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鉴赏40例 目录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上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4.欧阳修《画眉鸟》 5.欧阳修《别滁》 6.苏舜钦《夏意》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周敦颐《题春晚》 9.曾巩《西楼》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1.王安石《江上》 12.刘效《雨后池上》 13.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苏轼《东坡》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7.【北宋】董颖《江上》 18.陈与义《早行》 19.杨万里《小池》 20.徐玑《新凉》 21.罗与之《看叶》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4.翁卷《山雨》 25.某尼《悟道诗》 26.文同《北斋雨后》 27.范成大《横塘》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29.王安石《梅花》 30.李唐《题画》 31.陆游《禹迹寺南……》 程俱《豁然阁》 33.唐庚《春归》 34.梅尧臣《东溪》 35.陆游《幽居初夏》 36.文天祥《夜坐》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隐者不见
宋诗鉴赏 40 例 目录 1.魏收《寻隐者不见》 2.寇准《书河上亭壁》 3.曾公亮《宿甘露僧寺》 4.欧阳修《画眉鸟》 5.欧阳修《别滁》 6.苏舜钦《夏意》 7.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8.周敦颐《题春晚》 9.曾巩《西楼》 10.司马光《过故洛阳城》 11.王安石《江上》 12.刘攽《雨后池上》 13. 张舜民《村居》 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15.苏轼《东坡》 16.黄庭坚《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17. 【北宋】董颖《江上》 18.陈与义《早行》 19.杨万里《小池》 20.徐玑《新凉》 21.罗与之《看叶》 22.陈与义《襄邑道中》 23.陆游《梅花绝句》 24.翁卷《山雨》 25.某尼《悟道诗》 26.文同《北斋雨后》 27.范成大《横塘》 28.叶绍翁《夜书所见》 29.王安石《梅花》 30.李唐《题画》 31.陆游《禹迹寺南……》 32.程俱《豁然阁》 33.唐庚《春归》 34.梅尧臣《东溪》 35.陆游《幽居初夏》 36.文天祥《夜坐》 37.欧阳修《戏答元珍》 38. 吴锡畴《春日》 39.魏野《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40.刘克庄《戊辰即事》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隐者不见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芝,灵芝。 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 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髙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 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生起绵长的思绪 2.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 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前两句诗人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 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景色 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案 1.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 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 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4.阅读欧阳修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髙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芝,灵芝。 1.隐者所居之地有何特点? 2.诗中的对“风”、“松”、“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1. 风无形,松苍劲,云渺渺,远离尘世,远离尘嚣,清幽恬静,安谧神秘。 2. 除了点明隐者所居之处,也烘托了隐者的高洁与脱俗,更表达了诗人对隐者 的仰慕之情,以及寻而未遇的怅惘之情。 2.阅读寇准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书河上亭壁 【宋】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一句描绘了怎样奇妙的画面? 3.全诗以景写情,隐隐传达出诗人情感上的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1.秋日暮色中,诗人独自上高楼,凭栏俯瞰:河面上烟波浩淼,船只稀少;河 岸上,一片辽阔。望着那悠悠流水,诗人的心中不免生起绵长的思绪。 2. 一带远山,静卧在落日余晖中;秋山本是无情物,却似有情又有意,扯过夕 阳余晖披在身,金灿灿,暖融融。 3. 前两句诗人触景生情,悠悠江水凄凄之境勾起 诗人绵绵愁绪,后两句诗表达 的是诗人不愿任这愁绪泛滥,于是“顾左右而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对景色 的观赏上,这就是所谓的“以景撇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银山:江中巨浪。 1.两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甘露寺的什么特点? ②怎样理解“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诗? 答案 1. 长江之滨,悬崖之上,陡峭险奇。 2. 诗人宿于甘露寺,是在傍晚,还是在早上,推开窗子,向外看长江,在一刹 那之间所产生的奇妙感觉:窗下波涛翻滚,水天相接。那江水拍打着,翻卷着, 似乎就要扑涌进窗里一般。 4.阅读欧阳修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如山间自在啼
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 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 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 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 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 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 宁静安谧的氛围。 4.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答案
1.诗的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②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 1. 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 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2.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 5.阅读欧阳修的《别滁》,完成后面题目。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2.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 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 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2. 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 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 静。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松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诗写诗人在炎炎夏日午休的环境,这个环境由哪些景物组成? 2.第二句用“明”字来写“榴花”之色,给人怎样的视觉感受? 3.第四句写“莺啼”,诗人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④诗人午休的环境特点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 有庭院、凉席、榴花、树阴、莺啼。 2. 一个“明”字既写出了榴花之红红如火,榴花之艳艳如燃,照理,很刺眼; 可是由于是隔帘而望,所以润润的,娇娇的,很悦目。 3.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夏日午间庭院中的 宁静安谧的氛围。 4. 宁静、清凉。表达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舟行水上所见的两岸的景色。 2.写出你对诗人“满川风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答案
