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间:60分钟;分数:4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仪式,并 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 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 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 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 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 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 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 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 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 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 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 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 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 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 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 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 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一一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 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国学的优美 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 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 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 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 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 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时间:60 分钟;分数:4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仪式,并 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 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 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至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 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 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 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 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 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 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 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 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 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 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 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 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 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 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 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 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 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 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 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国学的优美价 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 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 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 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 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 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 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 “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 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 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 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 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 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 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 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 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 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 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范曾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 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 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 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 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 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 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 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 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 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 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 “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 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 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 2.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 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 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 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和光大中华文化 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 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 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 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 国学,国学应当快速的复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范 曾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国画产生于中国文化之中。 中国文化很注重天人合一,这种特质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启智性。 对中国绘画而言,中国文化的启智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绘画不需要像西方文化 那样严格的逻辑分析,而需要的是感悟力。一方面,要遵循自然之道,体会天地 大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运行的目的,中国绘画就是要 你去体会这种美、这种内在目的性,然后将其运用到笔墨中,表现出来,而不需 要你问“这树长在这儿对不对”“这老鼠怎么比南瓜还大啊”……另一方面,天 地大美只有通过感悟才能转化为人类的美感。明代“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一朵花在深山开放,你不知道它存在,可是当你看 到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的颜色、形态就渐渐显现出来,它果然是个美艳的存在。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 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 个诗性的判断。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 悟才会于人有意义。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
