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 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吟咏诗韵】 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因声求气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 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 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 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唐诗、宋词也不外乎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其中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 小喜往往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小怒往往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 小哀往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 小乐而往往声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 大喜往往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大怒往往声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大哀往往声惨,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 大乐往往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2、掌握知识技巧—一声律知识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 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 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节奏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 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吟咏诗韵】 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因声求气--- “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 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 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 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 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唐诗、宋词也不外乎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其中程度不同,声音的表现也不同: 小喜往往声丽,如“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九枝花”; 小怒往往声愤,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流水”; 小哀往往声伤,如“泪流襟上血,发变镜中丝”; 小乐而往往声逸,如“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妆睡到明”; 大喜往往声放,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大怒往往声躁,如“解通银汉终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大哀往往声惨,如“主客夜呻吟,痛人妻子心”; 大乐往往声荡,如“骤然始散东城外,倏忽还逢南陌头”。 2、掌握知识技巧——声律知识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 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 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节奏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 。如: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快慢 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 ③抑扬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 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 的感情 ④轻重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 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 词语。 3、情感要求 吟诵者所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使你的吟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 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就必须先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激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 要想使你的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动真情,有深情 知识链接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 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 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 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 接抒情的诗歌)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②快慢 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 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 ③抑扬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 等感情。 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 的感情。 ④轻重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 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 的词语。 3、情感要求 吟诵者所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想使你的吟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 先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而要在感情上打动别人,就必须先自己为作品的感情所激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 要想使你的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动真情,有深情。 二、知识链接-----中国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与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 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 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 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 接抒情的诗歌)等。 3、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结构形式 :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 渡、铺垫、伏笔等 1、将进酒 【因声求气】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吟咏诗韵】 全面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赏析】 1、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和朋友开 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 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基调是壮。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 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 是比喻—一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一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 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 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2、开篇的两个长句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 长句开篇,起势突兀,用一去不返的流水来悲叹人生短暂、易逝。开篇两句气势恢宏,境界阔大, 流露出一种极有气势的感伤。 3、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 必有用”。我们应如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 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 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 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 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既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 渡、铺垫、伏笔等。 1、将进酒 【因声求气】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吟咏诗韵】 全面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赏析】 1、诗的开头“黄河”与“人生”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四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两句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李白和朋友开 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 势不可回。诗人写黄河,颇能够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基调是壮。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 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接着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这前后二句,既 是比喻——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再,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渺小,因而切 四句令人顿生悲意。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前二句从空间上放大,后二句 从时间上压缩,开篇即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2、.开篇的两个长句传达出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全诗要从奔涌不息的黄河写起? 长句开篇,起势突兀,用一去不返的流水来悲叹人生短暂、易逝。开篇两句气势恢宏,境界阔大, 流露出一种极有气势的感伤。 3、当时李白已是两鬓染霜,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 必有用”。我们应如理解这种思想感情?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 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这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 这里有一定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 个期许。这种矛盾的协调方式与《行路难》如出一辙。这种诗情体现了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上也是 他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既是他人生价值的铿锵宣言,同时也是他抑郁情绪的快意释放
4、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中哪两个字最有表现力? 诗人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 其中“必”、“还”最具表现力,充分表达了李白的乐观自信,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 5、、李白在丹丘家做客,为何反客为主,举杯劝酒?(品味诗人洒脱狂放不羁性格在文中的体现。) 李白与丹丘是知交好友,关系密切随意。而诗人天性洒脱狂放不羁,加之上兴之所至 6、“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这四个短句的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酒席上的声音口吻,表现作者酒酣之际 的狂放之情。 7、、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原文中找句子)与尔同销万古愁. 8、怎样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作者为什么要“长醉不用醒”?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官场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 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 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 愿长醉不复醒 9、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 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又 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 场。李白钦佩曹植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满腔郁愤 10、如何理解诗末“万古愁”? 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 深沉。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又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 “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也一定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才可 当之
4、. 如何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中哪两个字最有表现力? 诗人虽有不平之气,但并不消沉,虽怀才不遇但仍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 其中“必”、“还”最具表现力,充分表达了李白的乐观自信,他深信自己的才能总有施展的时 候。 5、、李白在丹丘家做客,为何反客为主,举杯劝酒?(品味诗人洒脱狂放不羁性格在文中的体现。) 李白与丹丘是知交好友,关系密切随意。而诗人天性洒脱狂放不羁,加之上兴之所至。 6、.“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这四个短句的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酒席上的声音口吻,表现作者酒酣之际 的狂放之情。 7、、李白为什么要狂喝痛饮?(原文中找句子) 与尔同销万古愁. 8、.怎样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一句?作者为什么要“长醉不用醒”?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官场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 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所以才说“钟鼓馔玉不足贵”,实际上是对 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因而又写道:“但 愿长醉不复醒。” 9、诗人要“但愿长醉不愿醒”,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 名”时,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又 遭兄、侄猜忌,终不得用。李白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 场。李白钦佩曹植的才干,同情他的遭遇,借以自况,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满腔郁愤。 10、如何理解诗末“万古愁”? 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 深沉。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又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 “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将来也一定有-----这样的愁情唯“万古愁”一才可 当之
11、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壮一—欢乐——狂放——愤恨一一癫狂一一愁苦 12、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 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 忘却。 13、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一点具体分析 第一问答案:愤激 第二问答案要点: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 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偾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使抒 情达到了高潮点。 14、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15、如何理解诗中的典故作用? 以曹植自比。聊以自慰:“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善饮的陈王〔曹植)才留下了千载美名。言外 之意,自己善饮,也必将传名于后世。就是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时,他的那种自信,那种狂傲,依然 故我,真是千古一人 16、全诗多处使用夸张的手法,请找出并试做分析 “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黄河之水 天上来”表现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句有力的说明了诗人豪放 的性格,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11、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 12、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 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 忘却。 13、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做一点具体分析。 第一问答案:愤激。 第二问答案要点: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 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使抒 情达到了高潮点。 14、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15、如何理解诗中的典故作用? 以曹植自比。聊以自慰:“古来圣贤皆寂寞”,只有善饮的陈王〔曹植〕才留下了千载美名。言外 之意,自己善饮,也必将传名于后世。就是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时,他的那种自信,那种狂傲,依然 故我,真是千古一人。 16、全诗多处使用夸张的手法,请找出并试做分析。 “一饮三百杯” 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黄河之水 天上来”表现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暂,这些夸张句有力的说明了诗人豪放 的性格,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
