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100分钟;分数:1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 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 贻琦岀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仼,便一再请辞, 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 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 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 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 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 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 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 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 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 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 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 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 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 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 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 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 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 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 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年后他在美 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 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 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 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 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硏究所”。晩年的梅贻琦 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 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 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冋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 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査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 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 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 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100 分钟;分数:10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 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 1930 年离职后,因为长 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 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 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 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 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 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 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 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 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 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 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 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 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 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 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 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 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 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 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 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 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1949 年后他在美 负责管理“清华基金”。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 用到台湾。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 来我才回去。”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 上。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1955 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 法”。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晚年的梅贻琦 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 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 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 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 罪行。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 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 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
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 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 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 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相关链接: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 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 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 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 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 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 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 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一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仼任。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 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 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 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仼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 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8分)
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当局 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学 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 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相关链接: ①1931 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 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 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 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 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 也。(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 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清华 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 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 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 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 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 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 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 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硬人”张奚若 王小民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 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 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80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 手”。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 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 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 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 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 辛。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 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 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 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等到他 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就凭这一点,我们 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 1929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在西南联大时期 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 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 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 张奚若对此颇不满。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 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 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 个学者来。”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当年就读于西 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现在有 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 们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1941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其 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 学不来的 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也许 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 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 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1946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 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 前大声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 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 难堪。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有一次国民参政 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硬人”张奚若 王小民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 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 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80 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 手”。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 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 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 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 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 辛。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 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 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 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等到他 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就凭这一点,我们 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 1929 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在西南联大时期, 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 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 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 张奚若对此颇不满。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如果你们来政治 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 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一 个学者来。”