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深圳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449.1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毛译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 的三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集体 智慧的结晶。 2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产的历史条件,深刻理解它们是在解决历史赋予的不同任务的过 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重点: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时间:10学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普遍原理个性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最初是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 中全会上代表中央作《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结合”过程包含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三个层面。 首先,马克思议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即要在中国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议解决重大问题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和运用不应是教条式和机械式的,而应该是创造性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个序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化传播历经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零星式传播的阶段;十月革命前后,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式传播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结合传播的阶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译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正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毛泽东才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 论,从而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物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提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奋力开拓者,邓小平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 和教训,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 的三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集体 智慧的结晶。 2.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生产的历史条件,深刻理解它们是在解决历史赋予的不同任务的过 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深刻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一脉相承的。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重点: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时间:10学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普遍原理个性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最初是毛泽东针对中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 中全会上代表中央作《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一“结合”过程包含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 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三个层面。 首先,马克思议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即要在中国人民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特点相结合,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议解决重大问题。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和运用不应是教条式和机械式的,而应该是创造性的。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曲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个序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准备。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化传播历经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零星式传播的阶段;十月革命前后,是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广泛式传播的阶段;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结合传播的阶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创者。正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毛泽东才系统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 论,从而创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物征和中国风格的毛泽东思想。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拓展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提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奋力开拓者,邓小平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 和教训,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

邓小平理论。 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 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江泽民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 来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 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力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这个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乃 至推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次历史性飞跃,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三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论上日益成熟的伟大政党。 三次历史性飞跃,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三次历史性飞跃,寓示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广阔前景。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 我们党提出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刊载了王稼祥的 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王稼祥在文章中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 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王稼祥是我们党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1945年5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代表全党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 个概念,并载入七大党章。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建国以后,1951年7月20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在西北局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为加强马克 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而斗争》时,对报告中“毛泽东思想的表述作了如下改写:“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 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指针。” 此后30年,历史经历了风风雨雨,在曲折和探索中前进。1981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新的表述。新的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写进了党章。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那么,究竟如何准确的回答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如何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我们要完整准确地回答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关键是把握三句话: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第二,毛泽东思想是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一句,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与外延;第 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句话,指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一是实践经验,二是 集体智慧,毛泽东思想是这二者的结晶。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深刻含义,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什么是毛泽东 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在近代中国,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借用了西方的宗教思想,资产阶级也先后使用了改良 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武器并不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 下来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革命也进入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了毛译东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成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土壤和源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定的 历史环境里诞生的。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因素

邓小平理论。 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地位 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江泽民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 来所积累的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 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力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这个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乃 至推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次历史性飞跃,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三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论上日益成熟的伟大政党。 三次历史性飞跃,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三次历史性飞跃,寓示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广阔前景。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 我们党提出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7月8日延安《解放日报》刊载了王稼祥的 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王稼祥在文章中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 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王稼祥是我们党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第一人。 1945年5月,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代表全党正式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 个概念,并载入七大党章。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建国以后,1951年7月20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在西北局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为加强马克 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而斗争》时,对报告中“毛泽东思想”的表述作了如下改写:“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 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指针。” 此后30年,历史经历了风风雨雨,在曲折和探索中前进。1981年,由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新的表述。新的表述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 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 晶。”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写进了党章。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那么,究竟如何准确的回答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2.如何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我们要完整准确地回答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关键是把握三句话: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第二,毛泽东思想是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一句,强调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与外延;第 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句话,指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来源,一是实践经验,二是 集体智慧,毛泽东思想是这二者的结晶。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三句话的深刻含义,才能完整准确地回答什么是毛泽东 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内背景: 在近代中国,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借用了西方的宗教思想,资产阶级也先后使用了改良 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武器并不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 下来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革命也进入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成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土壤和源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特定的 历史环境里诞生的。 2.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因素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尤其是毛泽东思 想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利益发动的第 一次世界打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致使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因向往变为失望。