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学校: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命题人:于秀琴 校对人:刘日善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 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 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 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 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 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 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 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 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 “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 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 石 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 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 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 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 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 “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 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 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 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 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 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 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一一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 的体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 2017-2018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命题学校:瓦房店市高级中学 命题人:于秀琴 校对人:刘日善 第一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拙”是中国艺术的灵魂。它是艺术中的一种根本性趣味,在中国不懂得“拙”, 就不知道怎么做建筑、造园林、刻印章、写书法、画图画、品戏曲。拙跟巧是相 对的,老子讲“大巧若拙”,大巧是最高的巧,拙是不巧,最高的巧是不巧,他 的意思并不是要追求不巧。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欢追求巧,而不喜欢不巧的东西。 如工艺,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古代有一句话叫“大匠不斫”,是说最有本事的 工匠人,没有雕琢的痕迹。 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是清代康熙到乾隆时期一个著名书画家,他把中国古拙传统 推到极高地步。他曾在一幅梅花图上用他特有的古隶题有七个大字:“损之又损 玉精神”,“玉”是梅花,“损之又损”来自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的道是“损”道。“为道日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 定律,是要从表象世界走向真实世界,追求内在的东西,“损”道不是做减法, “损”道就是拙道。 中国人特别喜欢石头,“石头”也呈现了一种拙趣。老子说:“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老子不愿做一块琭琭的美玉,虽有令名,但经过刮垢磨光的无数次 打磨,成了被塑造的对象,这样就是有为,背离自然之旨。他宁愿“珞珞如 石”———做一块坚硬的未雕的石头。 儒家好玉,道禅好石,两种不同的思想指向,正好反映对秩序的不同看法,也体 现出不同的人格指向。没有理性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缺乏礼仪的人生是粗鄙的 人生。但当知识、理性、礼仪发展到与人的真实生命追求相反的程度时,就成了 人的生命的负面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思想都有价值,相互补充, 以成传统中国思想之大观。 文人艺术对假山有一种偏爱,它有特别的美感。假山是人们运用石料“叠”的、 “掇”的,做出一片风景,也演绎着创造者的一片灵心。真正的叠石者,不是简 单的“石工”,而是独抒性灵的艺术家,杂乱之石,叠起胜景,配之以明花疏树, 延之以陂陀平冈,引之以涧瀑清泉,幕之以藤情蕉影,再辅之以蓝天白云、月上 柳梢。 假山的美就是“拙”。拙”就是把巧的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巧夺 天工。明代计成强调:一切艺术都是人作的;作得就像没有作过一样;作得就像 天工开物。他突出中国艺术的一个基本思想,一切艺术都要在遵循自然的原则下 规避人工秩序。这里面正体现出一种追求“拙”——天趣的精神。 所以,大巧若拙不是愚蠢哲学,而是让你放弃外在目的性的攫取,追求内在真实 的体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拙和巧是相对的,拙其实就是巧,大巧若拙就说明了这点
B.“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 C.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 为 D.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 的痕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 的关系)。 B.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 就道。 C.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 拙趣。 D.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 大巧若拙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 D.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答案】1.B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 能算“巧”,扩大范围。C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 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D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 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 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 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 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 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 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 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 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B.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与艺术上的拙道有相通之 处。 C. 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玉要求以礼琢磨,石要求复礼后归于无 为。 D. 假山的美是创造者凭着他的灵心演绎出来的,巧夺天工就是要摒弃自然造化 的痕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巧与拙的相对性入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大巧与不巧(也就是“拙” 的关系)。 B. 文章通过儒道两家的不同思想指向、人格指向的对比,阐明在艺术上应弃儒 就道。 C. 文章花大量篇幅论述假山之美,意在强调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追求艺术的大巧 ——拙趣。 D. 文章提出论点后,分别从思想理论和艺术实践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追求 大巧若拙的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你如果不懂拙趣,我们就难以与你谈及关于中国的艺术趣味的问题。 B. 金农的“损之又损玉精神”表明中国艺术要追求内在的东西,追求拙道。 C. 老子强调既要“损之又损”又要“珞珞如石”,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 D. 中国艺术强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规避人工秩序,但并不排斥人为因素干预。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 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 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 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 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 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 项“拙其实就是巧”错。许多天然的“拙”不 能算“巧”,扩大范围。C 项,“玉和石分别对应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错,原文 只说是“儒家好玉,道禅好石”,无中生有。D 项,“巧夺天工”就是要把巧的 东西去掉,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 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 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 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 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 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 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项“弃儒就道”错,由作者对金农“损之又损玉精神” 的推崇可知在艺术上并不存在“弃”谁的问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 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C项,“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 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手倦抛书, 而昼梦不来,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 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 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但妥帖的构图不可常 得,剃头司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动变化不测,我的枕头刚刚放定,他们的位 置已经移变了。