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向青春举杯·回旋舞 回旋舞》教学设计 保尔·福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懂得把握诗歌的意象 2.把握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掌握借助意象来把握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前面几首,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大洋那一边的欧美近代诗歌,让 我们在中外不同风格的诗歌海洋中“荡起双桨”吧…… 二、简介作者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32卷之多,有名的《法兰 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他在从1905-1914年这十年间主编《诗与散文》之前,主要是一 个剧场老板、剧作家、象征主义演剧运动者。他很早就活跃于巴黎的戏剧界了。1890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 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征派的诗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的自然主义。在一般人认为此类戏 曲不可能上演的议论纷纷之下,他终于获得了可惊异的成功。1912年,他获得了“诗王”的光荣称号 保尔·福尔弗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 Ballades,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 诗歌的固定形式。尽管中世纪诗歌和后世的民歌体中也有“巴拉德”,但保尔·福尔的“巴拉德”与它们都不一 样,在法国诗歌史上保尔·福尔的“巴拉德”独具一格。他的诗歌作品以纯真自然、清新朴质见称,青年男女的 纯真爱情、大自然在感情上的启发和震动,是他的作品的中心内容。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 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回旋舞》一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三、解读诗歌 1.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2.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 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 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 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3.讨论:《回旋舞》中少男少女拉起手来围着大海跳舞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 明确: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 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 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 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这首诗是诗人在20世纪前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 的向往和平安宁的愿望。 四、赏析本诗的艺术形式 明确:整首诗以三个假设的排比句铺排来,诗歌的主旨在重复的吟唱中不断地得到了强化。全人类不分男女 种族、肤色、国家差别,一起跳同一种舞蹈,借用法国常见的民间舞蹈,唱出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 诗人希望全人类破除一切隔阂、猜忌,共同创造“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和乐观精神。末句“假如全世界的男女 孩都肯携手起来”呼应首句:“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手起来”,首尾相接、回环往复、浑然天成 五、课后作业 附1:《回旋舞》赏析 本诗只有3个小节,但前2节均用“假如”开头,先给予读者一种美丽的遐想。第一节写到:假如全世界的 少女都肯携起手来。诗人重在强调“全世界”和“携起手来”,而“全世界的少女都携起手来”那么“她们可以 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全世界的少女在平如明镜般的海上跳着回旋舞的画面,这是一幅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回旋舞 1 《回旋舞》教学设计 保尔·福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懂得把握诗歌的意象。 2.把握写作背景,正确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掌握借助意象来把握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的方法。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面几首,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大洋那一边的欧美近代诗歌,让 我们在中外不同风格的诗歌海洋中“荡起双桨”吧…… 二、简介作者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 32 卷之多,有名的《法兰 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他在从 1905-1914 年这十年间主编《诗与散文》之前,主要是一 个剧场老板、剧作家、象征主义演剧运动者。他很早就活跃于巴黎的戏剧界了。1890 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 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征派的诗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的自然主义。在一般人认为此类戏 曲不可能上演的议论纷纷之下,他终于获得了可惊异的成功。1912 年,他获得了“诗王”的光荣称号。 保尔·福尔弗尔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懈地写作“巴拉德”(Ballades,民歌形式的短歌),这是他毕生创作 诗歌的固定形式。尽管中世纪诗歌和后世的民歌体中也有“巴拉德”,但保尔·福尔的“巴拉德”与它们都不一 样,在法国诗歌史上保尔·福尔的“巴拉德”独具一格。他的诗歌作品以纯真自然、清新朴质见称,青年男女的 纯真爱情、大自然在感情上的启发和震动,是他的作品的中心内容。戴望舒称他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 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回旋舞》一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三、解读诗歌 1.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 2.整体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 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 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 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3.讨论:《回旋舞》中少男少女拉起手来围着大海跳舞是否有某种象征意义? 明确:这首诗以“回旋舞”为主要意象,这是从法国民间舞蹈“回旋舞”的表演形式中摄取诗意,生发开来 的。作为抒情诗人,保尔·福尔特别歌唱爱情和人类的友爱。全世界的少男少女都携起手来,团结起来,没有肤 色、种族、国别的差别,大家共跳一个回旋舞,世界不就充满了爱吗?诗人唱出的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 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乐观的情调。这首诗是诗人在 20 世纪前期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 的向往和平安宁的愿望。 四、赏析本诗的艺术形式 明确:整首诗以三个假设的排比句铺排来,诗歌的主旨在重复的吟唱中不断地得到了强化。全人类不分男女、 种族、肤色、国家差别,一起跳同一种舞蹈,借用法国常见的民间舞蹈,唱出全世界人民和睦团结的颂歌,表达 诗人希望全人类破除一切隔阂、猜忌,共同创造“大同世界”的美好理想和乐观精神。末句“假如全世界的男女 孩都肯携手起来”呼应首句:“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手起来”,首尾相接、回环往复、浑然天成。 五、课后作业 附 1:《回旋舞》赏析 本诗只有 3 个小节,但前 2 节均用“假如”开头,先给予读者一种美丽的遐想。第一节写到:假如全世界的 少女都肯携起手来。