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 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 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 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一—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 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 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 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 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 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洁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 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 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 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 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种童稚的天真。还有, 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 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 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的国画之中。 4.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 中国绘画中的集中体现。 B.“知其白而守其黑”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 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 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D.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 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现出来的。 5.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 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B.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 及其运行的目的 C.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 韵生动”的特点 D.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 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 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 美。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 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 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 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 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 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 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洁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猪纹陶 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 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 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 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这个茫然体现出一种童稚的天真。还有, 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从 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源头,这 种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微言大义”的追求流传了几千年,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的国画之中。 4.下列关于“知其白而守其黑”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其白而守其黑”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是老子哲学思想在 中国绘画中的集中体现。 B.“知其白而守其黑”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也影响着画家的国画创作, 使国画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美。 C.“知其白而守其黑”与中国禅宗所说的“妙悟者不在多言”的道理相似,强 调以最简练的笔墨或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D.在中国绘画中,“黑”和“白”分别对应笔墨内容和画面的空白,画的美就 是靠浓墨重彩与留白的反差表现出来的。 5.关于“中国绘画”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当然 也是中国绘画的源头。 B.中国绘画遵循自然之道,通过笔墨来真实再现天地山川、草木虫鱼自身的美 及其运行的目的。 C.画家通过感悟天地大美,对其作出诗性判断,创作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气 韵生动”的特点。 D.中国绘画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注重以少许胜多许,用笔简洁却 使画面丰润而富有神韵。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 美的自然真实性。 B.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 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C.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 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D.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 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现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 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 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 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 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 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一一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 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 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 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 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 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 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 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 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 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 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 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 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 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至于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 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 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 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 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 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 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A.国画家将自己的感悟融入绘画中,启发读者去感受、体会美,无须刻意追求 美的自然真实性。 B.王维在《山水诀》中把禅宗的“妙悟者不在多言”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首 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 C.八大山人寥寥几笔便将鸟的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创作就是国画中 表现出符号化趋势的代表。 D.