唯有那个被剃头的人,身披白布,当模特儿一般地静坐着,大类 画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 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绘画地看来, 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 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剃者不管是谁, 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 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 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 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 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 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 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 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 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 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 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岀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 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 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 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 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 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 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 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一一剃头司务的背心 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于我下船时,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 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 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 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比如本题 C 项,“表明圣人思想有时也难免前 后矛盾”错。“损之又损”与“珞珞如石”都体现了“拙道”,并不矛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野外剃头 丰子恺 我的船所泊的岸上,小杂货店旁边的草地上,停着一副剃头担。 我躺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恰好从船窗中望见这副剃头担的全部。起初剃头司务 独自坐在凳上吸烟,后来把凳让给另一个人坐了,就剃这个人的头。我手倦抛书, 而昼梦不来,凝神纵目,眼前的船窗便化为画框,框中显出一幅现实的画图来。 这图中的人物位置时时在变动,有时会变出极好的构图来,疏密匀称姿势集中, 宛如一幅写实派的西洋画。有时微嫌左右两旁空地太多或太少,我便自己变更枕 头的放处,以适应他们的变动,而求船窗中的妥帖的构图。但妥帖的构图不可常 得,剃头司务忽左忽右忽前忽后,行动变化不测,我的枕头刚刚放定,他们的位 置已经移变了。唯有那个被剃头的人,身披白布,当模特儿一般地静坐着,大类 画中的人物。 平日看到剃头,总以为被剃者为主人,剃者为附从。故被剃者出钱雇用剃头司务, 而剃头司务受命做工;被剃者端坐中央,而剃头司务盘旋奔走。但绘画地看来, 适得其反: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因为在姿势上,剃头司务提 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而被剃者不管是谁, 都垂头丧气地坐着,忍气吞声地让他弄,好像病人正在求医,罪人正在受刑。纯 粹用感觉来看,剃头这景象中,似觉只有剃头司务一个人;被剃的人暂时变成了 一件东西。因为他无声无息,呆若木鸡;全身用白布包裹,只留出毛毛草草的一 个头,而这头又被操纵在剃头司务之手,全无自主之权。独有被剃头的人一声不 响,绝对服从地把头让给别人弄。因为我在船窗中眺望岸上剃头的景象,在感觉 上但见一个人的活动,而不觉得其为两个人的勾当。我很同情于这被剃者:那剃 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 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这种身体的不自由 之苦,在照相馆的镜头前面只吃数秒钟,犹可忍也;但在剃头司务手下要吃个把 钟头,实在是人情所难堪的!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 了被人玩弄的傀儡。 我想把船窗中这幅图画移到纸上。起身取出速写簿,拿了铅笔等候着。等到妥帖 的位置出现,便写了一幅,放在船中的小桌子上,自己批评且修改。这被剃头者 全身蒙着白布,肢体不分,好似一个雪菩萨。幸而白布下端的左边露出凳子的脚, 调剂了这一大块空白的寂寞。又全靠这凳脚与右边的剃头担子相对照,稳固了全 图的基础。凳脚原来只露一只,为了它在图中具有上述的两大效用,我擅把两脚 都画出了。我又在凳脚的旁边,白布的下端,擅自添上一朵墨,当作被剃头者的 黑裤的露出部分。我以为有了这一朵墨,白布愈加显见其白;剃头司务的鞋子的 黑在画的下端不致孤独。而为全图的主眼的一大块黑色——剃头司务的背心—— 亦得分布其同类色于画的左下角,可以增进全图的统调。 船主人于我下船时,送进一盘来给我吃。看见我正在热心地弄画,便放了盘子来 看。“啊,画了一副剃头担!”他说:“小杂货店后面的街上有许多花样:捉牙 虫的、测字的、旋糖的,还有打拳头卖膏药的……我刚才去采豆时从篱笆间望见, 花样很多,明天去画!”我未及回答,在我背后的小洞门中探头出来看画的船主
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 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 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 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 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 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 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以剃 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章 B.第三段写在绘画中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意在说明人在生 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 C.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并且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野外里发 处”漫画。在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 D.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含义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4.B5.①这句话批判了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的绘画观点,他们认 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绘画观点,绘画 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 人的尊重和赞美。 6.①善用生活化的比喻,语言雅俗结合;②人物对话鲜活真实,拉近了作者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③整体上形成了朴实自然又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 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 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有误,第三段中有“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 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故选B。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 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辶 句话很简短,根据前后的内容“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以为只有风、花、雪、 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可见,首先作者对“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不赞同的,甚至是批判的:其次, “这一类人”应该是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最后,“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 是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画的内容应该是漂亮优美的。而作 者的绘画观点却和他们相反,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 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妇接着说:“先生,我们明天开到南浔去,那里有许多花园,去描花园景致!” 她这话使我想起船舱里挂着一张照相:那照相里所摄取的,是一株盘曲离奇的大 树,树下的栏杆上靠着一个姿态闲雅而装束楚楚的女子,好像一位贵妇人;但从 相貌上可以辨明她是我们的船主妇。大概这就是她所爱好的花园景致,所以她把 自己盛妆了加入在里头,拍这一张照来挂在船舱里的。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 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以为只有风、花、雪、月、朱栏、长廊、 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我吃着豌豆和这船 家夫妇俩谈了些闲话,他们就回船梢去做夜饭。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船榻上休息的时候,看到一个剃头司务在野外剃头的情景,于是以剃 头司务为绘画主体画了一幅画,并写了一篇文章。 B. 第三段写在绘画中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意在说明人在生 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 C.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绘画素材,并且用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创作“野外里发 处”漫画。在日常生活中吟味世态人情。 D. 文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 法来表现人物特点,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含义 6. 