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当年就读于西 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现在有 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 们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 1941 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其 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 学不来的。 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也许 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 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 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1946 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 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 前大声说:“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这是客气话。 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 难堪。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有一次国民参政 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
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 此不再出席参政会。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 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 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 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抗战胜利后,全国要 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 说他是国民党员。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近有人在 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 于任何党派。”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 的典范。 (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 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 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 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 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 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 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 太刻薄! 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 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 这样的人。 6.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徐志摩对张奚若评价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 7.这篇传记在选材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8.作者说“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你如何看待张奚若的“个性”? 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5分) 苏宗胜:花若简淡而隽永 徐新芳 花鸟画家苏宗胜钟情于藤花,临摹过上百遍吴昌硕的紫藤花,在创作中,他不仅 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看他画中的藤花,让人想起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
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 此不再出席参政会。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 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 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 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抗战胜利后,全国要 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 说他是国民党员。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近有人在 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 于任何党派。”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 的典范。 (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 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 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 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 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 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 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欢迎提意见,但别 太刻薄!” 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 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 这样的人。 6.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徐志摩对张奚若评价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7.这篇传记在选材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作者说“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你如何看待张奚若的“个性”? 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25 分) 苏宗胜:花若简淡而隽永 徐新芳 花鸟画家苏宗胜钟情于藤花,临摹过上百遍吴昌硕的紫藤花,在创作中,他不仅 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看他画中的藤花,让人想起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
古藤》中所写:“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 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 水 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南方、北方不一样,南方紫藤花开 的时候是有叶子的。北方的是没有叶子的,这与气温有关。南方的紫藤上面长有 些绿色的苔点。北方的紫藤,比如山东曲阜孔府里有几棵老的紫藤,树皮是光 滑的,凑近去摸一摸,有种结实的感觉。” 除了去山中看花,苏宗胜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小区里面有一棵 花开了,我肯定在看,当看到刚要开的花苞,或者是小蜜蜂飞来,或者是风吹来 花轻轻摆动,眼睛就会发亮,很兴奋,就是要找这种感觉。 苏宗胜如此喜欢花,或许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关,一方面家境很好,另一方面, 家中的十一个堂兄弟姐妹中有九个都是女孩。“从小就和姐姐妹妹在一块,就喜 欢美的东西,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更多一点。”而能走上绘画之路,苏宗 胜回想起来,能记起幼时在母亲怀中看到她剪窗花时掉落的碎屑。年龄稍大一些, 买年画的任务都是他来完成,他记得那时很喜欢水墨写意画,长大了才知,很多 年画都是大画家画的,有一幅《风雪夜归人》即出自黄胄笔下。 “文革”时期,到处都张贴大字报,正是此时,苏宗胜与毛笔结缘,“毛笔一接 触宣纸那种‘沙沙’的声音,会让人产生一种灵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一种 兴奋”。