进行的,碳酸酐酶存在 于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胃黏膜细胞中。 由于 CO2+H2O←→H2O+CO2 ↑,CO2 可通过肺调节或排出,故称酸碱的 呼吸性调节。 (2)固定酸(fixed acid) 是指不能变成气体由肺呼出,而只能通过肾由尿排出的酸性物质,又称非 挥发性酸(unvolatile acid)。 正常人每天由固定酸释放出来的 H + 为 50~100mmol。 固定酸 磷酸——由含磷化合物如磷蛋白、磷脂、核酸等分解产生。 硫酸——由含硫氨基酸如蛋氨酸、胱氨酸、半胱氨酸等分解产生。 尿酸——由嘌呤类化合物分解生成。 有机酸——糖、脂肪分解代谢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甘油酸、β -羟丁酸、乙酸、三羧酸等。 一般情况下,蛋白质分解是固定酸的主要来源,所以体内固定酸的生成量 与食入的蛋白质的摄入量成正比。 固定酸可通过肾进行调节,称为酸碱的肾性调节。 2、碱性物质的来源 (1)食物中的有机酸盐(主要)——柠檬酸钠、苹果酸钠 NaHCO3 和
8 柠檬酸.。多在蔬菜、瓜果之中。 (2)体内物质代谢产生 氨基酸 脱氨基作用 α-酮酸+氨 肾小管泌 H + NH + 4 肝内 尿素 体内碱的生成比酸少得多。 三、动物体内调节酸碱平衡的体系 (一)体液缓冲系统 由弱酸和该弱酸盐组成 ①碳酸氢盐系统 血浆内:NaHCO3∕H2CO3 (比值为 20:1,此时 PH=7) 细胞内:KHCO3∕H2CO3 特点: 在血液中浓度高,能力大,约占血液缓冲能力的一半以上(53%); 中和酸后生成的 CO2 由肺呼出,是开放性缓冲系统; 只缓冲固定酸,不能缓冲挥发酸; 决定血液 PH 的高低。 效应:当 H +即酸进入时,HL(乳酸)+NaHCO3 NaL H2CO3 HCl+NaHCO3 NaCl CO2↑+H2O 当 OH - 即碱进入时 2NaOH+H2CO3 Na2CO3+H2O ②磷酸盐缓冲系统 主要是在细胞内:Na2HPO4 / NaH2PO4 效应:NaOH + NaH2PO4 Na2HPO4+H2O HCl + Na2HPO4 NaCl+NaH2PO4 HL + Na2HPO4 NaL+NaH2PO4 ③血浆蛋白系统 NaPr(蛋白 Na) / HPr(酸性蛋白) 在弱碱性环境(体液环境),血浆蛋白可接受 H +或释放 H +起缓冲作用。 效应:HL + NaPr NaL + H Pr OH -+ H Pr Pr + H2O ④血红蛋白系统 KHbO2(氧气血红蛋白 K 盐)/ HHbo2(酸性氧气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 它也能接受 H +,释放 H +。 以上四种缓冲系统,在缓冲过程中所生成的多量的 HCO3- 、HPO4=最后由肾 脏调节排出,体液 PH 可保持正常。 ⑤细胞内外离子移动, 即细胞内缓冲。 当过多的 H + 进入细胞内,K + 则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8 柠檬酸.。多在蔬菜、瓜果之中。 (2)体内物质代谢产生 氨基酸 脱氨基作用 α-酮酸+氨 肾小管泌 H + NH + 4 肝内 尿素 体内碱的生成比酸少得多。 三、动物体内调节酸碱平衡的体系 (一)体液缓冲系统 由弱酸和该弱酸盐组成 ①碳酸氢盐系统 血浆内:NaHCO3∕H2CO3 (比值为 20:1,此时 PH=7) 细胞内:KHCO3∕H2CO3 特点: 在血液中浓度高,能力大,约占血液缓冲能力的一半以上(53%); 中和酸后生成的 CO2 由肺呼出,是开放性缓冲系统; 只缓冲固定酸,不能缓冲挥发酸; 决定血液 PH 的高低。 效应:当 H +即酸进入时,HL(乳酸)+NaHCO3 NaL H2CO3 HCl+NaHCO3 NaCl CO2↑+H2O 当 OH - 即碱进入时 2NaOH+H2CO3 Na2CO3+H2O ②磷酸盐缓冲系统 主要是在细胞内:Na2HPO4 / NaH2PO4 效应:NaOH + NaH2PO4 Na2HPO4+H2O HCl + Na2HPO4 NaCl+NaH2PO4 HL + Na2HPO4 NaL+NaH2PO4 ③血浆蛋白系统 NaPr(蛋白 Na) / HPr(酸性蛋白) 在弱碱性环境(体液环境),血浆蛋白可接受 H +或释放 H +起缓冲作用。 效应:HL + NaPr NaL + H Pr OH -+ H Pr Pr + H2O ④血红蛋白系统 KHbO2(氧气血红蛋白 K 盐)/ HHbo2(酸性氧气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 它也能接受 H +,释放 H +。 以上四种缓冲系统,在缓冲过程中所生成的多量的 HCO3- 、HPO4=最后由肾 脏调节排出,体液 PH 可保持正常。 ⑤细胞内外离子移动, 即细胞内缓冲。 当过多的 H + 进入细胞内,K + 则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9 而当细胞外液中 HCO3- ↑—→ 细胞内 K +外移,防止细胞外液〔H + 〕急剧变化。 (二)肺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是通过改变 CO2 的排出量(肺泡通气量)调节血浆酸碱度,维持血浆 PH 相 对恒定。 ① 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 延髓呼吸中枢控制着肺泡通气量。 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接受脑脊液及脑间质液 H + 的刺激,H + 兴奋呼吸中枢, 使肺泡通气量增大。 