1.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 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 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 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渔樵一路归。 1.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二句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诗人笔下的村野日暮时分的气氛怎样? 答案 1.苍茫暮色之中,几只昏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翻飞于密林之外。 2.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9.阅读曾巩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竹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1.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2.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案 1.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 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 骤雨即将到来。 2.“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 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1.诗的前两句描绘“连山”之青,“素波”之明,用意何在?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尾二句该怎样理解? 答案 1.诗人用“连山”之“青”,“素波”之“明”这明媚的一切,来反衬衰败后 的洛阳的凄凉。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 3.“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 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 晚云沉沉,笼罩四野;两岸上,春草青青;不时地会有一棵两棵缀满了花的 树,从船边,从眼前闪过。 2. 诗人在泊舟之后,没有躲进古祠,而是站立在古祠之外,看那“满川风雨”, 赏那涛翻浪卷的大潮。若非胸襟开阔者,情怀旷达者,谁能如是之从容?由此可 见,诗人的心情十分闲适,十分超然。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渔樵一路归。 1.用自己的话描述第二句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2.诗人笔下的村野日暮时分的气氛怎样? 答案 1.苍茫暮色之中,几只昏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翻飞于密林之外。 2.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9.阅读曾巩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竹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1.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2.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案 1. 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 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 骤雨即将到来。 2. “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 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1.诗的前两句描绘“连山”之青,“素波”之明,用意何在? 2.“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3.尾二句该怎样理解? 答案 1. 诗人用“连山”之“青”,“素波”之“明”这明媚的一切,来反衬衰败后 的洛阳的凄凉。 2. “春风不识”的言外之意是“人有识”。 3.“春风不识”,因此年年吹拂春草年年绿;“人有识”,因此就怕见这满城野 草满城绿。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1.阅读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 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答案 1.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2.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一—愁苦—一疑惑—一豁然开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更作”怎样解释?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 波平如镜的情状。 2.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上雨滴,纷纷落下,敲打着 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3.“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 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日村居图”风格怎样: 答案 1.夕阳下,晚归的牛,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的背上没有骑着牧童,却 驮着几只更加悠闲的寒鸦。 2.清幽、宁静、恬淡、安详。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 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答案 1. 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2. 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3. 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雨后池塘的状态? 2.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更作”怎样解释? 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诗人用“明镜”来喻池塘,以“磨”字来拟写池塘 波平如镜的情状。 2.东风乍起,吹打杨柳似起舞;随后,凝在杨柳枝叶上雨滴,纷纷落下,敲打着 荷叶,若琵琶声声,如鼓声阵阵。 3. “更作”就是“再作”的意思 。 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风,使得杨柳翩翩起舞,这已令人惊奇不已;落下的雨滴, 敲打着荷叶,又化作美妙的乐音,更令人叫绝。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整首诗描绘的“秋日村居图”风格怎样: 答案 1. 