仰韶文化时期人面彩陶瓶上的先民神情若有疑惑和茫然,形象地将五千年前 远古时期先民的无知与天真展现出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 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 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 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 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 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 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 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 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 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 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 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 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 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 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 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 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 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 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至于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 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 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 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 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 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 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 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 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 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8.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 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 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 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 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 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 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 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圣贤政治”五种境界 萧祥剑 在中国历史上,“圣贤政治”有几个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治理的层次 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讲的是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的境界。 《群书治要》节选的《老子》《庄子》里面都讲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 致也。”最早圣人主持政事,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传的教化,遵的是无为 而治,他们的治国之道用语言讲不出来。后来由于丢失了这个道,才有德。《老 子》里面讲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尧帝以前,伏羲氏、黄帝,甚至更早的帝王,都是以道治天下,后来失了道, 人们就只能通过德来治理天下。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导人们自己修德,从而教 化大家都来修德。尧帝、舜帝、禹帝他们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这个时候人人为 公,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大同社会。后来从夏朝夏启开始,大同社会里的禅让制 没能够继续,开始出现了“家天下”,这个时候叫“失德而后仁”。夏、商、周 的开国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办理政事是以仁为核心。仁是讲仁 爱,大家都非常仁爱,社会也很好。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是好几百年。但这 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这是我们讲的“小康之治”。后来周幽王昏庸,西周变
7.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 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 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 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8.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 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 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 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 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 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 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 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圣贤政治”五种境界 萧祥剑 在中国历史上,“圣贤政治”有几个不同的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治理的层次 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讲的是道、德、仁、义、礼五个不同的境界。 《群书治要》节选的《老子》《庄子》里面都讲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 致也。”最早圣人主持政事,治理天下,行的是不需要言传的教化,遵的是无为 而治,他们的治国之道用语言讲不出来。后来由于丢失了这个道,才有德。《老 子》里面讲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在尧帝以前,伏羲氏、黄帝,甚至更早的帝王,都是以道治天下,后来失了道, 人们就只能通过德来治理天下。以德治理天下就是,教导人们自己修德,从而教 化大家都来修德。尧帝、舜帝、禹帝他们都是在以德治理天下。这个时候人人为 公,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大同社会。后来从夏朝夏启开始,大同社会里的禅让制 没能够继续,开始出现了“家天下”,这个时候叫“失德而后仁”。夏、商、周 的开国君主都是圣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办理政事是以仁为核心。仁是讲仁 爱,大家都非常仁爱,社会也很好。夏、商、周每一个朝代都是好几百年。但这 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这是我们讲的“小康之治”。后来周幽王昏庸,西周变
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东周时期仁没有了,但大家还讲义。春秋战国是以 义来维系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义士,人人都很讲道义。虽然是诸侯争霸,但是名 义上还是属于周朝,义还存在着。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采用 的是法治,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国家。虽然是很快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 但用法治理国家,收效虽快,灭亡速度也很快。秦朝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被推翻 了。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唯一一个例子,纯粹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 家,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 汉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把伦理 道德的教化恢复起来。但是人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义没有了,所以就制定礼 从汉朝一直到清朝,维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就是一个“礼”字。礼就是秩序,这 是维系社会的最低标准。以上是中国古圣先王治理国家的五个不同的境界。最高 的境界是以道治国,最低的是以礼治国。如果礼没有了,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就 马上转向衰败,人人自私自利,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学习《群书治要》,首 先要对这五种治国境界有大致的了解,知道古圣先王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通过 弘扬传统文化,把道德仁义礼开始恢复起来 我们虽然是庶民,但我们可以通过道德仁义礼来修身。身修好了自然家齐,家齐 然后国治。 10.下面对于“圣贤政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圣贤政治”的五个境界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层次也有高低之分。 B.《老子》和《庄子》都谈到了治理天下的五个境界,而他们最推崇的则是以 道治国 C.从最初的帝王一直到清朝,“圣贤政治”并不是延续不断的,其间也有反例。 D.由汉至清,都靠“礼”维系社会发展,但以礼治国是圣贤治国的最低境界。 11.下面有关历史上道、德、仁、义、礼五种治国境界演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A.尧帝前的圣人无为而治,道行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以德治天下。 B.夏、商和西周时代,“失德而后仁”,大家仁爱而无私心,社会秩序良好。 C.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是以义治国,人们讲求道义,出现了许多义士 D.汉高祖刘邦先用儒家思想治国,后又转用礼制,以礼治国一直延续到清朝。 1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重视道德教化,人人为公,被孔子称为大同社 会 B.夏、商、周三代是“小康之治”,各自延续数百年,君王都很贤能,百姓崇 尚仁爱。 C.不注重道德教化,单纯以严苛的法令制度治国,是秦国迅速走向灭亡的主要 原因 D.学习《群书治要》,是为了了解古代圣贤治国的策略,弘扬传统文化,提髙 道德修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每小题3分)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 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毀灭、 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 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 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为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东周时期仁没有了,但大家还讲义。