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4. B 5. ①这句话批判了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的绘画观点,他们认 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②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绘画观点,绘画 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 人的尊重和赞美。 6. ①善用生活化的比喻,语言雅俗结合;②人物对话鲜活真实,拉近了作者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③整体上形成了朴实自然又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 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 项,“意在说明人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失却 自由的被玩弄的傀儡”有误,第三段中有“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 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的傀儡。”故选 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 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世间颇有以为凡画必须优美华丽的人”这 句话很简短,根据前后的内容“我很同情于她的一片苦心”“以为只有风、花、雪、 月、朱栏、长廊、美人、名士是画的题材。我们这船主妇可说是这种人的代表”, 可见,首先作者对“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是不赞同的,甚至是批判的;其次, “这一类人”应该是以船主妇为代表的一类人;最后,“这一类人”的绘画观点 是认为绘画中的人物都应该是优美华丽的人,画的内容应该是漂亮优美的。而作 者的绘画观点却和他们相反,绘画中的人物除了优美华丽的人,还包括像剃头司 务这样的普通人,体现作者对普通人的尊重和赞美。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 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 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 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 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 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赏析文本的语言。分析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可从①语言生 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 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等角度来思考。如本文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 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 给人历历在目之感。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 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因为在姿势上, 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使用比喻 和对比的手法,语言雅俗结合,表现剃头司务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体现剃头司务 在工作中的权威主导地位。“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 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 得旋转头去。……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 的傀儡。”通过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 了生活之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材料二: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我们把所考的的句子分为两类:难句子和易句子。所 谓难句子就是句子结构完整、内涵丰富、语言抽象或者有指代型词语的句子,我 们的解答方向是翻译(目前笔者认为只有这个词语才能准确描述这种解题方法)。 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意。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当然从高考答案拟就还要参考以下三点: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 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 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语言。分析语言充满生活气息可从①语言生 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上形成了 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等角度来思考。如本文取材于生活中的凡常之 人,凡常之物,如写生一般,将这些凡常的人和事,通过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 给人历历在目之感。文章语言明快朴实、幽默隽永,视角独特,简单的故事中充 满了童真,充满了禅意,充满了生活情趣,更充满了真性情。“因为在姿势上, 剃头司务提起精神做工,好像雕刻家正在制作,又好像屠户正在杀猪”。使用比喻 和对比的手法,语言雅俗结合,表现剃头司务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体现剃头司务 在工作中的权威主导地位。“那剃头司务不管耳、目、口、鼻,处处给他抹上水, 涂上肥皂,弄得他淋漓满头;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 得旋转头去。……人在被剃头的时候,暂时失却了人生的自由,而做了被人玩弄 的傀儡。”通过剃者与被剃者的对比,以被剃者的呆木来表现剃者的技艺,揭示 了生活之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 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 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 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 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 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 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 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 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 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3 月 07 日第 2 版) 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 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 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 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 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 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 的人越来越多一一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 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 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 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 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 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 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 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 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 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 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 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 “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 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 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 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 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 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 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 在今天“90 后”“00 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 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 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 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 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 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 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 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 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 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 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 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 材料三: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 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 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 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 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 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 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 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 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 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 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 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 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 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 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 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 素养很重要。