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深圳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5,文件大小:330.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深刻领会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内容。增 强学生提高自身和全民族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和文化 体制改革趋势的认识。 教学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体制的改革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达到的程度 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指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以社会意 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哲学等方面。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就其主 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五大报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科学性等。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 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迟滞和落后会严重影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它的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了的 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党和全体人民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意志、协调的步伐和高昂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需要有千百万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并能不断创造发明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这样的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提供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深刻领会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内容。增 强学生提高自身和全民族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加深学生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和文化 体制改革趋势的认识。 教学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2.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体制的改革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关 键 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地位;指导方针;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4学时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方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涵义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 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指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以社会意 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包括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哲学等方面。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就其主 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五大报告)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科学性等。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 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迟滞和落后会严重影响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它的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了的 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党和全体人民需要有坚定的信念、统一的意志、协调的步伐和高昂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需要有千百万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并能不断创造发明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这样的 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提供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 综合国力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文化在我国已经成 为一种产业,其本身就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还发挥着特殊的凝聚力、 鼓舞和激励等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水平的高低是人的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条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就一定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 样化。 (三)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 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二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在五干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 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 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 教育,引导人们树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的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 想道德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 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 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 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技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之一。 综合国力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文化在我国已经成 为一种产业,其本身就拥有巨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还发挥着特殊的凝聚力、 鼓舞和激励等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水平的高低是人的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是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条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就一定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 样化。 (三)正确对待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 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 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 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 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 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的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 想道德目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 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 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 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技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完善国家资

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 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高科 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 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 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 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发 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 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要全面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而提出的人的发展的 理想形态和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指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类的类特性的全面发展:人类的类特性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类特性的发展,实质是 人的实践活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的全面展开、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第二,人类的类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类能力主要指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与人然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的心身关系的能 力,具体表现为物质生产能力、政治管理能力和精神生产力能力等方面。第三,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总是在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人的存在和发 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的丰富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能力的发展。第四,人的类解放和自由的 实现。 (二)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类特性在个人身上的充分发展。第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充分发展。第三,个人价值的全面 实现。第四,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 过程。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兰图,具体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这一 目标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人的全面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贯穿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一个具体目标之中。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程度。人 的现代化决定社会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辩证互动关系。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 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高科 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 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 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 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发 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 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要全面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而提出的人的发展的 理想形态和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指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类的类特性的全面发展:人类的类特性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类的类特性的发展,实质是 人的实践活动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的全面展开、不断丰富和深化发展。第二,人类的类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类能力主要指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与人然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人的心身关系的能 力,具体表现为物质生产能力、政治管理能力和精神生产力能力等方面。第三,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总是在 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马克思)人的存在和发 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的丰富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能力的发展。第四,人的类解放和自由的 实现。 (二)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类特性在个人身上的充分发展。第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充分发展。第三,个人价值的全面 实现。第四,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未来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 过程。尤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兰图,具体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这一 目标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人的全面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内涵;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它贯穿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一个具体目标之中。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程度。人 的现代化决定社会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辩证互动关系。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而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则直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第四节文化体制的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新局面。 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迅速增长;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高新技术正在进入文化领域。 (二)我国现行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高度集中;高度封闭:微观机制缺乏活力。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观念更新 (一)文化具有产业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文化的公益性,强调它的政治动员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它的产业 属性和产出功能。 (二)文化具有商品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把它仅仅作为宣传舆论的工具,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它的商品属 性。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开放文化产业: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体独立:实行经济核算」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和原则要求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 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 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 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 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国有文化单位在文化建设中的 主导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工作方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前具有怎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您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的? 3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您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何处?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而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则直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体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 (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第四节 文化体制的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新局面。 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迅速增长;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高新技术正在进入文化领域。 (二)我国现行文化体制存在的弊端 高度集中;高度封闭;微观机制缺乏活力。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观念更新 (一)文化具有产业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文化的公益性,强调它的政治动员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而忽视了它的产业 属性和产出功能。 (二)文化具有商品属性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把它仅仅作为宣传舆论的工具,而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它的商品属 性。文化产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开放文化产业;市场配置资源;市场主体独立;实行经济核算。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和原则要求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 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业单位的关系,加强文化法 制建设,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 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 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 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国有文化单位在文化建设中的 主导地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统筹兼顾”的工作方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前具有怎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您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的? 3.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您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何处?

参考文献: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江泽民:“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17部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版。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 会通过。 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 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 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的事业。”这是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作出的高度概括。 请根据江泽民对先进文化的论述,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江泽民:十六大报告第六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江泽民:“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17部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版。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 会通过。 材料分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 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 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的事业。”这是对“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内涵作出的高度概括。 请根据江泽民对先进文化的论述,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