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单元检测(五)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 元末明初小说 姓名 面联的长最仆物 说家 创作的一部反映封建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 基础知识(20分)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④《香菱学诗》选自《》,作者 清代小说家 胡追( 摩()军桑梓()犁()拗 二.阅读理解(50分) 语()害勾()当腻()烦星宿()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依次订正在横线上。(4分) 弃弓绰刀恃才放犷拣弓搭箭自暴自弃 斗装 诺诺连声悔人不倦剜口割舌不醒人事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 客人把钱还他 ③好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麦趕蒋壎宽逐边墨个窭夫鬆量逐含;挚童令壬瓢霾来韁蛰膂但盍 ④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 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 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众好汉互相配合、共同行动的过程。(4分) 劝解→ →喝酒→→争执→ 各包终话料蒸|,“这汉子电不数不你中加点的学他什么者的?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顿悟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悬想阶段 9.瓢在情节发展中作用很大,但卖酒人却无碗瓢之类,似乎不合常理,上文哪句话对此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C.苦索阶段 6.文学常识填空。(4分) 10.七位客人喝酒前为什么不讲好价钱?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2分) ①《智取生辰纲》选自《》,作者
1 九年级语文(上)单元检测(五)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20 分) 1.给加点字注音。(4 分) 胡诌.( ) 麾.( )军 桑梓.( ) 别.( )拗 谮.( )害 勾.( )当 腻.( )烦 星宿.( ) 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划出来依次订正在横线上。(4 分) 弃弓绰刀 恃才放犷 拣弓搭箭 自暴自弃 诺诺连声 悔人不倦 剜口割舌 不醒人事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 分) ①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③好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④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 4.“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 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1 分) 5.《香菱学诗》中香菱从向黛玉请教到三易其诗终梦中得诗,其实验证了古人治学的三 个境界,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三个阶段。试用连线把三个境界与所属阶段对应起来。(3 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顿悟阶段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悬想阶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苦索阶段 6.文学常识填空。(4 分) ①《智取生辰纲》选自《 》,作者 ,元末明初人。 ②《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 ,元末明初小说 家。 ③《 》是清代小说家 创作的一部反映封建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 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 ④《香菱学诗》选自《 》,作者 ,清代小说家。 二.阅读理解(50 分) (一)(10 分)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 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个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 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 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呸!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 我们正想酒来解渴,既是他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 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 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要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 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 “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要紧?我们自有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 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 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你多少价钱?” 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 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 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得,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 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去, 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 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 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罗唣!” 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众好汉互相配合、共同行动的过程。(4 分) 劝解→ →喝酒→ →争执→ →夺瓢→ 8.“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中加点的字“也”是针对什么而言的?(2 分) 9.瓢在情节发展中作用很大,但卖酒人却无碗瓢之类,似乎不合常理,上文哪句话对此 有必要的交代?(2 分) 10.七位客人喝酒前为什么不讲好价钱?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处?(2 分)
(二)(14分) 三)读书与看书(林语堂)(14分)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 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 曾国藩说,读书看书不同,“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 :又着手共道一:好大我军了不全君 「F穴奀再: 老太太哭道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 生心样落命的事门二个么人这个:这原某酸人你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 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 再为商酌。 11.文中范进为何“看了一遍,又念一遍”?(2分) 是九东条有学 这段对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的描写可以分作四层,在文中用“‖”把层次划分出来,并概括层意 些时候,到底记得多少,请 第二层: 句子器中教育全然违背此读书心理学原理”中的“此”指的是什么2(请用原文 18.读书时,作者是否完全否定了“强记”?(2分) 13.文中除了正面描写范进的举动外,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分别用 来烘托飞跑 和疯劲。(2分) 4.“大眼媼小廉”意味着众人 (2分) 18.“记所不当记,记所不必记”作者为什么说是“真真罪恶”?(2分) 邻居也从未周济过。可中举后,众人都拥 鸡蛋酒米,忙前忙后,这样写的日的是 20.本文所说的读书的弊源是什么?(2分) A.表现众人助困济危的精神。B.表现邻居们对范进喜极发疯的同情 C.表现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心态。 21.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例证法。请概括出作者所举的实例:(2分) 也排同年岔进家人与众邻居对话内容上看,对范进疯了众邻居的心情与家人 答: 眢己的藷踝谈砻:《的“如此”指什么?对这样的读书道理如何理解,请结合
