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谭宏凯
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谭宏凯
题解:思考标题的含义及特点 1、“台湾历史不容歪曲”暗示有人在 歪曲历史,也暗示本文文体是驳论文。 2、否定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 的态度和强烈的愤慨之情。 3、“歪曲”指出林奇故意为之的险恶用
题解:思考标题的含义及特点 1、“台湾历史不容歪曲” 暗示有人在 歪曲历史,也暗示本文文体是驳论文。 2、否定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 的态度和强烈的愤慨之情。 3、“歪曲”指出林奇故意为之的险恶用 心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林奇的观点句, 然后分析其内在联系。 (1)、“与流行的传说恰恰相反,台湾从来都不 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体”“清朝和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 (2) 3)、“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认同迄今依然 相去太远”,而且,“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 大”,因此不可能实现“自然的政治统一”。 (1)是林奇的中心观点,(2)(3)是支撑观点 的材料。他们之间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林奇的观点句, 然后分析其内在联系。 (1)、“与流行的传说恰恰相反,台湾从来都不 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2)、“清朝和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 体。” (3)、“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认同迄今依然 相去太远”,而且,“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 大”,因此不可能实现“自然的政治统一”。 (1)是林奇的中心观点,(2)(3)是支撑观点 的材料。他们之间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批驳论敌 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批驳论敌的观点:“台湾从来都 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作者引论敌的话“台湾在1684到1895 年间是清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和详 细列举1684年之前上至12世纪宋朝的 史实,反驳论敌观点
2、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批驳论敌 的?依据是什么? ▪ 首先批驳论敌的观点:“台湾从来都 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 ▪ 作者引论敌的话“台湾在1684到1895 年间是清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和详 细列举1684年之前上至12世纪宋朝的 史实,反驳论敌观点
其次批驳论敌的论据:“清朝和 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 体。”“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 “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大”。 先理论分析,反驳论敌错误,后 以历史事实反驳论敌论据
其次批驳论敌的论据:“清朝和 中国不是同一政治和文化实 体。”“台湾和中国人的集体身份 认同迄今依然相去太远”,而且, “他们的历史经验差别太大”。 先理论分析,反驳论敌错误,后 以历史事实反驳论敌论据
最后进一步批驳论敌“台湾不 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观点。 引台湾的相关历史文件,从历史 及法理上反驳论敌的观点
最后进一步批驳论敌“台湾不 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观点。 引台湾的相关历史文件,从历史 及法理上反驳论敌的观点
3、根据文章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并概述段意。 (1-3):警醒人们不要轻信林奇那样的知识 分子。 、(4-22):批驳林奇荒谬的观点及论据。 三、(23-40):批林奇的观点,揭露其无视历史 文件的实质 四、(41-46):揭露林奇行为的险恶用心
3、根据文章行文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并概述段意。 一、(1-3):警醒人们不要轻信林奇那样的知识 分子。 二、(4-22):批驳林奇荒谬的观点及论据。 三、(23-40):批林奇的观点,揭露其无视历史 文件的实质。 四、(41-46):揭露林奇行为的险恶用心
课文探究 1、回顾驳论文的常用方法。 (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2、驳论点直接批歌归谬法:(引申法):根据对 间接批驳方错误观点进行合理引申、推 倒对方。「 反证法:通过证明与所驳的言 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 确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课文探究 1、回顾驳论文的常用方法。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2、驳论点 直接批驳 间接批驳 归谬法:(引申法):根据对 方错误观点进行合理引申、推 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 倒对方。 反证法:通过证明与所驳的言 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 确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3、分析本文在驳论中使用的方法 驳论点:“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 部分”的观点,作者用历史事实进行有力 的批驳。 驳论据:对林奇使用的“政治和文化实 体”,“集体身份认同”等论据从道理和 事实两方面进行批驳 驳论证:“台湾在1684年到1895年间是清 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与观点“台湾从来 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矛盾
3、分析本文在驳论中使用的方法。 驳论点:“从来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 部分”的观点,作者用历史事实进行有力 的批驳。 驳论据:对林奇使用的“政治和文化实 体”,“集体身份认同”等论据从道理和 事实两方面进行批驳。 驳论证:“台湾在1684年到1895年间是清 朝的一个边远居民点”与观点“台湾从来 都不曾真正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矛盾
4、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然而,事实证明轻信便会有被误导的危 险 (2)我们或许可以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情。但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
4、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然而,事实证明轻信便会有被误导的危 险。 (2)我们或许可以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情。但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