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 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 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 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 来人为你感叹。“歌词导入 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 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 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 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己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 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 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 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 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 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 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
1 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 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 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 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 来人为你感叹。“歌词导入 二、 作者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 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 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 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 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 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 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 户晓,人人皆知。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 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 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 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二、 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 朗读停顿的指导。 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
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 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分析课文 1.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 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 气上有什么不同? 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愚公年且九十。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己高,从移 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 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 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四、小结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 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 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五、作业 1、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亲朋听一听 2、流畅的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 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分析课文 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②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③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明确:①略 ②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 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 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 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2 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 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三、 分析课文 1.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 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 气上有什么不同? 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的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 愚心移山的艰巨性(可概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愚公年且九十。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 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 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 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四、 小结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 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 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 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五、 作业 1、 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亲朋听一听。 2、 流畅的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 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 分析课文 1、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①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②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③为什么单单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 明确:①略 ②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 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 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 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这一点应加以体会
③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3、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 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 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 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嘲笑愚公无能了反衬其目光短浅。因此,这两句 语气不同。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 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 渡到神话结尾 ②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 智”有何用意? “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有勇气。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 说明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 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 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寓言只是用 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 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 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归纳中心意思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三、深入探求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 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 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 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 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3 ③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3、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①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 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 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 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 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嘲笑愚公无能了反衬其目光短浅。因此,这两句 语气不同。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 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 渡到神话结尾 ②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 “智”有何用意? “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有勇气。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高瞻远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 题,实为明智之举,是大智若愚。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地 说明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 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 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不仅对比鲜明,而且有深刻的讽刺意。 寓言只是用 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 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 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3、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归纳中心意思。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三、深入探求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 什么作用? 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 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 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 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 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 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 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 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 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人物形象: 愚公:寓言成功的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 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 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四、特色赏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 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 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1.所移之 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置土石地 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 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 公坚韧不拔的精神。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 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 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 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 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 助之”这一细节。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 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 真心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 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 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 惋惜。“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 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 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 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 愚公以 90 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 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 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 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 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 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人物形象: 愚公:寓言成功的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 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 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 胸无大志的人。 四、 特色赏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 口。 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完整生动。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 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l. 所移之 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 移山置土石地 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 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 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 公坚韧不拔的精神。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对比指愚公、京城氏 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 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 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愚公的坚强 意志和必胜信念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 助之”这一细节。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 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 真心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 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 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语言简洁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 惋惜。“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 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 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 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五、句段品鉴: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 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的精神 六、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 本义有违背的 结束语: 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皆做新愚公,宏伟大业早实现 附:本课基础字词 1.古今词义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助词:的例:隐土之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择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5 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五、 句段品鉴: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 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的精神 六、 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 本义有违背的。 结束语: 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皆做新愚公,宏伟大业早实现 附:本课基础字词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4.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 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表承接:不译: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表转折:但是,: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语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6、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 7、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ang王屋二山冀j州之南惩山北之塞se荷he担京城氏之霜 shang妻始龀che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i也一厝cuo朔东高万仞ren箕畚 ji ben魁父f之丘雍yong南 9、解释词语 许( )彻( )惧()负()匮 附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 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 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两座大山挖平, (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 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 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 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 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文 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大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 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 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 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 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 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 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丁辉
6 表承接:不译: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语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6、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 7、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 冀.jì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京城氏之霜.shāng 妻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一厝.cuò朔东 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 雍.yōng 南 9、解释词语 许( ) 彻( ) 惧( ) 负( )匮( ) 附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回 700 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 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 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 90 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 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 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 家人商上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士把这两座大山挖平, (使道路)一直 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 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 么样呢?再说,挖 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 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 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块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 的寡妇有个孤儿,刚 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文 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大愚蠢了!就凭 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 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 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 说:“你的心真顽固,顽 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 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 无尽,可是 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 他没完没了的挖下去,向天帝报告 了这件事。天命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 的两个儿子背走 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 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鹿邑县老君台中学 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