2 (二)(14 分)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 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 来,又怕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 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 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 再为商酌。” 11.文中范进为何“看了一遍,又念一遍”? (2 分) 12.这段对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 .........的描写可以分作四层,在文中用“‖”把层次划分出来,并概括层意。 (4 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13.文中除了正面描写范进的举动外,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分别用 、 来烘托飞跑的疯狂和疯劲。(2 分) 14.“大眼望小眼”意味着众人 (2 分) 15.在范进中举前即使他穷得揭不开锅,邻居也从未周济过。可中举后,众人都拥来,担 鸡蛋酒米,忙前忙后,这样写的目的是( )(2 分) A.表现众人助困济危的精神。B.表现邻居们对范进喜极发疯的同情。 C.表现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心态。 16.从选文后一部分范进家人与众邻居对话内容上看,对范进疯了众邻居的心情与家人的 心情有什么不同?(2 分) (三)读书与看书(林语堂)(14 分) 曾国藩说,读书看书不同,“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 可阙,亦不可混。”读书道理,本来如此。曾国藩又说:读书强记无益,一时记不得,丢 了十天八天再读,自然易记。此是经验之谈。今日中小学教育全然违背此读书心理学原理, 一不分读书,看书,二叫人强记。故弄得学生手忙脚乱,浪费精神。小学国语固然应该读, 文字读音意义用法,弄得清清楚楚,不容含糊了事。至于地理常识等等,常令人记所不当 记,记所不必记,真真罪恶。譬如说,镇江名胜有金山,焦山,北固山,此是常识,应该 说说,记得固好,不记得亦无妨,以后听人家谈起,或亲游其地,自然也记得。试问今日 多少学界中人,不知镇江有北固山,而仍不失为受教育者,何苦独苛求于三尺童子?学生 既未见到金山,北固山,勉强硬记,亦不知所言为何物,只知念三个名词而已。扬州有瘦 西湖,有平山堂,平山堂之东有万松林,瘦西湖又有五亭桥,小金山,二十四桥旧址,此 又是常识,也应该说说,却不必强记。实则学生不知五亭桥,万松林为何物,连教员之中 十九亦不知所言为何物。今考常识,学生曰,万松林在平山堂之西,则得零分,在平山堂 之东,则得一百分,岂不笑话?卫生一科,知道人身有小肠大肠固然甚好,然大肠明明是 一条,又必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又是无端添了令人强记名词,笑话不笑话?弊 源有二:一教科书编者,专门抄书,表示专家架子。二教员不知分出重轻,全课名词,必 要学生硬记。学生吓于分数之威严,为所屈服,亦只好不知所云的硬记,由是有趣的常识, 变为无味的苦记。殊不知过些时候,到底记得多少,请教员摸摸良心自问可也。何故作践 青年精神光阴? 17.“今日中小学教育全然违背此读书心理学原理”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 中句子回答)(2 分) 答: 18.读书时,作者是否完全否定了“强记”? (2 分) 答: 18.“记所不当记,记所不必记”作者为什么说是“真真罪恶”?(2 分) 答: 20.本文所说的读书的弊源是什么?(2 分) 答: 21.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例证法。请概括出作者所举的实例:(2 分) 答: 22.“读书道理,本来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对这样的读书道理如何理解,请结合 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4 分)
答: -章第反碳了左的心情走分),她摸了自已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 (四)帽子的故事(12分)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 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查出了二个肿瘤 26.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3分) 娜非常痛 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 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 27.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3分) 校应学爱 你是理 我娜迷是建校敢地建段同头走 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 打开心灵的窗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纷繁的世界 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 六色,琳琅满目,在这 有学有票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失望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激,少一份抱怨 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 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 醒嘏是员香天菱支要用关好的心灵看世界,总用强的意志面对图相,多份男气、少份世 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子的善的总有良连停幕需分牌女 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 请用“用美好的心灵看世昇”为话 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 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 23。解释“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要求:(1)思想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2)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500字 24.文章第②段,班主任为什么要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2分)
3 答: (四)帽子的故事 (12 分) ①镇上有个小女孩叫安娜。上一年级的时候,医生从她的身体查出了一个肿瘤,被确 诊为癌。于是,手术、化疗、住院,小安娜为此受尽了磨难,待病情稳定下来,又去上学。 小安娜很懂事,学习也很刻苦,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有多严重,所以一如既往,活泼快乐。 但因为大剂量的化疗,使她那头漂亮的长发全部掉光了,小安娜非常痛苦,一个小女孩光 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为此,妈妈给她买了顶帽子,天天不离头顶。但是,天气不冷,同 学们都没戴帽子,她一个人戴着帽子,反而显得抢眼。 ②班主任是位慈祥善良的中年女性,非常理解安娜的痛苦,在安娜又一次化疗结束返 校前,她向全班同学郑重宣布:“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我们的穿着也 应该同这种特色相适应。所以,从下周开始,每个同学必须戴一顶自己最喜欢的帽子来上 学,而且要越新奇越好!” ③安娜来上学了,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但她太 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④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 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 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⑤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日子一天天过去了, 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大家都不在意安娜戴帽子是因为没有头发,安娜 自己竟然也忘记了自己头上戴着帽子…… ⑥善良的人总有善良的举动,这位富有爱心的女教师的小小举措,化解的只是一个孩 子的痛苦和尴尬,但意义之大已超过了伟人的功绩。 。 23。解释“一个小女孩光着头去上课多难堪..啊!”句中加点的词。 (2 分) 24.文章第②段,班主任为什么要郑重宣布同学必须戴帽子上学?(2 分) 25.文章第③段写安娜上学,“一走进校园,她摸了摸自己头上的帽子,就有泪光闪烁了” 这一描写,反映了她怎么样的心情?(2 分) 26.根据文意,写出文章第⑤段末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3 分) 27.根据文章中心,在最后一段划线处加几句议论性的话。(3 分) 三.写作(30 分) 打开心灵的窗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纷繁的世界。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失望。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多一份感激,少一份抱怨。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多一份勇气,少一份怯懦。 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总是用寻找别人最好的东西,多一份肯定,少一份挑剔。 请用“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为话题,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 历,可以抒发感情,可以发表见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要求:⑴思想内容健康,有真情实感。⑵书写规范工整,不少于 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