2、阁夜 【因声求气】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吟咏诗韵】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诗歌欣赏】 赏析诗文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明确如下】 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 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 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 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 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 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 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 “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 感悲伤。 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 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 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 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 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 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 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
2、阁夜 【因声求气】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吟咏诗韵】 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比较阅读《阁夜》《旅夜书怀》 【诗歌欣赏】 赏析诗文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合作交流后,小组代表上交流成果。 【明确如下】: 1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 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 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 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 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 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 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 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 “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 感悲伤。 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 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 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 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 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 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 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
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 怀 【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 感情 【比较】与《旅夜书怀》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高朗壮阔。 前者采用了“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息; “鼓角”“星河”则表达战争和动荡的氛围。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 瑟。而《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等意象描绘的是春夜风清气和的氛围,“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更是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 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章法方面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前三联的写景中,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情 景交融。《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 常和谐 3、李凭箜篌引 【知人论世】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 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 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因声求气】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诗歌欣赏】 (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 怀。 【鉴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提示:从三方面着手,按照三个步骤。 修辞、抒情方式、描写手法;叙----析------评 示例:采用声音描写,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气氛,抒发沉重、痛楚的 感情 【比较】与《旅夜书怀》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高朗壮阔。 前者采用了“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息; “鼓角”“星河”则表达战争和动荡的氛围。全诗景象宏阔壮观,但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 瑟。而《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等意象描绘的是春夜风清气和的氛围,“星 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则更是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 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章法方面: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在前三联的写景中,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情 景交融。《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 常和谐。 3、李凭箜篌引 【知人论世】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 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 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 811-813 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因声求气】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1(1—4 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 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 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诗歌欣赏】 (1—4 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1、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 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 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 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这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 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 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 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 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李凭中国弹箜篌。 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 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 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赏析第二节】5-6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 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昆山”,昆仑山,自古以来 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 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 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一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 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
1、吴丝蜀桐张高秋 “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 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 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 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 这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 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 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 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 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李凭中国弹箜篌。 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 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 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赏析第二节】5—6 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有密有疏,有悲有欢。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 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昆山”,昆仑山,自古以来 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 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 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 ——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 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
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 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 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 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 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 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 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 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 “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赏析第三节】7---14句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 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 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 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 的感化力和渗透力。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冷光”和“高秋”不 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 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 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 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1、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 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2、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 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 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 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 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 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 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另外,“石破天惊逗秋雨”也兼具“以声类声”“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秋雨”密密 匝匝地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同时,“秋雨”也可以唤起连绵不绝的忧郁形象。李 贺诗中的通感往往是复合通感,既有视觉感受,也有听觉感受,同时还有动感,“碎”“叫” “泣”“笑”“逗”等语汇都有很强的动感。 【赏析第三节】7---14 句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 主体情绪。 “十二门”代指长安,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 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 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 的感化力和渗透力。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冷光”和“高秋”不 谋而合,都散发出清寒之气,音乐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谐一体。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李凭的演奏感动了“紫皇”。“紫皇”是双 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人间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 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 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1、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 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2、第四联“紫皇”一语双关,兼指当时的皇帝和天帝。联系下文,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这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诗人凭借想 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3、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 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 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 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 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 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 秋雨雾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4、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一演 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 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 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 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 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 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 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艺术手法探究】 1、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以音响效 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 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 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3、第五联中哪一个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逗”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开。 清冷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 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 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 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 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 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曲终人寂,诗意本该完结,但是诗人又在“梦幻”中展开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4、六联中诗人用“老”和“瘦”两个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何妙处? 诗人运用反衬的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演 奏结束了,诗人还没从音乐的境界中走出来,神志还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觉中。整个演奏过 程像一场梦,李凭不是在人间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 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 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 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 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 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艺术手法探究】 1、后八句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以音响效 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 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 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 妙。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