夕阳下,晚归的牛,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它的背上没有骑着牧童,却 驮着几只更加悠闲的寒鸦。 2. 清幽、宁静、恬淡、安详。 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各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 2.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 2.匆来匆去。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1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夜发分宁奇杜润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首句给全诗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醉”与“愁”? 答案 1.离之愁,别之绪 2.因离愁而借酒浇愁,却愁更愁;醉眼朦胧中,那满川的风,满川里铺银泻玉 般的月光,怎也是一派愁容?莫非也在替那离人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 过是“景因情异”罢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 【北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钩 1.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2.前两句诗中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案 1.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 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3.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1.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请依次写出这四个场景。 2.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1. 黑云翻滚、大雨倾盆、风吹云散、水天相接。 2.匆来匆去。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2.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2.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1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夜发分宁奇杜涧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1.首句给全诗定下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2.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醉”与“愁”? 答案 1.离之愁,别之绪。 2. 因离愁而借酒浇愁,却愁更愁;醉眼朦胧中,那满川的风,满川里铺银泻玉 般的月光,怎也是一派愁容?莫非也在替那离人愁?“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不 过是“景因情异”罢了! 1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上 【北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钩。 1.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2.前两句诗中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3.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案 1.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 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2.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3.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1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这首诗,为渲染出行之“早”,诗人调动了各种感觉从各个角度来表现,请围绕 下面题目作具体回答。 1.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2.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早”字。 2.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早”,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了 3.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19.阅读杨万里的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这首小诗中,“小池”是一个具有怎样意境的所在?请作简要的赏析(不少于 60个字)。 答案 小池是一个清幽、精致、温馨,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所在。一眼清泉,汩汩细流, 喷也无声,流也无声——恬淡安谧。小小荷花,蓓蕾初成,孕着奇胎,即将绽放… 就引得蜻蜓急不可待地立于“尖尖角”之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这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原因是隐喻着人才刚刚显露出才能,就受到了 爱才者的关注,于是呵护,于是培养,于是终于茁长为参天大树! 2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2.笔二句用径挂法表“这与在若这这什灯0要分析 答案 1.是侧面描写,兼有映衬的手法。诗人不直接写“凉”,而是写水,写田畴上稻 子的叶子,写透过树丛的日光……而这一切无不透露出无限的凉意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黄莺在这刚刚凉爽下来的青山之中欢快地鸣唱着。这样写, 不仅写出了爽人宜人的凉意,更写出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看叶 罗与之 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人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这首诗,为渲染出行之“早”,诗人调动了各种感觉从各个角度来表现,请围绕 下面题目作具体回答。 1.句从什么角度,表现了什么内容的? 2.次句从什么角度写的? 3.三、四句又是从什么角度,写处了早行时环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从触觉的角度:露水湿衣觉轻寒。突出了一个“早”字。 2.从视觉的角度:天上星斗还分明。不仅突出了“早”,而且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了。 3.视觉与听觉并用的角度。早行的环境很清冷,很寂寞。 19.阅读杨万里的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这首小诗中,“小池”是一个具有怎样意境的所在?请作简要的赏析(不少于 60 个字)。 答案 小池是一个清幽、精致、温馨,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所在。一眼清泉,汩汩细流, 喷也无声,流也无声——恬淡安谧。小小荷花,蓓蕾初成,孕着奇胎,即将绽放…… 就引得蜻蜓急不可待地立于“尖尖角”之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这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原因是隐喻着人才刚刚显露出才能,就受到了 爱才者的关注,于是呵护,于是培养,于是终于茁长为参天大树! 2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新凉 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1.首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凉”?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试作简要分析。 