后来追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1989年,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 苏宗胜看到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心中颇为震撼,便开始画紫藤。之后,他的作 品参加市里的展览,获奖的正是紫藤作品。 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 盛,追名之心就很重,“就想画得更好,成为一个名家,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画 家”。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后来无意中他看到别人画的白藤,有所感悟, 开始创作白藤、银藤 几年前,苏宗胜像往常一样去九华山写生,在寺庙中遇见一位师父,便和朋友 起皈依。每日持诵《金刚经》让他心静了下来,也感悟到许多。“比如,齐白石 讲‘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跟《金刚经》讲‘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相通的。” 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自皈依佛教,“心 就自然地清净、平和,找到那种本源的东西,我开始喜欢清淡、清雅,找一个清 静的环境,画画变得无所求而有所求,所求是希望给人们一种清静的感觉。我每 年有三四次到九华山看法师,算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个花鸟画家应该找到一种 清净的东西。” 除了藤花,苏宗胜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表达禅心清韵,这很容易理解,佛教 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最近这几年画了好多好多的荷花,追求这种形式美,也追 求它们那种仙气,亭亭玉立,没有污染。要画好画,画得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风 格面貌,还要不停地追求 在苏宗胜的画中,花鸟与山水的结合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潘天寿先生就是 把花鸟和山水相结合,我最早是看到他的《画语录》之后开始画的。在他之前, 宋代马远就把山水和花鸟结合得挺好。潘天寿先生画得好,格调高,只可惜‘文 革’十年没有画画。如果‘文革’期间他要是继续再画的话,他的山水与花鸟的 结合是我们后人难以企及的极致。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 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
古藤》中所写:“方夏而花,贯珠络璎,每一鬣一串,下垂碧叶阴中,端端向人。 蕊则豆花,色则茄花,紫光一庭中,穆穆闲闲,藤不追琢而体裁,花若简淡而隽 永。” 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南方、北方不一样,南方紫藤花开 的时候是有叶子的。北方的是没有叶子的,这与气温有关。南方的紫藤上面长有 一些绿色的苔点。北方的紫藤,比如山东曲阜孔府里有几棵老的紫藤,树皮是光 滑的,凑近去摸一摸,有种结实的感觉。” 除了去山中看花,苏宗胜对身边的花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小区里面有一棵 花开了,我肯定在看,当看到刚要开的花苞,或者是小蜜蜂飞来,或者是风吹来 花轻轻摆动,眼睛就会发亮,很兴奋,就是要找这种感觉。” 苏宗胜如此喜欢花,或许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相关,一方面家境很好,另一方面, 家中的十一个堂兄弟姐妹中有九个都是女孩。“从小就和姐姐妹妹在一块,就喜 欢美的东西,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更多一点。”而能走上绘画之路,苏宗 胜回想起来,能记起幼时在母亲怀中看到她剪窗花时掉落的碎屑。年龄稍大一些, 买年画的任务都是他来完成,他记得那时很喜欢水墨写意画,长大了才知,很多 年画都是大画家画的,有一幅《风雪夜归人》即出自黄胄笔下。 “文革”时期,到处都张贴大字报,正是此时,苏宗胜与毛笔结缘,“毛笔一接 触宣纸那种‘沙沙’的声音,会让人产生一种灵感,一种冲动,一种激情,一种 兴奋”。后来追随齐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1989 年,在西双版纳的密林中, 苏宗胜看到枝条相互缠绕的老藤,心中颇为震撼,便开始画紫藤。之后,他的作 品参加市里的展览,获奖的正是紫藤作品。 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突破,加之年轻气 盛,追名之心就很重,“就想画得更好,成为一个名家,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画 家”。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后来无意中他看到别人画的白藤,有所感悟, 开始创作白藤、银藤。 几年前,苏宗胜像往常一样去九华山写生,在寺庙中遇见一位师父,便和朋友一 起皈依。每日持诵《金刚经》让他心静了下来,也感悟到许多。“比如,齐白石 讲‘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跟《金刚经》讲‘若 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相通的。” 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自皈依佛教,“心 就自然地清净、平和,找到那种本源的东西,我开始喜欢清淡、清雅,找一个清 静的环境,画画变得无所求而有所求,所求是希望给人们一种清静的感觉。我每 年有三四次到九华山看法师,算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个花鸟画家应该找到一种 清净的东西。” 除了藤花,苏宗胜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表达禅心清韵,这很容易理解,佛教 以为莲花清净无染。“最近这几年画了好多好多的荷花,追求这种形式美,也追 求它们那种仙气,亭亭玉立,没有污染。要画好画,画得既有传统又有自己的风 格面貌,还要不停地追求。” 在苏宗胜的画中,花鸟与山水的结合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潘天寿先生就是 把花鸟和山水相结合,我最早是看到他的《画语录》之后开始画的。在他之前, 宋代马远就把山水和花鸟结合得挺好。潘天寿先生画得好,格调高,只可惜‘文 革’十年没有画画。如果‘文革’期间他要是继续再画的话,他的山水与花鸟的 结合是我们后人难以企及的极致。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是把花鸟置身于 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唯美、婉约衬托
出来。但是山水的衬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在构图方面,花鸟、山水不能硬搬到 块 无论是藤花、荷花,苏宗胜将自己的情致、心性融入其中,而这些花的品性也在 他心中留存。“藤萝的生命力很强,千年的藤都有,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感觉。如 果在密林里面,它的藤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阳光,这是我所喜欢的。” 春夏时节,苏宗胜多奔走各地寻花,等花落了,他便开始重新创作,让这些花在 纸上重新绽放,在山水之中,永不凋谢。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引用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古藤》中的一段话,意在表 明花鸟画家苏宗胜在创作中不仅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 B.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他除了去山中看花,对身边的花 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这对他获取绘画创作灵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苏宗胜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很重,作品画风总是显得有些“躁”,难以与齐 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更不要说有所突破 D.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的成分,自皈依 佛教,他便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以表达禅心清韵。 E.苏宗胜一向追求花鸟与山水的统一,他认为,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 是把花鸟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 唯美、婉约衬托出来。 10.苏宗胜走上画紫藤的艺术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1.结合文章,概括本文材料运用的特点。(6分) 12.从苏宗胜在绘画方面取得突破的尝试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生活体 验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5分) 李安:在电影里自说话,在自己眼中看巴别塔 风尚志 、“变质”的李安? 欧洲三大电影节一向是华语导演扬名的地方。今年的四位华人导演李安、蔡明亮 杜琪峰与娄烨入围竞赛片。之前他们都曾有作品入围戛纳,而华语电影更占据竞 赛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谓不大,颇有些“聚而歼之”的意思。 而这枚金棕榈对李安来说,是唯一没有摘得的奖项。迄今为止,李安已经凭借《卧 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只差一枚金棕榈,李安就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