苏日俄社会主义的耀眼光 芒,吸引他们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伟大的中国革命斗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依据。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沃 土。革命实践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而革命理论又必须经受革命实践的检验。首先,革命实践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 指导。其次,革命理论必须经受革命实践的检验。革命的理论只有经过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 科学性,才能真正用来指导中国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1形成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不完全等同于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特点、适 应中国革命需要、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 成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和发展期。 (1)萌芽期:大革命后期。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2)形成期:土地革命前期和中期,代表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3)成熟期: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 (4)发展期:解放战净时期和建国后。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 解放战争净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 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等。其发展主要表现在: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测;新中国的建国理论 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关 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主要有: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 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 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 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等。其 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 新的高峰。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 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43页) 这一科学体系,主要由7个方面组成,由于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各章里详细展开,这里只作一些简略的概括。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 (二)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八年,主要是在战争中进行的。因此,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译东思想 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六)关于党的建设 (七)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四、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其 深刻的影响,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方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尤其是毛泽东思 想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利益发动的第 一次世界打战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致使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因向往变为失望。苏日俄社会主义的耀眼光 芒,吸引他们信仰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依据 伟大的中国革命斗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依据。中国革命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沃 土。革命实践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而革命理论又必须经受革命实践的检验。首先,革命实践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 指导。其次,革命理论必须经受革命实践的检验。革命的理论只有经过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 科学性,才能真正用来指导中国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1.形成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又不完全等同于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特点、适 应中国革命需要、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一句话,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 成过程可以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和发展期。 (1)萌芽期:大革命后期。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2)形成期:土地革命前期和中期,代表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 (3)成熟期: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代表作《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 (4)发展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代表作《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主要著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 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 来的?》等。其发展主要表现在: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的建国理论 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关 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主要有: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 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 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 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等。其 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 新的高峰。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领域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是发 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43页) 这一科学体系,主要由7个方面组成,由于这些内容将在后面各章里详细展开,这里只作一些简略的概括。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 (二)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八年,主要是在战争中进行的。因此,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泽东思想 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五)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六)关于党的建设 (七)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四、毛泽东思想的意义和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极其 深刻的影响,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旗帜 2.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先导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1.时代主题变化的准确反映。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以后,通过对世界形势演变的分析,敏锐地意识到,“现在世界上 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刘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 这种判断,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了我们的对内对外政策,果断地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口号,坚决地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以 及相应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2.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 果。 3.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依据。邓小平理论中大量丰富的具体内容是在总结新时期实践经验中形成、发展、充 实、完善起来的,是对我们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实践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的科学 总结和理论升华。 4科学理论的直接继续。邓小平理论它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提出的种 种问题。它的产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伟大人物之学说的直接继续。 5.“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任何理论,如果没有它的创立者及其主观努力,再充分的客观条件,再迫切的发展需要也 不会自动地把一种理论构思出来。世界没有神来之笔。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总是与邓小平个人 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主观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一下子就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 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初步构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 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从9个方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内容阶段。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随后又载入我国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和科学体系,按其内容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即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突出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旗帜;第二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即基本理论:第三是基本路线、基本战略、基本纲领、基本政策部 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形态。在此,这些具有实践形态的理论,同样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上述三个层次 不可分割,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严谨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 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指引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旗帜 2.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先导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都有它赖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1.时代主题变化的准确反映。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以后,通过对世界形势演变的分析,敏锐地意识到,“现在世界上 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刘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 这种判断,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及时调整了我们的对内对外政策,果断地中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口号,坚决地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任务以 及相应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2.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邓小平理论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与反思的结 果。 3.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依据。邓小平理论中大量丰富的具体内容是在总结新时期实践经验中形成、发展、充 实、完善起来的,是对我们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实践问题提出的方针、政策、办法、措施的科学 总结和理论升华。 4.科学理论的直接继续。邓小平理论它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已经提出的种 种问题。它的产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伟大人物之学说的直接继续。 5.“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任何理论,如果没有它的创立者及其主观努力,再充分的客观条件,再迫切的发展需要也 不会自动地把一种理论构思出来。世界没有神来之笔。邓小平理论之所以以邓小平的名字命名,总是与邓小平个人 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主观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一下子就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是提出理论命题阶段。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 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是构建理论轮廓阶段。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初步构建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轮廓。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是形成理论体系阶段。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 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从9个方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科学体系。 第四个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是丰富理论内容阶段。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正式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随后又载入我国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和科学体系,按其内容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第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即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突出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旗帜;第二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即基本理论;第三是基本路线、基本战略、基本纲领、基本政策部 分,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形态。在此,这些具有实践形态的理论,同样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上述三个层次 不可分割,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严谨的科学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新境界,是侧重于思想路线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 髓,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指引我们党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