春秋战国是以 义来维系的社会,出现了很多义士,人人都很讲道义。虽然是诸侯争霸,但是名 义上还是属于周朝,义还存在着。后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采用 的是法治,用严苛的法令来治理国家。虽然是很快强大起来,并且统一了六国, 但用法治理国家,收效虽快,灭亡速度也很快。秦朝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就被推翻 了。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是以法治国的唯一一个例子,纯粹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 家,结果国家很快就灭亡了。 汉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以后,他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采用儒家思想,把伦理 道德的教化恢复起来。但是人心已经大大不如以前了,义没有了,所以就制定礼。 从汉朝一直到清朝,维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就是一个“礼”字。礼就是秩序,这 是维系社会的最低标准。以上是中国古圣先王治理国家的五个不同的境界。最高 的境界是以道治国,最低的是以礼治国。如果礼没有了,礼崩乐坏,社会风气就 马上转向衰败,人人自私自利,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学习《群书治要》,首 先要对这五种治国境界有大致的了解,知道古圣先王是如何来治理国家的。通过 弘扬传统文化,把道德仁义礼开始恢复起来。 我们虽然是庶民,但我们可以通过道德仁义礼来修身。身修好了自然家齐,家齐 然后国治。 10.下面对于“圣贤政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圣贤政治”的五个境界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层次也有高低之分。 B.《老子》和《庄子》都谈到了治理天下的五个境界,而他们最推崇的则是以 道治国。 C.从最初的帝王一直到清朝,“圣贤政治”并不是延续不断的,其间也有反例。 D.由汉至清,都靠“礼”维系社会发展,但以礼治国是圣贤治国的最低境界。 11.下面有关历史上道、德、仁、义、礼五种治国境界演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 思的一项是( ) A.尧帝前的圣人无为而治,道行天下;后来失了道,人们就只能以德治天下。 B.夏、商和西周时代,“失德而后仁”,大家仁爱而无私心,社会秩序良好。 C.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是以义治国,人们讲求道义,出现了许多义士。 D.汉高祖刘邦先用儒家思想治国,后又转用礼制,以礼治国一直延续到清朝。 12.根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重视道德教化,人人为公,被孔子称为大同社 会。 B.夏、商、周三代是“小康之治”,各自延续数百年,君王都很贤能,百姓崇 尚仁爱。 C.不注重道德教化,单纯以严苛的法令制度治国,是秦国迅速走向灭亡的主要 原因。 D.学习《群书治要》,是为了了解古代圣贤治国的策略,弘扬传统文化,提高 道德修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春秋战国上下五百余载,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是“礼崩乐坏, 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依今人之说,那是个大毁灭、 大创造、大沉沦、大崛起,从而在社会整体上大转型的时代,这使得那个时代的 人无论是政治家、思想家,还是军事家、教育家,是侠,是士,其生命状态无一 不是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 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 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 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 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 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 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 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 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 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 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 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 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 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 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 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 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联合 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 孙膑、尉缭等等伟大军事家,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 科学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和战争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之源。当人们被各种复杂的问 题困扰时,当人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应该去到我们 的原生文化宝库中寻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 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 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 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 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节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13.下列对“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生文化”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既有大毁灭又有大创造、既有大 沉沦又有大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社会整体上是大转型的时代。 B.“原生文化”由于时代的剧烈变化,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 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C.“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晢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神秘 文化等几乎所有基本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D.“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如孙武、司马穰 苴等伟大军事家的理论,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出现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是因为那是个 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
那是个讲究谋略的阳谋时代,所以智慧丛生色彩斑斓;那是个本色人生的时代, 所以仕学争鸣侠隐飘逸,摇唇鼓舌皆成风流;那是个实力竞争的时代,所以强国 富民为本,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无法泛滥;那是个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 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所以出现了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 灿烂辉煌的景象。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伟人中,有一半多的伟人属于那个伟大 的时代,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神秘文化……几乎所有基本领域, 都在那个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不仅成为我们中华民 族文化的源头,而且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变革最为活跃的时代,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 氏代齐,七雄兴衰,此起彼伏。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里,教育从戎与祀的礼制 中挣脱出来,孔子私学,稷下学宫,最终实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 教育制度;文学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文艺作品林林总总, 诗歌、辞赋、小说、散文皆为后世之滥觞,这时期有《楚辞》的铺陈抒情、浪漫 想象;有《论语》《孟子》的雍容和顺、灵活善譬;有《庄子》的想象丰富、奇 气袭人;有《韩非子》的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艺术更见洋洋大观,青铜器绚烂 多彩,金玉精琢叹为观止,铭文风韵为篆刻艺术之典范;宋音楚舞,边磬编钟, 宫殿廓城,髹漆彩绘无一不在世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科学技术可谓 灿烂辉煌,光学物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春秋战国时 代中国人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绝对遥遥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争霸战已经是车步联合 作战,水陆军协同争先的大规模战争,在战争中诞生了孙武、司马穰苴、吴起、 孙膑、尉缭等等伟大军事家,他们的集古代兵家大成之作,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 科学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和战争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这个民族精神生命之源。当人们被各种复杂的问 题困扰时,当人们在浮华喧嚣的历史泡沫面前迷失或不知所措时,应该去到我们 的原生文化宝库中寻求再生的动力。 两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民族文化原生代所创造的精神,并没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渐 行渐远,依然博大精深,风采依旧。