出来。但是山水的衬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在构图方面,花鸟、山水不能硬搬到 一块。” 无论是藤花、荷花,苏宗胜将自己的情致、心性融入其中,而这些花的品性也在 他心中留存。“藤萝的生命力很强,千年的藤都有,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感觉。如 果在密林里面,它的藤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阳光,这是我所喜欢的。” 春夏时节,苏宗胜多奔走各地寻花,等花落了,他便开始重新创作,让这些花在 纸上重新绽放,在山水之中,永不凋谢。 9.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引用明代散文家刘侗在《吏部古藤》中的一段话,意在表 明花鸟画家苏宗胜在创作中不仅画紫藤,还画银藤、白藤。 B.每年春暖花开时,苏宗胜就忙着四处采风,他除了去山中看花,对身边的花 花草草,也会长久注目,这对他获取绘画创作灵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C.苏宗胜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很重,作品画风总是显得有些“躁”,难以与齐 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更不要说有所突破。 D.此前苏宗胜努力去追求突破,追求自我风格,多少有些刻意的成分,自皈依 佛教,他便开始喜欢画荷花、莲花,以表达禅心清韵。 E.苏宗胜一向追求花鸟与山水的统一,他认为,山水与花鸟的结合有一个好处 是把花鸟置身于大自然中,让它回归自然,山水的大场景能把花鸟的那种委婉、 唯美、婉约衬托出来。 10.苏宗胜走上画紫藤的艺术道路,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1.结合文章,概括本文材料运用的特点。(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2.从苏宗胜在绘画方面取得突破的尝试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生活体 验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6 题。(25 分) 李安:在电影里自说话,在自己眼中看巴别塔 风尚志 一、“变质”的李安? 欧洲三大电影节一向是华语导演扬名的地方。今年的四位华人导演李安、蔡明亮、 杜琪峰与娄烨入围竞赛片。之前他们都曾有作品入围戛纳,而华语电影更占据竞 赛片的五分之一,希望不可谓不大,颇有些“聚而歼之”的意思。 而这枚金棕榈对李安来说,是唯一没有摘得的奖项。迄今为止,李安已经凭借《卧 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两次获得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只差一枚金棕榈,李安就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 A
类国际电影节的包围战。但是现在的李安,已不是再为奖项劳神的导演,他也不 会把砝码压在“伍德斯托克”上。 业内基本认为,2004年美国导演 Michael moore执导的《华氏911》在戛纳获奖 标志着戛纳影展转向政治题材影片。去年戛纳还请来热衷于政治的 Sean pent 担任评审团主席。近年来,戛纳对“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的李安”渐生嫌隙 戛纳主席 Gilles jacob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 Terry Linfair甚 至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 、李安并不打算迎合戛纳 这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前有 Pedro almodovar、 Lars von trier围追,后有 Alain Re 等大师阻截。还有人指出李安没有经历过那个伍德斯托克狂飙的年代 只能隔岸观花;更有批评家认为李安根本不懂摇滚音乐。《制造伍德斯托克》在 这样的重重迷雾中成功突围提名成为今年戛纳最大的惊喜 抛开电影节,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电影无不翘首以待。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 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希望看到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 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在戛纳电影节开张前,《制造伍德斯 托克》终于曝光预告片,李安也顺势站出来为自己的新作说上两句 然而,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李安这样解说他的新作:“电 影将更多地以家庭关系为重心,以及这个人物的个人历程一一作为1969年仍然 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而这些因缘巧合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并且让他在其中 寻找到了自我。”这一次,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才是李安 在电影中关注的焦点。 李安一贯是这样,说他想说的,不管全世界要求他说什么。“我是看字幕片长大 的,那太不公平。现在该轮到美国人读字幕了。外面世界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东 西,太多文化交流只是单向的。如果这部电影能突破象牙塔走近群众,我将非常 满足。”这是当年李安对《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而不是最佳外语片的解释。 如果说我关怀人文,其实就是关心我自己,而我只是把我自己想要说的表达出 来而已,不需要宣传到一个道德的高度,非要戴一个光环其实会显得很做作。我 也从来不会去想什么风格,因为风格是没有风格的人才会操心的事情。关心自己 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由此说来,观众应该早已经习惯李安导演。 他彬彬有礼的性格、谦谦君子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掷地有声的心。 、内心的中国情结 2008年8月18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8时是个黄道吉日,在纽约城外约3小时车 程的宁静居住小区里,李安领着他的御用编剧 James Schamus,以及男女主角 Demetri martin、 Mamie gummer( Meryl Streep之女)等一群金发碧眼的洋鬼子 按照中国传统祭拜天地。仪式之后,在响锣声中,《制造伍德斯托克》正式开机 当天正是39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即便是这样一个跟中国文 化差之千里的题材,李安也用自己的方式揉入了他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人性特别 近这是别国文化里很难找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在贩卖国粹。”在中国导演 还在集体贩卖“中国丑”的年代,李安就已经深刻地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 的人文伦理与思想。在李安看来,这种中华文明是非常先进的,是其他国家所没 有的,在电影表达里是比武打还重要的中华瑰宝。出生、生长在台湾的李安没有 经历过剧烈的文化断层,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加上后来在西方求学生活,李安的 思想融汇中西文化,贯通在电影里就是用“地球人”的眼睛看东西方故事:不偏