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 就能焕发生命力。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 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 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 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答案】7.C8AD 9.(1)中髙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 式 (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解析】 7.试题分析: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原文结尾 段只是说“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选项曲解了文 意 8.试题分析:B“就能焕发生命力”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原文 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9.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是 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传承传统文 化”几种方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 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关注对学生的 过程性评价。”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 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再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 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材料三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 阅读引领,不能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 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 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但在这 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 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 素养很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 就能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 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 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 领公众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答案】7. C 8. AD 9. (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 式 (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解析】 7. 试题分析:C“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原文结尾 段只是说“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选项曲解了文 意。 8. 试题分析:B“就能焕发生命力”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E“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原文 是“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9.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是 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传承传统文 化”“几种方式”,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如材料一中“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 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关注对学生的 过程性评价。”可以得出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 化的讲授灌输方式;再如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 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材料三主要以张一清的感受提及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 阅读引领,不能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 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 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
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 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 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 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 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 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 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 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 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 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 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 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10.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 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 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 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 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王公即 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 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 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 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 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 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 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 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 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 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 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 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 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 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 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 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 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 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 10. 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 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 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 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 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忧,居丧也。” B. “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王公即 位年次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 “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 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 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 “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 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 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 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 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 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 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 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 其地为“黄坑”。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 为太子少傅。 【答案】10B11.C12.D 13.