2.尾二句又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新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 1.是侧面描写,兼有映衬的手法。诗人不直接写“凉”,而是写水,写田畴上稻 子的叶子,写透过树丛的日光……而这一切无不透露出无限的凉意。 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黄莺在这刚刚凉爽下来的青山之中欢快地鸣唱着。这样写, 不仅写出了爽人宜人的凉意,更写出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看叶 罗与之 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人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花是美的,姹紫嫣红开遍,这只是春天的一种形式罢了。叶子也有叶子的美!绿 影扶疏满眼看,意味也许更绵长。于平凡中见不凡意。 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1.首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美好的场景? 2.次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3.你对船上主人公这次乘船航行的心情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 1.航船顺流而下,两岸落英缤纷;花的世界花的海,航船如在花中行。甲板,船 舷,被花映衬得一片红彤彤 2.用了映衬的手法,以动衬静。表现了航船顺风顺水而行,十分迅速。 3.悠闲、愉悦,并且有一种凌云壮志滚涌在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之中。 阅读下面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各题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首二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怎样一个背景? 2.你对诗中梅花的形象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野外,雪中,月下;空旷,寂寞,清冷 2.诗人以梅自况。梅是高洁的,却无人问津,因而寂寞,因而愁苦。这正是被罢 官得不到重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2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山雨 翁卷 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写的是山间之雨,为表现其特点,诗人所采用的手法特别新颖:写雨却不 从“雨”字着笔。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景象?试作简要 分析。 答案 前两句写的是一整夜天气晴和,月色皎皎,星光灿烂,天上既无云彩也无雷声, 后两句写的是早上起来,忽然发现溪流里的水满了,流得湍急起来,。想来一定 是别处的山里在夜中下了一场酣畅的雨 2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悟道诗 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花是美的,姹紫嫣红开遍,这只是春天的一种形式罢了。叶子也有叶子的美!绿 影扶疏满眼看,意味也许更绵长。于平凡中见不凡意。 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襄邑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1.首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美好的场景? 2.次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 3.你对船上主人公这次乘船航行的心情有怎样的认识? 答案 1.航船顺流而下,两岸落英缤纷;花的世界花的海,航船如在花中行。甲板,船 舷,被花映衬得一片红彤彤。 2.用了映衬的手法,以动衬静。表现了航船顺风顺水而行,十分迅速。 3.悠闲、愉悦,并且有一种凌云壮志滚涌在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之中。 23.阅读下面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各题。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首二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怎样一个背景? 2.你对诗中梅花的形象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 1.野外,雪中,月下;空旷,寂寞,清冷。 2.诗人以梅自况。梅是高洁的,却无人问津,因而寂寞,因而愁苦。这正是被罢 官得不到重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2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本诗描写的是山间之雨,为表现其特点,诗人所采用的手法特别新颖:写雨却不 从“雨”字着笔。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后两句又写了什么景象?试作简要 分析。 答案 前两句写的是一整夜天气晴和,月色皎皎,星光灿烂,天上既无云彩也无雷声。 后两句写的是早上起来,忽然发现溪流里的水满了,流得湍急起来,。想来一定 是别处的山里在夜中下了一场酣畅的雨! 2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悟道诗 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这首诗中看,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试作简 要的分析。 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从这首诗中还可悟到这样的道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放吏衙:放弃属吏的例行参见。 有人认为这首诗景、情、事三方面巧妙结合,抒写了诗人的闲适心情,你是怎样 认识?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首联总写环境的幽雅,统领全诗,引起下文。颔联写室外的鸟雀、蝴蝶,“占” “寻”二字尤其传神,将景物的清新、淡雅,以及勃勃的生机,乃至诗人心情的 愉悦、闲适,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颈联笔锋一转,写到了室内与知心好友品画 品茶的高雅的情趣,只是两个细节,就把诗人不同流俗的志趣概括浓缩在了方寸 之内。尾联写的是面对着清幽的景色,摆脱了公事的烦冗的超脱之感,那感受太 美妙了,就宛如当年一无挂碍在山里的家中一样,活得真切,活得洒脱。诗人就 是这样将景、情、事三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横塘 范成大 南浦①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南浦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在江淹的《别赋》也有这样的句子:“送君南浦,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 浦来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 这首诗在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紧密联系?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首诗的后两句属于直接抒情。“年年送客横塘路”,“年年”表明送客的次数 之多,频率之高:“横塘”诗人送客的必经之路;在这句诗中诗人用的虽然是直 接抒情的方式,但却把笔墨荡开,不去写眼前的离别之情,而去写以往的送别经 历,接着就为眼前的离愁增添更加浓郁的色彩。“细雨垂杨系画船”,是用来写 眼前的送别的,但是那别情却是用景物暗示出来的。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彩绘 画舫,无一不象征着离别离情。作后一句诗中的这一切景物与前两句有着互补关 系,“石桥”、“朱塔”、“细雨”、“垂杨”、“画船”,合在一起,在“绿 ”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构成了一幅多么空灵秀美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看,诗人悟出了什么道理?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请试作简 要的分析。 