类国际电影节的包围战。但是现在的李安,已不是再为奖项劳神的导演,他也不 会把砝码压在“伍德斯托克”上。 业内基本认为,2004 年美国导演 Michael Moore 执导的《华氏 911》在戛纳获奖 标志着戛纳影展转向政治题材影片。去年戛纳还请来热衷于政治的 Sean Penn 担任评审团主席。近年来,戛纳对“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的李安”渐生嫌隙, 戛纳主席 Gilles Jacob 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 Terry Linfair 甚 至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 二、李安并不打算迎合戛纳 这次参加戛纳电影节,前有 Pedro Almodovar、Lars Von Trier 围追,后有 Alain Resnais 等大师阻截。还有人指出李安没有经历过那个伍德斯托克狂飙的年代, 只能隔岸观花;更有批评家认为李安根本不懂摇滚音乐。《制造伍德斯托克》在 这样的重重迷雾中成功突围提名成为今年戛纳最大的惊喜。 抛开电影节,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电影无不翘首以待。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 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希望看到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 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在戛纳电影节开张前,《制造伍德斯 托克》终于曝光预告片,李安也顺势站出来为自己的新作说上两句。 然而,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李安这样解说他的新作:“电 影将更多地以家庭关系为重心,以及这个人物的个人历程——作为 1969 年仍然 没有出柜的同性恋,而这些因缘巧合促成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并且让他在其中 寻找到了自我。”这一次,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才是李安 在电影中关注的焦点。 李安一贯是这样,说他想说的,不管全世界要求他说什么。“我是看字幕片长大 的,那太不公平。现在该轮到美国人读字幕了。外面世界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东 西,太多文化交流只是单向的。如果这部电影能突破象牙塔走近群众,我将非常 满足。”这是当年李安对《卧虎藏龙》入围最佳影片而不是最佳外语片的解释。 “如果说我关怀人文,其实就是关心我自己,而我只是把我自己想要说的表达出 来而已,不需要宣传到一个道德的高度,非要戴一个光环其实会显得很做作。我 也从来不会去想什么风格,因为风格是没有风格的人才会操心的事情。关心自己 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由此说来,观众应该早已经习惯李安导演。 他彬彬有礼的性格、谦谦君子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掷地有声的心。 三、内心的中国情结 2008 年 8 月 18 日美国东部时间早上 8 时是个黄道吉日,在纽约城外约 3 小时车 程的宁静居住小区里,李安领着他的御用编剧 James Schamus,以及男女主角 Demetri Martin、Mamie Gummer(Meryl Streep 之女)等一群金发碧眼的洋鬼子 按照中国传统祭拜天地。仪式之后,在响锣声中,《制造伍德斯托克》正式开机。 当天正是 39 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即便是这样一个跟中国文 化差之千里的题材,李安也用自己的方式揉入了他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态度。人性特别 近这是别国文化里很难找到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是在贩卖国粹。”在中国导演 还在集体贩卖“中国丑”的年代,李安就已经深刻地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 的人文伦理与思想。在李安看来,这种中华文明是非常先进的,是其他国家所没 有的,在电影表达里是比武打还重要的中华瑰宝。出生、生长在台湾的李安没有 经历过剧烈的文化断层,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加上后来在西方求学生活,李安的 思想融汇中西文化,贯通在电影里就是用“地球人”的眼睛看东西方故事:不偏
颇、不固执,充满了高于地域文明和性别划分的普世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 是一种高级的沟通,超越种族、国界、宗教,是一座新千年的巴别塔。所以,李 安不论用哪种语言拍哪国的故事大家都看得明白,并且津津乐道。巴别塔上的语 言是全人类共通的 (选自《现代快报》)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卧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成功摘取了奥斯卡奖、威 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A类国际 电影节的包围战。 B.戛纳电影节主席 Gilles jacob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 Terry Linfair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因为他“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 C.《制造伍德斯托克》反映了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 毒品、性、摇滚乐的内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 D.“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当年对《卧虎藏龙》入围最 佳影片时李安掷地有声地说道,彬彬有礼的性格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坚韧的心。 E.当天正是39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制造伍德斯托克》正 式开机;这样一个跟中国文化差之千里的题材,导演李安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揉入 中国的元素。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安导演的《制造伍德斯托克》这部电影的特点。(6 分) 15.文中说“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联系文章,说说李安 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分) 16.导演李安说“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 态度”,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CE。A项,“欣然上任”说法不正确;B项,强加因果,“吾从众” 表现的主要是梅贻琦的民主作风;D项,“搞建设”说法不当 2.解析:有关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散见于文章中,作答时,要通过梳理文段,概 括出内容要点。 答案:①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②培养人才需审时度势,满足社会、 国家的需要。③学生教育,既重学问又重做人。④主张学术独立、兼容并包、自 由教育。 3.解析: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充满了对清华的热爱,他用尽心力 为清华服务,将“清华基金”用在“刀刃”上,危难关头,设法保护师生
颇、不固执,充满了高于地域文明和性别划分的普世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 是一种高级的沟通,超越种族、国界、宗教,是一座新千年的巴别塔。所以,李 安不论用哪种语言拍哪国的故事大家都看得明白,并且津津乐道。巴别塔上的语 言是全人类共通的。 (选自《现代快报》)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卧虎藏龙》《断臂山》等影片成功摘取了奥斯卡奖、威 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完成了对世界上全部最重要的 A 类国际 电影节的包围战。 B.戛纳电影节主席 Gilles Jacob 身边头号人物、拥有选片生杀大权的 Terry Linfair 公开表示不喜欢“变质”的李安,因为他“变得商业化和好莱坞化”。 C.《制造伍德斯托克》反映了那个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 毒品、性、摇滚乐的内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 D.“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当年对《卧虎藏龙》入围最 佳影片时李安掷地有声地说道,彬彬有礼的性格下隐藏着的却是一颗坚韧的心。 E.当天正是 39 年前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行的最后一天,《制造伍德斯托克》正 式开机;这样一个跟中国文化差之千里的题材,导演李安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揉入 中国的元素。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李安导演的《制造伍德斯托克》这部电影的特点。(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5.文中说“他并不打算迎合戛纳,也不打算迎合观众”,联系文章,说说李安 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6.导演李安说“我的电影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中国人的养生 态度”,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 CE。A 项,“欣然上任”说法不正确;B 项,强加因果,“吾从众” 表现的主要是梅贻琦的民主作风;D 项,“搞建设”说法不当。 2.解析:有关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散见于文章中,作答时,要通过梳理文段,概 括出内容要点。 答案:①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②培养人才需审时度势,满足社会、 国家的需要。③学生教育,既重学问又重做人。④主张学术独立、兼容并包、自 由教育。 3.解析:作为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充满了对清华的热爱,他用尽心力 为清华服务,将“清华基金”用在“刀刃”上,危难关头,设法保护师生