延髓腹外侧表面对 H + 有极高反应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当 H + 刺激时,呼吸中 枢兴奋,肺泡通气量↑。 ② 呼吸运动的外周调节 主要是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 当 PaCO2↓、PH↓ 外周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 加深加快,增加肺泡通气量。 外周化学感受器能感受缺氧、PH、CO2 的刺激,但较迟钝。故正常情况下,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强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肺通过呼吸频率、深度调节血中 H2CO3 的含量 (三)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肾主要调节固定酸。 主要方式——排出过多的酸或碱,调节血浆中 NaHCO3 的含量维持 PH。通 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泌 H + 、泌 NH3,回收 Na + 来实现。 碱储:血液中 NaHCO3 的含量 1﹑液中的 NaHCO3的重吸收 血浆中 NaHCO3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肾小球滤液中 NaHCO3 的含量与血浆 相等,其中有 90%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余下部分在远曲小管、集合管被重吸 收。正常情况下尿液排出体外的 NaHCO3 仅为滤出量的 0.1%。 ⅰ、近曲小管对 NaHCO3 重吸收 近曲小管的 Na+ —H + 的交换。 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NaHCO3 重吸收 在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CO2+H2O—→HCO3←→H + +HCO - 3 此外部分细胞通过管腔膜 H + ATP 酶分解产生 ATP,将 H + 分泌到管腔内, 远曲小管可根据机体的需要改变 H + 的分泌量,对 NaHCO3 进行调节性重吸收。 2、磷酸盐的酸化 正常人血浆中 Na2HPO4∕NaH2PO4 的浓度为 4:1,近曲小管滤液磷酸盐比 例与血浆相同,主要是碱性磷酸盐。 碱性磷酸盐通过与 H + 交换 Na+ ,转变为 NaH2PO4,并随尿液排出体外,重 吸收的 Na+ 与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 HCO3- 生成 NaHCO3 回流入血。 磷酸盐酸楚化是肾小管排 H + 的重要方式,但作用有限
9 而当细胞外液中 HCO3- ↑—→ 细胞内 K +外移,防止细胞外液〔H + 〕急剧变化。 (二)肺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是通过改变 CO2 的排出量(肺泡通气量)调节血浆酸碱度,维持血浆 PH 相 对恒定。 ① 呼吸运动的中枢调节 延髓呼吸中枢控制着肺泡通气量。 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接受脑脊液及脑间质液 H + 的刺激,H + 兴奋呼吸中枢, 使肺泡通气量增大。 延髓腹外侧表面对 H + 有极高反应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当 H + 刺激时,呼吸中 枢兴奋,肺泡通气量↑。 ② 呼吸运动的外周调节 主要是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 当 PaCO2↓、PH↓ 外周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 加深加快,增加肺泡通气量。 外周化学感受器能感受缺氧、PH、CO2 的刺激,但较迟钝。故正常情况下,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强于外周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肺通过呼吸频率、深度调节血中 H2CO3 的含量 (三)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肾主要调节固定酸。 主要方式——排出过多的酸或碱,调节血浆中 NaHCO3 的含量维持 PH。通 过肾小管上皮细胞泌 H + 、泌 NH3,回收 Na + 来实现。 碱储:血液中 NaHCO3 的含量 1﹑液中的 NaHCO3的重吸收 血浆中 NaHCO3 可自由通过肾小球,肾小球滤液中 NaHCO3 的含量与血浆 相等,其中有 90%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余下部分在远曲小管、集合管被重吸 收。正常情况下尿液排出体外的 NaHCO3 仅为滤出量的 0.1%。 ⅰ、近曲小管对 NaHCO3 重吸收 近曲小管的 Na+ —H + 的交换。 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NaHCO3 重吸收 在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内,CO2+H2O—→HCO3←→H + +HCO - 3 此外部分细胞通过管腔膜 H + ATP 酶分解产生 ATP,将 H + 分泌到管腔内, 远曲小管可根据机体的需要改变 H + 的分泌量,对 NaHCO3 进行调节性重吸收。 2、磷酸盐的酸化 正常人血浆中 Na2HPO4∕NaH2PO4 的浓度为 4:1,近曲小管滤液磷酸盐比 例与血浆相同,主要是碱性磷酸盐。 碱性磷酸盐通过与 H + 交换 Na+ ,转变为 NaH2PO4,并随尿液排出体外,重 吸收的 Na+ 与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的 HCO3- 生成 NaHCO3 回流入血。 磷酸盐酸楚化是肾小管排 H + 的重要方式,但作用有限