答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 从这首诗中还可悟到这样的道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放吏衙:放弃属吏的例行参见。 有人认为这首诗景、情、事三方面巧妙结合,抒写了诗人的闲适心情,你是怎样 认识?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首联总写环境的幽雅,统领全诗,引起下文。颔联写室外的鸟雀、蝴蝶,“占”、 “寻”二字尤其传神,将景物的清新、淡雅,以及勃勃的生机,乃至诗人心情的 愉悦、闲适,紧密的融合在了一起。颈联笔锋一转,写到了室内与知心好友品画、 品茶的高雅的情趣,只是两个细节,就把诗人不同流俗的志趣概括浓缩在了方寸 之内。尾联写的是面对着清幽的景色,摆脱了公事的烦冗的超脱之感,那感受太 美妙了,就宛如当年一无挂碍在山里的家中一样,活得真切,活得洒脱。诗人就 是这样将景、情、事三方面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2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横塘 范成大 南浦①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①南浦在屈原的《九歌·河伯》中有:“子交子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在江淹的《别赋》也有这样的句子:“送君南浦,伤之如何?”于是后人便以南 浦来指代水边的送别之所。 这首诗在后两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与前两句有什么紧密联系?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首诗的后两句属于直接抒情。“年年送客横塘路”,“年年”表明送客的次数 之多,频率之高;“横塘”诗人送客的必经之路;在这句诗中诗人用的虽然是直 接抒情的方式,但却把笔墨荡开,不去写眼前的离别之情,而去写以往的送别经 历,接着就为眼前的离愁增添更加浓郁的色彩。“细雨垂杨系画船”,是用来写 眼前的送别的,但是那别情却是用景物暗示出来的。蒙蒙细雨,依依杨柳,彩绘 画舫,无一不象征着离别离情。作后一句诗中的这一切景物与前两句有着互补关 系,“石桥”、“朱塔”、“细雨”、“垂杨”、“画船”,合在一起,在“绿 川”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构成了一幅多么空灵秀美的画面!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凊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 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答: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 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 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 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 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 29.阅读王安石的《梅花》,回答问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价这首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 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 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明。 答案 决非抄袭之作!古乐府不过就是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与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 身。而本诗,则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与追求一—“凌寒独自开”,明写的是梅 花不惧恶境傲霜斗雪的品格,实写的是诗人的情感世界。 30.阅读宋代诗人李唐的《题画》,回答问题 题画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①据明代郁蓬庆《书海题跋》记载,钱塘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 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 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③牡丹,一名富贵花。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 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诗人旨在借“题画”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者,醉心声色犬马者,贪恋荣华富贵者, 句话,讽刺的是那些缺少真正审美能力的人。诗人所题的画,画面十分淡雅宁 静,让人不由得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滩涂之上,白云深处,一带远 村……看上去,画成它十分容易,实际上画好这一切是恨不容易的。但这样的艺 术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只喜欢大富大贵的牡丹,他们哪管什么艺术不 艺术呢 3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句诗中 的有这样的评价,“以无知儿女之乐,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请结合全 诗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妙处。 答:叶绍翁的这首七绝,写秋声、秋色、秋思、秋愁,却不落窠臼,别有情致, 寥寥二十八个字,除了用“萧萧梧叶”“寒声”“江上秋风”等,从正面来衬托 自己客居异乡“秋风思归”的愁苦之情外,后两句诗采用的则是反衬的手法,用 孩子们在篱笆边挑着一盏灯笼捉蟋蟀这样一个细节,以孩子们的无忧无虑、活泼 天真与自己的凄然神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反衬出了诗人的羁愁之 29.阅读王安石的《梅花》,回答问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南宋人李壁评价这首诗时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 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 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明。 答案 决非抄袭之作!古乐府不过就是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与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 身。而本诗,则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与追求——“凌寒独自开”,明写的是梅 花不惧恶境傲霜斗雪的品格,实写的是诗人的情感世界。 30.阅读宋代诗人李唐的《题画》,回答问题。 题画 李唐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①据明代郁蓬庆《书海题跋》记载,钱塘人宋杜云:李唐,擅长淡墨山水, 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 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③牡丹,一名富贵花。 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只是 借题发挥,实有弦外之音。请结合原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诗人旨在借“题画”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者,醉心声色犬马者,贪恋荣华富贵者, 一句话,讽刺的是那些缺少真正审美能力的人。诗人所题的画,画面十分淡雅宁 静,让人不由得想起“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滩涂之上,白云深处,一带远 村……看上去,画成它十分容易,实际上画好这一切是恨不容易的。但这样的艺 术就是“不入时人眼”,因为时人只喜欢大富大贵的牡丹,他们哪管什么艺术不 艺术呢! 3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