答案:①在清华危难之时,他出任清华校长,并诚恳表示,用尽心力为清华服务, 为清华谋发展。②他非常珍惜“清华基金”,希望将这笔钱用在科学硏究上;对 账目管理认真。③他爱学校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遇害,他安排后事,揭 露特务罪行,并想方设法保护老师和学生。 4.解析:这篇传记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梅贻琦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的特点,前者 主要表现在工作、为人和同师生的交往上,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 对当局的态度上 答案:梅贻琦的圆融谦逊表现在:①工作上,作风民主,虚怀若谷,博采众议; ②为人儒雅,说话和气、委婉;③在保护师生时,机智灵活,方法得当,头脑冷 静。 梅贻琦的刚毅果敢表现在:①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②坚持“只唯实 不唯上”,使通才教育在清华得以实施;③对当局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敢于揭 露,拒绝当局解聘吴晗的要求。 5.解析:选CE。A项,“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从文中看,作者并没有 “贬”的意思;B项,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的原因文中还提供了因“对数学不 感兴趣”而打消学土木工程的念头的材料;D项,蒋介石打断张奚若的发言并不 是在西南联大演讲的场合。 6.解析:这篇传记作者在第二段总写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时,引 用了徐志摩对他的评价,这无形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答时,还要注意到从 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总说张奚若“硬”的个性特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借用 徐志摩的敬佩之语,表达了作者对张奚若的高度评价,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 说服力。③结构上,引领下文,为详细叙写张奚若特立独行的个性做铺垫。 7.解析:这篇传记材料内容翔实,作者善于选取典型、可信的材料来突出张奚 若的个性。文中用笔朴实,语言精简,非常符合传记的特点。 答案:①从选材看,作者主要选取能表现其“硬”的材料,突出其品质;文中多 处引用他人的回忆性质的文字或熟悉他的人的话。②文笔纯朴。文章用纯朴的语 言来陈述与传主张奚若相关的事件,使叙述客观、可信。③语言简洁。文章用简 约的语言,记叙了张奚若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语言简洁明快 8.解析:作答探究题时应做到:细读题目了解指向,答题紧扣文本主旨,观点 表达合乎逻辑,答案表述精当鲜明。作答时,要先对张奚若的“个性”进行简要 的概括和分析,然后结合现实指出坚持个性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①他是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能够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 判社会。②他具有真才实学,在政治上他一身正气,直言不讳。他的出现,让政 府、让国人多了一面镜子。③他的品行是硬的,他的意志也是硬的。④在现实生 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和利而舍弃了独立的人格,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多有个性 的人存在,这样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有希望。 9.解析:选B。A项,对作者引用的意图理解有误,从引文看,作者意在点明 苏宗胜的绘画风格“花若简淡而隽永”,也是为了扣住文章的标题。C项,曲解 了文意,文中说“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 突破,加之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就很重”,“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D项, 强加因果。 0.解析:答案区间在四、五两段,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宗胜一步步走上绘 画紫藤道路的原因,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在清华危难之时,他出任清华校长,并诚恳表示,用尽心力为清华服务, 为清华谋发展。②他非常珍惜“清华基金”,希望将这笔钱用在科学研究上;对 账目管理认真。③他爱学校的同仁、朋友和学生。闻一多遇害,他安排后事,揭 露特务罪行,并想方设法保护老师和学生。 4.解析:这篇传记作者为我们展示了梅贻琦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的特点,前者 主要表现在工作、为人和同师生的交往上,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 对当局的态度上。 答案:梅贻琦的圆融谦逊表现在:①工作上,作风民主,虚怀若谷,博采众议; ②为人儒雅,说话和气、委婉;③在保护师生时,机智灵活,方法得当,头脑冷 静。 梅贻琦的刚毅果敢表现在:①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②坚持“只唯实, 不唯上”,使通才教育在清华得以实施;③对当局暗杀民主人士的罪行,敢于揭 露,拒绝当局解聘吴晗的要求。 5.解析:选 CE。A 项,“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从文中看,作者并没有 “贬”的意思;B 项,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的原因文中还提供了因“对数学不 感兴趣”而打消学土木工程的念头的材料;D 项,蒋介石打断张奚若的发言并不 是在西南联大演讲的场合。 6.解析:这篇传记作者在第二段总写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时,引 用了徐志摩对他的评价,这无形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作答时,还要注意到从 结构方面来进行分析。 答案:①内容上,总说张奚若“硬”的个性特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借用 徐志摩的敬佩之语,表达了作者对张奚若的高度评价,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 说服力。③结构上,引领下文,为详细叙写张奚若特立独行的个性做铺垫。 7.解析:这篇传记材料内容翔实,作者善于选取典型、可信的材料来突出张奚 若的个性。文中用笔朴实,语言精简,非常符合传记的特点。 答案:①从选材看,作者主要选取能表现其“硬”的材料,突出其品质;文中多 处引用他人的回忆性质的文字或熟悉他的人的话。②文笔纯朴。文章用纯朴的语 言来陈述与传主张奚若相关的事件,使叙述客观、可信。③语言简洁。文章用简 约的语言,记叙了张奚若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语言简洁明快。 8.解析:作答探究题时应做到:细读题目了解指向,答题紧扣文本主旨,观点 表达合乎逻辑,答案表述精当鲜明。作答时,要先对张奚若的“个性”进行简要 的概括和分析,然后结合现实指出坚持个性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①他是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能够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 判社会。②他具有真才实学,在政治上他一身正气,直言不讳。他的出现,让政 府、让国人多了一面镜子。③他的品行是硬的,他的意志也是硬的。④在现实生 活中,很多人为了名和利而舍弃了独立的人格,希望我们这个社会有更多有个性 的人存在,这样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有希望。 9.解析:选 BE。A 项,对作者引用的意图理解有误,从引文看,作者意在点明 苏宗胜的绘画风格“花若简淡而隽永”,也是为了扣住文章的标题。C 项,曲解 了文意,文中说“但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画的紫藤相比,苏宗胜总觉得难以 突破,加之年轻气盛,追名之心就很重”,“这让他的作品有些‘躁’”。D 项, 强加因果。 10.解析:答案区间在四、五两段,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宗胜一步步走上绘 画紫藤道路的原因,对其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与生活环境相关。从小同众多的姐妹在一起,使他养成了爱美和爱花的 习惯,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也更多了一点。②幼年看母亲剪窗花和年龄稍 大一些买年画的经历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文革”期间与毛笔结缘和跟随齐 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为其奠定了基础。④在西双版纳密林与枝条相互缠绕的老 藤不期而遇,让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促使其走上画紫藤的道路。 11.