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 姓名:小组:编写:贺朝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2.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3.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案 选择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3)解释加横线的词: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A.严厉B.严格C.恐惧D.厌恶 (4)解释加横线的词:“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A.统一B.专一C.一直D.一起 二、翻译题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 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探究案 学习《孟子·公孙丑上》 1.“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训练案 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福建卷8)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 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 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孟子·公孙丑下》)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 姓名: 小组: 编写:贺朝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2. 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3.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选择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3)解释加横线的词: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 A.严厉 B.严格 C.恐惧 D.厌恶 (4)解释加横线的词:“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 A.统一 B.专一 C.一直 D.一起 二、翻译题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 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探究案 学习《孟子•公孙丑上》 1.“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训练案 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福建卷 8)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 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 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孟子•公孙丑下》)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 分) 译: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 分) 译: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 分)
课时 预习案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B.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确实 C.管夷吾举于士士:指读书人。D.发于声,而后喻。喻:明白。 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A.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B.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 C.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橫”,横塞, D.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歉”,歉疚。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B.必先苦其心志 C.行拂乱其所为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B.助之长者,揠苗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探究案 学习《孟子·滕文公下》 l、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 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2、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3、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请写出至少5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并对其中一个做个简要的介绍和 评价 第三课时 默写填空: 此之谓大丈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劳其筋骨 学习《孟子告子下》 1.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2.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第二课时 预习案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是,馁也。馁:萎靡不振。 B.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确实。 C.管夷吾举于士 士:指读书人。 D.发于声,而后喻。 喻:明白。 2.下列关于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B.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助。 C.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横塞。 D.行有不慊于心 慊:通“歉”,歉疚。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必先苦其心志 C.行拂乱其所为 D.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4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各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B.助之长者,揠苗也。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探究案 学习《孟子•滕文公下》 1、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 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2、 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3、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请写出至少 5 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并对其中一个做个简要的介绍和 评价。 第三课时 默写填空: ⑵ , , :此之谓大丈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 , , 。 学习《孟子•告子下》 1.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2.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训练案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 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 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2.下列句子中,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句是(D) A.然后知生于忧患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战于长勺D.或重于泰山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2.下列句子中,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句是(D ) A.然后知生于忧患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战于长勺 D.或重于泰山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