①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 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 ②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 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这句中“开元初”是时间,“汝州刺史”是官名,根据文言文的习惯,应该把时 间断开,排除AC。比较BD两项,“授汝州刺史”,是指授予官职的意思,往往 单独成句,后面的“为政严简/州境肃然”是上任后的成绩,故选B。 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 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 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项,“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错,“和 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 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査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 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 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 点:殓:把尸体装入棺材:但:只是;积年:多年。第二句得分点:所历:所到 之处,名词性短语;见:表被动;俄:不久 参考译文: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 母亲非常谨慎。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 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开元初年, 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 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 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仼黄门侍郎,兼任太原 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 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 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 其地为“黄坑”。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 为太子少傅。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①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 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 ②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 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这种题型可用排除法,首先“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这句中“开元初”是时间,“汝州刺史”是官名,根据文言文的习惯,应该把时 间断开,排除 AC。比较 BD 两项,“授汝州刺史”,是指授予官职的意思,往往 单独成句,后面的“为政严简/州境肃然”是上任后的成绩,故选 B。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 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 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 项,“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错,“和 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 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 议。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 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 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 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 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 点:殓:把尸体装入棺材;但:只是;积年:多年。第二句得分点:所历:所到 之处,名词性短语;见:表被动;俄:不久。 参考译文: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 母亲非常谨慎。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 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开元初年, 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 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 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 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 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 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
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 禁止。等李暠到任后,广泛告诉明了礼法制度,规定时间不准再犯,派兵捕杀群 狗,太原旧俗于是得以革除。过了很久,转任太常卿,过了十五日,任工部尚书、 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皇帝下令说:“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虽然吐蕃地势偏 远:受命出使的人,必然是皇帝的亲信贤明的人。在当时这件事情很重要,礼节 要比吐蕃要髙,选择出使的人,都是在皇室内部才能杰出的人。工部尚书李暠体 态柔和美善,识见意趣严明恰当,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是朝廷的楷模。金城公 主已经到吐蕃和亲,大汉王朝不是没有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人,对远在吐蕃的金城 公主十分怀想,怎么能忘记呢,应该派遣使者持节前重往吐蕃,准许按照标准规 定出使吐蕃。”把公开以使节身份携带的一万匹礼物,私下以臣子觐见的两千匹 礼物都用五彩装饰之后派遣出发。等到李暠回到唐王朝,金城公主建议今年九月 日在赤岭设立界碑,确定吐蕃、唐朝边界。设立界碑的时候,皇帝下令张守珪、 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一同前往观看。不久,吐蕃派遣大臣跟随唐朝使者分别前 往剑南和及河西、碛西,告诉边境州县:“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唐朝使者也 像这样告诉边境州县。因为李暠出使完成使命,转任吏部尚书。当时吏部的委任 文书印鉴与朝廷一般官衙的印鉴相同,使用起来很混杂,难以区分,李暠奏请依 准司勋兵部印文例的时候,加上“官告”两个字,到现在依然这样运用。 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 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因病去世,时年六 十多岁,赠益州大都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 情景。 B.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 尽慨叹 C.“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 白的情况。 D.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 的形象。 E.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 官场的心境。 15.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14.CE15.早年青春年少,现在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 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 【解析】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 禁止。等李暠到任后,广泛告诉明了礼法制度,规定时间不准再犯,派兵捕杀群 狗,太原旧俗于是得以革除。过了很久,转任太常卿,过了十五日,任工部尚书、 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皇帝下令说:“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虽然吐蕃地势偏 远;受命出使的人,必然是皇帝的亲信贤明的人。在当时这件事情很重要,礼节 要比吐蕃要高,选择出使的人,都是在皇室内部才能杰出的人。工部尚书李暠体 态柔和美善,识见意趣严明恰当,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是朝廷的楷模。金城公 主已经到吐蕃和亲,大汉王朝不是没有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人,对远在吐蕃的金城 公主十分怀想,怎么能忘记呢,应该派遣使者持节前重往吐蕃,准许按照标准规 定出使吐蕃。”把公开以使节身份携带的一万匹礼物,私下以臣子觐见的两千匹 礼物都用五彩装饰之后派遣出发。等到李暠回到唐王朝,金城公主建议今年九月 一日在赤岭设立界碑,确定吐蕃、唐朝边界。设立界碑的时候,皇帝下令张守珪、 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一同前往观看。不久,吐蕃派遣大臣跟随唐朝使者分别前 往剑南和及河西、碛西,告诉边境州县:“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唐朝使者也 像这样告诉边境州县。因为李暠出使完成使命,转任吏部尚书。当时吏部的委任 文书印鉴与朝廷一般官衙的印鉴相同,使用起来很混杂,难以区分,李暠奏请依 准司勋兵部印文例的时候,加上“官告”两个字,到现在依然这样运用。 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 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因病去世,时年六 十多岁,赠益州大都督。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陆游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两鬓秋。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万事休。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开头两句词写出了作者年轻时的胸襟抱负和交游名人雅士的繁华热闹的生活 情景。 B. 三十年来像梦一样,一个“梦”字,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心酸和世事无常的不 尽慨叹。 C. “客路萧萧两鬓秋”,写出了作者他乡为官,为国事日夜操劳,以致两鬓发 白的情况。 D. 故地重游,不待人嘲,自感羞愧,写出作者年老体衰、事业无成,愁苦不堪 的形象。 E. 扁舟、月笛和烟蓑等意象,构筑一幅宁静淡远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厌倦 官场的心境。 15. 词中作者把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不同情况进行了对比,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14. CE 15. 早年青春年少,现在年老体衰。早年广交名流雅士,而今 孤独重游。早年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而今功业无成,万事皆休。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 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