解析:材料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和作者的整体构思密不可分 一般来说,运用材料包含选取、组合和材料自身的特点三方面,作答时,要从这 三点出发,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答案:①从选取的角度看,作者选用最能体现苏宗胜作画追求的材料,突出其执 着的特点。②从组材看,文章按照苏宗胜画风逐渐形成的过程组织材料。③从材 料特点看,文中多处引用苏宗胜回忆性质的文字或其他文献中的材料。 12.解析:组织答案时要着眼于文章,既要挖掘体现在苏宗胜身上的优秀品质, 又要能看出他性格方面在某个人生阶段的不足之处。正是从这些经验和教训中, 才能找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组织答案时要学会分条作答。 答案:①要淡泊名利,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苏宗胜年轻气盛,把名利看得很重 越想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大家,作品越显得“躁”,这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画风。 ②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苏宗胜之所以不能很快地在绘画中寻得突 破,还与他起初没有深入地体会作画境界有很大的关系。对事物的认识要不断深 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所收获。③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面对绘画中难以突 破的困难,苏宗胜没有萎靡不振,也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走出去, 去寻找心中的希望和梦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是如此,只要心中有不灭的信念 之火,我们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④遭遇挫折与困境要积极行动起来。苏宗胜 面对困扰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地去寻找机缘,最终通过参佛而获得心灵的 宁静,为其画境的突破找到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不能故步 自封,而要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最终解决问题 13.解析:选BE。A项,“完成了对世界……包围战”有误,文中说“只差一枚 金棕榈”;C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不够准确,原 文表述为“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D 项,“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说是李安在《卧虎藏龙》入围 最佳影片时的讲话在文中无依据。 14.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内容要点,共分几部分,分别写了哪 几个方面的事,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答题区间,分别分析概括。 答案:①这部电影部分反映出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 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关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③ 在这部电影里揉入了导演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15.解析:解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并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进 行综合考虑。先要答出戛纳电影节的导演们和观众的看法,再找出李安的做法。 答案:①电影节关注的是伍德斯托克狂飙年代和摇滚乐,观众更多地把目光停留 在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李安突破了这个束缚,将 电影的主题定位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上。③他关怀人文, 关注自我,不追求风格,从观众中寻找知音 16.解析:回答时应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 析李安电影艺术的追求时,要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 感”的角度出发
答案:①与生活环境相关。从小同众多的姐妹在一起,使他养成了爱美和爱花的 习惯,对情感的重视、细微的感悟也更多了一点。②幼年看母亲剪窗花和年龄稍 大一些买年画的经历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文革”期间与毛笔结缘和跟随齐 辛民老师学工笔花鸟画为其奠定了基础。④在西双版纳密林与枝条相互缠绕的老 藤不期而遇,让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促使其走上画紫藤的道路。 11.解析:材料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和作者的整体构思密不可分。 一般来说,运用材料包含选取、组合和材料自身的特点三方面,作答时,要从这 三点出发,结合文本,作出具体的分析。 答案:①从选取的角度看,作者选用最能体现苏宗胜作画追求的材料,突出其执 着的特点。②从组材看,文章按照苏宗胜画风逐渐形成的过程组织材料。③从材 料特点看,文中多处引用苏宗胜回忆性质的文字或其他文献中的材料。 12. 解析:组织答案时要着眼于文章,既要挖掘体现在苏宗胜身上的优秀品质, 又要能看出他性格方面在某个人生阶段的不足之处。正是从这些经验和教训中, 才能找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组织答案时要学会分条作答。 答案:①要淡泊名利,追求一种平和的心态。苏宗胜年轻气盛,把名利看得很重, 越想成为像齐白石那样的大家,作品越显得“躁”,这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画风。 ②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苏宗胜之所以不能很快地在绘画中寻得突 破,还与他起初没有深入地体会作画境界有很大的关系。对事物的认识要不断深 入,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所收获。③在困境中要充满希望。面对绘画中难以突 破的困难,苏宗胜没有萎靡不振,也没有丧失信心,而是勇敢地站起来,走出去, 去寻找心中的希望和梦想。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是如此,只要心中有不灭的信念 之火,我们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止。④遭遇挫折与困境要积极行动起来。苏宗胜 面对困扰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断地去寻找机缘,最终通过参佛而获得心灵的 宁静,为其画境的突破找到关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也不能故步 自封,而要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最终解决问题。 13.解析:选 BE。A 项,“完成了对世界……包围战”有误,文中说“只差一枚 金棕榈”;C 项,“全世界影迷对这部炫目的电影无不翘首以待”不够准确,原 文表述为“大家期望《制造伍德斯托克》和它的第一版电影海报一样炫目”;D 项,“关心自己就是关心观众,于此会找到知音”说是李安在《卧虎藏龙》入围 最佳影片时的讲话在文中无依据。 14.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内容要点,共分几部分,分别写了哪 几个方面的事,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答题区间,分别分析概括。 答案:①这部电影部分反映出疯狂的嬉皮士年代和这场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 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关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③ 在这部电影里揉入了导演内心中的中国情结。 15.解析:解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并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进 行综合考虑。先要答出戛纳电影节的导演们和观众的看法,再找出李安的做法。 答案:①电影节关注的是伍德斯托克狂飙年代和摇滚乐,观众更多地把目光停留 在嬉皮运动中放荡不羁的毒品、性、摇滚乐等主题。②李安突破了这个束缚,将 电影的主题定位在个人的成长、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家庭关系上。③他关怀人文, 关注自我,不追求风格,从观众中寻找知音。 16. 解析:回答时应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 析李安电影艺术的追求时,要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 感”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