10 3、NH4 + 的排泄 NH4 + 的生成与排出是 PH 依赖性的,即酸中毒越严重,排 NH4 + 越多(即尿 中 NH4 + 越多)。 NH4 + 生成部位——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分解氨基酸产生。 谷氨酰胺 酶 NH3 + 谷氨基酸 脂溶性 NH3 + α-酮戊二酸 肾小管细胞腔内 NH3 NH4 + +Cl - NH4Cl 尿液排出 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H + 故:H + —Na+ 交换是肾调节酸碱平衡的基本环节。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H + 与肾小球滤过的 Na+ 交换生成 NaHCO3 重吸收回 血,防止细胞外液 NaHCO3 丢失。 肾通过磷酸盐酸化、泌氨生成的 NaHCO3回流入血,补充碱储,从而维持 了酸碱平衡。 (四)组织细胞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机体内大量组织细胞内液是酸碱平衡的缓冲池,是通过离子交换进行的。 H + -K + H + -Na + Na+ -K + 交换以维持电中性。 细胞外液中 H + ↑,弥散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 K + 逸出细胞外,故酸中毒 时,往往有高血钾症。 HCO3 ↑,其排出只能通过 HCO3- 与 Cl 交换完成。Cl - 是可以自由交换的阴 离子。 肝脏可合成尿素排出 NH4 + ,调节酸碱平衡。 骨骼 Ca 盐分解利用对 H + 有缓冲作用,如, Ca3(PO)2 +4H + 3Ca +2 +2H2PO4- 综上所述——— 体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但不持久; 肺脏调节作用效能大,缓冲作用于 30 分钟达到高峰; 细胞缓冲能力较强,但约 3~4h 后才发挥作用; 肾脏调节作用缓慢,常在数小时后起作用,3~5 天达高峰,对非挥发酸和 保 NaHCO3的作用大。 四、常用指标 (一)PH、H + 浓度 是酸碱度的指标。 PH 是 H + 浓度的负对数,表示体液中酸碱的简明指标。 (二)动脉 CO2 分压 PaCO2 是血浆中呈物理性溶解状态的 CO2 分自谋出路生的张力。PaCO2 与肺通气量 呈反比。通气不足,PaCO2↑;通气过度,PaCO2↓
10 3、NH4 + 的排泄 NH4 + 的生成与排出是 PH 依赖性的,即酸中毒越严重,排 NH4 + 越多(即尿 中 NH4 + 越多)。 NH4 + 生成部位——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分解氨基酸产生。 谷氨酰胺 酶 NH3 + 谷氨基酸 脂溶性 NH3 + α-酮戊二酸 肾小管细胞腔内 NH3 NH4 + +Cl - NH4Cl 尿液排出 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H + 故:H + —Na+ 交换是肾调节酸碱平衡的基本环节。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 H + 与肾小球滤过的 Na+ 交换生成 NaHCO3 重吸收回 血,防止细胞外液 NaHCO3 丢失。 肾通过磷酸盐酸化、泌氨生成的 NaHCO3回流入血,补充碱储,从而维持 了酸碱平衡。 (四)组织细胞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机体内大量组织细胞内液是酸碱平衡的缓冲池,是通过离子交换进行的。 H + -K + H + -Na + Na+ -K + 交换以维持电中性。 细胞外液中 H + ↑,弥散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 K + 逸出细胞外,故酸中毒 时,往往有高血钾症。 HCO3 ↑,其排出只能通过 HCO3- 与 Cl 交换完成。Cl - 是可以自由交换的阴 离子。 肝脏可合成尿素排出 NH4 + ,调节酸碱平衡。 骨骼 Ca 盐分解利用对 H + 有缓冲作用,如, Ca3(PO)2 +4H + 3Ca +2 +2H2PO4- 综上所述——— 体液缓冲系统反应迅速,但不持久; 肺脏调节作用效能大,缓冲作用于 30 分钟达到高峰; 细胞缓冲能力较强,但约 3~4h 后才发挥作用; 肾脏调节作用缓慢,常在数小时后起作用,3~5 天达高峰,对非挥发酸和 保 NaHCO3的作用大。 四、常用指标 (一)PH、H + 浓度 是酸碱度的指标。 PH 是 H + 浓度的负对数,表示体液中酸碱的简明指标。 (二)动脉 CO2 分压 PaCO2 是血浆中呈物理性溶解状态的 CO2 分自谋出路生的张力。PaCO2 与肺通气量 呈反比。通气不足,PaCO2↑;通气过度,Pa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