梳理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风云变幻及国家强弱 兴衰之演变轨迹,窥探中国文化原生代的恢宏博大与灿烂辉煌,再现当年诸子百 家和侠客名士的神采风流,以求我们在新的民族竞争面前,在国家民族的转型期 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节选自安然《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 13.下列对“原生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生文化”主要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既有大毁灭又有大创造、既有大 沉沦又有大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社会整体上是大转型的时代。 B.“原生文化”由于时代的剧烈变化,体现了饱满昂扬、奋进向上的生命状态, 充溢着一种不可遏止的进取精神和非凡的创造力。 C.“原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学、神秘 文化等几乎所有基本领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D.“原生文化”是民族精神生命之源,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如孙武、司马穰 苴等伟大军事家的理论,时至今日对世界各国军事理论依然产生着巨大影响。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代能够出现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灿烂辉煌的景象,是因为那是个 深刻思索、创造思想、成就学问、铸造精神的时代,是中华文化的原生代
B.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重视强国富民,追求竞争优势,所以, 那些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没有产生的土壤 C.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不断,如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 等,此起彼伏,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变革的活跃。 D.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不仅表现在光学物 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等方面,也表现在军事科学方面。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私学,稷下学宫,到最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的 实现,表明教育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B.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 消退,当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再生的动力。 C.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往往也是造就伟人的时代,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春 秋战国那个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 D.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 于在今天这个国家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A。A项,“汉学是中外学者……”中“中外学者”有误。 2.解析:选B。原文无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3.解析:选B。A项,“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不正确。C项, “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与文意 不符。D项,“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不符合原文意思。 4.解析:选C。A项,“集中体现”有误。B项,“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与文意不符,应为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D项,“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 白的反差”错。 5.解析:选B。B项,“真实再现”有误。 6.解析:选A。B项,“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无依据 C项,“‘士气’的符号”与“符号化趋势”不是同一概念。D项,“远古时期 先民的无知与天真”错误 7.解析:选A。偷换概念。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不 是经典阅读。 8.解析:选B。A项,原文说的是“似乎在逐渐消逝”;C项,强加因果;D项, 原文说的是“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并不是事实 9.解析:选C。A项,强加因果;B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爱读这些诗的孩子, 定是热爱生活的”;D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属于无中生有。 10.解析:选B。文中只说《老子》中谈到了“圣贤政治”的五种境界。 11.解析:选A。B项,“无私心”不当,文中说“这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 C项,“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不当,因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也属战国,要将“秦 国”和“秦朝”分开。D项,“礼”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不是对立的,更不应 分先后。 12.解析:选B。“君王都很贤能”说法绝对,原文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 13.解析:选B。“体现”的主体是人,不是原生文化。 14.解析:选B。“没有产生的土壤”错,原文是“无法泛滥” 15.解析:选B。“每个人”不妥,原文的“我们”是就整个民族而言;“能从 中寻找到”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应该去寻找”的意思
B.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实力的时代,重视强国富民,追求竞争优势,所以, 那些虚伪的文过饰非的理论没有产生的土壤。 C.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纷争不断,如五霸迭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兴衰 等,此起彼伏,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变革的活跃。 D.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这不仅表现在光学物 理、阴阳五行、染色麻织、灌溉堤防、经络学说等方面,也表现在军事科学方面。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私学,稷下学宫,到最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学吏教育制度的 实现,表明教育已从戎与祀的礼制中挣脱出来。 B.原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体现的精神没有因为经历了两千多年就逐渐 消退,当各种复杂的问题困扰我们的时候,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再生的动力。 C.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往往也是造就伟人的时代,几乎所有基本领域,都在春 秋战国那个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开山立宗并创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最高经典。 D.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精神的生命之源,有助 于在今天这个国家转型期把握住富国强民、团结奋斗的主调。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 A。A 项,“汉学是中外学者……”中“中外学者”有误。 2.解析:选 B。原文无此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3.解析:选 B。A 项,“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不正确。C 项, “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与文意 不符。D 项,“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不符合原文意思。 4.解析:选 C。A 项,“集中体现”有误。B 项,“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与文意不符,应为中国人思维的一种表现。D 项,“画的美就是靠浓墨重彩与留 白的反差”错。 5.解析:选 B。B 项,“真实再现”有误。 6.解析:选 A。B 项,“首倡了中国画‘以少许胜多许’的绘画准则”无依据。 C 项,“‘士气’的符号”与“符号化趋势”不是同一概念。D 项,“远古时期 先民的无知与天真”错误。 7.解析:选 A。偷换概念。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不 是经典阅读。 8.解析:选 B。A 项,原文说的是“似乎在逐渐消逝”;C 项,强加因果;D 项, 原文说的是“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并不是事实。 9.解析:选 C。A 项,强加因果;B 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爱读这些诗的孩子, 一定是热爱生活的”;D 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属于无中生有。 10.解析:选 B。文中只说《老子》中谈到了“圣贤政治”的五种境界。 11.解析:选 A。B 项,“无私心”不当,文中说“这个时候人开始有了私心”。 C 项,“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不当,因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也属战国,要将“秦 国”和“秦朝”分开。D 项,“礼”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不是对立的,更不应 分先后。 12.解析:选 B。“君王都很贤能”说法绝对,原文为“大多数君王都很贤能”。 13.解析:选 B。“体现”的主体是人,不是原生文化。 14.解析:选 B。“没有产生的土壤”错,原文是“无法泛滥”。 15.解析:选 B。“每个人”不妥,原文的“我们”是就整个民族而言;“能从 中寻找到”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是“应该去寻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