诗人重在强调“全世界”和“携起手来”,而“全世界的少女都携起手来”那么“她们可以 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全世界的少女在平如明镜般的海上跳着回旋舞的画面,这是一幅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回旋舞 多么美好的画面!而诗人的希望也通过这寥寥数笔呈现在读者面前,那就是和平 诗人在第2节中,运用了同样的写法,不仅使得诗的形式一致,而且在内容上也相通。“全世界的男孩肯做 水手”、“用他们的船造成一座美丽的桥”。这是多么写意的想象,诗人把读者带进了他的梦想 个和平美 丽的世界 第3节,诗人进一步写到“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这不仅深化主题,而且指出了世界需要和平, 人们渴望和平这个重点。 本诗节奏感强,轻快。诗行间充满了对未来和平世界的向往,毫无低落、抑郁之情,让读者跟随诗人走进美 好的世界中,去感受生活的情,和平的美。 附2:世界大同 世界大同,古代常指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不战不乱,无贼无匪的大同世界。现代泛指全球范围的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大同,全人类高度互助共荣的社会形“地球村”。 大同思想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 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硕鼠》 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 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 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农家:“并耕而食”理想 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 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 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道家:“小国寡民”理想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人类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 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 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实际上是邻村),也“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而舟车等 交通工具是根本用不着的。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的幻想 儒家:“大同”理想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 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 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礼记·礼运》),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 阴谋。 儒家的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详尽,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诱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国思想 史上也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 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 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上述三种类型的大同理想,奠定了后代大同思想的发展基础,后代出现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大同类型,基本上 都是属于农家类型的:一切在王朝更替、农民战争中受到损害,企图用“避世”来寻求解脱的人,都憧憬着道家 类型的理想境界;而儒家的大同理想,则往往为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所汲取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回旋舞 2 多么美好的画面!而诗人的希望也通过这寥寥数笔呈现在读者面前,那就是和平。 诗人在第 2 节中,运用了同样的写法,不仅使得诗的形式一致,而且在内容上也相通。“全世界的男孩肯做 水手”、“用他们的船造成一座美丽的桥”。这是多么写意的想象,诗人把读者带进了他的梦想——一个和平美 丽的世界。 第 3 节,诗人进一步写到“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这不仅深化主题,而且指出了世界需要和平, 人们渴望和平这个重点。 本诗节奏感强,轻快。诗行间充满了对未来和平世界的向往,毫无低落、抑郁之情,让读者跟随诗人走进美 好的世界中,去感受生活的情,和平的美。 附 2:世界大同 世界大同,古代常指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不战不乱,无贼无匪的大同世界。现代泛指全球范围的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融合大同,全人类高度互助共荣的社会形“地球村”。 大同思想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 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11 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 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硕鼠》是 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 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 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农家:“并耕而食”理想 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 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 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 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道家:“小国寡民”理想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人类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 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 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实际上是邻村),也“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而舟车等 交通工具是根本用不着的。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的幻想。 儒家:“大同”理想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 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 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礼记·礼运》),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 阴谋。 儒家的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详尽,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诱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国思想 史上也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 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 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上述三种类型的大同理想,奠定了后代大同思想的发展基础,后代出现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大同类型,基本上 都是属于农家类型的;一切在王朝更替、农民战争中受到损害,企图用“避世”来寻求解脱的人,都憧憬着道家 类型的理想境界;而儒家的大同理想,则往往为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所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