中,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 这样,三次思想大解放,既做到了老祖宗不能丢”,又说出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还做出了一番前人从 未做过的伟大事业。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对挡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 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 (四)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新体系,是侧重于理论框架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 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这“四新”归于“一新”,就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的形成 千年交替,世纪更迭,进入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都已发生并继续发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有着80多年辉 煌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实践的发展 又一次地呼唤理论创新。 (一)从国际范围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科技 发展给世界各国了良好机遇。但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上的领先优势给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提 出了一个不得不认真对待问题:如何才能不受制于人? 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低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已处在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最前沿,中国社 会主义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巩固得住,而目发展得起来,是对中国共产党宏观领导能力、战略决策能力、 斗争手段和艺术的一种考验。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加入WTO,,也给党领导国家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 做也有太多的东西要学。 面向新世纪,文化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如何巩固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在大力吸收先进 文化的基础上,坚决抵制有害文化的侵蚀、污染,促进我国文化在21世纪的全面繁荣,需要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 (二)从国内范围看,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组合形式、分配方式、就业岗位、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这种就革和多样化的进一 步发展,给我国社会行活各个方面了深刻影响,也给我们党继续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从党的建设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工作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 化,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挥党的领导 核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表面上看,从提出到党的十六大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只经过了短短两年多 的时间。事实上,正如江泽民同志本人郑重回答的那样,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结果。“长期思 考的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 向新一代中央领导的“政治交代”中,嘱托要高度重视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从那时起,江泽民同志就按照邓小平的嘱 托,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党的建设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 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党的 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问题,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重大问题与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一思想认识成果的获得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做了充分的云酿,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同志来到广东省高州进行考察。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三 讲教育讲话中,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两个代表,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进生产力的代表。 随后几天,江泽民同志又考察了深圳、顺德、广州。25日,在听取了广东省委常委的工作汇报后,他发表为《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谈话,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 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

中,实现了三次 思想大解放: 这样,三次思想大解放,既做到了“老祖宗不能丢”,又说出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还做出了一番前人从 未做过的伟大事业。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新水平,是侧重于理论内容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以非凡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三)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做出了新判断。 新判断,是侧重于理论背景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敏锐地把握 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 (四)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体系。 新体系,是侧重于理论框架上的新。它新就新在,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成熟的科学体系。 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这“四新”归于“一新”,就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的形成 千年交替,世纪更迭,进入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都已发生并继续发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有着80多年辉 煌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实践的发展 又一次地呼唤理论创新。 (一)从国际范围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科技 发展给世界各国了良好机遇。但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上的领先优势给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提 出了一个不得不认真对待问题:如何才能不受制于人? 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低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已处在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最前沿,中国社 会主义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巩固得住,而且发展得起来,是对中国共产党宏观领导能力、战略决策能力、 斗争手段和艺术的一种考验。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加入WTO,,也给党领 导国家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 做也有太多的东西要学。 面向新世纪,文化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如何巩固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在大力吸收先进 文化的基础上,坚决抵制有害文化的侵蚀、污染,促进我国文化在21世纪的全面繁荣,需要高度重视和严肃对待。 (二)从国内范围看,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 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组合形式、分配方式、就业岗位、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这种就革和多样化的进一 步发展,给我国社会行活各个方面 了深刻影响,也给我们党继续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从党的建设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工作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 化,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挥党的领导 核心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表面上看,从提出到党的十六大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只经过了短短两年多 的时间。事实上,正如江泽民同志本人郑重回答的那样,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结果。“长期思 考”的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在 向新一代中央领导的“政治交代”中,嘱托要高度重视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从那时起,江泽民同志就按照邓小平的嘱 托,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党的建设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 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党的 建设、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问题,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重大问题与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一思想认识成果的获得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做了充分的酝酿,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同志来到广东省高州进行考察。在对领导干部进行“三 讲”教育讲话中,江泽民同志首先提出两个代表,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进生产力的代表。 随后几天,江泽民同志又考察了深圳、顺德、广州。25日,在听取了广东省委常委的工作汇报后,他发表 为《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谈话,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 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为实现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解奋斗。”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 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党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的概念由此被完整地提了出来。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了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后,又一次提 出“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必 须围绕着为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依据当代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法轮功邪教组织聚众闹事、美 国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李登辉抛出分裂祖国的所谓“两国论等严重事件,再次强调了坚持“三个代表的极端重要 性,同时第一次明确表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基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思考, 也是要着力回答和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在进一步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依据和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党需做的工作后指出:“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 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 正。”明确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内 在联系、指导意义以及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要求 全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002年5月31日,在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谈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述了贯彻“三个代 表要求的重要思想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 民。”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这两个讲话为党的十六大的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科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也在实践中不 断的丰富和发展。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报告的主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 会主业事业新局面。”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就和13年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理论基础、科学内涵、思想精髓、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我国未来20 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的 党章中,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对冯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 果。 (一)内涵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其 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想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 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份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 群从的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实践中。 第五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一脉相承的统一又与时具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 体表现在: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 界观,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列宁对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分析与论述,毛泽东对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分析与论述,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析和论述,基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生产力的 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 政策,为实现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 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党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的概念由此被完整地提了出来。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2000年5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了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后,又一次提 出“三个代表”。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必 须围绕着为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2000年6月9日,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依据当代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法轮功”邪教组织聚众闹事、美 国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李登辉抛出分裂祖国的所谓“两国论”等严重事件,再次强调了坚持“三个代表”的极端重要 性,同时第一次明确表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基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思考, 也是要着力回答和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2000年10月11日,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在进一步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依据和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党需做的工作后指出:“我们开展的各项工作,都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看看我们所采取 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勇于实事求是地纠 正。”明确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内 在联系、指导意义以及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要求 全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002年5月31日,在出席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谈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述了贯彻“三个代 表”要求的重要思想提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 民。”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这两个讲话为党的十六大的 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标志着“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形成。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科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也在实践中不 断的丰富和发展。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报告的主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 会主业事业新局面。”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就和13年的基本经验,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现实依据、理论基础、科学内涵、思想精髓、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我国未来20 年的奋斗目标和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的 党章中,把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要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 果。 (一)内涵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几个观点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一系列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构成的统一整体。其 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的理想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 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份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 群从的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实践中。 第五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一脉相承的统一又与时具进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这种一脉相承具 体表现在: (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 界观,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列宁对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分析与论述,毛泽东对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分析与论述,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分析和论述,基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论的基础同样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再一次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二)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品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提出的思想观点针对着不同 的实际问题,都贯穿一个共同的理论品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生动体现。 (三)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的生产力基础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 富是入共产主义的必需前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为未来社会确的基本原则。列宁坚持这一原则,毛泽东坚持这 一原则,邓小平特别强调这一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特 别是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涵,为我在实践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四)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诞生的学说。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是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这一宗旨立场贯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 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 物的根本。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证明,没有马克思列主义理论,便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运动;没有毛泽东 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 中国的伟大变伟大成就;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新阶段的事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强国富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任何新事物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也需 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 问题,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引导我 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党 的认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更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 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 奋又十分艰巨。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和 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 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 发展的主动权。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 同富裕。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 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思考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现实依据、理论基础和主观条件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哪三大理论成果?各自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什么地位?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现出版社1993年版。 2.张静如: 《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杨奎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论的基础同样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再一次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 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二)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品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提出的思想观点针对着不同 的实际问题,都贯穿一个共同的理论品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 进、理论创新的产物,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生动体现。 (三)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的生产力基础上,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 富是入共产主义的必需前提,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为未来社会确的基本原则。列宁坚持这一原则,毛泽东坚持这 一原则,邓小平特别强调这一原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特 别是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内涵,为我在实践中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四)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诞生的学说。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是克思主义的宗旨立场。这一宗旨立场贯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一)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 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 物的根本。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证明,没有马克思列主义理论,便没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运动;没有毛泽东 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没有邓小平理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当代 中国的伟大变 伟大成就;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新阶段的事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强国富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需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任何新事物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也需 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 问题,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引导我 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党 的认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更为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 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三)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令人振 奋又十分艰巨。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一是要科学判断和 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 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和不确定因素,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 发展的主动权。二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 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 同富裕。三是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在改革开放 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思考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现实依据、理论基础和主观条件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哪三大理论成果?各自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什么地位?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参考文献: 1.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现出版社1993年版。 2.张静如:《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冷溶:《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庄福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版。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异常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 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一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材料2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 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凉:人民出版社,1994 材料3 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 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改造 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11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 2理论创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有什么特别重要意义?怎样才能进行理论创新?

4.冷溶:《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庄福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版。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 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异常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 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材料2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 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材料3 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 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改造 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11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 2.理论创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有什么特别重要意义?怎样才能进行理论创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